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痙濕暍病方
栝蔞桂枝湯
治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病。此湯主之。
栝蔞根 桂枝 生薑(切。)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微火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
歌曰 太陽症備脈(反)沉遲。身體欲痙時。三兩蔞根薑桂芍。二甘十二棗枚宜。
元犀按。痙是血虛筋燥為病。言濕者。是推其未成痙之前。濕氣挾風而鬱成內熱也。本條云。太陽症備脈反沉遲者。此沉遲乃血虛所致。非臟寒症也。故以桂枝湯和營衛以祛風。加栝蔞根。則清氣分之熱。而大潤太陽既耗之液。則經氣流通。風邪自解。濕氣自行。筋不燥而痙愈矣。
又按。方中薑、桂合甘、棗為辛甘化陽。芍藥合甘、棗為苦甘化陰。陰陽和則得微汗而邪解矣。啜粥則又資陽明之穀氣以勝邪。更深一層立法。但項背脈浮數者。為風淫於外而內之津液未傷。故加葛根以宣外。脈沉遲者。為風淫於外而內之津液已傷。故加栝蔞根以滋內。以栝蔞根苦寒潤燥之功大也。內經云。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痙。龐安常謂此方栝蔞根不主項強。其意以肺熱不令移於腎也。此解亦超。
葛根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此湯主之。
葛根 麻黃 甘草 芍藥 桂枝 生薑 大棗
元犀按。無汗例用麻黃湯。然惡其太峻。故於桂枝湯加麻黃以發汗。君葛根以清經絡之熱。是發表中。寓養陰之意也。又此方與前方皆是太陽中兼陽明之藥。以陽明主宗筋也。
大承氣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此湯。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
元犀按。胸滿口噤腳攣急齘齒等證。皆熱甚灼筋。筋急而甚之象。以此湯急下而救陰。
齘牙藥不能進。以此湯從鼻中灌之。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宜此湯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白朮(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歌曰 煩疼濕氣裹寒中。發汗為宜忌火攻。莫訝麻黃湯走表。術加四兩里相融。
元犀按。身煩疼者。寒濕之邪著於膚表也。膚表實故無汗。無汗則邪無從出矣。方用麻黃湯髮膚表之汗。以散表寒。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濕反不去。加白朮補土生液而助除濕氣。此發汗中寓緩汗之法也。又白朮補脾驅濕之功甚大。且能助脾之轉輸而利水。觀仲祖用術各方可知。今人炒燥炒黑上蒸水漂等制。皆失經旨。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麻黃(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 薏苡(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歌曰 風濕身疼日晡時。(濕無去來。風有休息。與上節濕家分別在此。)當風(汗出當風。)取冷(久傷取冷。)病之基。薏麻半兩十枚杏。炙草扶中(予其勝濕之權。)一兩宜。
(參) 以上二方。為濕家立法也。又有風濕之證。其痛輕掣不可屈伸。非如濕家之痛重著不能轉側。且濕家發熱旦暮不殊。風濕發熱日晡增甚。晡申時也。陽明旺於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幹。當其旺時。邪正相搏。則反劇也。濕無去來。風有休作。故名風濕。然言風。寒亦在其中。觀原文云。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意可知矣。蓋痙病非風不成。濕痹無寒不作。方中麻黃散寒。意苡除濕。杏仁利氣。助麻黃驅寒之力。甘草補中。予薏苡勝濕之權。制方之精密如此。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主之。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炙。)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一本。用一兩。)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 氣上衝。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歌曰 身重脈浮汗。(上節無汗。故用麻黃髮之。此節汗出。只用防己驅之。) 惡風。七錢半術五(錢)甘(草)通。己耆一兩磨分服。(每服五錢匕。)四片生薑一棗充。
加減歌曰 喘者再入五錢麻。胃不和兮芍藥加。三分分字去聲讀。七錢五分今不瘥。寒取細辛氣衝桂。俱照三分效可誇。服後如蟲行皮里。腰下如冰取被遮。遮繞腰溫得微汗。伊岐秘法闡長沙。
(合參) 上方治實邪無汗。即桂枝、麻黃二湯例也。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之。服後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氣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元犀按。張隱菴本草經注云。防己生於漢中者。破之紋如車輻。莖藤空通。主通氣行水。以防己土之藥。故有防己之名。金匱治水治痰諸方。蓋取氣運於上而水能就下也。李東垣謂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上焦氣分者禁用等論。張隱菴歷歷指駁。使東垣聞之。當亦俯首無詞。噫。不讀神農本經。而妄為臆說。甘為伊岐之罪人。復何責焉。防己功用。余先君注有神農本草經。議論甚詳。毋庸再贅。
