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一得方 附錄

清·朱费元
来源:临证一得方

附錄

瘍醫探源論

人之所賴以生者,元氣也。存則生,亡則死,亦大彰明,較著者矣。故視病之生死,必視元氣之存亡,則百不失一。至於疾病之際,又貴有以保全之。寒熱攻補,一不得其道,即臟腑受傷,邪易入,氣無附而傷矣。是人之一身,何處不宜保護?何藥可以輕嘗?而顧謂瘍科外證可以刀針亂試致戕元氣乎哉?況乎外證之生,半由內病,如癰疽、發背、流注、流痰、瘰癧、乳岩等證,或由元氣先虧,毒氣因之內熾致成外候,或毒氣內攻有損元氣。不勝枚舉!雖觸毒浸淫等,間有外致。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未有正氣未虧,而邪毒能禍者也。若正已虛而復用刀針以泄其元氣,是猶救人於井而下之以石也。可乎?否乎?或曰:「膿熟不針,將毒氣內陷腐化深大奈何?」余曰:「此東垣李先生所以設疏通、托裡、和營衛三法也。未成者,疏通自消;已潰者,和營益衛以生新;斂口已成,則托裡主之。托裡者,托其氣,以使毒外達而潰。蓋人之一身氣血周流,日夜靡已。氣虛失於運行,是以濕痰凝滯血瘀留頓,肌肉壞腐成為膿脂。進以前法而肌之未腐得者,氣行血和,自然無恙;肌之已壞者,得氣之鼓舞易腐亦易潰,又何慮內陷深大之有耶?誠如子意設毒盛攻心,子將針其心耶?抑或臟腑生癰,子將針其臟腑耶?」或曰:「托裡之法,謹聞命矣。敢問針砭烙灸古有其法,然則,方書所載盡屬非與?」余曰:「是何言與?聖賢垂法,自有妙用。無如真傳久失,罕得其似,而世俗徒襲其貌耳。求經所謂如橫弩起,如發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如手握虎,神無營於眾物者,誰耶?即有手法似古而不能神在秋毫,猶恐鮮效。若盡違古法隨手一下,漫不經意,欲奏效功於旦夕,嘎嘎乎乎難之矣!況瘍之輕者,用刀針而生,即不用刀針而亦生;重者,用刀針而死,反不若不用刀針而亦死之,於心稍安也,且用刀針而死,或者不用刀針而未必死也。」

《御製金鑑》一書中表《外科心法》雖引用刀針之處即復不少,然於脫疽則云:古法在內則割,在骨則切。而必戒以病者情願死生付之度外,方可行之。明乎割切之難,必有功也。勇疽用針,流紫黑血而死耳,發若開出紫鮮血而凶。瘰癧、重齶、臍癰、喉瘤等禁針,疔瘡、敦疽等禁灸伏兔,肝癰、指疔禁針灸委中,癭瘤、乳岩翻花等不可誤有傷損,流血昏脫,立見危殆。書中諸如此類言難盡述並,不憚煩言,再三痛戒,何訓者諄諄,而聽者藐藐耶!即有一二可開者,只屬輕淺之證,縱不用刀針亦能潰能斂。從可知內服外治之為急務也,內服如護心、托裡、化膿、長肉諸丸,揀選虔制;外治如升降、圍點、拔毒、呼膿、生肌、斂口、收脂、殺蟲、止血、止痛諸膏,洗熨等方皆不可少。然必以和平純正已試已驗者隨證施治,不可同流合汙,非刀即針,魯莽從事,只圖利己不顧損人;又不可偶得方書,執為秘本,以人試藥,視人命為兒戲。至煎劑之方,必量人之外感內因、表裡虛實、寒熱陰陽、經絡臟腑強弱之不同,或內外兼科之證,或內證因外證而生,外證由內證而致,果能於此潛心體認,而望問聞切斟酌行之,雖不用刀針,而勝刀針多矣。或曰:「如先生言,刀針誠無益於事也。」余曰:「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其弊可勝道哉?夫瘍生臀、腿平坦之處而又淺小,膿熟尚無甚害,若元氣虛損,或素有內病,根盤深大,膿未灌足,驟加針刺,虛者大膿大血,氣亦隨脫,實者負痛哀號,一時暈厥。即不然,略泄清膿或流血水,僵肉峻嶒,化頭不一,遷延時日,誰階之厲?萬甚至一,或不慎,或損內膜,或傷筋脈,重則殞命傷身,輕則壞手損足。」言念及此,不禁太息痛恨也。夫患者之欲開,不過冀其痛止愈速,不知欲止反劇,欲速不達,甚而如前諸弊叢生,靜言思之,人亦何樂而為此乎?蓋瘡之成退,隨元氣為轉移,旺則正能敵邪而毒自散;衰則毒反盛而不退,並難膿難潰。治之之法要,惟守東垣成法,為上氣旺而膿自成耳。如釀酒然,必草蓋蓋之上,下四圍復柴以輔之,使氣不一毫宣泄,而後熏蒸糜爛,至於日至之時,佳釀乃成。假使從中去蓋泄氣,即為傷風凍漿,氣滃味酸,遂成敗物。外科之妄用刀針者亦猶是耳。可不畏者,可不戒哉?吾見今之業是者,動以刀針為事,不辨證之寒熱虛實、經絡臟腑,亦不問瘡之大小深淺、輕重生熟,到手便開,倘若偶然幸中,自鳴得手,詆同道為無能。以古方為無據,日殺數人而不悟,終身害人而不知。嗚呼!可哀也已。余也,夙稟師承,遊心典籍已卅餘載,然臨證必竭謀盡智,謹慎小心,汲汲以保元為首務。及遇艱難重症,奇怪瘡瘍,又必推賢讓能,俾施治無誤,以資考鏡,猶恐不學無術,枉死良多。余非敢執於一偏,謂刀針之必無益也。謂無善用刀針之人,而致多貽誤,反不若不用刀針之尚不失為王道也。不揣庸妄,用敷厥詞質諸大雅,未知有補高深於萬一否。」

