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方
藜蘆甘草湯
(方未見。) 治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此湯主之。
歌曰 體瞤臂腫主藜蘆。癇痹風痰俱可驅。蘆性升提草甘緩。症詳跌蹶遍尋無。
男元犀按。痰涎為濕氣所生。留滯胸膈之間。久則變生無定。云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身體瞤瞤者。是氣被痰阻。濕無去路。或加邪風。風行氣亦行。引動積痰毒氣。此所以群動併發。擾亂心君不寧也。手足項背牽引痛掣。走易不定者。心君之令不行。肺無以傳其治節也。藜蘆性毒。以毒攻毒。吐久積風痰。殺蟲。通支節。除癇也。助用甘草者。取甘潤之意。以其能解百毒也。方雖未見。其意不過是耳。
雞屎白散
治轉筋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此散主之。
雞屎白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歌曰 轉筋入腹脈微弦。肝氣凌脾豈偶然。木畜為雞其屎土。研來同類妙周旋。
尤在涇云。內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轉筋入腹者。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雞為木畜。其屎反利脾氣。故治是病。且以類相求。則尤易入也。
蜘蛛散
治陰狐疝氣。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者主之。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蜜丸亦可。
歌曰 陰狐疝氣久難醫。(腎囊為陰病。則氣之腥臭如狐之臊也。)大小攸偏(或偏於左。或偏於右。一大一小也。)上下時。(時時上下人多誤解。謂病發則墜而下。病息則收而上也。)熬杵蜘蛛十四個。桂枝半兩恰相宜。
按此病用桂枝。不如用肉桂力更大。
王晉三云。蜘蛛性陰而厲。隱見莫測。可定幽暗之風。其功在殼。能泄下焦結氣。肉桂芳香入肝。專散沉陰結疝。四時刺逆從論曰。厥陰滑為狐疝風。推仲景之意。亦謂陰狐疝氣。是陰邪挾肝風而上下無時也。治以蜘蛛。如披卻導窾。
甘草粉蜜湯
治蛔蟲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主之。
甘草(二兩。) 白粉(一兩。) 白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歌曰 蛔蟲心痛吐涎多。毒藥頻攻痛不瘥。一(兩白)粉二(兩)甘(草)四兩蜜。煮分先後取融和。
按。鉛粉性善殺蟲。今雜於甘草、白蜜之中。以大甘掩其本性。所謂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烏梅丸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此丸主之。
烏梅 細辛 乾薑 黃連 當歸 川椒 附子 桂枝 人參 黃柏
徐忠可云。黃連之苦可以安蛔。則前甘草與蜜。何以亦能安蛔也。不知上條之蛔。因燥而上逆。致使心痛。故以白粉殺蛔為主。而加甘蜜以潤其燥。若蛔厥未嘗攻心。且蛔因臟寒而上。故以烏梅酸收。黃連苦降。以收伏降蛔為主。而加辛熱而追臟寒。所以一心痛而不吐蛔。一吐蛔而不心痛。此是二條大分別也。
婦人妊娠病方
桂枝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此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則絕之。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徐忠可云。桂枝湯表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時醫以薑、桂礙胎戒用。汲汲以養血滋陰為事。皆不知仲景之法也。(愚按。本章末三句未明。願後之學者補續之。)
桂枝茯苓丸
治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常下其症。宜此方主之。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歌曰 症痼未除恐害胎。(胎動於臍下為欲落。動於臍上是每月湊集之血因症痼之氣妨害之而下漏也。)胎安症去悟新裁。桂苓丹芍桃同等。氣血陰陽本末該。
