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方歌括 卷五

清·陈元犀
来源:金匮方歌括

卷五

黃癉病方

茵陳蒿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谷癉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此湯主之。

茵陳蒿 梔子 大黃

男元犀按。太陰濕土也。陽明燥土也。經云。谷入於胃。遊溢精氣。其上輸下轉。藉脾氣之能也。谷癉者。食谷入胃。脾氣不輸。濕與熱並。久則熏蒸成黃。黃成則榮衛流行之機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熱不食之病。經云。食入於陰。長氣於陽。食即頭眩心胸不安者。谷入於胃挾濁氣以上干也。主以茵陳蒿湯者。茵陳稟冬令寒水之氣。寒能勝熱。佐以梔子味苦瀉火。色黃入胃。挾大黃以滌胃腸之鬱熱。使之屈曲下行。則谷癉之邪。悉從二便而解矣。

硝石礬石散

治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病也。腹滿者難治。此散主之。

硝石(熬黃。) 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歌曰 身黃額黑(漸及一身之黃俱黑。)足如烘。腹脹(如水狀。)便溏(便溏而色黑。)晡熱叢。(日晡熱。以申屬膀胱酉屬腎也。)等分礬硝和麥汁。女勞癉病奪天工。

徐忠可云。硝能散虛郁之熱。為體輕脫而寒不傷脾。礬能卻水。而所到之處邪不復侵。如紙既礬即不受水滲也。以大麥粥調服。益土以勝水。合而用之。則散鬱熱。解腎毒。其於氣血陰陽汗下補瀉等法毫不相涉。所以為佳。

梔子大黃湯

治酒癉。心中懊憹或熱痛者。此湯主之。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歌曰 酒癉懊憹鬱熱蒸。大黃二兩豉一升。梔子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順承。

元犀按。梔子、豆豉。徹熱於上。枳實、大黃。除實去滿於下。此所謂上下分消。順承熱氣也。

徐忠可云。因酒徒陰分大傷。故不用燥藥以耗其津。亦不用滲藥以竭其液。謂熱散則濕不能留也。凡治濕熱而兼燥者。於此可悟。

桂枝加黃耆湯

(見水氣病。) 治黃癉病。但當利其小便。假令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此湯主之。

男元犀按。黃癉症多由濕熱內鬱而成。為病在內也。郁在內者宜內解。故曰。但當利其小便。小便通則所郁皆去矣。假令脈浮者。病在肌表也。當外解。故曰。當以汗解之。桂枝湯解肌發表。加黃耆助之。以黃耆有發汗退黃之專長也。

豬膏發煎

治諸黃癉病。

豬膏(半斤。)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千金云。太醫校尉史脫家婢黃病服此。胃中燥糞下便瘥。神驗。)

歌曰 諸黃腹鼓大便堅。古有豬膏八兩傳。亂髮三枚雞子大。發消藥熟始停煎。

男元犀按。豬膏主潤燥。發灰主通小便。故神農本草經有自還神化句最妙。謂發為血餘。乃水精奉心化血所生。今取以煉服。仍能入至陰之臟。助水精以上奉心臟之神以化其血也。沈自南謂寒濕入於血分。久而生熱鬱蒸氣血不利。證顯津枯血燥。皮膚黃而暗晦。即為陰黃。當以此治之。且熱鬱既久。陰血無有不傷。治者皆宜兼滋其陰。故曰。諸黃主之。又按時醫惑於以人補人之說。每遇虛證。輒以紫河車配藥。余幼時隨侍。聞家君與客常談及紫河車一物曰。某也服此。今反肌肉羸瘦。某也服此。病反增劇。吾行道數十年。見有用紫河車者。未嘗一效。余默識之。今省中行道輩。遇病人家有餘貲或病證虛弱火熾等證。即曰。非紫河車不能成功也。嗚呼。是醫也。而能活人乎。是藥也。而能活人乎。

