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五臟風寒積聚方
旋覆花湯
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主之。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歌曰 肝著之人慾蹈胸。(肝氣著滯反行其氣於肺。所謂橫之病也。胸者肺之位。欲按摩之以通其氣也。)熱湯一飲便輕鬆。(欲飲熱者。欲著之氣得熱則散。)
復花三兩蔥十四。新絳通行少許從。(旋覆花鹹溫下氣。新絳和血。蔥葉通陽。新絳查本草無此名。按說文。絳大赤也。左都賦注。絳草也。可以染色。陶弘景曰。絳茜草也。)
麻仁丸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此丸主之。
麻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厚朴 杏仁
按。脈浮者陽盛。脈澀者陰傷。脾為胃行其津液。陰傷則脾無所運矣。又。約者弱也。脾弱不運。胃中谷食不化。則為積聚症也。余義見傷寒論淺注。不再贅。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一名腎著湯。) 治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者。此主之。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即溫。
歌曰 腰冷溶溶坐水泉。(帶脈束於腰間。腎著則腰帶病。故溶溶如坐水中狀。)腹中如帶五千錢。術甘二兩姜苓四。寒濕同驅豈偶然。
尤在涇云。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
痰飲咳嗽方
苓桂朮甘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者。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次孫男心蘭稟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飲凌於脾。致脾弱不輸。不能制水。則生痰矣。故曰。心下有痰飲也。胸乃人身之太空。為陽氣往來之道路。飲邪瀰漫於胸。盈滿於脅。蔽其君陽。溢於支絡。故曰胸脅支滿也。動則水氣盪漾。其變態無常。或頭旋轉。目冒眩。心動悸諸症。皆隨其所作也。主以苓桂朮甘湯者。以茯苓為君。蓋以苓者令也。使治節之令行。而水可從令而下耳。桂枝振心陽以退其群陰。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而天日復明也。白朮補中土以修其堤岸。使水無氾濫之虞。更以甘草助脾氣轉輸以交上下。庶治節行。心陽振。土氣旺。轉輸速。而水有下行之勢。無上凌之患矣。
腎氣丸
(見婦人雜病。) 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此丸亦主之。
次孫男心蘭稟按。微者不顯之謂也。飲水也。微飲者。猶陰霾四布細雨輕飛之狀。阻於胸中。蔽其往來之氣。故曰短氣有微飲者。謂微飲阻其氣也。經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若心肺之陽虛。則不能行水化氣。用苓桂朮甘湯振心陽崇土以防禦之。使天日明而陰霾散。則氣化行矣。若腎虛而水泛。則吸引無權。當用腎氣丸補腎行水。使腎氣足。則能通腑而化氣。氣化則水道通矣。余解見婦人雜病。不再贅。
甘遂半夏湯
治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此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歌曰 滿從利減續還來。(去者自去。續者自續。) 甘遂三枚芍五枚。十二枚夏指大草。水煎加蜜法雙該。尤在涇云。雖利心下續堅滿者。未盡之飲復注心下也。然雖未盡而有欲去之勢。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勢而導之。甘遂與甘草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抑緩藥毒耳。
十棗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此湯主之。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
男元犀按。脈沉主裡。弦主飲。飲水凝結。懸於胸膈之間。致咳引內痛也。懸飲既成。緩必滋蔓。急用十棗湯直達病所。不嫌其峻。意謂始成而即攻之。使水飲下趨而無結痛之患。所謂毒藥去病者是也。若畏其猛而不敢用。必遷延而成痼疾矣。
大青龍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薑 大棗。
小青龍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麻黃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男元犀按。師云。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故病溢飲者。以得汗為出路。然飲既流溢。亦隨人之臟氣寒熱而化。飲從熱化。故立大青龍湯辛涼發汗以行水。飲從寒化。故立小青龍湯辛溫發汗以利水。二方並列。用者當酌其宜焉。
木防己湯