受業林禮豐按。師云。婦人宿有症病者。謂未受胎之前。本停瘀而有症病也。經斷者。謂經水淨盡之後。交媾而得胎也。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謂每月湊集之血。因宿昔之症痼妨害之而下漏也。蓋六月胎動者。胎之常。而三月胎動者。胎之變。然胎當居臍下。今動在臍上者。是本有症痼在臍下逼動其胎。故胎不安而動於臍上也。因復申言之曰。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衃者。謂每月湊集之血。始凝而未痼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必害其胎。去其症。即所以安其胎。故曰當下其症。主以桂苓丸者。取桂枝通肝陽。芍藥滋肝陰。茯苓補心氣。丹皮運心血。妙在桃仁監督其間。領諸藥直抵於症痼而攻之。使瘀結去而新血無傷。瘀既去。則新血自能養胎。雖不專事於安胎而正所以安胎也。
附子湯
(方未見。) 治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以此湯溫其臟。
男元犀按。太陽主表。少陰主裡。脈弦發熱者。寒傷太陽之表也。腹痛惡寒者。寒侵少陰之裡也。夫胎居臍下。與太少相連。寒侵太少。氣並胞宮。迫動其胎。故胎愈脹也。腹痛惡寒少腹如扇者。陰邪盛於內。寒氣徹於外。故現出陣陣如扇之狀也。然胎得暖則安。寒則動。寒氣內勝。必致墜胎。故曰。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附子湯溫其臟。使子臟溫而胎固。自無隕墜之虞矣。附子湯方未見。疑是傷寒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膠艾湯
治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以此湯主之。
乾地黃(六兩。)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歌曰 妊娠腹滿阻胎胞。(名曰胞阻。以胞中氣血虛寒而阻其化育也。)二兩芎藭草與膠。歸艾各三芍四兩。地黃六兩去枝梢。
男元犀按。芎藭、芍、地。補血之藥也。然血不自生。生於陽明水穀。故以甘草補之。阿膠滋血海。為胎產百病之要藥。艾葉暖子宮。為調經安胎之專品。合之為厥陰少陰陽明及衝任兼治之神劑也。後人去甘草、阿膠、艾葉。名為四物湯。則板實而不靈矣。
當歸芍藥散
治婦人懷妊。腹中㽲痛。此散主之。
當歸 川芎(各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半斤。)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歌曰 妊娠㽲痛勢綿綿。(不若寒疝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也。)三兩歸芎潤且芍藥一斤澤減半。術苓四兩妙盤旋。
男元犀按。懷妊腹痛。多屬血虛。而血生於中氣。中者土也。土過燥不生物。故以歸、芎、芍藥滋之。土過濕亦不生物。故以苓、朮、澤瀉滲之。燥濕得宜。則中氣治而血自生。其痛自止。
乾薑人參半夏丸
治妊娠嘔吐不止。此丸主之。
乾薑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歌曰 嘔吐遷延惡阻名。(妊娠嘔吐。名為惡阻。)胃中寒飲苦相縈。參姜一兩夏雙兩。(生)薑汁糊丸古法精。
尤在涇云。陽明之脈。順而下行者也。有寒則逆。有熱亦逆。逆則飲必從之。寒逆。用此方。熱逆。用外臺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兩。生薑、茯苓各四兩。麥冬、人參各三兩。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可補仲師之未備。
樓全善云。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亦有故無隕之義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
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者。此丸主之。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歌曰 飲食如常小水難。妊娠鬱熱液因干。苦參四兩同歸貝。飲服三丸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男元犀按。苦參、當歸補心血而清心火。貝母開肺鬱而瀉肺火。然心火不降。則小便短澀。肺氣不行於膀胱。則水道不通。此方為下病上取之法也。況貝母主淋瀝邪氣。神農本經有明文也哉。
葵子茯苓散
