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ABUIABACGAAgobWcwAYo8_CY-gUw9QI4pgQ

《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杨上善撰中医学著作。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其文先列述义较完整之篇段,而以所移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杂糅。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详加训释,不轻易改动原文,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各篇之早期文字形态,而杨氏注文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以及引录古籍佚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现存日本天保年间写本、日本影抄卷子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抄本、刊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萧延平兰陵堂仿宋刻本予以影印出版。本部底本日本鈔本(故宮善本:故觀003314);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原文部分尽量减少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只对原文中生僻古奥的字词和术语做了简要注释。语译部分以直译为主,参以意译。 全书30卷(缺卷第一、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黄帝内经太素》的体例、分类。对全书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术语,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释。语译工作是本书重点,以直译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原书原意,又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是语译《黄帝内经太素》的上佳之作。

《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编纂、研究、注解《内经》的早期典籍,在医学史上与《内》、《难》齐名,列为“七经”之一。《黄帝内经太素》为其点校本,由中医文献专家,精心选择底本,对十部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点校,将原繁体竖排经典原文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对经典原文中冷僻字词释义,辅助读者理解。

黄帝内经太素
卷第一(佚)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順養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致邪僻,見《靈樞》卷六第二十九《師傳》篇。自夫治民至不致邪僻,見《甲乙經》卷六第二。自久視傷血至久所病也,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自春至末,見《素問》卷一第二《四時調神大論》,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二。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先師心藏,比斫輪之巧,不可□□...
卷第三(卷首缺)·陰陽平按:此篇自傷腫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黃帝曰以下至痛形,謹依《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補入。自傷腫以下至末,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七,惟編次小異。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
卷第四(佚)
卷第五(卷首缺)·人合平按:此篇自注文「不足二節,故得懷子也」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黃帝問於伯高曰至以抱人形,謹從《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補入。自天有陰陽以下至天地相應者,見《靈樞·邪客》篇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
卷第六(卷首缺)·臟腑之一平按:此篇自喜樂者以上,日本原抄正本殘缺,篇目亦不可考。平從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自在我者以下至竭絕而失生經文楊注,證以《靈樞·本神》篇,補入喜樂者以上。斷珪零璧,缺而復完,洵堪寶貴。自在我者以上,惜無從查出,故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至地之,謹依《靈樞》卷二第八《本神》篇補入。自喜樂者以下至末,均見《本神》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
卷第七(佚)
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平按:此篇自余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補入。自余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平按:《靈樞》始下有「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四句。)願聞其道。(平按:《靈樞》聞上有盡字。其道下「有黃帝曰:人始...
卷第九·經脈之二經脈正別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一《經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主陽。(天地變化之理謂之天道,人從天生,故人合天道。天道大數有二,謂五與六。故人亦應之,內有五臟,以應音、色、時、味、位等,主陰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主陽也。建,立也。平按:天道《甲乙經》作...
卷第十·經脈之三督脈平按:此卷自卷首至兩目之下中以上,原抄殘脫,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素問·骨空論》篇及本書《骨空》篇、《甲乙經·奇經八脈》篇,補在經文央字、楊注督脈起於少腹之上,而脫處復完。惟篇中楊注缺蝕過多,無由補入,不無遺憾。謹依缺處計字空格以存真相。自經文央字以下,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並本書《骨空》篇。岐伯曰:督脈起於少腹以下...
卷第十一·輸穴本輸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二《本輸》篇,自肺出少商以下,散見於《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四至三十五等篇,惟意義多同,而編次前後、文法繁簡有異。自肺合大腸至所合者也,見《甲乙經》卷一第三。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手之三陰,始之於胸,終於手指;手之三陽,始於手指,終之於頭。足之三陽,始起於頭,終之於足;足之三陰,始起於足,終之於腹。平按:經脈《靈...
卷第十二(卷首缺)·營衛氣平按:此篇自溢於中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其自黃帝曰營氣之道至肺流,凡二十字,從《靈樞》、《甲乙》《營氣》篇補入。自溢於中以下至逆順之常也,見《靈樞》卷四第十六《營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營氣》篇。自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八《營衛生會》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一《營衛三焦》篇。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
卷第十三·身度經筋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三《經筋》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六《經筋》篇。足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者,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根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俠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鼽;其下支者,從掖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掖下,上出缺盆,上...
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平按:此篇自形氣相得者生以上殘缺,袁刻據《素問·三部九候論》自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至胸中多氣者死補入。檢《素問》原文,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一段,詳本書篇末,乃宋臣林億等所移,玩《素問》新校正自明。此篇若據《素問》篇首補入,則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陰也一段,未免重複。茲據《素問》及《甲乙經》「帝曰決死生奈何」以下補入,證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名此篇為決死生,於義亦合。...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色脈診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失神者亡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四第十三《移精變氣論》篇。自黃帝曰余聞揆度奇恆至診要畢矣,見《素問》卷四第十五《玉版論要》篇,自診病之始至末,見《素問》卷三第十《五臟生成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九《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之光,可得聞乎?(聞決死生之要也。平按:《...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虛實脈診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人之所病。五實具有者。不泄當死。所病五虛具有者。不下食當死也。)黃帝曰。何謂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其皮熱。腹脹前後不通⿱免心瞀。此謂五實。(人迎脈口脈大洪盛一實也。皮膚溫熱。陽盛二實也。心腹脹滿。三實也。大小便不通。四實也。悶瞀不醒。五實也。⿱免心音悶瞀木。候反䏨目也。)脈細。皮寒。氣少。泄注...