讀《瘍醫探源論》記

《瘍醫探源論》者,先大父杏村公所作以訓及門與。先君子,平莊公者也。公,字懷剛。醫名遠震,乘舟駕車,勞勞罔暇日,夕無倦容。年六十有五,積勞成病,卒於道光十二年之冬。時虞年十五,寅年十三,均束髮就傅。回憶朝暮出入庭幃,公雖年逾花甲,猶手不釋卷;讀書得間,即以遍示及門,口講指畫,更以妄用刀針為戒,此《探源論》之所由作也。

先君子躬稟庭訓,纘承先緒。適虞等弱冠後,侍診案右,即命讀《內科》、《內經》、《金匱》、《傷寒》,歷代名賢著述諸書為入門,繼授外科等書與《探源論》,使之潛心考究,並以不背前人為囑。今虞等又五旬外矣,生平診治無善可繼,惟—本先人不違心法,可告泉壤而已。願子孫暨諸同學本內科治外證,以祖訓為師資,繼繼續續永安勿替,庶幾貽誤無多,夭枉自少,而先大父之流澤孔長矣。幸甚。

時同治十一年壬申小春月

中浣孫男樂虞寅夏謹志

論疔瘡對口發背治法

疔瘡一症,按《金鑑》所謂五臟疔如白刃黃鼓,火焰紫燕黑壓等名者,系臟絕之惡症。千中罕見,見影已屬不治。豈用刀所能挽救者乎?惟紅絲疔曾有用砭一法。如果有紅絲遊走,竄入胃腹者,不得已而用之。如世人嘗患之所謂疔者,在頭面唇鼻之處,不過風熱暑濕所致;在手足無非摩傷觸毒而成,原無大害。無如世人患此,輒曰疔瘡。出了頭,其力大於牛,必須用刀出毒,而醫者亦以誤必須用刀挑斷疔根,並砭其四圍。每見唇面被針之後,刀孔襲風,惡血凝滯,腫漫毒散,神昏內陷以致不治者居多。手足被針之後,腫痛更甚,肉突膿無,甚則脹潰交穿,延成脫節損骱,害難盡述。大凡唇面疔瘡誤被砭刺,刀孔襲風,焮腫散漫,如壯熱而脈形數,實熱如火燎,按之烙手者,毒尚向外,或可挽回,急用犀角、黃連等湯,或合大承氣湯,並服珠黃散。疊進數劑,間有生者。若冷如水石、神昏語懶,或狂言譫語者,毒已內陷,百無一生。對口、發背二症,近世粗工往往用刀剖割惡肉,自誇於法。不知此二症生於氣質壯盛之體,無非風濕熱三因。症本屬陽,半月可得正膿,一月中腐脫生新矣。何必用刀?若患於氣血兩虧之體,瘡勢平塌黯然而屬陰者,速進溫補托毒尚可冀其回陽。若經剖割極形,元氣更泄,毒從內陷,禍不旋踵矣。

瘍醫之名昉於《周禮》,爾時以塚宰領其職,誠慎且重也。自後代醫入方技,視醫漸輕而視瘍更輕。豈知濟世壽民,孰有重於此乎? 先大父杏村公邃於醫學,於瘍更傷,著有《瘍醫探源論》,尋流溯源,真躬奧竅,集方四卷,良藥利病,悉神效也。憶嬉戲時,四方求診,門庭若市。先大父於及門論治幾無餘暇。嗣父時泰公勤學,早世未及繼業。大父幾為喪明,及禮束髮受書,粗知文理,命嗣醫業,侍案側二三載,而大父倏歸道山,哀痛莫可言。既禮與先叔父平莊公同參醫,而禮以短視為嫌,仍復攻書應試。詎知維摩善病,名卒未就,丹溪心法不克承先紫陽家聲,乃思裕後青璮,一席訓兒成名,亦聊以慰 先靈於冥漠耳。今者駒光迅速,馬齒加長,回首當年,猶有餘憾,爰撰蕪詞,謹志簡末。

