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本义
ABUIABACGAAggYLhwAYo9JzE6gMwqwI4jAM

《难经本义》,《难经》注本,2卷。元代滑寿(伯仁)撰。成书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系将《难经》原书中的缺误衍文、编次错乱等加以厘订。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予以诠注,析其精微,探其隐赜,钩其玄要,疑者辨之,误者正之,诸家之善者取之。列举错简、脱漏、衍文19条,编入卷首,予以考订辨论。首列图,后释义,能融会诸家之说,结合己见予以发挥,辞达理明,条分缕析。本书撮要钩玄,辨疑正误,极为精审,颇得秦越人旨趣,堪称《难经》校注之范本。现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吴郡薛己刻本、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刻本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等二十余种刊本,通行本为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本部底本日本寛永10年刊本(京都大學掃描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難經本義》,文淵閣本(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

滑寿,元代医学家。字伯仁,晚号撄宁生。祖籍襄城(今属河南),祖父迁居仪征(今属江苏)。初习儒,工诗文。曾从名医王居中学。精研医经,谓《素问》多错简,因按脏象、经络、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十二项,类聚经文,集为《读素问钞》三卷。又撰《难经本义》两卷,订误、疏义。主张精研医经,以掌握医学机要。后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内科诊治则多仿李东垣。精于诊而审于方,治愈沉疴痼疾甚众。尝谓“医莫先于脉”,乃撰《诊家枢要》一卷,类列二十九脉,颇有发挥。又采《素问》《灵枢》之经穴专论,将督、任二经与十二经并论,著成《十四经发挥》三卷,释名训义。另有《伤寒例钞》(一作《伤寒论钞》)三卷、《本草发挥》一卷、《脉诀》一卷、《医韵》、《痔瘘篇》等,均佚。其治疗验案数十则,收入朱右《撄宁生传》。后世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明洪武(1368~1398)年间卒,时年七十余。

难经本义
序《素問》、《靈樞》,醫之大經大法在焉,後世諸方書皆本於此,然其言簡古淵涵,未易通曉,故秦越人發為《八十一難》,所以推明其義也。然越人去古未遠,其言亦深,一文一字,意周旨密,故為之註釋者,亦數十家。但各以臆見,而卒無歸之一論。或得此而失彼,或舉前而遺後,非惟自誤,又以誤人。識者病焉。許昌滑君伯仁,篤實詳敏,博極群書,工於醫者三十四年,起廢愈痼,不可勝紀。遂晝惟夕思,旁推遠索,作《難經本義》二...
凡例《難經》正文,周仲立、李子野輩擅加筆削,今並不從。紀齊卿於經中,盛字多改作甚字,豈國諱或家諱有所避耶?蓋昧於臨文不諱之義也,今不從。經中錯簡、衍文,辯見各篇之下,仍為缺誤總類,以見其概。《八十一難經》,隋、唐書經籍、藝文志俱云二卷。後人或釐而為三,或分而為五。今仍為二卷,以復書志之舊。揚玄操復為十三類以統之,今亦不從。說見後匯考中。《本義》中引諸書者,具諸書之名。引諸家者,具諸家之名。其...
闕誤總類七難三陰三陽次第,《脈經》與此不同。《脈經》於三陽則少陽、太陽、陽明,三陰則少陰、大陰、厥陰。十二難,馮氏謂此篇合入用針補寫之類,當在六十難之後,以類相從也。十四難「反此者至於收病也」,當作「至脈之病也」,「於收」二字誤。十六難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篇中並不答所問,似有缺誤。十七難所問者三,所答者一,疑有缺漏。十八難第三節,謝氏謂當是十六難中答辭。第四節,或謂當是十七難中或連年月不...
難經匯考《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寧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傳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二十七難全文。由此則知古傳以為秦越人所作者,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
上卷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十二經,謂手足三陰三陽,合為十二經也。手經則太陰肺,陽明大腸,少陰心,太陽小腸,厥陰心包,少陽三焦也。足經則太陰脾,陽明胃,少陰腎,太陽膀胱,厥陰肝,少陽膽也。皆有動脈者,如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禾窌,足太陰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
下卷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傍。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一本作沖)人身之腑臟,有形有狀,有稟有生。如肝稟氣於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