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杨上善撰中医学著作。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其文先列述义较完整之篇段,而以所移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杂糅。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详加训释,不轻易改动原文,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各篇之早期文字形态,而杨氏注文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以及引录古籍佚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现存日本天保年间写本、日本影抄卷子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抄本、刊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萧延平兰陵堂仿宋刻本予以影印出版。本部底本日本鈔本(故宮善本:故觀003314);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原文部分尽量减少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只对原文中生僻古奥的字词和术语做了简要注释。语译部分以直译为主,参以意译。 全书30卷(缺卷第一、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黄帝内经太素》的体例、分类。对全书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术语,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释。语译工作是本书重点,以直译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原书原意,又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是语译《黄帝内经太素》的上佳之作。
《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编纂、研究、注解《内经》的早期典籍,在医学史上与《内》、《难》齐名,列为“七经”之一。《黄帝内经太素》为其点校本,由中医文献专家,精心选择底本,对十部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点校,将原繁体竖排经典原文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对经典原文中冷僻字词释义,辅助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