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此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 石膏(如雞子大二枚。)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歌曰 喘滿痞堅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參施。膏枚二個如雞子。辛苦寒溫各適宜。
男元犀按。防己入手太陰肺。肺主氣。氣化而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陽膀胱。膀胱主水。水行而氣自化矣。二藥並用。辛苦相需。所以行其水氣而散其結氣也。水行結散。則心下痞堅可除矣。然病得數十日之久。又經吐下。可知胃陰傷而虛氣逆。故用人參以生既傷之陰。石膏以鎮虛逆之氣。陰覆逆平。則喘滿面黧自愈矣。此方治其本來。救其失誤。面面俱到。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三兩。) 桂枝(二兩。) 茯苓 人參(各四兩。)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歌曰 四兩苓加不用膏。芒硝三合展奇韜。氣行復聚知為實。以軟磨堅自不勞。
魏念庭云。前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邪既散而復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即以軟投堅而必破也。加茯苓者。亦引飲下行之用耳。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主之。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歌曰 清陽之位飲邪乘。眩冒頻頻苦不勝。澤五為君術二兩。補脾制水有奇能。
受業林禮豐按。心者陽中之陽。頭者諸陽之會。人之有陽氣。猶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猶人之陽氣會於頭而目能明視也。夫心下有支飲。則飲邪上蒙於心。心陽被遏不能上會於巔。故有頭冒目眩之病。仲師特下一苦字。是水陰之氣盪漾於內。而冒眩之苦有莫可言傳者。故主以澤瀉湯。蓋澤瀉氣味甘寒。生於水中。得水陰之氣而能利水。一莖直上。能從下而上。同氣相求。領水陰之氣以下走。然猶恐水氣下而復上。故用白朮之甘溫崇土製水者以堵之。猶治水者之必築堤防也。古聖用方之妙有如此者。今人反以澤瀉利水伐腎。多服傷目之說疑之。其說創於宋元諸醫。而李時珍、張景岳、李士材、汪訒庵輩和之。貽害至今弗熄。然天下人信李時珍之本草者。殆未讀神農本草經耶。余先業師神農本經小注最詳。願業斯道者。三複之而後可。
厚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者。此湯主之。
厚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歌曰 胸為陽位似天空。支飲填胸滿不通。尺樸為君調氣分。四枚枳實六黃攻。
元犀按。支飲者。有支派之別也。胸乃陽氣之道路。飲為陰邪。言胸滿者。乃陰占陽位。填塞胸中而作滿也。君以厚朴者。味苦性溫。為氣分之藥。苦降溫開。使陽氣通。則胸中之飲化矣。枳實形圓臭香。香以醒脾。圓主旋轉。故用以為佐。繼以大黃。直決地道。地道通。則飲邪有不順流而下出哉。
又按。小承氣湯是氣藥為臣。此湯是氣藥為君。其意以氣行而水亦行。意深矣。三物湯、小承氣湯與此湯藥品俱同。其分兩主治不同。學者宜細心研究。
葶藶大棗瀉肺湯
(見肺癰。) 支飲不得息。此主之。
犀按。肺主氣。為出入之路。師云。支飲不得息者。乃飲邪壅肺。填塞氣路矣。方用葶藶泄肺氣以開之。大棗補脾土以納之。則氣息暢矣。
小半夏湯
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歌曰 嘔家見渴飲當除。(飲從嘔去故渴。)不渴應知支飲居。(飲能制燥。今以不渴。知心下有支飲。)半夏一升姜八兩。源頭探得病根鋤。
男元犀按。神農本草經載半夏之功治甚大。仲師各方。無不遵法用之。凡嘔者。必加此味。元明後。誤認為治痰專藥。遂有用朴硝水浸者。有用皂角水及姜水浸者。有用白芥子和醋浸者。市中用烏梅、甘草、青鹽等製造者。更不堪入藥。近日通用水煮。乘熱以白礬拌曬切片者。皆失其本性。不能安胃止嘔。宜從古法。以湯泡七次。去涎用之。或畏其麻口。以薑汁、甘草水浸透心。洗淨曬乾。再以清水浸三日。每日換水。蒸熟曬乾用之。支飲之症嘔而不渴者。旁支之飲未盡也。用小半夏湯者。重在生薑散旁支之飲。半夏降逆安胃。合之為滌飲下行之用。神哉。
己椒藶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方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歌曰 腸中有水口帶干。(水既聚於下。則無復潤於上後。即水飲之入。皆趨於下。不能滋其燥。且以益其滿矣。)腹裡為腸按部觀。(腹裡為大小二腸部位。大腸主津液。今作滿。為水氣所傷。則津液不能上達於口舌。故乾燥。)椒己藶黃皆一兩。蜜丸飲服日三餐。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大黃、葶藶推飲於後。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與上方互異處。當求其理。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歌曰 嘔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間有水金針度。澹滲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滯於心下則為痞。水凌於心則眩悸。水阻胸膈則陰陽升降之機不利為嘔吐。方用半夏降逆。生薑利氣。茯苓導水。合之為滌痰定嘔之良方。