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此散主之。
葵子(一升。)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則愈。
歌曰 頭眩惡寒水氣干。胎前身重小便難。(均是小便不利。前責之津干。此責之水氣。水利則濕去身輕矣。不侵衛陽則不惡寒矣。不犯清道則亦不頭眩矣。)一升葵子苓三兩。米飲調和病即安。
男元犀按。葵子俗人畏其滑胎。不必用之。中藏經五皮飲加紫蘇。水煎服甚效。
當歸散
主治婦人妊娠。宜常服之。
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歌曰 (妊娠常服之劑。當以補脾陰為主。)萬物原來自土生。土中涵濕遂生生。(不窮。)一斤芎芍歸滋血。(血為濕化。胎尤賴之。)八(兩)術(一)斤芩(術本脾藥。今協血藥而入脾土。土得濕氣則生物。又有黃芩之苦寒清肺以主之。肺氣利則血不滯。所以生物不息。)大化成。
方義。歌中頗詳。不再釋。
白朮散
主妊娠養胎方。
白朮 川芎 蜀椒(各三分。去汗。) 牡蠣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歌曰 胎由土載術之功。養血相資妙有藭。(土以載之。血以養之。)陰氣上凌椒攝下。(胎忌陰氣上逆。蜀椒具純陽之性。陽以陰為家。故能攝上焦之熱而下降。)蠣潛龍性得真詮。(牡蠣水氣所結。味鹹性寒。寒以制熱燎原。咸以導龍入海。)。
此方舊本三物各三分。牡蠣闕之。徐靈胎云。原本無分兩。按方下云。日三服夜一服者。牡蠣用一分可也。
加減歌曰 苦痛芍藥加最美。心下毒痛倚芎是。吐痛不食心又煩。加夏廿枚一細使。醋漿水須服後吞。若還不嘔藥可止。不解(者以)小麥煮汁嘗。已後渴者大麥(粥)喜。既愈常服勿輕拋。壺中陰陽大燮理。(按。程云來云。以大麥粥能調中補脾。故服之勿置。非指上藥常服也。此解亦超。)
方義已詳歌中。不再釋。
婦人產後病方
小柴胡湯
(見嘔吐。)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孫男心蘭按。產婦脈微弱者。血虛也。血虛而陰不維陽。則為孤陽。陽獨行於上。則頭汗出而冒。陽不及於下。則下厥。陽郁陰傷。無以養腸胃。故大便堅。陰陽不和。擾動於中。故作嘔而不能食。蓋血虛無以作汗。故鬱冒不得從汗而解也。治之者。當審其病情。以冒家欲解。既不從頭汗而泄。必得大汗而解者。以小柴胡湯發之。使陽從汗泄。則鬱開而陰陽和矣。此損陽就陰法也。
大承氣湯
(見痙病) 治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宜此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
(見寒疝。) 治產後腹中㽲痛者。
枳實芍藥散
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者。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大麥粥下之。
歌曰 滿煩不臥腹疼頻。枳實微燒芍等平。羊肉湯方應反看。(彼治虛痛。北治實痛。)散調大麥(粥)穩而新。
男蔚按。枳實通氣滯。芍藥通血滯。通則不痛。人所共知也。妙在枳實燒黑。得火化而善攻停積。下以大麥粥。和肝氣而兼養心脾。是行滯中而寓補養之意。故癰膿亦主之。
下瘀血湯
治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此湯。亦主經水不利。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個。) 䗪蟲(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各本略異。)
歌曰 臍中著痛瘀為殃。廿粒桃仁三兩黃。更有䗪蟲二十個。酒煎大下亦何傷。
男元犀按。服枳實芍藥而不愈者。非積停不通。是瘀結不散。用此方攻之。方中大黃、桃仁能推陳下瘀。䗪蟲之善攻乾血。人盡知之。妙在桃仁一味。平平中大有功力。鬱血已敗而成瘀。非得生氣不能流通。桃得三月春和之氣。而花最鮮明似血。而其生氣皆在於仁。其味苦又能開泄。故直入血中而和之散之。逐其舊而不傷其新也。
大承氣湯
(見痙病) 治產後七八日。無太陽症。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此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孫男心典按。無太陽症者。外無病也。脈微實。煩躁發熱。食則譫語者。胃熱也。惡露不盡者。主太陽之氣。隨經也。蓋膀胱接胃。連於少腹。血結其所。熱聚其中。宜此湯以下瘀除熱。
陽旦湯
