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或四、五十日一至,称为月经延后,又称月经后期、经期错后等。若经期延后仅在三五日内,又不见其他不适,或仅见一次延期,而下次仍如期来潮者,不作月经延后论治。
[病机]
(1)血虚:久病不愈,精血耗伤,饮食失节,或操劳过度,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使经血不能按时来潮。
(2)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致使肾阳虚衰,冲任虚寒,血海不能如期盈满而溢,故使经期延后。
(3)血寒:贪食寒凉,或冒雨涉水,坐卧冷地,寒凉之邪客留冲任,寒凝血运不畅,因此月经延后而至。
(4)气滞:素多忧思抑郁,肝气郁滞,气滞血运不畅,故经水不能如期来潮。
(5)痰湿: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停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湿,久则湿聚痰生。痰湿壅滯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见经期延后。
[辨证择方]
(1)血虚:经期延后,量少色淡,小腹隐痛,心悸少寐,多梦健忘,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方用大补元煎。脾虚者加白术、砂仁;心悸少寐者加远志、五味子;潮热盗汗者加旱莲草、地骨皮。
(2)虚寒: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红,经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方用艾附暖宫丸加补骨脂、白术。
(3)血寒:经期延后,量少色暗,夹有血块。小腹冰冷,经来小腹痛甚,得温痛减,遇冷痛增,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调经,方用温经汤加蒲黄、五灵脂。
(4)气滞:经期延后,欲行不畅,经量少,色黯红,夹有血条或小血块。小腹胀痛,伴有胸胁苦痛,两乳胀痛,郁闷不舒,舌质舌苔大致正常,脉弦。治宜理气调经,用乌药汤。胁乳胀痛甚者加三棱、莪术、柴胡、郁金;小腹痛甚者加元胡、没药;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
(5)痰湿: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经质黏稠。胸脘胀满,食少纳呆,困倦无力,带下量多色白,舌胖色淡,苔白而腻。治宜健脾温肾,化痰祛湿,方用鹿角霜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