茵陳五苓散

治黃癉病。

茵陳(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癉病傳來兩解方。(表裡兩解。)茵陳末入五苓嘗。五苓五分專行水。十分茵陳卻退黃。

男元犀按。五苓散功專發汗利水。助脾轉輸。茵陳蒿功專治濕退黃。合五苓散為解鬱利濕之用也。蓋黃癉病由濕熱瘀郁。熏蒸成黃。非茵陳蒿推陳致新。不足以除熱退黃。非五苓散轉輸利濕。不足以發汗行水。二者之用。取其表裡兩解。為治黃之良劑也。

大黃硝石湯

治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此湯。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歌曰 自汗(表無邪也。)屎難(大便難。)腹滿時。表和裡實貴隨宜。硝黃四兩柏同數。十五枚梔任指麾。

男元犀按。黃癉病濕熱交郁。不得外通。今自汗出者。外已通也。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者。濕熱仍實於裡也。實者當下。故用大黃除滿去實。硝石領熱氣下趨二便。又以黃柏除濕退黃。梔子散熱解鬱。濕熱散。二便調。則裡氣亦和矣。

小半夏湯

(見痰飲。) 治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此湯主之。

元犀按。傷寒論云。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云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者。可知內無瘀熱矣。蓋喘滿屬中氣虛弱。故曰不可除熱。師恐後人誤投寒劑傷中。故立小半夏湯以救誤治也。用半夏和胃以鎮逆。生薑溫理中臟。中溫則升降自如。而喘滿嘔逆自愈。

又按。若中虛發黃者。余每用理中湯、真武湯等加茵陳蒿。多效。

小柴胡湯

(見嘔吐。) 治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此湯主之。

男元犀按。嘔者。胃氣不和也。腹痛者。木邪犯胃也。小柴胡湯達木鬱。和胃氣。使中樞運則嘔痛止而黃退矣。非小柴胡湯可概治諸黃也。

小建中湯

(見血痹虛勞。) 治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男蔚按。此言土虛而現出黃色也。虛極者。宜補土之母。四逆輩可與間服。然單言男子。謂婦人血瘀發黃。尚有桃仁承氣湯法也。苟屬虛黃。亦宜以此湯加當歸、益母葉之類也。

附方

瓜蒂散

(見宿食。校者按。宋本作瓜蒂湯。見暍病。) 治諸黃。

男元犀按。瓜蒂散。傷寒論三見。俱主胸中之病。金匱取之附治諸黃。何也。蓋黃乃濕熱相併。鬱蒸不得外越。用瓜蒂散吐而越之。使上膈開而下竅達。濕熱之邪自有出路矣。故曰治諸黃。

千金麻黃醇酒湯

治黃癉。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日用水煮之。

歌曰 黃癉病由鬱熱成。驅邪解表仗雄兵。五升酒煮麻三兩。春換水兮去酒烹。

男元犀按。麻黃輕清走表。乃氣分之藥。主無汗表實症。黃癉病不離濕熱之邪。用麻黃醇酒湯者。以黃在肌表營衛之間。非麻黃不能走肌表。非美酒不能通營衛。故用酒煮以助麻黃髮汗。汗出則營衛通。而內蘊之邪。悉從外解耳。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火邪者。此湯主之。

桂枝 甘草 生薑 大棗 蜀漆 牡蠣 龍骨

孫男心典稟按。舉火邪冠於方首。示人治血先治火也。又恐治火專主寒滯之品。故拈出此方不寒不滯以立榜樣。意深哉。傷寒論註解甚詳。不必再釋。

半夏麻黃丸

治心下悸者。此丸主之。

半夏 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歌曰 心(下)悸都緣飲氣維。夏麻等分蜜丸醫。一升一降存其意。神化原來不可知。

尤在涇云。半夏蠲飲氣。麻黃髮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不能發越津氣。而但能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並和養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於此哉。

