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一得方
ABUIABACGAAg1pLXwAYouPWa1AcwwwM4_gQ

《临证一得方》四卷,清代朱费元编著,约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全书按部位分类,详述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卷一论述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卷二论述发于咽喉颈项部疾病;卷三论述发于上下身及内痈病症;卷四论述发于手足、无定处的疾病。书末附《疡医探源论》《读<疡医探源记>》《论疔疮对口发背治法》及《外科应用经验要方》。《外科应用经验要方》载膏、散、丹、丸诸方三十四首。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临证一得方
序嗚呼,醫道之不明於世也,久矣。豈獨瘍科然者,而於瘍科為尤甚。病之者,既視為膚毛之事,不加深察;醫之者,亦不究厥由來,略知一二,聊復爾爾。何怪流毒靡已,枉死載途也乎!求有討論而悉其源,臨證而得其效者,卒不數覯。吾邑從事斯而實由讀書閱歷,本心得以立言啟後者,厥惟杏村朱先生。先生賦謙和造詣深遠,性不泥古、不好奇,以元氣為根本,以刀針為末務。所著《瘍醫論》一篇,《一得方》四卷,啟《靈樞》之秘,生面...
卷一 首部聤耳(案1)耳乃腎之外竅,肝膽兩經並絡於此。今流脂作痛、內外腫脹,乃聤耳症也。身發熱,脈見數,外潰,是恐治先在標。柴胡梢 北沙參 川石斛 白夕利 貝母 羚羊角 煅石決 白茯苓 活磁石 青鉛 焦夏曲 焦梔皮 荷葉邊(案2)聤耳流脂腫脹,勢當未定。炒殭蠶 鉤藤 荊芥 玉桔梗 焦夏曲 燕竹葉 西芍藥 連翹 滑石 京貝母 羚羊角(案3)肝膽火幟,繞面浮腫,外挾風邪故也。先宜祛風熄火,冀其膿...
卷二 咽喉頸項部爛喉(案1)時毒爛喉發丹如豆喘逆之虞。人中黃 茅慈姑 赤茯苓 淡黃芩 海浮石 羚羊片 象貝母 塊滑石 炒殭蠶 炒澤瀉 大力子 光杏仁復 犀角地黃湯 珠黃散再復 腐脫紅腫不退,清潤主之。鮮石斛 光杏仁 黑玄參 焦車前 麥冬 連翹 炒澤瀉 海浮石 赤茯苓 川貝母 茅根(案2)時感爛喉,曾延喉科診治,微散即清,以致深潭腐板內嵌。飲食八日不進,乃延余診治,因思失表之症仍當疏散方。用淡...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蜂窠疽(案1)蜂巢疽,紅暈旁實未膿。西赤芍 金銀花 焦夏曲 生西耆 淡黃芩 赤丹參 象貝母 焦山楂 羚羊角 六一散復 頭潰得脂而漫腫化,勢不遽定也。紅暈開,大勢防毒陷,慎之。烏犀角 黃芩 草一金 香附 益元散 象貝 羚羊角 赤芍 焦夏曲 陳皮 赤丹參再復 化腐未定,脈細神疲,元虛兆矣。未許風波恬息。生西耆 杜藿香 新會 象貝 焦蔞皮 益元散 焦山梔 丹參 夏曲 羚羊片三複潞...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漏肩風(案1)高年血枯有火,兼之蘊濕,肩臂疼痛,經針灸後,瘡痍延蔓,結痂不脫,清營潤燥主之。二原地 丹皮 羚羊 知母 五加皮 生杜仲 潤元參 天冬 桑白 麥冬 炒菟絲(案2)營虛風入脈絡,肩痛筋攣漸重。黃防己 生西耆 威靈仙 獨活 五加皮 歸身 細桂枝 厚杜仲 羚羊角 秦艽 桑椹子(案3)漏肩風久痛。白歸身 炙桂枝 五加皮 制首烏 威靈仙 炒川芎 青防己 川羌活 片薑黃 ...
附錄瘍醫探源論人之所賴以生者,元氣也。存則生,亡則死,亦大彰明,較著者矣。故視病之生死,必視元氣之存亡,則百不失一。至於疾病之際,又貴有以保全之。寒熱攻補,一不得其道,即臟腑受傷,邪易入,氣無附而傷矣。是人之一身,何處不宜保護?何藥可以輕嘗?而顧謂瘍科外證可以刀針亂試致戕元氣乎哉?況乎外證之生,半由內病,如癰疽、發背、流注、流痰、瘰癧、乳岩等證,或由元氣先虧,毒氣因之內熾致成外候,或毒氣內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