治產後中風續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症續在者。可與之。(即桂枝湯增桂加附。坊本謂加黃芩者。未知傷寒論太陽篇中已明其方。孫真人及各傢俱誤。桂枝湯見婦人妊娠病。)
男元犀按。頭痛發熱惡寒汗出。太陽表症也。心下悶者。太陽水邪瀰漫心下而作悶也。陽旦湯即桂枝湯倍桂枝加附子。雖產後數十日不解。其邪仍在於太陽之經。故仍用桂枝湯解太陽之表邪。加桂以化膀胱之水氣。加附子以溫固水臟。使經臟氣化。則內外之邪出矣。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治漏汗。加桂。治氣從少腹上衝心。去芍。治胸滿。俱有明文可據。孫真人以桂枝湯加黃芩為陽旦湯。其意以心下悶為熱氣。誤矣。夫有熱氣。則當心煩。今曰心下悶。則非熱可知矣。況微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為太陽桂枝湯之的症。蓋太陽底面便是少陰。續續至數十日不解。顯系少陰之君火微而水寒之氣盛。寒氣上凌陽位。是以為心下悶之苦。故取桂枝湯增桂以扶君主之陽。加附子以鎮水陰之逆。使心陽振。水臟溫。則上逆之陰邪。不攻而自散矣。
竹葉湯
治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者。此湯主之。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歌曰 喘熱頭疼面正紅。(勢欲成痙。)一(兩)防桔桂草參同。(同用一兩。)葛(根)三(兩生)姜五(兩)附枚一。棗十五枚竹(葉一)把充。
加減歌曰 頸項強用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體。嘔為氣逆更議加。半夏半升七次洗。程云來云。證中未至背反張。而發熱面赤頭痛。亦風痙之漸。故用竹葉主風痙。防風治內痙。葛根療剛痙。桂枝治柔痙。生薑散風邪。桔梗除風痹。辛以散之之劑也。又佐人參生液以養筋。附子補火以致水。合之甘草以和諸藥。大棗以助十二經。同諸風劑。則發中有補。為產後中風之大劑也。
竹皮大丸
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
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歌曰 嘔而煩亂乳中虛。(謂乳子之時氣虛火勝。內亂而上逆也。)二分石膏與竹茹。攻薇桂一(分)兮草七分。棗丸飲服效徐徐。
加減歌曰 白薇退熱絕神異。有熱倍加君須記。柏得金氣厚且深。葉葉西向歸本位。實中之仁又寧心。煩喘可加一分餌。
男元犀按。血者中之所生也。乳者血之所變也。血雖生於中焦。尤藉厥少之氣傳變而為乳。乳中虛者。謂乳子去汁過多而致虛也。中虛無血奉心則煩。心神不安則亂。陽氣上升則嘔。逆者嘔之甚也。用竹皮大丸者。以竹茹降逆止嘔。白薇除熱退煩。石膏通乳定亂。重用甘草。定安中焦以生津液。血無陽氣不運。妙以桂枝一味。運氣血奉心通乳。則嘔逆止而中即自安。煩亂退而氣即自益矣。復申明其立方之本意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神哉。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治產後下利虛極者。此湯主之。
白頭翁 阿膠 甘草(各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入阿膠。更上微火煎膠烊消。取二升。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白頭方見傷寒歌。二兩阿膠甘草和。產後利成虛已極。滋(阿膠教其陰。)而且緩(甘草緩其急。)莫輕過。
男元犀按。產後去血過多。又兼下利亡其津液。其為陰虛無疑。茲云虛極。理宜大補。然歸、芎、芍、地則益其滑而下脫。參、朮、桂、耆則動其陽而上逆。皆為禁劑。須知此虛字指陰虛而言。與少陰證陰氣欲絕同義。少陰證與大承氣湯急下以救陰。與此證與白頭翁大苦以救陰同義。此法非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以甘溫為主苦寒為戒者。所可窺測。尤妙在加甘草之甘。合四味之苦。為苦甘化陰法。且久利膏脂盡脫。脈絡空虛。得阿膠之滋潤。合四味之苦以堅之。則源流俱清而利自止。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歌曰 婦人發露得風傷。頭不痛兮證可詳。肢苦但煩芩一兩。地黃四兩二(苦)參良。
