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留言板
中医药食医方医案导学网站
全身症状
畏恶风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畏恶风寒是指有怕冷、畏寒的主观感觉。一般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外感表证,大多是因风寒在表,兼有头痛、发热、脉浮等表证;阳虚里证,则常见于脾肾两虚久泻或痰饮咳喘等患者。 [病机] (1)风寒束表:外感风寒,肌...
恶寒战栗
恶寒战栗的表现,是在怕冷的同时伴有全身不自主的颤抖。故又称为“寒战”、“寒栗”或“战栗”。该症和抽搐虽都见于肢体不自主的运动,但后者不恶寒,是其区别。 [病机] (1)寒邪外束: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故恶寒战栗兼见表寒证。 (2)阳虚寒盛: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致使阳气温煦失司,阴寒内盛,故恶寒战栗兼见腹痛泄泻,肢体沉重等里寒证。 (3)战汗寒战:...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是指恶寒和发热同时并作的症状。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证,三焦辨证中的上焦证,均可见到恶寒发热的症状,它是外感表证的主症。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及兼症的不同,不难鉴别疾病的病因和证型。 [病机] (1)风寒袭表:外感风寒,邪客肺卫,卫气郁遏则恶寒,正气抗邪则发热。 (2)风热犯肺:风热上受,表卫不和,正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郁遏则恶风寒,因风热为阳邪...
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指热性病过程中,出现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初起,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当表邪入里化热,即表现为但热不寒,且热势高;内伤发热则起病缓,常呈低热。内伤发热之但热不寒者可参阅“发热定时”、“五心烦热”条。 [病机] (1)邪热蕴肺:多由风热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肺热灼津,炼津成痰,痰热壅阻,肺失清肃...
发热定时
发热定时,又称潮热,是指发热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一般。常见证型有阴虚血亏、脾胃气虚、暑热伤气、瘀血内郁。此外,《伤寒论》中阳明腑实证也可表现为日晡潮热,热旺于下午4-8时之间,可参阅“但热不寒”条中热结肠道证。 (1)阴虚血亏:多由素体阴虚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气燥,虚火上炎所致。阴虚生内热,故午后潮热,颧红骨蒸。 (2)脾胃气虚: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节,中...
1 / 9
2 / 9
3 / 9
4 / 9
5 / 9
6 / 9
7 / 9
8 / 9
9 / 9
1
/ 9
头面症状
头痛
头痛为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在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出现。 [病机] (1)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或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或肾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头痛;因于脾者,多系营血亏...
偏头痛
偏头痛是指偏于一侧局部的头痛,一般多指痛在左右而言。 [病机] (1)肝阳偏亢: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日久伤阴;或因平素肝肾阴虚。肝阳独亢,上扰清窍,而作偏头痛。本症常随情志波动而加剧。 (2)瘀血阻络:病程较长,则久病入络,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 (3)寒饮停聚:由于脾阳素虚,运化无力,痰独内生,痰湿停聚而为痰饮,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
眉棱骨痛
眉棱骨痛是指疼痛部位发生在眉棱,临床上多属阳明头痛,而少阳头痛亦可伴见。若单独出现多为风热外感所致。 [病机] 风热外来:多因外感风寒郁久化热,或风热之邪外袭,风为阳邪,热亦为阳邪,风从上受之,热喜升喜散,风热之邪上炎头面所致。 [辨证择方] 风热外来:症见眉棱疼痛,痛时目不能开,或有发热恶风等外感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选奇汤。若为阳明头痛加石膏、白芷...
头胀
头胀,俗称“脑胀”,此症与头重相近。头重如有物裹之,感觉沉重;头胀则自觉发胀如裂。头胀如裹或由睡眠不足或醉酒所致者,不是病态。 [病机] (1)肝火头胀:多因恼怒或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畅达,郁而化火,或恣食辛辣,引动肝火上逆,扰乱清空导致头痛而胀;甚至清窍闭塞而作暴聋。 (2)湿阻头胀:多因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感受湿邪,湿阻阳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头胀。 [辨...
头冷
头冷又称“脑冷”,自觉脑户寒冷,喜戴帽或以毛巾裹头,不胜风寒。头冷时常伴有头痛、眩晕等症。 [病机] (1)厥阴中寒头冷:外感寒邪,直中厥阴,或伤寒由表人里传人厥阴,厥阴之脉会于巅顶,寒邪循经脉,上逆于巅顶所致。 (2)督脉虚寒头冷:由于劳伤过度、久病失养或寒湿浸淫所致。日久精血亏损,督脉失于滋养:虚寒内生,督脉经循脊背达于巅顶,督脉虚寒则阳气失于敷布,故见头冷也。 ...
1 / 7
2 / 7
3 / 7
4 / 7
5 / 7
6 / 7
7 / 7
1
/ 7
眼目症状
目眩
目眩是指两眼视物昏花旋转,如蹲后猛然起立,忽觉眼前一片乌黑状,严重者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呕恶,甚或头晕仆倒。习惯以眩晕并称,但眩为昏暗,晕为旋转,两者有别。 [病机] (1)风火上扰:素体阳盛火旺,肝阳上亢,加之恼怒伤肝,肝郁化火,肝风内动,风火上扰头目,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目眩。 (2)阴虚阳亢: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亏水不涵木,阴虚阳亢,目失水养,肝阳...
目胀
目胀是指自觉眼珠发胀,甚则眉棱骨亦觉酸胀感。 [病机] (1)外感风热:外感风热之邪,邪气循足太阳经及阳明经脉上乘于目,目之上下脉络为邪气所乘,故而作胀。 (2)肝郁气滞:情志不畅,或暴怒伤肝,足厥阴经脉连目系,肝郁不舒,化热内蕴,故目发胀感。 (3)气血亏损:心为血之主,脾为生化之源,由于思虑过劳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衰少,不能上荣于目,故目胀。 [辨证择方...
目痒
目痒是指眼睑边及眦肉,甚则连睛珠,痒极难忍,严重者如虫行,但不影响视力。此症由风火、湿热、血虚及邪退正复引起,个别也有过敏反应者。 [病机] (1)风邪侵袭:因外感风邪,风邪入内直窜睑眦腠理之间,即“无风不作痒”所致。 (2)外感风热:多在春夏之间阳气上升之季,外感风热邪气,邪人肝胆经脉,随经脉上犯目窍而致。若脏腑热盛,火热炽盛可使目痒加重。 (3)湿热内蕴:因饮食...