柏葉湯

治吐血不止者。此湯主之。

柏葉 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歌曰 吐血頻頻不肯休。(久吐不止。凡一切寒溫補瀉之藥服之殆盡矣。)馬通升許溯源流。(熱氣伏藏於陰分。逼血妄行不止。馬屬火。取其通之同氣以導之。)乾薑三兩艾三把。(二味溫散。宣發其熱使行陽分。則陰分之血無所逼而守其經矣。)柏葉行陰三兩求。(柏葉抑之使降。合馬通導之使下。則餘燼之瘀。一概蠲矣。)

前方歌括之小注頗詳。毋庸再釋。但愚每用前方。病家皆驚疑不能聽。今擬加減法。用生側柏五錢。乾薑炮透一錢五分。生艾葉三錢。水一杯半。馬通一杯。煎八分服。如無馬通。以童便代之。 馬糞用水化開。以布濾汁澄清。為馬通水。

黃土湯

治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亦主吐衄。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遠血先便血續來。半斤黃土莫徘徊。術膠附地芩甘草。三兩同行血證該。(不僅治下血。而吐血衄血與婦人血崩等症。俱該在內。)

王晉三云。金匱以下血先血後便為近血。明指脾絡受傷。日滲腸間。瘀積於下。故大便未行而血先下。主之以赤小豆利水散瘀。當歸和脾止血。若先便後血為遠血。明指肝經別絡之血。因脾虛陽陷生濕。血亦就濕而下行。主之以灶心黃土。溫燥而去寒濕。佐以生地、阿膠、黃芩。入肝以治血熱。白朮、甘草、附子。扶陽補脾以治本虛。近血內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故兼溫補。治出天淵。須明辨。 按。此方以灶心黃土易赤石脂一斤。附子易炮乾薑二兩。炮紫更妙。或加側柏葉四兩。絡熱。加鮮竹茹半斤。

赤小豆當歸散

(見狐惑。) 治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此主之。

男元犀按。肝為血海。氣通胞中。主宣布之權。虛則失其權矣。曰先血後便者。肝失其統。不能下宣。致胞中之血滲入肛門也。近血者。胃接二腸。胞與腸前後。此之最近也。若胃腸受濕熱。致傷其氣。必通於胞中。而迫血妄行。赤小豆入心清熱。解臟毒。當歸入肝補虛散郁。能宣其血入於經隧也。

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歌曰 火熱上攻心氣傷。(即心氣不足。)清濁二道血洋洋。(火逼血從濁道出則為吐。血從清道出則為衄血。)大黃二兩芩連一。釜下抽薪請細詳。

蔚按。火邪盛而迫血。則錯經妄行。血為心液。血傷無以養心。致心陰之氣不足也。故曰心氣不足。非心陽之氣不足也。用芩、連苦寒之品。入心清火以培心氣。大黃去瘀生新。此一補一瀉之法也。

嘔吐噦下利方

吳茱萸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嘔而胸滿者。 又主幹嘔。吐涎沫。頭痛者。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受業林禮豐按。胸為陽位。曠若太空。嘔而胸滿者。陰邪佔居陽位也。故重用生薑、吳萸之大辛大溫。以通胸中之陽。以破陰霾之氣。佐以人參、大棗之一陰一陽。以建脾胃之氣。以鎮逆上之陰。使陽光普照。而陰翳自消。有何干嘔胸滿吐涎沫之患哉。

半夏瀉心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 黃連

長男蔚按。嘔而腸鳴並無下利。心下痞不因誤下。何以上下之阻隔若是。蓋因飲停心下。上逆為嘔。下干為腸鳴。飲不除則痞不消。欲蠲飲必資中氣。方中參、棗、草以培中氣。藉半夏之降逆。佐芩、連以消痞。復得乾薑之溫散。使痞者通。逆者降矣。妙在去滓再煎。取其輕清上浮。以成化痞降逆之用耳。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乾嘔而利者。此湯主之。

