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方歌括
ABUIABACGAAgzNqwwAYowoTesQEwwwM4_gQ

《金匮方歌括》是,医方著作,六卷。清·陈元犀撰于1811年。本书将《金匮要略》一书之方剂、主治、药用剂量和煮服法等、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概括。言简意赅,便于记诵。并附方解。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本部底本《陳修園醫書五十種·金匱方歌括》,清光緖乙巳31年商務印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金匮方歌括
小引辛未秋孟。元犀趨保陽。承膝下歡。竊見家君公事稍暇。取傷寒、金匱等書業已三四注者。而又更易其稿。傷寒論淺注已竣。金匱淺注亦成其半。晦明間樂此不倦。元犀欲以高年節勞為請。然而不敢遽請也。一日。命元犀取金匱方按分兩並煮服等法韻注之。仿傷寒一百一十二方歌括體裁。元犀退而遵訓。擬作六卷。家君見而樂之。遂即改正命繕。附於金匱淺注之後。嘉慶十六年重九前一日。次男元犀識於保陽旅寓。
序竊聞醫之有仲景。猶儒之有孔子也。仲景治黃岐之學而綜其要。猶孔子祖堯舜之道而集其成也。金匱、傷寒論等書注之者以王叔和、張隱菴、張令韶為最。餘子皆不及之。以至於今。窺其微者。蓋少矣。吾鄉陳修園先生宰畿輔。退公之餘。操是術以救世。歲活人甚多。而又恐其可以救一時而不可以濟千古也。著傷寒論、金匱淺注及傷寒救症、經讀時方、三字經等四種。明白簡約。斟酌盡當。厥功偉矣。塚嗣古愚得其傳。著長沙歌括六卷。所以...
凡例一、方中分兩煮法服法。俱遵原本。但古今之權量不同。漢之一兩。今止二錢零。予遵程氏活法。每方取古方三分之一。以作一劑又從二劑中取三分之一為一服。每劑分為三服。如桂枝湯。原方生薑、桂枝、芍藥各三兩。今一劑此數味用各九錢。分而三之。是每服此數味各三錢是也。甘草二兩。今一劑用六錢。分而三之。是此味每服二錢是也。大棗全料用十二枚。今照數不減者。以稱則隨時不同。而棗之分枚則一也。分而三之。是此味每服...
卷一痙濕暍病方栝蔞桂枝湯治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病。此湯主之。栝蔞根 桂枝 生薑(切。)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微火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歌曰 太陽症備脈(反)沉遲。身體欲痙時。三兩蔞根薑桂芍。二甘十二棗枚宜。元犀按。痙是血虛筋燥為病。言濕者。是推其未成痙之前。濕氣挾風而鬱成內熱也。本條...
卷二瘧病方鱉甲煎丸治瘧病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此丸主之。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即射干。)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乾薑 大黃 桂枝 石葦(去毛。) 厚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膠芍藥 牡丹皮 䗪蟲(各五分。) 葶藶 人參(各一分。) 瞿麥(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卷三肺痿肺癰咳嗽上氣方甘草乾薑湯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以此方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歌曰 二兩乾薑四炙甘。姜須炮透旨須探。(傷寒。金匱各方中。只此一方用炮。)肺中津涸方成痿。氣到津隨得指南。蔚按。肺痿皆為熱證。然熱有虛實之...
卷四五臟風寒積聚方旋覆花湯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主之。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歌曰 肝著之人慾蹈胸。(肝氣著滯反行其氣於肺。所謂橫之病也。胸者肺之位。欲按摩之以通其氣也。)熱湯一飲便輕鬆。(欲飲熱者。欲著之氣得熱則散。)復花三兩蔥十四。新絳通行少許從。(旋覆花鹹溫下氣。新絳和血。蔥葉通陽。新絳查本草無此名。按說...
卷五黃癉病方茵陳蒿湯(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谷癉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此湯主之。茵陳蒿 梔子 大黃男元犀按。太陰濕土也。陽明燥土也。經云。谷入於胃。遊溢精氣。其上輸下轉。藉脾氣之能也。谷癉者。食谷入胃。脾氣不輸。濕與熱並。久則熏蒸成黃。黃成則榮衛流行之機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熱不食之病。經云。食入於陰。長氣於陽。食即頭眩心胸不安者。谷入於胃挾濁氣以上干也。主以茵陳蒿湯者。茵陳...
卷六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方藜蘆甘草湯(方未見。) 治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此湯主之。歌曰 體瞤臂腫主藜蘆。癇痹風痰俱可驅。蘆性升提草甘緩。症詳跌蹶遍尋無。男元犀按。痰涎為濕氣所生。留滯胸膈之間。久則變生無定。云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身體瞤瞤者。是氣被痰阻。濕無去路。或加邪風。風行氣亦行。引動積痰毒氣。此所以群動併發。擾亂心君不寧也。手足項背牽引痛掣。走易不定者。心君之令不行。肺...
後跋金匱歌括者。吾師靈石先生續師祖修園老夫子大人金匱淺注之後而作。所以便後學傳誦之章也。會未及門時。即讀傷寒論淺注並長沙歌括。沉潛玩索。竟莫能窺其底蘊。本年春。因從吾師遊。聞吾師緒論。深以未成父書為憾。及夏間。金匱淺注書成付梓。復踵成歌括六卷。俱告竣。吾師學有淵源。能繼先志。雖殫精竭慮歷有年所。亦可謂息重任矣。會不敏。忝附門牆。瞻仰吾師家傳之精蘊。豈遽能彷彿萬一哉。是書之出。有裨於世。而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