目昏
目昏是指视物不清,昏暗不明,俗称“眼花”,古有“目眯”之称。 [病机] (1)风痰上扰:痰湿中阻,脾弱肝旺;肝风挟痰上扰清窍所致。 (2)肝郁气滞: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上逆至头目所致。 (3)心肝血虚:肝藏血,心主血,若肝血虚,血不能上濡目窍,心血不足,心营亏损,血不养睛,神光耗散而目昏。 (4)脾虚气弱:思虑伤牌,或饮食不节,或大病之后,脾胃虚弱,运化失...
目涩
目涩是指两目干燥少津,滞涩不爽,易感疲劳而言。 [病机] (1)阴亏血虚:由久视伤血,或嗜酒恣欲,阴精亏损,或悲哀哭泣耗液,或忧思伤脾化源不足,以致目干少津,失阴血濡润而滞涩不爽。 (2)燥热伤津:感受燥热邪气,伤肺阴,肺燥则克木,目为肝窍,故肝阴虚而不能养目。 [辨证择方] (1)阴亏血虚:目内干燥少津,滞涩不爽,视物易感疲劳,面色萎黄,爪甲色淡,失眠多梦,...
1 / 8
2 / 8
3 / 8
4 / 8
5 / 8
6 / 8
7 / 8
8 / 8
1
/ 8
耳部症状
耳鸣
耳鸣,系指单侧或双侧耳内鸣响,其声或如蝉鸣,或如水激,或如钟鼓之声,均系自觉症状。 [病机] (1)肝胆火盛:情志不畅,怫郁日久,或暴怒伤肝,肝郁化火,气火循行上扰所致。 (2)脾胃痰火:饮食不节,过食厚味,或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聚湿化热,酿生痰火,痰随火升,阻滞清窍乃成本症。 (3)肾阴亏损:素体阴亏,精血虚少;或久病伤阴,或纵欲过度,肾阴耗损,耳窍失养,变生本症...
耳聋
耳聋是指听觉失聪,难以听到外界声响而言。轻者又称重听,即患者听而不真;重者听觉丧失,不闻外声。 [病机] (1)风热外袭:外感风热,化火上犯,清窍被扰,遂致耳聋。 (2)肝火上扰:肝主升发疏泄,性喜条达。若暴怒伤肝,郁火上逆,上犯清窍则病耳聋。 (3)肝血不足:肝血素亏,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阴,以致肝血不足,失于濡养乃生耳聋。 (4)肾阴亏虚:肾藏精主骨生髓,...
耳痒
耳痒是指耳郭或外耳道作痒。 [病机] (1)风热湿毒:外感风热湿毒,蕴结于耳,气血郁滞而致。 (2)血虚风燥:多由上型发展而成。风热湿毒蕴结日久,伤及脏腑气血,乃致气虚血少,风燥自主,耳窍失养,肌肤瘙痒。 (3)肾虚火旺:先天禀赋不足或过劳伤肾,以致肾精亏虚,阴虚火旺,上扰于耳所致。 [辨证择方] (1)风热湿毒:耳部作痒难忍,甚或瘙痒出血,局部肌肤发红...
耳痛
耳痛,顾名思义,是指耳部疼痛而言。病位可在耳郭、外耳道或鼓膜。 [病机] (1)风热邪毒:外因耳部外伤复感风热邪毒而致。肌肤受伤,经络阻滞,气血凝聚,则病耳痛。 (2)肝胆热毒:多因肝经湿热之邪循经上行耳窍所致。 (3)气血瘀阻:肝胆热邪上乘,阻塞经络,或耳部外伤,瘀血阻塞经络而致。 [辨证择方] (1)风热邪毒:耳痛,伴见耳肿,或有发热、头痛、怕风倦息...
1 / 1
1
/ 1
鼻部症状
鼻衄
鼻衄,即鼻中出血,系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鼻窍,渗于体外而言。 [病机]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病邪,或肺中素有伏热,损伤肺络,阴血外溢而成本症。 (2)胃热上冲:胃热炽盛,循经上炎,损伤鼻络,血随热涌,而致鼻衄。 (3)肝火上逆: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上逆鼻窍,遂成本症。 (4)阴虚火旺:久病伤阴,虚火上炎,遂干清窍,迫血...
鼻干
鼻干,又称鼻燥,是指鼻窍干燥的症状。 [病机] (1)肺经热盛:若风热犯肺,或肺经素有伏热,邪热循经上壅于鼻则致鼻干。 (2)操邪伤肺:秋冬燥气当令之际,燥邪伤肺,劫伤津液,则生鼻干。 (3)胃热炽盛:胃热素盛,或过食辛辣,助热失火,或外邪传里,化热伤胃,以致胃热上燕,照灼鼻窍而致鼻干。 (4)阴虚肺燥:素体阴虚,或热病初愈,津液未复,不能上濡鼻窍而见鼻干。 ...
鼻痒
鼻痒系指鼻腔作痒而言。 [病机] (1)风热犯肺;风热之邪侵袭肺卫,上壅肺窍。 (2)肺经燥热:外感燥邪,或素体阴亏,燥热生风,循经上犯鼻窍。 (3)脾经湿热: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湿郁化热,湿热相合熏蒸鼻窍。 (4)肺虚兼风: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加之风邪侵人,致生鼻痒。 [辨证择方] (1)风热犯肺:鼻痒鼻塞,喷嚏时作,鼻流...
鼻酸
鼻酸是指鼻窍或鼻根有辛酸感觉的症状。 [病机] (1)风热壅肺:外感风热或风寒犯肺,郁久化热,肺气失宣,肃降失司,鼻窍不利而致鼻酸。 (2)痰火阻肺:火邪犯肺,灼液为痰,或痰火交阻于肺,导致肺气不得宣降,肺窍不利,故生鼻酸。 (3)肺脾气虚:肺虚则卫气不固,肃降无权,鼻窍不健;脾虚则湿浊停滞,升降失常。浊邪若上干不健之鼻窍,则感鼻酸。 [辨证择方] (1...