黃芩 甘草 芍藥 大棗 生薑 半夏

男元犀按。太陽主開。少陽主樞。乾嘔者。少陽之邪欲從太陽之開而外出也。下利者。太陽之邪不能從樞外出而反從樞內陷也。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者。轉少陽之樞。達太陽之氣。交上下。清裡熱。而薑、夏又能止嘔降逆也。此即小柴胡湯去柴胡、人參加芍藥。去之者。恐其助飲而增嘔。加之者。取其和胃而降逆。伊聖之方。鬼神莫測也。

小半夏湯

(見痰飲。) 治諸嘔吐。谷不得下者。此湯主之。

犀按。胃主納穀。谷不得下者。胃氣虛寒也。嘔吐者。飲隨寒氣上逆也。胃虛飲逆。非溫不能散其寒。非辛不能降其逆。用半夏滌飲降逆。生薑溫中散寒。使胃氣溫和。而嘔吐自平。

豬苓散

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此散主之。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嘔余思水與之佳。(少與之餘。以救其液。)過與須防飲氣乖。(恐舊飲方去新飲復來。)豬術茯苓等分搗。(崇土以逐水。不使支飲阻其正津。則不渴。)飲調寸匕自和諧。

四逆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此湯主之。

附子 乾薑 甘草

男元犀按。嘔與熱為陰邪所迫。小便利與見厥。證屬無陽。脈弱者。真臟虛寒也。用四逆湯徹上下之陰邪。招欲散之殘陽。引氣血接回其厥。外溫經。內溫臟。面面俱到。

小柴胡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嘔而發熱者。此湯主之。

柴胡 半夏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 大棗

男蔚按。嘔而發熱者。少陽表症也。表未解則內不和。故作嘔也。陽明主肌肉。木邪忤土。故作肌熱而嘔。用小柴胡湯轉樞以出其邪。邪解則熱退而嘔止矣。

大半夏湯

治胃反嘔吐者。此湯主之。

半夏(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歌曰 從來胃反責(之)沖(脈上)乘。半夏二升蜜一升。三兩人參勞水煮。(水揚二百四十遍名勞水。又名甘瀾水。)納沖養液有奇能。

元犀按。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黏膩之性。流連於胃。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徐斡旋於中。非參透造化之理者不能悟及。余遇醫輩偶談及於此。不能再三問難。便知其庸陋欺人。則不復與談矣。 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師以半夏降衝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液。古聖之經方。惟師能用之。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者。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歌曰 食方未久吐相隨。(食已即吐。)兩熱衝來自不支。(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停片刻而吐出。)四兩大黃二兩草。上從下取法神奇。

蔚按。師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下之。二說相反。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則憒亂矣。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無降。當逆折之。

尤在涇云。雲霧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不承則天不降矣。可見天地陰陽同此氣機。和則俱和。乖則並乖。人與天地相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脾胃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竅。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而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治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

茯苓澤瀉湯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此湯主之。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 桂枝(各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外臺。治消渴脈絕胃反者。有小麥一升。

歌曰 吐方未已渴頻加。(與吐後渴為欲愈者不同。亦與豬苓散症未吐而先渴者不同。)苓八(兩)生薑四兩誇。二兩桂甘三兩術。澤須四兩後煎嘉。(後煮澤瀉。取其性補陰而利水。不宜煮之太過也。)

徐忠可云。此方於五苓散中去豬苓者。以胃反證水從吐出。中無水氣而渴也。加生薑、甘草者。合苓、術等藥以解表裡之虛邪。更能和中而止嘔也。

文蛤湯

治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 石膏(各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杏仁(五十粒。)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歌曰 吐而貪飲證宜詳。文蛤石膏五兩量。十二棗枚杏五十。麻甘三兩等生薑。

元犀按。水雖隨吐而去。而熱不與水俱去。故貪飲不休。與思水者不同。方中麻黃與石膏並用。能深入伏熱之中。頃刻透出於外。從汗而解。熱解則渴亦解。故不用止渴之品。並主微風脈緊頭痛者。以風為陽邪。得此涼散之劑而恰對也。

