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ABUIABACGAAg8Z2cwAYow9K24gYw5AI4kwQ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医书内难经类。清·张志聪著9卷。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张志聪领衔同学及门人著,初刊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书中对《内经》原文做了较详细的注释。对学习研究《内经》有参考价值 。但张氏受宋明理学家注释经书的影响,释文中有望文生义、任意发挥之处,使书中某些问题有脱离实际的缺点 。本部底本清光緖29年善成堂本(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汇同同学及门人数十人共同编著的。张氏及其门人集体注释,依《素问》原文逐句阐发,“凡经中章节字句,均释得融洽分明”(浙江医官局增补凡例)。对学习研究《内经》有参考价值,但张氏受宋,明理学家注释经书的影响,“唯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有蔓文生义,任意发挥之处。全书九卷,八十一篇,编次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同。《素问》自唐王冰为注之后,及宋,元,明请名家,迭为论疏,本书为《素问》注述著作较善者之一。

全书按《黄帝内经素问》八十篇序列分为九卷,其中卷八第七十《刺法论》,第七十三《本病论》两篇原阙。张氏于《素问》各篇之首,多先简解题意,或提要勾玄,以昭示该篇大要;凡重要之经文句节,除详加阐释外,复批眉注,以引起读者重视。如题解“阴阳应象大论”,谓“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对篇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有“此篇亦阴阳大论之文,乃岁运之总纲”之眉批,醒人耳目 [4]。注释另一个特点是,张氏常采用“以经注经”法,即引《内经》他篇之文证释其义,前后对勘互补,以全面理解经旨而避免“强经就我”之弊。不拘执字解,不尚训诂详切,但求医理畅明,善抒己见,所谓“前人咳唾,概所勿袭,古论糟粕,悉所勿存”。后一条虽属张志聪言过其实之语,然本书之论,确多属张氏等人的己见。书中对《内经》阴阳、脏腑、气血以及气化等理论之诠释,确有独到见解。

本书之撰注,“集共事参校者十之二三,先辈议论相符者十之二三”,经多人长时间研究讨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参岐黄微义,撷其精华而扬弃糟粕,其集体创作之式为历代注家所不及,故刊行后即引起后世学者的广泛重视 [5]。开我国医学集体创作之先河,其功亦不可没。其注释之长,主要表现为论理较详和比较切近临床实际两方面。如《素问·阴阳别沦》谓:“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张志聪为之注云:“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之,此三焦气也。夫一阳之气病,故伸引于三焦。”此处,张氏不但紧扣经文,以心和三焦气急(郁)来解释“二阴一阳发病”,而且明确指出“善气”即为“太息”。验之临床,心气郁结而上焦胸气不疏之证,除可有胸胀心闷之症外,亦常有善太息,得太息则舒之症。

张志聪,字隐庵,明清间浙江钱塘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卒年约为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世代医家,从名医张卿子学,业医数十年,于杭州胥山建“侣山堂”,招同志者讲论医学,从学者甚众,张氏医理宗《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以明遗民自居,撰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集注》《侣山堂类辩》《本草崇原》《仲景脉法续注》《医学要诀》《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金匮要略注》。《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张志聪均未纂成而逝,《针灸秘传》佚,《医学真诀》无考。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序五帝以上有書乎。曰。無書也。無書而實肇書之蘊也。五帝以下有書乎。曰。多書也。多書而實淆書之傳也。夫無書而肇書之蘊。多書而淆書之傳。則作與述之相為終始。不可誣也。聿稽五帝。首自庖犧。仰觀俯察。近取遠求。而八卦以通。昭然為明道開天之祖。嗣後伊耆。斷耜揉耒。教穡辨物。而百匯以明。煥然為養生達性之主。厥傳公孫。上稽天象。下究淵泉。中度人事。以人之五行六氣。配天地陰陽。以天地之四時五行。應人部候。洞...
卷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上古。謂所生之來。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首四篇。論調精神氣血。所生之來謂之精。故首論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故次論神。氣乃精水中之生陽。故後論氣。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徇音循長上聲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智慧也。徇順、齊正、敦信、敏達也。此節記聖德稟性之異。...
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臟腑形身。清濁氣血。表裡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致於診脈察色。治療針砭。亦皆取法於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總之曰綱。周之曰紀。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變化之父母。(天元紀大論曰。...
卷三玉版論要篇第十五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病能篇曰。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奇恆者。異於恆常也。指、示也。言奇恆之道。有色脈陰陽。淺深順逆。指示多有不同。將用何法以得其要。)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此篇論脈因度數出入。五臟之氣。...
卷四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離合真邪論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此蓋言先立針經八十一篇。論九針之道。然眾多博大。不可勝數。故願聞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應九候也。故曰著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氣之診也。歃血而受者。藏之...
卷五熱論篇第三十一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此論熱病。故篇曰熱論。蓋論外因之熱病也。太陽之氣主表。陽明之氣主肌。凡外淫之邪。始傷表陽。皆得陽氣以化熱。故曰凡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六日氣周。七日來復。死於六七日之間者。六經之氣已終。而不能復也。愈於十日以上者。七日不作再經。十三日六氣已復。故愈。)岐伯對...
卷六刺要論篇第五十黃帝問曰。願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刺要者。刺之要法也。理者。皮膚肌肉之紋理。道者。血氣循行之道路也。蓋脈肉筋骨之間。各有淺深之理路。隨病之浮沉而取之。無使其過與不及也。)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刺過其道。則內動五臟。不及其理。則妄傷其外而生壅。壅則血氣不行。而邪氣從之矣。)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不得其...
卷七皮部論篇第五十六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此章論十二經之絡脈。分絡於皮膚之間。病之始生。必先於皮毛。入客於絡脈。隨皮部所循之脈。而傳入於經。入舍於所主之臟腑。如不入於絡。則留於筋骨之間。而為筋攣骨痛也。分部分屬之部署也。經、徑也。紀、維也。言脈絡有徑之經。橫之維也。結、繫結也。絡、連絡也。言筋之繫...
卷八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此篇總論五運主歲。六氣司天。皆本乎天之運化。故曰。天元紀大論。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天有五行者。丹黅蒼素元之五氣也。五位、五方之位。地之五行也。寒暑燥濕風火。天之六氣也。蓋言天之五氣。經於十干之分。十干之氣。以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天之六氣。)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五臟、五行之所生也。五氣、五行之氣。風熱濕燥寒也。喜怒憂思恐。五臟...
卷九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道之大原出於天。聖人以天道教化於人。故篇名著至教。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王冰曰。明堂、布政之宮也。八窗四達。上圓下方。在國之南。故稱明堂。夫求民之瘼。恤民之隱。大聖之用心。故召引雷公。問拯濟生靈之道。愚按岐伯乃帝王之師。故稱伯曰天師。是以七十四篇。皆咨訪於伯。然帝之神靈敦敏。具生知之質。乃上古繼天立極。傳道教化之至聖。其訪咨於伯者。蓋以證明斯道也。...
跋黃帝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總名內經。為醫學之梯階。方書之領袖。漢後注家林立。迄無一當。李士材歷詆其失。汪訒菴復踵其訛。而是經益不明於天下矣。長樂陳修園欲度迷津。特開覺路。爰於三字經中敘醫學源流以告人曰。大作者推錢塘。錢塘謂張隱菴高士宗也。康熙間隱菴與眾弟子開講經論於侶山堂。士宗繼之。於是侶山堂有素靈集註直解、傷寒印宗、傷寒金匱集註直解、侶山堂類辯、針灸秘傳、醫學真傳、本草崇原等書。夫素靈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