受業林禮豐按。千金云。婦人在草蓐。是新產時也。新產血虛。厥陰主血。血虛則厥陰之相火動。火動則毛竅開。因自發去衣被。露其身體。風邪遂乘虛而襲焉。夫風為陽邪。四肢為諸陽之本。兩陽相搏。故四肢苦煩熱也。頭痛者。風邪從臟而干於腑。有欲外出之象。故與小柴胡湯達之。使其從樞以外出也。頭不痛但煩者。風邪內郁。擾動心包之熱。心包火熾。血液必傷。故主以三黃湯。取地黃之甘寒多液者。補陰血之虛。黃芩、苦參之苦寒者。瀉心包之熱。使火平而風熄。陰復而肝寧。何有四肢苦煩熱之病哉。且心包有熱。必挾風木而生蟲。故方下云服後多吐下蟲。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
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當歸(四兩。)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納之。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納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歌曰 補中方用建中湯。四兩當歸去瘀良。產後虛羸諸不足。調榮止痛補勞傷。
加減歌曰 服湯行瘀變崩傷。二兩阿膠六地黃。若厥生薑宜變換。溫中止血用乾薑。當歸未有川芎代。此法微茫請細詳。
受業林禮豐按。產後吸吸少氣。不能飲食者。病在太陰也。腹中刺痛不止。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者。病在厥陰也。病屬虛羸不足。故用桂枝湯倍芍以助脾氣之輸。而刺痛牽引乃血瘀滯著。故用當歸以通凝聚之瘀。使脾氣有權而得上輸下轉之力。故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也。令人強壯宜者。得補益之功也。加飴糖者。以中土大虛。故用稼穡之味以補中焦之氣血。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則血海空虛。陰氣失守。故加地黃、阿膠之重濁味厚者以養陰。名之曰內補者。以產後虛羸。病偏於內也。古聖之方。無微不到。神乎神乎。
婦人雜病方
小柴胡湯
(見嘔吐。)治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此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
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者。此湯主之。
半夏(一升。) 厚朴(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歌曰 狀如炙臠貼咽中。卻是痰凝氣不通。半夏一升茯四兩。五(兩生)姜三(兩厚)樸二(兩)蘇(葉)攻。
男元犀按。咽喉者高之極。小腹者下之極。炙臠貼於咽中者病在上。奔豚起於小腹者病在下。俱屬於氣。但其病有上下之分。蓋婦人氣鬱居多。或偶感客邪依痰凝結。窒塞咽中。如有炙臠狀。即千金所謂咽中貼貼狀。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今人名曰梅核氣是也。主以半夏厚朴湯者。方中以半夏降逆氣。厚朴解結氣。茯苓消痰。尤妙以生薑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蘇之辛香散其鬱氣。郁散氣調。而凝結焉有不化者哉。後人以此湯變其分兩。治胸腹滿悶嘔逆等症。名七氣湯。以治七情之病。
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此湯主之。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歌曰 婦人臟燥欲悲傷。如有神靈太息長。(數欠伸)小麥一升三兩草。十枚大棗力相當。魏念庭云。世醫競言滋陰養血。抑知陰盛而津愈枯。陽衰而陰愈燥。此方治臟燥大法也。
小青龍湯
(見痰飲。)
瀉心湯(見驚悸。)治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按。二方解見傷寒論淺注。不再釋。
溫經湯
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藭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丹皮 甘草(各二兩。) 生薑(三兩。一本二兩。) 半夏(半升。一本一升。) 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多。及至期不來。
歌曰 溫經芎芍草歸人。膠桂丹皮二兩均。(八物各二兩,)半夏半升麥(冬)倍用。(生)姜(吳茱萸)三兩對君陳。