桂枝附子湯
桂枝 附子 生薑 甘草 大棗
白朮附子湯
附子 白朮 生薑 甘草 大棗
甘草附子湯
甘草 附子 桂枝 白朮
以上三方歌解證治。俱見長沙方歌括。
白虎人參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主之。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人參
元犀按。白虎西方神名也。其令為秋。其政清肅。涼風至。白露降。則溽暑潛消。以此湯有徹暑熱之功。行清肅之政。故以白虎名之。
一物瓜蒂湯
治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此湯主之。瓜蒂(二七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溫服。
歌曰 暍病陰陽認要真。熱疼身重得其因。暑為濕戀名陰暑。二七甜瓜蒂可珍。
元犀按。此物能去水氣。水去則暑無所依而自愈矣。 尤在涇云。暑雖陽邪。而氣恆與濕相合。陽求陰之義也。暑因濕入。而暑反居濕之中。陰包陽之象也。 又云。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陽虛而多濕者。暑即伏於濕之內。為身熱而疼重。故暑病恆以濕為病。而治濕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百合狐惑陰陽毒方
總歌 百合(尤云。百脈朝於肺。以肺為主。)病從百脈成。起居冒昧各難名。藥投吐利如神附。頭痛參觀溺更明。(以溺時頭痛為辨。蓋百脈之所重在少陰太陽。以太陽統六經之氣。其經上循巔頂。下通水道。氣化不行乃下溺而上頭痛。少陰為生水之源。開閉澀乃溺而淅然。)
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發汗後者。此方主之。
百合(十枚。) 知母(三兩。)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別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後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歌曰 病非應汗汗傷陰。知母當遵三兩箴。漬去沫涎七(枚)百合。別煎泉水是金針(諸方煎法俱同。)
元犀按。百脈俱朝於肺。百脈俱病。病形錯雜。不能悉治。只於肺治之。肺主氣。氣之為病。非實而不順。即虛而不足。百合能治邪氣之實。而補正氣之虛。知母入肺金。益其水源下通膀胱。使天水之氣合。而所傷之陰轉。則其邪從小便出矣。若誤汗傷陰者。汗為陰液。陰液傷。故以此湯維其陽。維陽即所以救陰也。
王晉三云。本文云。百脈一宗。明言病歸於肺。君以百合甘涼清肺。即此可療此疾。再佐以各經清解絡熱之藥。治其病所從來。當用先後煮法。使不悖於手足經各行之理。若誤汗傷太陽者。溺時頭痛。以知母救肺之陰。使膀胱水府知有母氣。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陽病救陰之法也。
百合滑石代赭石湯
百合病下之後者。此湯主之。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五合。
歌曰 不應議下下之瘥。既下還當竭舊邪。百合七枚赭彈大。滑須三兩效堪誇。
元犀按。誤下者。其熱必陷。熱陷必傷下焦之陰。故以百合清補肺金引動水源。以代赭石鎮離火而不使其上騰。以滑石導熱氣而能通水府。則所陷之邪從小便而出。自無灼陰之患矣。此即見陽救陰法也。
王晉三云。誤下傷少陰者。溺時淅然。以滑石上通肺下通太陽之陽。恐滑石通府利竅仍蹈出汗之弊。乃復代赭石重鎮心經之氣。使無汗泄之虞。是陰病救陽之法也。
百合雞子黃湯
百合病吐之後者。此方主之。
百合(七枚。) 雞子黃(一枚。)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歌曰 不應議吐吐傷中。(中者陰之守也。)必仗陰精上奉功。(內經云。陰精上奉其人壽。)百合七枚洗去沫。雞黃後入攪渾融。
元犀按。吐後傷中者。病在陰也。陰傷。故用雞子黃養心胃之陰。百合滋肺氣下潤其燥。胃為肺母。胃安則肺氣和而令行。此亦用陰和陽。無犯攻陽之戒。
王晉三云。誤吐傷陽明者。以雞子黃救厥陰之陰以安胃氣。救厥陰即所以奠陽明。救肺之母氣。是亦陽病救陰之法也。
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此湯主之。
百合(七枚。) 生地黃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溫分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歌曰 不經汗下吐諸傷。形但如初守太陽。(遷延日久。始終在太陽經不變者。)地汁一升百合七。陰柔最是化陽剛。
元犀按。病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是郁久生熱。耗傷氣血矣。主以百合地黃湯者。以百合苦寒清氣分之熱。地黃汁甘潤泄血分之熱。皆取陰柔之品以化陽剛。為泄熱救陰法也。中病者。熱邪下泄。由大便而出矣。故曰如漆色。
百合洗方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此方主之。
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已。食煮餅。勿以咸豉也。