鼻痛
鼻痛是指鼻部疼痛而言。 [病机] (1)外邪壅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肺卫,经络壅滞,故肺窍自觉疼痛。 (2)肺胃热盛:多因平素嗜酒,或恣食辛热炙博,化生内热;或外邪化热人里,以致火热上扰鼻窍,经络壅滞,而致疼痛。 [辨证择方] (1)外邪壅肺:应根据外邪性质区别辨证。属风寒湿邪壅滞者,临床见症为鼻窍微痛,自觉鼻塞,弟流清稀,发热恶寒,脘闷纳呆,腹胀便溏,...
1 / 3
2 / 3
3 / 3
1
/ 3
口唇症状
口淡
口淡是一种自觉症状,多指口内味觉迟顿,尝不出饮食的味道而言。常伴有饮食不香,食欲减退等症,多与脾胃有关。 [病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而开窍于口,脾胃和则口能知五味;脾胃失和,则口不知味。脾胃虚弱,受纳无力而运化失司,故纳谷不香,口淡无味;过食厚味,湿浊内生,脾失健运,则口中黏腻不爽,饮食淡而无味。 [辨证择方] (1)脾胃虚弱:口淡无味,纳谷不香,食欲不振,伴有乏力气短,...
口苦
口苦是指自觉口中发苦,常由肝胆热证引起。 [病机] (1)邪入少阳: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少阳经乃胆经,胆为少阳之府,邪人少阳,致使胆热上蒸,故见口苦症状。 (2)肝胆郁热:肝主疏泄条达,若情志抑郁或五志过极,久而化火,致使疏泄失司,肝胆之郁火迫使胆汁上溢,则有口苦之症。 [辨证择方] (1)邪人少阳: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欲不振,往来...
口咸
口咸是指口中自觉有咸味,间或吐出咸味痰涎,多为肾液上乘之象。 [病机] 咸味属肾,色欲劳伤,或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肾元虚衰,真阴真阳受损。真阴受损,则虚阳上扰,挟肾液上溯,故见口咸;真阳受损,肾虚而固摄失权,肾液上泛,则见口咸之症。另有因于脾湿者,脾主水湿,润下而作咸,若脾湿而水不得化,亦见口咸。 [辨证择方] (1)肾阴虚:口咸或吐少量咸涎,头昏耳鸣咽干口燥,腰...
口酸
口酸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 [病机] (1)食滞胃脘: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厚腻,致使食滞胃脘,水谷不化,则见口酸或噯气酸腐。 (2)脾虚肝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肝木乘之,故见口酸或嗳气反酸。 (3)肝郁化火:酸为肝味,情志抑郁,久而化热,或邪热郁于肝胆,肝热上蒸,故见口酸。 [辨证择方] (1)食滞胃脘:口酸或噯腐酸臭,脘腹胀闷,不思饮食,...
口辣
口辣是指口内自觉有辛辣味,多由肺热熏蒸所致。常伴有舌上麻辣,咳嗽气急,或挟有腥气,口渴,小便黄,舌苔黄,脉象数。治宜清泻肺火,方用泻白散加桔梗、知母、黄芩、麦冬、五味子。
1 / 4
2 / 4
3 / 4
4 / 4
1
/ 4
舌部症状
舌肿
舌肿是指舌体肿大、板硬麻木。严重者可肿大满口,又称“木舌”。古医籍之“重舌”,指舌下连根处红肿突起,尤如另生一小舌。如红肿连贯而生的,称为莲花舌,与本病不同。 [病机] (1)外感风寒:风寒外侵,袭于心脾二经,心开窍于舌,脾脉连系舌本,心脾血脉凝滞则舌体胀大,舌色暗紫。 (2)心经郁火:情志不遂,思虑太过,五志郁极化火,致心火暴盛,上攻于舌而舌体肿大疼痛。 (3)心...
舌胖
舌质浮肿,色淡而嫩,或边有齿痕,称舌胖。 [病机] (1)中阳虚衰,阴寒上逆:脾胃属土,职司运化,脾胃阳虚必致阴寒内停。脾脉连系舌本,阴寒上逆则舌胖水滑,口涎增多。 (2)肾阳衰弱,寒水上泛: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则阴寒内盛,出现舌体胖大,全身浮肿。 [辨证择方] (1)脾虚湿停:舌体胖大,色淡质嫩,边有齿痕,舌面水滑津多。伴有面色萎白,形寒肢冷,语声低微,倦怠...
舌歪
舌体伸出不正,偏向一侧,特别是当张口或伸舌时能明显看到舌头的前半部偏歪,常与颜面神经麻痹并见。参阅“口眼喝斜”条。
舌颤
舌体颤动不定,不能自控为舌颤,又称舌战。 [病机] (1)气血俱虚: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充养筋脉,而致舌颤。 (2)阴虚风动:温病邪热久羁,消烁真阴,水不涵木,筋脉失荣而虚风内动,舌体颤。 (3)肝风内动:温病熱盛入血,肝经热盛,风火相煽,燔灼筋脉,使舌体颤动。或平素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阳化风上旋而致舌颤。 (4)酒毒内蕴:嗜...
舌强
舌强是舌体强硬而运动不灵活,以致语言謇涩。 [病机] (1)风阳挟痰阻遏:素体肥胖痰盛,或情志抑郁之人,每易因气郁化火而致肝阳暴涨化风,痰随风动出现风痰之证,风痰阻于舌体则舌强。 (2)痫证风痰上扰:是一种一时性的风痰上扰、心神被蒙证。发作则舌强、口吐涎沫不能言语。 (3)热闭心包:温病失治、误治,或素心阴不足,邪热亢盛而致邪气内陷心包,灼液成痰,痰热阻于心窍,则舌...
1 / 6
2 / 6
3 / 6
4 / 6
5 / 6
6 / 6
1
/ 6
牙齿症状
牙痛
牙痛,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齿疼痛。 [病机] (1)风热牙痛:风热外邪,直侵人体,伤及牙齿及牙龈,气血壅滞,瘀阻脉络,不通则痛。 (2)风寒牙痛:风寒外邪,侵犯牙体及龈肉,气血凝滞,脉络瘀阻,故牙齿作痛,牙龈淡红不肿。 (3)胃火牙痛:足阳明胃经循行入齿,胃火炽盛,循经上炎,则牙龈红肿,牙疼胀痛剧烈。 (4)虚火牙痛: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故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
牙齿酸软
牙齿酸软又称齿龋,是指牙齿于咀嚼食物时酸弱无力。 [病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齿与肾密切相关;胃与脾相表里,脾肾两虚则齿失荣养,故咀嚼食物时酸软无力。风冷之邪外侵牙体,牙即会出现接触酸味的感觉,表现为咀嚼无力。 [辨证择方] (1)脾肾两虛:牙齿酸弱,遇冷遇热皆感不适,甚则咀嚼无力,脉沉弱,舌淡红,苔薄白。治以健脾补肾,方用青蛾丸加减,或取核桃肉久嚼也能减轻。 (2...
