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匯考
《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寧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傳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二十七難全文。由此則知古傳以為秦越人所作者,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或自設為問答也那。邵庵虞先生嘗曰:《史記》不載越人著《難經》,而隋、唐書經籍、藝文志,定著越人《難經》之目;作《史記正義》者,直載《難經》數章,愚意以為古人因經設難,或與門人弟子問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難由經發,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託名於書,故傳之者唯專門名家而已,其後流傳寢廣,官府得以錄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
圭齊歐陽公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
楊玄操序謂黃帝有《內經》二帙,其義幽賾,殆難究覽。越人乃採摘二部經內精要,凡八十一章,伸演其道,名《八十一難經》,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
紀天錫云: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難經》。
宋治平間,京兆黎泰辰序虞庶《難經注》云: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臟六腑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彷彿邪?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復考內外之症以參校之,不其難乎!按歐、虞說,則難字當為去聲,余皆奴丹切。
丁德用《補註》題云:《難經》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於獄下。於晉宋之間,雖有仲景、叔和之書,然各示其文,而濫觴其說。及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尚文義差迭。按此則《難經》為燼餘之文,其編次復重經呂廣之手,固不能無缺失也。
謝氏謂:《難經》王宗正《注義》圖解,大概以診脈之法,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為正而已。至於他注家,所引寸關尺而分兩手部位,及五臟六腑之脈,並時分見於尺寸,皆以為王氏《脈經》之非。殊不知脈之所以分兩手者,出於《素問·脈要精微論》。其文甚明,越人復推明之。於十難中言一脈變為十,以五臟六腑相配而言,非始於叔和也。且三部之說有二:一則四難所謂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者中州,與第五難菽法輕重同,而三部之中,又各自分上中下云;一則脈要精微論之五臟部位,即二難之分寸關尺,十難之一脈變為十者也。若止以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為中州一法言之,則亦不必分寸關尺。而十難所謂一脈十變者,何從而推之?
蘄水龐安常有《難經解》數萬言,惜乎無傳。
諸家經解,馮氏、丁氏傷於鑿,虞氏傷於巧,李氏、周氏傷於任,王、呂晦而舛,楊氏、紀氏大醇而小疵。唯近世謝氏說,殊有理致源委。及袁氏者,古益人,著《難經本旨》,佳處甚多。然其因襲處,未免踵前人之非,且失之冗爾。
潔古氏《藥注》,疑其草稿,姑立章指義例,未及成書也。今所見者,往往言論於經不相涉,且無文理。潔古平日著述極醇正,此絕不相似。不知何自遂乃板行,反為先生之累。豈好事者為之,而托為先生之名邪?要之,後來東垣、海藏、羅謙甫輩,皆不及見,若見,必當與足成其說。不然,亦迴護之,不使輕易流傳也。
《難經》八十一篇,辭若甚簡,然而榮衛度數,尺寸位置,陰陽王相,臟腑內外,脈法病能,與夫經絡流注,針刺俞穴,莫不該盡。昔人有以十三類統之者,於乎!此經之義,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十三類果足以盡之與?八十一篇果不出於十三類與?學者求之篇章之間,則其義自見矣。此書固有類例也。但當如《大學》朱子分章,以見記者之意則可,不當以己之立類,統經之篇章也。今觀一難至二十一難,皆言脈。二十二難至二十九難,言經絡流注始終,長短度數,奇經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間有云脈者,非謂尺寸之脈,乃經絡之脈也。三十難至四十二難,言榮衛、三焦、臟腑、腸胃之詳。四十四、五難,言七衝門,乃人身資生之用,八會為熱病在內之氣穴也。四十六、七難,言老幼寤寐,以明氣血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見陰陽之走會。四十八難至六十一難,言診候病能,臟腑積聚、泄利,傷寒、雜病之別,而繼之以望聞問切,醫之能事畢矣。六十二難至八十一難,言臟腑滎俞,用針補瀉之法,又全體之學所不可無者。此記者以類相從,始終之意備矣。
十一難云:肝有兩葉。四十一難云:肝左三葉,右葉四,凡七葉。言兩葉者,舉其大。言七葉,盡其詳。左三右四,亦自相陰陽之義。肝屬木,木為少陽,故其數七。肺屬金,金為少陰,故六葉兩耳,其數八。心色赤而中虛,離之象也。脾形象馬蹄而居中,土之義也。腎有兩枚,習坎之謂也。此五臟配合陰陽,皆天地自然之理,非人之所能為者。若馬之無膽,兔之無脾,物固不得其全矣。周子云木陽稚,金陰稚是也。
東坡先生《楞伽經》跋云:如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藥方,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於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