五苓散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
喻嘉言云。水飲下鬱於陰中。挾其陰邪。鼓動於臍則為悸。上入於胃則吐涎沫。及其鬱極乃發。直上頭目。為顛為眩。五苓散利水以發汗。為分利表裡陰陽之法。
男元犀按。臍下動氣。去朮加桂。仲師理中丸法也。茲何以臍下悸而用白朮乎。不知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制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附方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進之。
歌曰 中虛不運聚成痰。枳二(兩)參苓朮各三。姜四橘皮二兩半。補虛消滿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參乃水飲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蓋因自吐出水後虛氣作滿。脾弱不運而設也。方中人參補脾氣。白朮健胃氣。生薑溫中散寒氣。茯苓降水氣。橘皮、枳實化痰運參、術。徐徐斡旋於中。以成其補虛消食散滿之妙用。此方施於病後調養則可。若痰飲未散者。切不可用。
十棗湯
(見上。)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此主之。 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此湯主之。
男蔚按。凡人將咳之頃。喉間似哽非哽。似癢非癢。若有若無者。皆飲氣干之也。飲氣一干。則咳嗽作矣。除勞傷積損脈極虛極細者。別有治法。若咳而脈弦。皆為水飲。皆宜十棗湯攻之。若診得弦脈。畏不敢用。其飲動肺則咳。動心則煩。搏擊陽氣則胸痛。即至一百日一歲之久。亦以此方為背城之借。然亦危矣。此言治法當如是也。非謂必用其方。以致敗名取怨。
喻云。咳嗽必因於痰飲。而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無外邪。而支飲漬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況支飲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氣逆沖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飲之故。而令外邪可內下邪可上。不去支飲。其咳終無愈期矣。去支飲。用十棗湯不嫌其峻。豈但受病之初。即蓄病已久。亦不能捨此而別求良法。
小青龍湯
(見上。) 咳逆倚息不得臥。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棗湯專主內飲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滌內飲。為內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方。皆本此方為加減。
桂苓五味甘草湯
治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此湯治其氣衝。(按。脈沉微支厥痹面如醉氣衝時覆冒。似少陰陰陽不交之症。學者可於臨症時參辨之則可。)
桂枝 茯苓(各四兩。) 五味(半升。) 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青龍卻礙腎元虧。(腎元虧而誤服之。則動衝任之火。致變為以下諸證。)上逆下流又冒時。(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或面熱如醉。或熱氣流於兩股。或小便難而昏冒。忽上忽下。在陽無主。如電光之閃爍無定。)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鎮沖宜。
男元犀按。仲師五味子必與乾薑同用。獨此方不用者。以誤服青龍之後沖氣大動。取其靜以制動。故暫停不用也。尤云。苓、桂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
治(服前藥)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此湯主之。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沖氣低時(得桂苓之力而低。)咳(寒飲漬肺則咳。)滿(寒飲貯胸則滿。)頻。前方去桂益姜辛。(兩次用桂而邪不伏。以桂能去陽分凝滯之寒。不能驅臟腑沉匿之寒。必得乾薑細辛大辛大熱。方能泄胸中之滿而止咳也。)姜辛三兩依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
治(服前藥)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三兩。) 半夏 五味(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滿平時(咳滿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飲餘邪。(渴者以辛姜之熱動之也。渴反止者。有餘飲以制燥也。飲去則渴。飲來則不渴而冒嘔。)冒而必嘔半升夏。增入前方效可誇。