歌曰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熱流連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餅不和羹。(勿以咸豉。)
(合參) 皮毛為肺之合。洗其外。亦所以通其內也。又食煮餅者。假麥氣穀氣以輸津。勿以咸豉者。恐鹹味耗水以增渴也。
栝蔞牡蠣散
百合病渴不瘥者。此散主之。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洗而仍渴屬浮陽。牡蠣蔞根並等量。研末飲調方寸匕。寒兼鹹苦(苦寒。鹹寒。)效逾常。
元犀按。洗後而渴不瘥。是內之陰氣未復。陰氣未復。由於陽氣之亢。故用牡蠣以潛其陽。栝蔞根以生其津。津生陽降。而渴愈矣。
百合滑石散
百合病變發熱者。此散主之。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歌曰 前此寒無熱亦無。(首章言如寒無寒。如熱無熱。)變成發熱熱堪虞。清疏滑石宜三兩。百合烘篩一兩需。
元犀按。百合病原無偏熱之證。變發熱者。內熱充滿。淫於肌膚。非如熱之比。主以百合滑石散者。百合清金瀉火降逆氣。從高源以導之。滑石退表裡之熱利小便。二味合為散者。取散以散之之義。散調絡脈於周身。引內外之熱氣。悉從小便出矣。
甘草瀉心湯
治狐惑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宜此湯。蝕於下部則咽乾。宜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卻妙增參三兩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醫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蟲有情識。故能亂有情識之心臟。而生疑惑矣。蟲為血化之物。故仍歸於主血之心。方且類聚群分。若有妖妄憑藉而然。其實不外本身之血氣以為祟耳。此方補虛而化濕熱。雜以辛苦之味。名曰瀉心。意深哉。
苦參湯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用苦參半斤。槐白皮、狼牙根各四兩。煎熏洗之。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歌曰 苦參湯是洗前陰。下蝕(從下而衝於上。)咽乾熱最深。更有雄黃熏法在。肛門蟲蝕亦良箴。(蝕在肛者發癢。俗呼臟頭風。)
元犀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狐惑病乃感風木濕熱之氣而生。寒極而化也。苦參苦寒。氣清屬陽。洗之以通陽道。雄黃苦寒。氣濁屬陰。熏之以通濁道。但雄黃稟純陽之色。取其陽能勝陰之義也。熏洗二法。按陰陽分配前後二陰。此又別其陰中之陰陽也。二味俱苦寒而燥者。苦以瀉火。寒以退熱。燥以除濕。濕熱退而蟲不生矣。
赤小豆當歸散
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此方主之。並治先便後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十分。)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眼眥赤黑變多般。小豆生芽曝令乾。豆取三升歸十分。杵調漿水日三餐。
元犀按。此治濕熱侵陰之病。大抵濕變為熱則偏重於熱。少陰主君火。厥陰主風木。中見少陽相火。病入少陰。故見微煩默默但欲臥等證。病入厥陰。故目赤現出火色。目眥黑現出火極似水之色。主以赤豆去濕清熱解毒。治少陰之病。當歸導熱養血。治厥陰之病。下以漿水。以和胃氣。胃氣與少陰和。則為火土合德。胃氣與厥陰和。則為土木無忤。微乎微乎。
又按。或謂是狐惑病。或謂是陰陽毒病。然二者皆濕熱蘊毒之病。金匱列於二證交界處。即是承上起下法。
升麻鱉甲湯
治陽毒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
升麻(二兩。) 當歸 甘草(各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陰毒。去蜀椒、雄黃。
歌曰 (面)赤斑(紋)咽痛毒為陽。鱉甲周圍一指量。半兩雄黃升二兩。椒歸一兩草同行。
元犀按。非常災癘之氣。從口鼻而入咽喉。故陰陽二毒皆咽痛也。陰陽二證。不以寒熱臟腑分之。但以面赤斑紋吐膿血。其邪著於表者謂之陽。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其邪隱於表中之裡者為陰。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
治陰毒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
歌曰 身痛咽痛麵皮青。陰毒苛邪隸在經。(陰毒以面不赤而青。身不斑紋而痛如被杖別之。二證俱咽痛。俱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即用前方如法服。(四味照前法服。)椒黃務去特丁寧。(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陰毒去之者。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
王晉三云。升麻入陽明太陽二經。升清逐穢。闢百邪。解百毒。統治溫厲陰陽二病。如陽毒為病面赤斑如錦紋。陰毒為病面青身如被杖咽喉痛。毋論陰陽二毒。皆已入營矣。但升麻僅走二經氣分。故必佐當歸通絡中之血。甘草解絡中之毒。微加鱉甲守護營神。俾椒、黃猛劣之品攻毒透表。不能亂其神明。
陰毒去椒、黃者。太陰主內。不能透表。恐反動厲毒也。肘後、千金方陽毒無鱉甲者。不欲其守。亦恐留戀厲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