半夏乾薑散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者。此散主之。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歌曰 吐而乾嘔沫涎多。(惟不胸滿不頭痛。與吳茱萸湯證不同。以虛有微甚。邪有高下之別也。)胃腑(不責於厥陰。專責於陽明。)虛寒氣不和。姜夏等(分)磨漿水煮。數方(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相類頗分科。(漿水甘酸。能調中引氣止嘔噦。)

生薑半夏湯

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無奈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歌曰 嘔噦都非喘又非。(似嘔之狀不似嘔之有物。似噦之有聲不似噦之連聲。似喘之氣逆不似喘之氣急。)徹心憒憒莫從違。(懊憹之甚。無可奈何。皆飲邪與寒邪摶結於胸。)一升薑汁半升夏。分煮同煎妙入微。

(參) 與吳茱萸之降濁。乾薑之溫中不同。蓋彼乃虛寒上逆。此乃客邪搏飲也。方即小半夏湯。不用姜而用汁者。以降逆之力少。散結之力多也。

橘皮湯

治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此湯主之。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歌曰 噦而乾嘔厥相隨。氣逆於胸阻四肢。(乾嘔非胃反。厥非無陽。乃氣逆於胸不行於四末故也。)初病氣虛一服驗。生薑八兩四陳皮。

元犀按。金匱論噦。與方書不同。專指呃逆而言也。

橘皮竹茹湯

治噦逆者。此湯主之。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噦逆因虛熱氣乘。一參五草八姜勝。棗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即竹茹也。)刮二升。

犀按。淺注已詳。方義不再釋。金匱以呃為噦。凡呃逆證。皆是寒熱錯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薑、竹茹。一寒一熱以祛之。人參、橘皮。一開一闔以分之。甘草、大棗。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權。而噦逆自平矣。此伊聖經方。扁鵲丁香柿蒂散。即從此方套出也。

四逆湯

(見上。) 治下利後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

(見婦人妊娠病。)

大承氣湯

(見痙病。)治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宜之。 治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湯。 治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湯。 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宜此湯。

小承氣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此湯。

大黃 枳實 厚朴

桃花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下利便膿血者。宜此湯

赤石脂 乾薑 粳米

白頭翁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熱利下重者宜之。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

梔子豉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此主之。

梔子 香豉

通脈四逆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此主之。

附子 乾薑 甘草

紫參湯

治下利肺痛者。此湯主之。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歌曰 利而肺痛是何傷。濁氣上干責胃腸。(肺與大腸相表裡。)八兩紫參三兩草。通因通用細推詳。(腸中積聚。是肺氣不行於大腸。)

男蔚按。肺為華蓋。諸臟之氣皆上熏之。惟胃腸之氣下降而不上干於肺。故肺為清肅之臟而不受濁氣者也。夫肺與腸相表裡。腸胃相連。下利肺痛者。腸胃之濁氣上干於肺也。故主以紫參湯。本經云。紫參主治心腹寒熱積聚邪氣。甘草解百毒奠中土。使中土有權而肺金受益。腸胃通暢而肺氣自安。肺氣安則清肅之令行矣。何有肺痛下利之病哉。

訶黎勒散

治氣利者。此散主之。

訶黎勒(十枚。)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歌曰 訶黎勒散澀腸便。氣利還須固後天。十個訶黎煨研末。調和米飲不須煎。

男元犀按。氣利者。肺氣下脫。胃腸俱虛。氣陷屎下。急用訶黎勒澀腸胃以固脫。又用粥飲扶中以轉氣。氣轉而瀉自止耳。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見上。) 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外臺黃芩湯

治乾嘔下利者。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歌曰 乾嘔利兮責二陽。(太陽陽明遞相傳也。)參芩三兩等乾薑。桂枝一兩半升夏。棗十二枚轉運良。