男元犀按。前言氣衝。是真陽上奔。必用桂、苓招納之。此言氣衝。是熱藥鼓之。只用半夏以降逆。則愈。且冒而嘔。半夏為止嘔之神藥也。一本去甘草。恐甘而助嘔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治(服前藥)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肺氣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症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輕嘔止腫新增。面腫須知肺氣凝。前劑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規繩。
男元犀按。形氣肺也。肺主皮毛。為治節之官。形腫者。肺氣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者。取其苦泄辛開。內通肺氣。外散水氣。麻黃亦肺家之藥。何以不用。慮其發越陽氣而重傷津液也。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黃湯
治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黃以利之。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面熱如醉火邪殃。(胃熱上衝熏其面。)前劑仍增三兩黃。驅飲辛溫藥一派。別能攻熱制陽光。男元犀按。與沖氣上逆發熱如醉者不同。彼因下焦陰中之陽虛。此不過肺氣不利。滯於外而形腫。滯於內而胃熱。但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氣。大黃泄其胃中之熱。則病愈矣。(從咳逆倚息起至此。六方五變為結局。學者當留心細認。)
徐忠可云。以上數方。俱不去薑、辛。即面熱如醉亦不去。何也。蓋以二味最能泄滿止咳。凡飲邪未去。須以二味刻刻預防也。按孫真人最得此秘。觀麥門冬湯、五味子湯、補肺湯可見。余於此湯。凡桑白皮、阿膠、天冬、麥冬、茯苓、龍骨、牡蠣之類隨證加入。其效無比。
小半夏加茯苓湯
(見上。)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此湯主之。
犀在直趨庭聞訓曰。此一節與上文似不相屬。而不知先生治咳。著眼在水飲二字。故於完篇之後。隨口逗出。此言外之提撕也。今試暢發其義。蓋飲水邪也。其本起於足太陽足少陰二經。以二經為水之專司也。然太陽之水為表水。膚腠不宣水氣。以致壅塞而為飲。則以小青龍發之。發之不能盡者。當從太陽之裡而疏淪之。十棗湯是也。少陰之水為里水。下焦有寒。不能制伏本水。以致逆行而為飲。則以真武湯鎮之。鎮之而不盡服者。當從少陰之表而化導之。苓桂朮甘湯是也。更進一步。從中土以堤防之。從高原而利導之。熟則生巧。不能以楮墨傳也。近時喜用滑套之方。以六安煎、金沸草湯居於青龍之上。濟生腎氣丸、七味地黃丸駕乎真武之前。大體不礙者。吾亦姑如其說。究竟不如先生之原方效如桴鼓也。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腎氣丸
(見婦人雜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此丸主之。
尤在涇云。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與氣。非一亦非二也。方中若無桂、附。何以振作腎中頹落之陽。遊溢精氣。上輸脾肺邪。
五苓散
(見痰飲。) 治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 又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尤在涇云。熱渴飲水。水入不能已其熱。熱亦不能消其水。水與熱結。熱浮水外。故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此利其與熱俱結之水。去其水外浮溢之熱。熱除水去。渴當自止。又熱已消而水不行。則逆而成嘔。乃消渴之變證。故水逆亦主之。
文蛤散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渴欲飲水不止者。此散主之。
文蛤
男元犀按。與傷寒論文蛤散症不同。傷寒論云。肉上粟起。反不渴者。水寒浸肺。湧於外。遏於上。其熱被卻不得出也。文蛤入肺降肺氣。除濕熱。利小便。取其以殼治殼之義也。本節云渴欲飲水不止者。上無水濕遏郁。中有燥熱上焚。脾干胃燥。不能生津滋渴。飲水不止者。燥甚也。水性輕和。不能生津潤燥。文蛤則味鹹寒。能育陰潤燥。灑除熱氣。下出小便。燥熱除。陰液長。而渴飲平矣。
栝蔞瞿麥丸
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者宜之。
薯蕷 茯苓(各三兩。) 栝蔞根(二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歌曰 小便不利渴斯成。水氣留中液不生。(下焦火衰。中焦土弱。水氣存於中。阻其上下之津液不行。)三兩蕷苓瞿一兩。一枚附子二蔞行。
男元犀按。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氣化則能出矣。余於氣化能出之義。而借觀之燒酒法。益恍然悟矣。酒由氣化。端賴鍋下之火力。方中附子補下焦之火。即其義也。酒釀成之水穀。收於鍋內而蒸之。其器具亦須完固。方中茯苓、薯蕷補中焦之土。即其義也。鍋下雖要加薪。而其上亦要頻換涼水。取涼水之氣。助其清肅以下行。則源源不竭。方中栝蔞根清上焦之熱。即其義也。至於出酒之竅道。雖云末所當後。亦須去其積垢而通達。方中瞿麥一味專通水道。清其源而並治其流也。方後自注腹。中溫三字。大有深義。
蒲灰散