男元犀按。方中當歸、芎藭、芍藥、阿膠。肝藥也。丹皮、桂枝。心藥也。吳茱萸。肝藥亦胃藥也。半夏。胃藥亦沖藥也。麥門冬、甘草。胃藥也。人參補五臟。生薑利諸氣也。病在經血。以血生於心。藏於肝也。沖為血海也。胃屬陽明。厥陰衝脈麗之也。然細繹方意。以陽明為主。用吳茱萸驅陽明中土之寒。即以麥門冬滋陽明中土之燥。一寒一熱。不使偶偏。所以謂之溫也。用半夏、生薑者。以姜能去穢而胃氣安。夏能降逆而胃氣順也。其餘皆相輔而成溫之之用。絕無逐瘀之品。故過期不來者能通之。月來過多者能止之。少腹寒而不受胎者並能治之。統治帶下三十六病。其神妙不可言矣。
土瓜根散
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此散主之。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帶下端由瘀血停。(不能如期而至。以致少腹滿痛。)月間再見(既瘀而不行。則前經未暢所行。不及待後月正期而至。故一見再見。)不循經。(經常也。言不循常期也。)䗪瓜桂芍均相等。調協陰陽病自寧。
男元犀按。此條單指經水不利之帶下病也。經者常也。婦人行經。必有常期。尤云。血滿則行。血盡復生。如月之盈虧。海之潮汐。必定應期而至。謂之信。此云經水不利。一月再見者。乃蓄泄失常。則有停瘀之患也。然瘀既停。必著少腹之間作滿而痛也。立土瓜根散者。為調協陰陽。主驅熱通瘀之法。方中桂枝通陽。芍藥行陰。使陰陽和。則經之本正矣。土瓜根驅熱行瘀。䗪蟲蠕動逐血。去其舊而生新。使經脈流暢。常行不亂也。
旋覆花湯
(見積聚。) 治婦人得革脈。則半產漏下。
犀按。旋覆花湯金匱中兩見。一治積聚症。以通肝著之氣。一治婦人雜病症。以化弦芤為革之脈。若革脈不化。則必半產漏下。但此方非謂漏下時始用耳。
膠薑湯
(方闕。或云。即是乾薑阿膠二味煎服。林雲。即是膠艾湯。千金膠艾湯亦可取用。)
治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者。主之。
歌曰 膠姜方闕症猶藏。漏下陷經黑色詳。姜性溫提膠養血。剛柔運化配陰陽。
道光四年。閩都閫府宋公。其三媳婦產後三月餘。夜半腹痛發熱。經血暴下鮮紅。次下黑塊。繼有血水。崩下不止。約有三四盆許。不省人事。牙關緊閉。挽余診之。時將五鼓矣。其脈似有似無。身冷麵青。氣微肢厥。予曰。血脫當益陽氣。用四逆湯加赤石脂一兩。煎湯灌之。不瘥。又用阿膠、艾葉各四錢。乾薑、附子各三錢。亦不瘥。沉思良久。方悟前方用乾薑守而不走。不能導血歸經也。乃用生薑一兩。阿膠五錢。大棗四枚。服半時許。腹中微響。四肢頭面有微汗。身漸溫。須臾甦醒。自道身中疼痛。余令先與米湯一杯。又進前方。血崩立止。脈復厥回。大約膠薑湯。即生薑、阿膠二味也。蓋阿膠養血平肝。去瘀生新。生薑散寒升氣。亦陷者舉之。郁者散之。傷者補之育之之義也。
大黃甘遂湯
治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 甘遂 阿膠(各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其血當下。
歌曰 小腹敦形(敦音對。古器也。周禮槃以乘血。敦以乘食。小腹高起之狀相似也。小腹胞之室也。胞為血海。其滿大為蓄血也。)小水難。(小水難而不渴。亦蓄水也。)水同瘀血兩瀰漫。(結在血室。)大黃四兩遂膠二。頓服瘀行病自安。
男元犀按。方中大黃攻血蓄。甘遂攻水蓄。妙得阿膠本清濟之水。伏行地中。歷千里而發於古東阿縣之井。此方取其以水行水之義也。內經謂濟水內合於心。用黑騾皮煎造成膠。以黑屬於腎。水能濟火。火熄而血自生。此方取其以補為通之義也。然甘遂似當減半用之。
抵當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婦人經水不利下者。主之。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男元犀按。婦人經水不利下。脈證俱實者。宜此方。否則當養其衝任之源。不可攻下。
抵當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 治婦人經水不利下者。主之。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男元犀按。婦人經水不利下。脈證俱實者。宜此方。否則當養其衝任之源。不可攻下。
紅藍花酒
治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者主之。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歌曰 六十二風義未詳。腹中刺痛勢彷徨。治風先要行其血。一兩藍花酒煮嘗。
淺注引張隱菴侶山堂類辨甚妙。不再釋。
當歸芍藥散
(見婦人妊娠病。) 治婦人腹中諸疾痛者。此方主之。