男元犀按。此即小柴胡湯變法。方中以桂枝易柴胡。以乾薑易生薑。去甘草是也。太陽病不解。併入陽明。陰陽舛錯。而為嘔吐下利也。方用黃芩、乾薑。寒溫並進。使之入胃以分陰陽。又以參、棗安胃。桂枝祛邪。半夏降逆。且半夏生當夏半。正陰陽交界之門。取之以和陰陽。陰陽和則中樞轉。上下交。而嘔利止矣。

瘡癰腸癰浸淫病方

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歌曰 氣血凝(內)癰阻外膚。(氣血為內癰所奪。不榮於外。其身甲錯。言如鱗甲之交錯也。)腹皮雖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敗醬還須五分驅。

王晉三云。心氣抑鬱不舒。則氣結於小腸之頭。阻傳道之去路而為癰腫。即內經所謂臟不容邪。則還之於腑也。故仲景重用薏苡。開通心氣。榮養心境。佐以敗醬。化膿為水。使以附子。一開手太陽小腸之結。一化足太陽膀胱之氣。務令所化之毒。仍從水道而出。精微之奧。豈庸淺者所能推測耶。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數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歌曰 腫居少腹(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大腸癰。黃四牡丹一兩從。(冬)瓜子(仁)半升桃五十。芒硝三合泄腸膿。

王晉三云。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癰者。肺氣下結於大腸之頭。其道遠於上。其位近於下。治在下者因而奪之也。故重用大黃、芒硝開大腸之結。桃仁、丹皮下將敗之血。至於清肺潤腸。不過瓜子一味而已。服之當下血。下未化膿之血也。若膿已成形。肉已壞。又當先用排膿散及湯。故原文云。膿已成。不可下也。

王不留行散

治金瘡病。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 甘草(十八分。)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 黃芩(二分。) 蜀椒(三分。) 厚朴(二分。) 乾薑(二分。) 芍藥(二分。)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藋、桑皮三味燒灰存性。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

歌曰 金瘡諏(吉日按春秋而)採不留行。桑蒴同(王不留)行(按時而取三物各)十分明。芩樸芍姜均二分。三(分之蜀)椒十八(分之甘)草相成。

尤在涇云。金瘡經脈斬絕。營衛阻弛。治之者必使經脈復行。營衛相貫而後已。 除燒灰外。余藥不可日曝。火炙方效。

元犀按。金刃傷處。封固不密。中於風則瘡口無汁。中於水則出青黃汁。風則發痙。水則濕爛成瘡。王不留行疾行脈絡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於傷處。桑根皮泄肌肉之風水。蒴藋葉釋名接骨草。滲筋骨之風水。三者皆燒灰。欲其入血去邪止血也。川椒祛瘡口之風。厚朴燥刀痕之濕。黃連退肌熱。芍藥散惡血。乾薑和陽。甘草和陰。用以為君者。欲其入血退腫生肌也。風濕去。陰陽和。瘡口收。肌肉生。此治金瘡之大要。

排膿散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歌曰 排膿散藥本靈臺。(內經謂先師歃血而盟者是。)枳實為君十六枚。六分芍兮桔二分。雞黃一個簡而該。

元犀按。枳、桔行氣滯。芍藥通血滯。從氣血以排之。人所易知也。妙在揉入雞子黃一枚。取有情之物以養心脾之陰。則排之之法獨得其本也。

排膿湯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歌曰 排膿湯與散懸殊。一兩生薑二草俱。大棗十枚桔三兩。通行營衛是良圖。

元犀按。方中取桔梗、生薑之辛。又取大棗、甘草之甘。辛甘發散為陽。令毒從陽化而出。排之之妙也。

黃連粉

(方未見。) 治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瘡。此粉主之。

歌曰 浸淫瘡藥末黃連。從口流肢順自然。若起四肢流入口。半生常苦毒牽纏。

元犀按。浸淫瘡系傳染之疾也。從口起流向四肢者。毒氣外出也。故曰可治。從四肢起流來入口者。毒氣由外入內。固結於臟腑之間。故曰不可治。黃連粉方未見。疑即黃連一味為末。或敷或服。隨宜擇用。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