小便不利者。此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無奇理備該。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濕熱莫疑猜。
滑石白魚散
滑石 亂髮(燒。) 白魚(各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滑石余灰(亂髮用火燒。名血餘灰。)與白魚。專司血分莫躊躇。藥皆平等擂調飲。水自長流不用疏。
茯苓戎鹽湯
茯苓(半斤。)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歌曰 一枚彈大取戎鹽。茯用半斤火自潛。更有白朮二兩佐。源流不滯自濡沾。
尤在涇云。蒲香蒲也。寧原云。香蒲去濕熱。利小便。合滑石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別錄云。白魚開胃下氣。去水氣。血餘療轉胞小便不通。合滑石為滋陰益氣。以利其小便者也。綱目。戎鹽即青鹽。鹹寒入腎。以潤下之性而就滲利之職。為驅除陰分水濕之法也。仲師不詳見證。而並出三方。以聽人之隨證審用。殆。所謂引而不發者歟。按蒲灰散主濕熱氣分。滑石白魚散主血分。茯苓戎鹽湯入腎除陰火。二散可療外瘡。多效。
白虎加人參湯
(即白虎人參湯。見暍病。) 治渴欲飲水。口乾燥者主之。
男元犀按。小便不利者水病也。天水一氣。金為水母。金氣不行則水道不通。曰渴欲飲水口乾燥者。火甚燥金。水源將竭也。治求其本。故用白虎加人參湯潤燥金。補水源。使天氣降而水氣行。則渴燥自止矣。
豬苓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宜之。
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
男元犀按。此與五苓散症迥別。五苓散主脾不轉輸而水停。故發汗利水。為兩解表裡法。此則胃熱甚而津液干。故以清熱而滋燥。用育陰利水法。二者只差一粟。學者自當細察焉。
水氣病方
越婢加朮湯
(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方見下。) 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此湯主之。
歌曰 里水脈沉面目黃。水風相搏濕為殃。專需越婢平風水。四兩術司去濕良。
男元犀按。水被熱蓄。氣為濕滯。致外不得通陽而作汗。內不能運氣而利水。故令病水。云假令小便自利三句。疑非里水病也。越婢湯發肌表之邪以清內蓄之熱。加白朮運中土。除濕氣。利其小便。此分消表裡法也。或云。越婢散肌表之水。加白朮止渴生津也。按。豈有小便自利亡津液而作渴者仍用此湯。不顧慮其重傷津液乎。
防己黃耆湯
(見濕病。) 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此湯主之。
男元犀按。惡風者風傷肌腠也。身重者濕傷經絡也。脈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黃以發表祛風。而用防己、黃耆以補虛行水乎。蓋以汗出為腠理之虛。身重為土虛濕勝。故用黃耆以走表塞空。棗、草、白朮以補土勝濕。生薑辛以去風。溫以行水。重用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領諸藥環轉於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內達。迅掃而無餘矣。
越婢湯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此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朮四兩。
歌曰 一身悉腫屬風多。水為風翻湧巨波。二草三姜十二棗。石膏八兩六麻和。
男元犀按。惡風者。風也。一身悉腫者。水也。脈浮者。風發也。風為陽邪。風動則水火戰而浪湧矣。湧於上則不渴。湧於外則續自汗出。云無大熱者。熱被水蔽。不得外越。內已醞釀而成大熱矣。前章云身重。為濕多。此章云一身悉腫。為風多。風多氣多熱亦多。系屬猛風。故君以石膏重鎮之品。能平息風浪以退熱。引麻黃直越其至陰之邪。協生薑散肌表之水。一物而兩握其要也。又以棗、草安中養正。不慮其過散傷液。所以圖萬全也。
防己茯苓湯
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此湯主之。
防己 黃耆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歌曰 四肢聶聶動無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耆三草二兩。茯苓六兩砥中流。
徐忠可云。藥亦同防己黃耆湯。但去朮加桂苓者。風水之濕在經絡。近內。皮水之濕在皮膚。近外。故但以苓協桂滲周身之濕。而不以術燥其中氣也。不用薑、棗者。濕不在上焦之營衛。無取乎宣之也。
越婢加朮湯
(見上。) 里水病。此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男元犀按。風水皮水之外。有正水而兼色黃。名里水。里水雖無發汗之法。而邪盛正不衰者。亦必藉麻黃之力深入其中。透出於外。以收捷效。今色黃。是濕熱相雜於內。宜此湯。如寒氣凝結於內。宜甘草麻黃湯。
甘草麻黃湯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歌曰 里水原來自內生。一身面目腫黃呈。甘須二兩麻黃四。氣到(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因知水自行。
蔚按。麻黃髮汗最捷。徐靈胎謂其無氣無味。不專一經。而實無經不到。蓋以出入於空虛之地。凡有形之氣血。不得而御之也。