犀按。婦人腹中諸疾痛者。不外氣鬱血凝帶下等症。用當歸芍藥散者。以肝為血海。遂其性而暢達之也。方中歸、藭入肝解鬱以伸木。芍、澤散瘀而行水。白朮倍土養木。妙在作散以散之。酒服以調之。協諸藥通氣血。調營衛。以順其曲直之性。使氣血和。鬱滯散。何患乎腹中諸疾痛不除。
小建中湯
(見血痹虛勞。) 治婦人腹中痛。此主之。
元犀按。婦人腹中痛主以建中湯者。其意在於補中生血。非養血定痛也。蓋血無氣不生。無氣不行。得建中之力。則中氣健運。為之生生不息。即有瘀痛者。亦可平之。
腎氣丸
治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名曰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此方主之。
乾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 桂枝(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歌曰 溫經暖腎整胞宮。丹澤苓三地八融。四兩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腎元充。
男元犀按。胞為血海。與膀胱並列於臍下。俱懸空之腑。其氣相通。全賴腎氣充溢於其間。其胞系乃正。若腎氣不充。則胞系了戾。胞系了戾。必不得溺矣。是病雖在胞。其權則專在腎也。故以腎氣丸主之。方中地黃、山藥固腎臟之陰。山茱萸、附子補腎臟之陽。桂枝化腑氣。茯苓行水道。妙在澤瀉形圓善轉。俾腎氣旺則能充於胞而系自正。系正則小便不利者而可利矣。又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腰為腎之外府。腎司開闔。主骨髓。為作強之官。與膀胱相表裡。若少陰精氣虛不能主骨。則腰痛。少陰陽氣虛不能通腑。則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本方補益真陰。蒸動水氣。使陰平陽秘。開闔之樞自如。故能治虛勞之病。然小便自利者。不宜服之。以其滲泄而更劫陰也。
蛇床子散
治婦人陰寒。溫陰中坐藥。此散主之。
蛇床子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狼牙湯
治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此湯洗之。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歌曰 胞寒外候見陰寒。納入蛇床佐粉安。(此溫胞益陽外治之善法。為腎氣丸之佐也。)更有陰(中)瘡䘌爛者。(乃濕熱不潔而生䘌也。)
狼牙三兩洗何難。(除濕熱殺蟲。如無狼牙草。以狼毒代之。)
膏發煎
(見黃癉) 治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此主之。(陰吹。陰中出聲。如大便矢氣之狀。)
小兒疳蟲蝕齒方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月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枝。點藥烙之。
歌曰 忽然出此小兒方。本治疳蟲蝕齒良。葶藶雄黃豬(脂)點烙。闕疑留與後推詳。
犀按。蟲有大小之別。隨生處而異其形。總不離於風火濕。挾厥陰之氣化所生也。小兒疳蟲病者。多由母氏乳少。多飼以火燥乾糧助火之品。致小兒煩啼不已。動其心包之火。火動必熏灼於肝。蒸郁從風木化而為蟲。夫蟲乃有情之物。食有情之血。亂有情之心臟。起伏無定。擾攘攻衝。故其證煩熱多汗。面青腹脹。喜食辛燥之味。又有蝕蟲。蝕者食蟲也。其形不一。小者名寸白蟲。主風木之氣鬱於中土所生也。大者為蝕蟲。乃宿食所化也。有下蝕者。本心包之火協三焦蘊熱而成。著於前後二陰。名曰陰蝕。小如絲色白。抑或濕熱下注。兼以房事相侵。致陰中蝕爛。名曰蝕瘡。三者皆能使人咽乾而陰中痛癢。有蝕齒者。生於齒縫齒齦。小如絲髮。疼痛難忍。或名齒蛇。或名牙疳。能穿肉入骨。此症本於外感未解。邪火協心火熏灼而成。有小魚蟲者。如盆魚子初生之小。有兩目。有生足者。有無足者。吐出時如魚子動遊狀。此乃胸氣不布。痰飲協木氣所生。故肝著症久而不愈。多生紅蝕。亦有眼目多壞。有鼠婦蟲者。形如小鼠婦。背有鱗甲。色微赤。有頭足眼目。吐出能跳躍。此受惡濁異氣。酒性鬱怒合化而生。然蟲症雖多。而仲師之方。未有不備也。今舉小兒疳病治法。意以補土清金。使天氣降而熱氣消。則土潤葉茂矣。近醫知為疳病。不辨寒熱實虛。多用毒藥殺蟲。而不知其愈殺愈生也。本方用雄黃、葶藶、豬脂、槐枝。主通氣行血之品。點藥烙之。如打摩之法。去積聚。調氣血。點之亦即熏之之法也。後人有神照法。從內經馬膏桑鉤方及此方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