牙齿松动
牙齿松动亦称牙齿动摇,是指牙齿不固,触之则动的牙齿症状。 [病机] (1)阳明热壅:齿龈为阳明络脉所系,若饮酒过度或嗜食辛辣,肠胃热壅,上蒸于口,腐其齿龈,则齿失其所固而动摇,并可见牙龈红肿或牙齿宣露。 (2)肾虚气衰:牙齿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气衰,则发坠齿槁,牙齿松动,甚则脱落。 (3)阴虚火旺:少壮之年,或因房劳而伤肾精,或因素有遗精之疾,致肾精不充,骨髓失...
牙齿焦黑
牙齿焦黑,是指牙齿变得黄黑干燥。牙齿焦黑与齿垢焦黑不同,后者是指附于牙齿上面的污垢而言,刮之可去。牙齿焦黑是湿热病热邪深入下焦的重要指征。 [病机] (1)下焦热盛:温热病后期,热邪传入下焦,热深不解,津液干涸,齿失津润,故见牙齿焦黑。 (2)肾热胃劫:温热病后期,肾热胃燥,气液被耗,齿失滋养,则见齿黑。 [辨证择方] (1)下焦热盛:牙齿焦黑,口干舌燥,手指...
咬牙啮齿
咬牙啮齿,指上下牙齿互相磨切,格格有声,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 [病机] (1)心胃火热:阳明之经脉入齿挟口环唇,心胃火盛,内热充络,牙齿则磨切有声,多在睡眠中发生。 (2)饮食积滞:饮食不节,内伤脾胃,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在睡眠中常发生咬牙啮齿,兼见其他食积症状。此种啮齿,多见于小儿。 (3)蛔虫内扰:饮食不洁,蛔虫内生,虫积内扰,则常在睡...
1 / 3
2 / 3
3 / 3
1
/ 3
咽喉症状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是指咽喉部侧或两则肿胀作痛,吞咽不利的症状,可波及咽喉全部及蒂丁 (悬雍悬)红肿下垂。 [病机] (1)肺胃热盛,感受风邪:喉司呼吸属于肺,咽为食管属于胃,肺胃积热,上蒸咽喉,感受风邪,以致火动痰生,咽喉肿痛。 (2)风热邪毒侵袭:热邪壅盛,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侵犯喉核。 (3)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若肺热伤津,或汗出过多,或劳伤过度,肾精亏耗,水火失...
喉起肿块
咽部一侧或双侧突起肿块,状如乳头、蚕娥,称为“单乳蛾”或“双乳蛾”。 [病机] (1)外感邪热:咽喉为气机呼吸之门户,邪热从口鼻来犯,咽喉首当其冲,先受侵犯,邪正相搏结于咽喉而为病。 (2)肺胃积热,再受风邪:咽者,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胃气之通道;喉主气息出人,为肺之通道。若肺胃热盛,复感风邪,引动内火,上蒸于咽喉,而致喉起肿块。 (3)阴虚火动:肺热伤津,或肺痨...
咽喉白腐
咽喉白腐,是咽喉部出现白色腐膜,严重者可蔓延至鼻部和气管。“乳蛾"、“白喉”证,均出现咽喉白腐,严重时引起室息,危及生命。 [病机] (1)邪热搏结:风热邪毒或时行疫毒,循口鼻而入侵肺部,咽喉首当其冲,邪毒搏结,津液受灼,痰火邪毒蕴结;或者胃素有热,邪毒再乘,邪毒内热相搏,上攻咽喉。 (2)邪毒凌心:疫邪化火,由气入营,热扰心营或疫毒内陷心包,耗灼真阴,正不胜邪,精气被夺...
喉痒
喉头部发痒,为外感咳嗽的症状之一,或者为“喉癣”所致。 [病机]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燥热之邪,使肺气不利,失于宣降,或者热伤津液,咽喉部无以润泽;肺阴虚弱,由于过用辛温,或发汗过多,损伤肺阴,虚火上扰,喉部失润;胃火重蒸,饮食失宜,胃经积热,或染其他热病,胃热炽张,上窜咽喉,咽喉部干痛而痒。 [辨证择方] (1)感受外邪:感受风寒者,喉痒不痛,或微痛,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
咽干
咽干,是指咽喉部干燥。 [病机]外受风热之邪,或受风寒郁久化热,邪热伤肺,熏蒸于咽喉;燥热之邪耗伤肺津,咽喉失养;脾胃素热,或外邪人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脾胃之热,上蒸于咽喉;肝胆失于条达升发,郁而化火,上蒸于喉;肺肾阴虚,邪热恋肺,或发汗太过,损伤肺阴,津液不足,无以上润咽喉,肾阴虚,阴不制阳,水火不济,相火妄动,以致咽干。 [辨证择方] (1)风热:咽喉干燥,痛痒,...
1 / 2
2 / 2
1
/ 2
颈部症状
项强
前为颈,后为项。项强是指颈部连及背部筋脉肌肉强直,不能前俯后仰及左右转动的症状。 [病机] (1)外感风寒:由于风寒之邪所中使太阳经脉不利,津液不能上输,筋脉失于濡养,项背拘急不舒。 (2)外感寒湿:寒湿袭表,伤人肌腠,阳气痹阻,湿困经脉,故项背强而不和。 [辨证择方] (1)外感风寒:头痛发热,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属太阳中...
项软
项软,是指头项部软弱倾斜,东倒西歪,不能拾举。多见于小儿。参见“小儿五软”条。
颈粗
颈粗,是指颔下颈前结喉两侧部位的粗肿,可见于多种疾病。但本症只讨论没有地区性的、起病缓慢的伴有全身症状的“侠瘿”颈粗症。 [病机] (1)气郁痰结:所欲不遂,肝气郁滞。气郁则水湿不能化津液而凝聚为痰,流注颈部。 (2)气血瘀阻:肝郁气滞日久,气滞则血行不畅,久则瘀阻经脉。 (3)阴虚内热:病久化热,或肝郁化火,耗灼津液,而致阴虚火旺。 [辨证择方] (1...
