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定时,又称潮热,是指发热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一般。常见证型有阴虚血亏、脾胃气虚、暑热伤气、瘀血内郁。此外,《伤寒论》中阳明腑实证也可表现为日晡潮热,热旺于下午4-8时之间,可参阅“但热不寒”条中热结肠道证。
(1)阴虚血亏:多由素体阴虚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气燥,虚火上炎所致。阴虚生内热,故午后潮热,颧红骨蒸。
(2)脾胃气虚: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节,中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因脾气不足,无力升发敷布阳气,阳气郁于肌表而现潮热。
(3)暑热伤气:小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不能耐受暑热熏蒸,气阴受损,故见潮热,又称“夏季热”,秋凉后可自行缓解。
(4)瘀血内郁:多由跌打损伤、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影响血的运行,滞而成瘀,瘀血内郁化热所致,其特点是午后或夜间潮热,兼见瘀血内结的症状。
[辨证择方]
(1)阴虚血亏: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消瘦神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当归、白芍等。
(2)脾胃气虚: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晚白,舌淡嫩,脉虚细弱。治宜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
(3)暑热伤气:多为小儿疰夏发热,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纳呆神倦,舌苔腻,脉细数。治宜清暑益气,方用清暑益气汤。
(4) 瘀血内郁:午后或夜间发热,咽燥口干,漱水不欲咽,腹中块,或身有痛处,甚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制大黄、丹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