卷第十七(卷首缺,只餘卷尾,篇目亦缺)·證候之一平按:此篇自此五色之死也以上殘缺,篇目亦不可考,故自心之合脈也至白如枯骨者死,從《素問·五藏生成》篇補入。自此五色之死也至針之緣而去也,見《素問》卷三第十《五藏生成》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惟編次小異。自目色赤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
卷第十八(佚)
卷第十九·設方知古今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四《湯液醪醴論》篇。黃帝問於岐伯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醪,汁澤酒。醴,宿酒也。此並擬以去病,為之奈何也?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曰此得之天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稻米得天之和氣,又高下得所,故完。稻薪收伐得時,所以堅實,用炊以為醪醴,可以療病者也。...
卷第二十(佚)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九針要道黃帝問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終屬有疾病餘欲勿令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五方療病各不同術今聖人量其所宜雜令行之取十全故次言之子者聖人愛百姓猶赤子也中有邪傷屬諸疾病不終天年有療之者行於毒藥或以砭石傷膚毒藥損中可九種微針通經調氣以傳後代也。)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法令即針經法也。)易用難忘。(毒藥砭...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刺法平按:此篇自皇帝曰持針縱舍奈何以上,袁刻及別抄本均缺。楊惺吾氏日本卷子抄本自篇目刺法左一行上二字仍缺,第三字至第七字有「問岐伯曰余」五字,以下至注「半反衝也」上覆缺,計共缺六行,每行十八字,除去「問岐伯曰餘五字」並問字上所空二格外,下共缺一百零一字,應空一百零一格。自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至故拘攣,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七。自黃帝問岐伯曰余...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量繆刺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八第六十三《繆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三。黃帝問岐伯曰:余聞繆刺,未得意也,何謂繆刺?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更盛,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此陰陽二邪俱盛,從於皮毛,至於五臟,故以五臟為次也。平按:《甲...
卷第二十四·補瀉天忌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新校正云:「《八正神明論》又與《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勢小異。」檢本書十九卷《知官能》篇與本篇《天忌》及下篇《本神論》文意多同,亦可互證。又自是故天寒無刺五句,見《甲乙經》卷五第一。黃帝問於岐伯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服,事也。光為三光。)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
卷第二十五·傷寒熱病決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一《熱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黃帝問於岐伯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夫傷寒者,人於冬時,溫室溫衣,熱飲熱食,腠理開發,快意受寒,腠理因閉,寒居其□□□寒極為熱,三陰三陽之脈、五臟六腑受熱為病,名曰熱病。斯之熱病,本因受寒傷多,亦為寒氣所傷,得此熱病,以本為名,故稱此熱病,傷寒類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為溫病也。其病夏至...
卷第二十六·寒熱寒熱厥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三,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惟編次前後略異。黃帝問於岐伯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夫厥者,氣動逆也。氣之失逆,有寒有熱,故曰厥寒熱也。九月反,逆氣。平按:注氣之失逆,袁刻之作動。)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下,謂足也。足之陽氣虛也,陰氣乘之足冷...
卷第二十七·邪論七邪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八十《大惑論》。又自篇首至甚者為惑,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又自人之喜忘者至故不嗜食也,見《甲乙》卷十二第一。自病而不得臥出者至末,見《甲乙》卷十二第三,惟編次小異。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登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狂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轉獨眩,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已,卒然自止,何氣使...
卷第二十八·風諸風數類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二《風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二上篇。黃帝問於岐伯曰: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或為偏枯;或為賊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風、氣一也,徐緩為氣,急疾為風。人之生也,感風氣以生;其為病也,因風氣為病。是以風為百病之長,故傷人也,有成未成。傷人成病,凡有五別:一曰寒熱,二曰熱中,三曰寒中,四曰癘病,五曰...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氣論平按:此篇自堅字以上已佚,篇目亦不可考。袁刻從《靈樞·刺節真邪篇》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節錄補入。查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岐伯曰此邪氣之所生也一段,已見本書卷二十二《五邪刺》篇,未免重出。茲特從《靈樞·刺節真邪篇》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以下至手按之,補於堅字之上。其自堅有所結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黃帝曰:余聞...
卷第三十·雜病平按:此卷卷首目錄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別抄本全佚,平從楊惺吾氏所獲仁和寺十三紙中補入。目錄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寫;一行上缺三字,下有於岐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應系黃帝問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為「有重」二字,又下缺五字,又下有「此為」二字,又下缺一字。據《素問·奇病論》及《甲乙經·婦人雜病》篇,曰下所缺一字應作人,重下所缺五字應作身九月而喑五字,為下所缺一字應作何,則...
附篇黃帝內經太素遺文並楊氏原注從王注《素問》林億等新校正及林億等校正《甲乙經》、《脈經》與日本《醫心方》所引考補,當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書所引,仍逐條附註於下,以便稽考。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為分外之事。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論》。)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
校正內經太素楊注後序《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三十卷,兩《唐志》皆著錄,北宋以還,漸多散佚,《宋志》僅存三卷,元以來遂鮮稱及之者,蓋亡失久矣。光緒中葉,吾鄉楊惺吾先生始從日本獲唐寫卷子本影鈔以歸,存二十三卷。桐廬袁忠節公得其書,未加詳校,即以付刊,譌謬滋多,未為善本。吾姻友蕭北承孝廉,精於醫,始聚群籍校正其書,殫精二十年,以成此本。余受而讀之,蓋合《靈樞》、《素問》纂為一書,編次卷目,皆有不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