1 / 1
1
/ 1
肩背症状
颈脉跳动
喉结两旁足阳明经处动脉随心脏跳动而搏动为颈脉跳动。常见于水肿、怔忡、哮喘等多种疾病。可作为该病诊断的体征之一。可参考“浮肿”、“喘促”和“心悸”等条目治疗。
肩痛
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称肩痛。肩痛偏前者,常与背痛并见;肩痛偏后者,常与臂痛相兼。 [病机] (1)外感风寒:体虚汗出或夜卧不慎而感受风寒,邪留肌肤,气血凝涩,发为肩痛。 (2)风湿侵袭:风湿外袭,或痰湿内生,湿阻经络而为肩痛。 (3)瘀血阻络:因寒凝、气滞、气虚或闪扭外伤等,导致肩部瘀血,经络不通而使肩部刺痛,上肢活动受限。 [辨证择方] (1)...
抬肩
拾肩为气喘表现之一。即肺气上逆,呼吸闲难,肩随呼吸起落的一种症状。多见于哮喘剧作时。 [病机] (1)肺热壅盛:外感温热病邪,内传于肺,肺气壅滞,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故呼吸急促,张口抬肩。 (2)痰湿阻肺:痰湿阻肺,肺气上逆则喘促气急,张口拾肩。吐痰色白质稀为寒痰,痰色黄质稠为热痰。前者常称寒哮,后者常称热哮。 [辨证择方] (1)肺热壅盛:呼吸急促,张口拾肩...
肩不举
肩不举是指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上肢不能拾举的一种症状。本症常与肩痛同时并见,有因本症而引起肩痛者,也有因肩痛而导致本症者。 [病机] (1)外感寒湿:年老体虚,或起居不慎而感受风寒湿邪,邪留肩部,凝滞气血,阳气遏阻而造成肩痛不举。寒与湿皆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常觉肩部寒凉。 (2)瘀血阻滞:年老气虚,血行无力,或损伤肩部,以致瘀血阻络,而发肩痛不举。 [辨证择方] ...
背痛
背痛是指人自觉背部疼痛的一种症状。 [病机] (1)风寒侵袭:由素体虚弱,风寒乘虚而人,侵袭足太阳经,使经络闭阻,气血不通,故见背部疼痛板滞,颈项强痛。 (2)气血凝滞:多因年老体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背部,故见背部疼痛,睡后痛甚,活动减轻。 [辨证择方] (1)风寒侵袭:背痛板滞,牵连项颈,项背强痛,兼有恶寒,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
1 / 3
2 / 3
3 / 3
1
/ 3
胸胁症状
胸痛
胸痛是指病人自觉胸部疼痛的一种症状。是心肺病变的表现之一。肺病胸痛多为热邪雍肺、痰浊阻肺;心病胸痛多为心阳不足、心脉痹阻。 [病机] (1)热邪雍肺:外感温热病邪,内传于肺,热盛伤肺而发胸痛。 (2)痰浊阻肺:痰浊水饮内阻于肺,肺气失于宣降,气机郁滞于胸中,故胸部疼痛。 (3)心阳不足:血液的运行靠阳气之推动,心阳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阻滯心脉而发胸痛。 ...
胸闷
胸闷是指病人自觉胸中堵塞不畅的一种症状。 [病机] (1)肺气壅滞:多由外邪犯肺、热邪壅肺、痰湿阻肺所致。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觉胸中满闷不舒。 (2)心脉阻滞:由各种原因引起心脉闭塞不畅,气血不通,而致心胸憋闷。 (3)肝气郁结:因七情内伤,肝气疏泄障碍,气机郁结,故觉胸闷。 [辨证择方] (1)肺气壅滞:胸闷,咳喘,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者,...
胸中烦热
胸中烦热是指病人自觉胸中烦乱闷热的一种症状。 [病机] (1)热扰胸隔:太阳病发汗吐下后,外邪传里化热,热扰胸膈,心神不宁,以致胸中烦热。 (2)心火亢盛:心阳偏盛,火热内生,热扰神明,心神不安,故心中烦热。 (3)阴虚火旺:脏腑阴虚,虚火内生,上扰心神,心神不安而致烦热。 (4)热结阳明:热邪内传阳明与粪便互结,腑气不通,燥热上冲,以致心中烦热。 [辨...
胸部汗出
胸部多汗称为胸部汗出,又叫“心汗”。 [病机] (1)心脾气虚:饮食失节,思虑过多,劳倦失宜,导致心脾气虚,卫阳不足,津液外泄,而见胸部汗出。 (2)心肾阴虚:由于热病、久病、失血、汗多等原因,导致心肾阴亏,虚热内生,迫津外泄而成胸部汗出。 [辨证择方] (1)心脾气虚:胸部汗出,气少乏力,心悸健忘,腹胀便溏,舌淡脉虚。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牌汤加麻黄根、煅牡蛎...
胸骨突出
胸骨突出, 是指胸廓前后径增长,左右径较短,胸骨高起,形成鸡胸的胸廓畸形。多见于小儿久喘及佝偻病的病人。 [病机] (1)脾肾亏虚:肾主骨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以致畸形。脾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若脾气虚弱,则气血不足,骨骼失养,亦见畸形。 (2)痰热积胸:因饮食不节,痰热内生,复感外邪,内外合邪,攻于胸膈,遂成本症。 [辨证择方] (...
1 / 3
2 / 3
3 / 3
1
/ 3
腰部症状
腰痛
腰痛系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腰为肾之外候,是足太阳经、督脉、带脉循经之处,因此,腰痛与肾、经脉的关系密切。 [病机] (1)风寒腰痛:风寒外袭,侵犯腰部,筋脉凝滞,气血不畅引起腰痛。 (2)风湿腰痛:居住潮湿,或冒雨涉水,风湿之邪浸淫腰部,黏滯筋脉引起腰痛。 (3)寒湿腰痛:久居冷湿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寒湿之邪侵犯腰部。寒邪凝滞收引,湿邪黏滞不化,...