麻黃附子湯
(即麻黃附子甘草湯。歌見長沙方歌括。)
麻黃 附子 甘草
杏子湯(闕。徐、尤云。疑是麻杏甘石湯。)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客問曰。金匱水氣篇。杏子湯方闕。諸家注說。疑為麻杏甘石湯。不知是否。犀答曰。非也。麻杏甘石湯。傷寒論治發汗後汗出而喘。主陽盛於內也。本節云。水之為病發其汗即已。未云熱之為病自汗出也。蓋麻杏甘石湯治內蘊化熱自汗出之症。此水之為病發其汗為宜。則麻杏甘石湯不可用矣。客又曰。何以知杏子湯方用麻黃而不用石膏乎。余答曰。師云。水病發其汗即已。故知其必用麻黃。而不用石膏矣。夫以石膏質重。寒涼之性能除裡熱。清肺胃。同麻黃、杏仁降逆鎮喘。外則旋轉於皮毛。用之退熱止汗則可。用之發表驅寒則不可耳。然則此篇師言脈沉小屬少陰。用附子溫經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脈浮屬太陽。用杏子啟太陰之氣。主正水之病。為變其脈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關於脾腎。故不可用焉。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張二程。俱疑為麻杏甘石湯。甚矣。讀書之難也。而余以為其即麻黃、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後之學者。客悅而去。
蒲灰散
(見消渴。) 治厥而為皮水者。此主之。
按。皮水久而致潰。為逆而不順之證。以此散外敷之。此厥字言證之逆。非四肢厥逆之謂也。諸家多誤解。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治黃汗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從何得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此湯主之。
黃耆(五兩。) 芍藥 桂枝(各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故也。
歌曰 黃汗脈沉出汗黃。水傷心火鬱成殃。(師云。汗出入水中浴。水氣從汗孔入而傷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黃。水氣摶結而脈沉也。)黃耆五兩推方主。桂芍均三苦酒勷。(止汗太急。故心煩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復而邪自退也。)
男元犀按。桂枝行陽。芍藥益陰。黃耆氣味輕清。外皮最厚。故其達於皮膚最捷。今煮以苦酒。則直協苦酒之酸以止汗。但汗出於心。止之太急。反見心煩。至六七日。正復邪退。煩必自止。而不止者。以苦酒阻其餘邪未盡故也。
又按。凡看書宜活看。此證亦有從酒後汗出當風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是亦水也。凡脾胃受濕。濕久生熱。濕熱交蒸而成黃。皆可以汗出入水浴之意悟之也。
桂枝加黃耆湯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此湯主之。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 黃耆(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歌曰 黃汗都由鬱熱來。歷詳變態費心裁。桂枝原劑耆加二。啜粥重溫令郁(久郁變證。從汗而達。)開。
男元犀按。黃本於鬱熱。得汗不能透徹。則鬱熱不能外達。桂枝湯雖調和營衛。啜粥可令作汗。然恐其力量不及。故又加黃耆以助之。黃耆善走皮膚。故前方得苦酒之酸而能收。此方得薑、桂之辛而能發也。 前方止汗。是治黃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黃汗之變證法。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此湯主之。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細辛 甘草 麻黃(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歌曰 心下如盤邊若杯。(如旋杯。)辛甘麻二附全枚。薑桂三兩棗十二。氣分須從氣轉回。(大氣一轉。結氣乃散。)
(參) 此證是心腎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用麻黃、桂枝、生薑以攻其上。附子、細辛以攻其下。甘草、大棗補中焦以運其氣。庶上下之氣交通而病可愈。所謂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也。
枳朮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湯主之。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歌曰 心下如盤大又堅。邪之結(聚)散驗其邊。術宜二兩枳枚七。苦泄轉療水飲愆。
蔚按。言水飲。所以別於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朮之溫以健運。枳實之寒以消導。意深哉。 此方與上方互服。亦是巧法。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
(見濕病。)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