晦庵先生跋郭長陽醫書云:予嘗謂古人之於脈,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關尺之法為最要,且其說具於《難經》之首篇,則亦非不俚俗說也。故郭公此書,備載其語,而並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釋之。夫《難經》則至矣!至於德用之法,則予竊意診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長短,以是相求,或未得為定論也。蓋嘗細考經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關而前卻,以距手魚際、尺澤。是則所謂關者,必有一定之處,亦若魚際、尺澤之可以外見而先識也。然今諸書,皆無的然之論。惟《千金》以為寸口之處,其骨自高,而關尺皆由是而卻取焉。則其言之先後,位之進退,若與經文不合,獨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而分其前後,以為尺寸陰陽之位,似得《難經》本旨。然世之高醫以其贗也,遂委棄而羞言之。予非精於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見其說於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廬陵謝堅白曰:泰定四年丁卯,愚教授龍興,建言憲司。請刻叔和《脈經》本書十卷。時儒學提舉東陽柳公道傳序其端曰:朱文公云:俗傳《脈訣》,辭最鄙淺,而取其直指高骨為關之說,為合於《難經》。雖文公亦似未知其正出《脈經》,正謂此跋也。然文公雖未見《脈經》,而其言與《脈經》吻合。《脈訣》雖非叔和書,其人亦必知讀《脈經》者。但不當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遂與《脈經》所載二十四種脈之名義,大有牴牾,致使後人疑焉。
項氏《家說》曰:凡經絡之所出為井,所留為滎,所注為腧,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腧象水之竇(竇即窬字也),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下同
藏五而府六,藏穴五而府穴六,猶干五而支六,聲五而律六,皆陰陽之數,自然之理。雖增手厥陰一臟,其實心之包絡,不異於心,即一臟而二經也。經之必為十二,猶十二支、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律,不可使為十一,亦自然之理也。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亥子為水,四行皆二支耳,而土行獨當辰戌丑未四支,以成十二。肺肝脾腎四臟皆二經,而心與包絡共當四經,以成十二。此豈人之所能為哉?
難經圖
色脈相勝相生圖
五行子母相生圖
臟腑陰陽寒熱圖
右寸手太陰陽明金,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太陽少陰水,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厥陰少陽木,生左寸手太陽少陰火。太陽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少陽火,生右關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陽明土,復生右寸手太陰陽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男女生於寅申圖
虞氏曰:經言: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謂其父母之年會合於已上,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也。故推命家言,男一歲起丙寅,女一歲起壬申。《難經》不言起而言生,謂生下已為一歲矣。壬丙二干,水火也,水火為萬物之父母。寅申二支,金木也,為生物成實之終始。木飽在申,金飽在寅,二氣自飽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於巳,巳與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於亥,亥與寅合,故男子取寅。所以男年十歲,順行在亥;女年七歲,逆行在亥。男子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氣;女年十四天癸至,右行亦在巳,與男年同在本宮,生氣之位。陰陽相配,成夫婦之道,故有男女也。上古天真論曰:男子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故能有子。此之謂也。
榮衛清濁升降圖
經云: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一陰降,故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氣為榮。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六陰驅而使之下也。云清氣者,總離之體而言之。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一陽升,故子後一陽生,即腎之生氣也。故曰濁氣為衛。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之謂也。地之濁不升,地之清能升,為六陽舉使之上也。濁氣者,總坎之體而言之。肺主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腎主液,是五臟各有所主也。然而一臟之中,又各有聲、色、臭、味、液,五五二十五,五行錯綜之道也。
肝肺色象浮沉圖
五藏聲色臭味液之圖
五邪舉心為例圖
七傳間藏之圖一
七傳間藏之圖二
肝主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腎主液,是五臟各有所主也。然而一臟之中,又各有聲、色、臭、味、液,五五二十五,五行錯綜之道也。
手足陰陽圖
滎俞剛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