腰酸
腰酸为腰部酸软不适,多为肾精亏虚筋脉失养的一种虚弱证候。腰痛证中亦常伴有腰酸,但不作主症,其治法可参见“腰痛”条。 [病机] (1)肾精亏虚: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肾精亏虚,腰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引起腰酸不适。 (2)脾肾两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病久及肾,脾肾两虚,腰部筋脉失荣,,而引起腰酸。 (3)经血不调:肝肾亏虚,经血不足,腰部筋...
腰重
腰重为腰部沉重感。常伴有腰膝酸痛麻木,多见于肾着,及肾虚血瘀证。 [病机] (1)肾着:坐卧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身劳汗出,衣着冷湿,经脉受阻而致腰部沉重。 (2)肾虚血瘀:劳欲过度,久病体虚,或意外伤害,造成肾气亏虚,精血不足,气血不通而致腰部沉重。 [辨证择方] (1)肾着:腰部沉重如带五千钱,如坐水中,冷湿麻木酸痛,苔白滑,脉濡。治宜先散寒除湿,后继补肾...
腰冷
腰冷即腰部发凉,如有风吹人,多见于年老体虚,劳欲过度,而致肾阳虚损者。阳虚生寒,易招致外界风寒之邪人侵,而引起腰冷症状,并伴有腿痛麻木,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精神疲倦,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内服鹿角丸、香茸丸。腰眼外敷代灸膏。
腰如绳束
腰部周围如有绳所束,拘急不舒,多为带脉之病。因带脉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因此,其他经脉病变及肝肾气血病变均可致带脉病变,而引起腰如绳束症状。并伴有胁腹胀痛,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沉弦。治宜散结缓急,方用调肝散。至于中风后遗证及痿证也可见到腰如绳束症状,请参阅“半身不遂”及“四肢软弱”条。
1 / 2
2 / 2
1
/ 2
腹部症状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以实证为多见,但也有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者。 [病机] (1)寒邪犯胃: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寒邪易中胃脘,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疏展,致胃脘疼痛。 (2)饮食停滞: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食积不化,停滞胃脘,以致气机阻滞而引起胃脘疼痛。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发生胃脘疼痛。 ...
少腹痛
少腹痛是指双侧或单侧少腹疼痛的一种症状。 [病机] (1)寒客肝脉:寒邪人侵,客于足厥阴肝经,气机受阻,经气不利,引起疼痛。 (2)下焦虚寒:素体阳气亏虚,或久病损及元阳,致使下焦虚寒,脏腑经络失于温煦,故而腹痛。 (3)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肝失条达,以致气血运行不利。少腹为肝经循行之处,故肝气郁结易致少腹疼痛。 (4)气滞血瘀:气滞日久,瘀血阻于经络,或外...
脐腹痛
脐腹痛是指腹部脐周围疼痛的一种症状。 [病机] (1)寒凝积冷:脾胃素弱,复受风寒之邪侵先脐腹,或饮食不慎,过食生冷,寒凝积冷于骨肠,中阳郁遏不伸,气机卒然受阻,致生疼痛。 (2)阳明热结:伤寒邪传阳明,入里化热,或外感温热之邪,邪热与肠中糟粕互结,壅结于肠胃,使气机不畅,腑气不通,导致腹痛。 (3)伤食积滞:饮食不节,积滞于胃肠,肠道气机阻滞,故痛。 (4)...
小腹痛
小腹痛是指脐下正中部疼痛的一种症状。 [病机] (1)下焦蓄血: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内传,瘀热互结于膀胱,致蓄血而痛。 (2)热结膀胱: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湿生热,热结膀胱而致小腹疼痛。 [辨证择方] (1)下焦蓄血:小腹拘急疼痛,结聚硬满拒按,小便自利,甚或谵语发狂,或经闭、漏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
腹满
腹满是指脘腹部自觉满闷不舒的一种症状。其与腹胀不同,腹胀外有明显的胀急形象,腹满则按之软而不硬。 [病机] (1)寒湿困脾:过食生冷,或久居低湿之地,寒湿侵犯中焦,脾阳受困,升降失司,而生腹满。 (2)湿热中阻:过食肥甘厚味或酒酪辛辣之店,致湿热内蕴;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致生腹满。 (3)寒热错杂:少阳病误下伤其中阳而致寒,或邪乘虚内陷而化热,寒热错杂,干于中焦,脾...
1 / 3
2 / 3
3 / 3
1
/ 3
四肢症状
四肢疼痛
四肢疼痛多属“痹证”一类,常由风寒湿三邪合发病,但在程度上有轻重,如风胜者为“行痛”,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 [病机] (1)风寒湿邪外入:凡气候变化无常,或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外邪易入肌肉关节筋脉而致四肢疼痛。 (2)素体虚弱:体虚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或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四肢疼痛。 [辨证择方] ...
四肢麻木
四肢麻木不知痛痒,多因四末气血不充,营卫不和,或兼寒湿、痰血凝滞经络所致。 [病机] 气血亏虚,四肢失养,或风痰、寒湿入络,阻碍营卫流行;或肝风内动,瘀血阻络,均可导致肢麻木。 [辨证择方] (1)气血亏虚:四肢麻木,倦息乏力,劳累后加重,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 (2)营卫不和:四肢麻木,遇风寒加重,甚或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宜调和...
四肢消瘦
四肢局部肌肉消瘦,常见于“痿证”和“鹤膝风"等,参阅“ 四肢软弱”和“膝部肿痛”等条。
四肢肿胀
四肢肿胀为水肿病之常见症状。轻者为胀,重者为肿,其病因以风邪和水湿为多,其病变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病机] (1)风邪外侵,肺气不宣:肺为水之上源,又主一身之表,如肺为风邪所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流溢四肢,则四肢水肿。 (2)水湿内侵,脾不健运:脾为湿困,或脾虚失运,以致水湿内停,泛于四肢而成水肿。 (3)肾阳虚衰,水饮泛滥:肾主水,肾阳...
四肢软弱
四肢软弱或仅下肢软弱不用,一般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属“痿证”。 [病机] (1)肺热伤津:湿热毒邪外侵,高热不退,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于濡养,导致四肢软弱。 (2)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感受湿邪,郁久化热;或过食肥甘辛辣,湿从内生,蕴湿积热,以致湿热浸淫筋脉而四肢软弱。 (3)脾胃虚弱: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1 / 3
2 / 3
3 / 3
1
/ 3
手足症状
手指麻木
手指麻木多因痰、瘀、湿热浸淫经脉,脉道不涌、或肝肾亏虚,精血不能营于四末所致。另外,如因肝阳亢盛而见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为中风的先兆,当注意鉴别。 [病机] (1)气虚痰阻:饮食劳倦,损伤中气,脾虚聚湿生痰,气虚易受邪侵。气虚痰阻血运不畅,四末得不到气血的温煦与濡养,故现麻木。 (2)血虚不荣:素体血虚,或产后、病中失血伤津,导致血虚。血虚则经脉空虚,四末失养而出...
手指胀
手指胀是指手指自觉胀麻或胀痛,可发于多个或某几个手指。 [病机] (1)风痰瘀阻:由于正气素虚,气虚而血行迟缓,以致痰瘀凝滞,阻塞经络,经血不通,故现手指胀麻或胀痛。 (2)风寒痹阻:因风寒湿邪侵袭,或长期劳损,或年高颈椎骨质增生等,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亦可致手指胀麻或胀痛不适。 [辨证择方] (1)风痰瘀阻:多见一侧手指胀麻,伴浮肿,活动障碍,可同时有半身不遂...
手指挛急
手指挛急是指手指拘急挛曲难以伸直而言。 [病机] (1)血不养筋:素体气血亏虚,或因久病,或因亡血、产后,或因瘀血内阻等,血少不能营养筋脉,筋脉失其濡养,因而手指挛急。 (2)血燥伤筋:外感热邪,或热甚于里,消灼津液,阴液被伤,筋脉失于需养而致手指挛急。 (3)寒湿外邪侵袭:风寒湿外邪侵袭人体后,壅滞于经脉,久延不愈, 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受病,而发手指拘急不伸。...
手丫生疮
手丫生疮即发生于手指分叉处的疔疮。好发于手拇指、食指歧骨间,因其位于手阳明经合谷穴处,故又称合谷疔,亦称虎口疔等。 [病机] (1)脏腑积热:因嗜食厚味,脏腑壅滞,湿热内蕴而发,尤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湿火毒内蕴为主。 (2)外伤染毒:皮肤破损,邪毒乘虚而人,与气血相并,郁滞久而化火生毒,火毒壅盛而成脓肿。 [辨证择方] (1)初期:患部先见黄色粟粒小疱 ,麻痒...
手颤
手师颤是以手部不自主颤抖为主症,轻者仅有手部或伴头部微颤,重者可有头摇或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病机] (1)肝肾阴亏:摄食不慎,或疾病所伤,肝肾阴虚,精血俱耗,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养,手颤动不止。 (2)气虚血少: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以致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四末,出现手颤之疾。 (3)痰热动风:多因肝火旺盛,而克脾土,...
1 / 4
2 / 4
3 / 4
4 / 4
1
/ 4
前阴症状
阳痿
阳痿是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因而影响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也称“阴痿”。本症有虚有实,虚证多实证少。虚证多因肾虚或心脾两虚,实证以邪在肝经或湿热所致。 [病机] (1)命火衰微:多因禀赋不足,过早婚育,或房事太过,或年老体衰,致肾气损伤,真阳衰微,而引起阳事痿软。 (2)阴虚火旺:多见于青壮年有手淫史者,或相火偏旺,恣情纵欲,阴精内耗,宗筋失于濡养而致阳痿。 (...
遗精
遗精是指非性交时精液频繁外泄的一种病证。有梦遗和滑精之分,有梦而遗精的名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或见色而精自滑出的,名为“滑精”。其发病大多与心、肝、肾功能失常有关。 [病机] (1)阴虚火旺:房事不节,色欲太过,耗伤肾阴,阴虚火旺,扰动精室,肾之封藏失司,则精液走泄。 (2)心肾不交: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滋于心,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如心...
早泄
早泄是指性交时阴茎尚未进人女方阴道就发生射精,或性交时间较短,不到半分钟精液即射出,双方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病证。早泄与阳痿关系密切,早泄是阳痿的早期症状,阳痿往往是早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本症也有虚有实,但虚多实少。虚证主要在于肾,实者属于肝。 [病机] (1)阴虚火旺:多因年少时频犯手淫,或房事不节,恣情纵欲,损耗肾精,以致阴虚火旺,熏灼精室,则精关易开,出现早泄。 (2...
阴茎易举
阴茎易举是指阴茎易于勃起,有的见到年轻女性即阴茎勃举,甚至想到女色阴茎即举。 [病机] (1)君相火旺:多思安想女色,不遂所愿,心火炽盛,相火随之煽动,因此阴茎易举。 (2)肾阴亏损:房事不节,色欲过度,或手淫过多,致肾阴亏损,阴不制阳,则阳事易兴。 [辨证择方] (1)君相火旺:阴茎易举,心烦躁扰,梦寐不文,或有遗精,舌质红,苔薄黄,小便黄赤,脉数。治宜清心...
阴长不收
阴长不收是指无性欲要求,阴茎痛性勃起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病证。 前人称为“强中”、“阳强”、“阳强不倒”等,现代医学称为“阴茎异常勃起”。此病大多与火热实证有关,即是虚证亦是本虚标实。 [病机] (1)阴虛火旺:色欲过度,房事不节,致肾水亏乏,相火无制,而致强中。 (2)肝经湿热:肝主筋,其经脉循阴股,过阴器,肝经湿热下注,则肝之经脉“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3)瘀血...
1 / 7
2 / 7
3 / 7
4 / 7
5 / 7
6 / 7
7 / 7
1
/ 7
后阴症状
肛门痒
肛门痒是指以肛门瘙痒为特征的种症状。它可见于多种肛门疾病,如肛门瘙痒症、肛门湿疹以及蛲虫病等。 [病机] (1)血虚风燥:血主濡养,血虚生内热,加受风邪,燥热益甚,肛门及其周围肌肤得不到血液濡养,则导致肛门瘙痒。 (2)湿热蕴毒:湿性重着,故湿热毒邪为患,常先侵及人体下部。如机体肛门受其侵犯,则易引起湿疹而瘙痒。 (3)蛲虫刺激:雌蛲虫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排卵,刺激肛...
脱肛
脱肛,亦称肛管直肠脱垂,是指直肠、肛管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病证。它与痔核脱出并不相同。脱肛,直肠黏膜脱垂,呈环状或花瓣状,色鲜红或淡红,一般不易出血;而痔核脱出,多呈分颗脱出,色暗红或青紫,容易出血。应注意区别。脱肛多由于气血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收缩,而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如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久咳不愈等,均可使气虚下陷,...
肛门裂痛
肛门裂痛,亦称肛裂。是指因大便干结排便努挣使肛门皮肤裂伤的一种病证,多见于经常便秘者。由于患者素体阴虚内热,或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度,使肛门皮肤裂伤,继发感染而逐渐形成慢性溃疡。其症状以肛门疼痛出血、便秘为三大特征。疼痛,常因排便时引起阵发性灼痛或刀割样疼痛,便后亦有持续疼痛,出血;多见于大便时,量不多,色鲜红,多附着于粪便表面;便秘、肛裂病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因其恐惧大便...
肛门生痔
肛门生痔是指直肠末端与肛门处血脉瘀滞,形成小肉突起,并伴有出血、疼痛脱出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按其发病部位的不同,有内痔、外痔、混合痔的分别。发生于肛管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发生肛管齿状线以下的为外痔;如内痔部分与外痔部分相连形成一整体的为混合痔。 [病机] (1)燥热:平素恣饮醇酒,过食辛辣等热性食物,操热内生,损伤津液,大便干结,肠络瘀滞,则肛门生痔。 (2)湿热:湿性...
大便溏
大便不实,泻下稀薄如酱,或如鸭类,称为“溏泄”,亦称“骛泄”。 [病机] (1)脾胃虚弱: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 (2)肝气乘脾: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脾失健运,而成腹痛便泄。 (3)食滞肠胃:饮食不节,宿食内停肠胃,传化失常,遂成便泄。 [辨证择方] (1)脾胃虚...
1 / 2
2 / 2
1
/ 2
内脏症状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机] (1)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失宣肃,气道雍遏,肺气上逆,咳嗽随作。 (2)内伤: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而致咳嗽。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湿阻肺;肝郁化火,上炎灼肺,炼液为痰;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失清肃,均可致气逆而咳。外感咳嗽,日久失治...
喘促
喘促是以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其特征,可见于外感或内伤等疾患。 [病机] (1)外邪侵袭:风寒袭肺,肺气壅遏,不得宣降;或风热犯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作喘。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积湿成痰,痰浊塞肺,肺气失降,发为喘促。若湿痰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
气少
气少亦称气短。是指呼吸气短,语言无力的一种虚弱不足的症状。 [病机] (1)热伤气阴:外感解后,肺胃余热内蕴,津气受伤;或夏季为暑邪所伤,耗气损津所致。 (2)脏气虚弱:久病伤脾,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气无所生;或劳心过度,致心气虚弱;或久咳久喘,伤及肺气,而致肺气虚弱不足;或久病之后,气分大虚,均能形成气少。 [辨证择方 ] (1)气阴两伤:...
太息
太息,又称“叹息”,即叹气。是指患者自觉胸中憋闷,每以长声嘘气为舒的一种症状。 [病机] (1)气郁:情志抑郁低落,或精神刺激,致使肝气郁滞,失于条达故以叹息而舒。 (2)气虚:由于劳伤过度,或久病失养,而致气虚,气虚则宗气不展,欲得叹气而后快。 [辨证择方] (1)肝郁:胸闷不舒,长嘘叹气,胁肋胀满,神情默然,纳少,口苦,眩晕,苔白,脉弦。治宜舒肝理气解郁,...
喷嚏
喷嚏是因鼻中痒而喷作声。正常人偶尔喷嚏,是人体阳气振奋以抗邪的一种表现。若喷嚏频作,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者,则为疾病的表现,或由异物及刺激性气体等刺激所引起。小儿麻疹前驱期,亦频作喷嚏。 [病机] (1)风邪犯肺:风挟寒热之邪犯肺,致使肺窍不利,鼻中作痒,喷嚏频作。 (2)肺气虚弱:肺气不足,卫表不固,鼻失所养,鼻窍不利,故鼻痒作嚏。 [辨证择方] (1)风邪犯...
1 / 8
2 / 8
3 / 8
4 / 8
5 / 8
6 / 8
7 / 8
8 / 8
1
/ 8
妇女症状
月经超前
月经超前是指月经周期经常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而月经量及持续时间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者,又称“经行先期"。若偶然提前次或仅提前三五天,又无其他症状者,仍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作月经超前论。 [病机] (1)气虚:中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冲任不固,血海不宁,流行散溢,以致月经超前来潮。 (2)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燥热等助阳之品,阳热积留冲任,扰动血海,迫血下行。...
月经延后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或四、五十日一至,称为月经延后,又称月经后期、经期错后等。若经期延后仅在三五日内,又不见其他不适,或仅见一次延期,而下次仍如期来潮者,不作月经延后论治。 [病机] (1)血虚:久病不愈,精血耗伤,饮食失节,或操劳过度,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使经血不能按时来潮。 (2)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致使肾阳虚衰,冲任虚寒,血海不...
经行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没有规律者,称为经行先后无定期,也称“月经紊乱”。 [病机] (1)肝郁:郁怒伤肝,疏泄失常,由气及血,气血失调。若因怒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因郁疏泄不及,则经血延后来潮,肝郁则月经先后无定期。 (2)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久有病失养,房劳伤肾致肾亏损,封藏失司,冲任失调,血海满溢失常,月经周期紊乱。 (3)心脾虚:思虑劳损...
经闭
经闭又称闭经。女子年满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虽已行经,,但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经闭。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少女初潮后,在几个月内月经不来,或妇女在妊娠、哺乳及绝经后期暂时停经,以及某些居经、避年及暗经等,均属生理性停经,不作闭经论。 [病机] (1)肝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肝血不足,冲任空虚;或久病体虚,耗伤肾精,肝血虚少,冲任亏损,血海空虚,无...
经量过多
经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的病证。 [病机] (1)肝肾阴亏: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或久病失养,阴液被耗,虚热内生,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故经来量多。 (2)肝火亢旺: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亢旺,火热蒸迫,肝不藏血,故经血量多。 (3)脾虚气弱: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失节,脾胃受伤,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故经量过多。 ...
1 / 11
2 / 11
3 / 11
4 / 11
5 / 11
6 / 11
7 / 11
8 / 11
9 / 11
10/ 11
11/ 11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