時同治六年歲在丁卯嘉平之望後三日孫禮堂謹敘

先曾祖杏村公業瘍醫而兼大方者也,學邃名噪。百里外咸來求治,不事刀針而隨症擬方,得心應手,頗有回春之譽。著有《探源論》及《一得方》,秘泄靈蘭,術通仙杏。探其源,直括叔夜。養生之論,得其一即是盧循續命之湯。視時輩學醫而人費者,誠有間矣。竊思 先曾祖施治如神,當時有十全之目,自署其方曰《一得》,何其謙歟?繼而思之,謙則受益,自以一得所以十全,此中殆有深意存焉。業是者,誠即此論與方而尋繹之,揣摩之,當笑外治諸法為末學膚受矣。庭訓遞承籍擴充管見,心傳用續道在守文,手澤如親,功歸繩武,家學淵源,詎敢數典而忘哉?

飛熊

時同治十二年壬申一陽月下浣曾孫鵬翱百拜謹跋

鴻翰

外科應用經驗要方

膏藥類

加味太乙膏 治一切外症瘡瘍。遺精白帶則貼臍下,腸癰丸服。

白芷(二兩) 當歸(二兩) 赤芍(二兩) 玄參(二兩) 肉桂(二兩) 沒藥(三錢,制) 大黃(二兩) 木鱉(二兩) 輕粉(四錢,研細) 生地(二兩) 阿魏(三錢,切片) 乳香(五錢,制) 血餘(一兩) 黃丹(四十兩,水飛) 柳枝(百寸) 槐枝(百寸)

將白芷、當歸、赤芍、元參、肉桂、大黃、木鱉、生地、槐柳枝用麻油五斤,將藥浸入,春五天,夏三,秋七,冬十,入鍋內煎至藥枯,濾去藥渣,將血餘投入,熬至血餘浮起,撈去,將黃丹徐徐投入。先發青,後至白煙,氣味芳香,其膏已成,住火。將膏滴入水中以試老嫩。老加熟油,嫩加黃丹。候煙盡,將鍋掇下,方下阿魏散,膏上化盡,再下乳香、沒藥,輕粉攪勻,傾入水中,隨時攤貼。

硃砂千錘膏 治癰疽等。末成即消,已潰者亦能去腐拔毒。

制松香(十二兩,研細) 制沒藥(一兩,研細) 麝香(一錢) 樟腦(二兩) 制乳香(一兩,研細) 蓖麻子(三兩,去殼) 冰片(一錢) 血標銀珠(二兩五錢)

上藥先將松香末入蓖麻子肉內同打,極勻後入乳香、沒藥同打,再入麝香、冰片、樟腦,打千錘,再入銀珠打千餘下,極勻成膏,磁器收貯,隔湯燉烊,攤貼。孕婦忌用。

白膏藥 治無名腫毒,胎毒,黃水瘡及濕瘡無皮。功能拔毒生肌。

上爐甘石四兩,能浮水者佳。炭火內煅五炷香,久研細,攤地上,拔去火毒。用生豬油和勻,搗熔攤貼。

金黃散 治疔瘡發背對口等及一切瘡瘍。凡紅瘡者皆可敷之。

生大黃(八兩) 薑黃(三兩) 當歸(一兩) 白芷(三兩) 川烏(一兩) 白蘞(一兩) 半夏(一分) 天花粉(五兩) 黃柏(三兩) 川樸(一兩) 甘草(一兩) 草烏(一兩) 白及(一分) 南星(一分)

日中曬燥,共研為細末,用蜜水調敷。若瘡不紅腫,症由寒濕所致。狀類陰疽者,輕者沖和膏;重者回陽玉龍膏。

敷藥類即上

回陽玉龍膏 治一切陰疽絕不紅腫,肌膚冰冷,及寒濕流絡,流痰,流注,筋攣,骨痿並鶴膝風等。凡症屬陰寒者宜之。

肉桂(五錢) 乾薑(二兩) 赤芍(二兩) 白芷(一兩半) 南星(一兩) 草烏(三兩)

共為細末,用熱酒調敷患處,或醋、酒、蜜合和調之。

沖和膏 治流痰流注,風濕麻痹,寒濕流經等。

紫荊皮(五兩) 獨活(三兩) 赤芍(二兩) 白芷(一兩) 石菖蒲(一兩五錢)

共為細末,用陳酒燉熟,加蜜少許,調敷患處。

蝌蚪散 治無名大毒。一切火毒瘟毒紅腫焮熟者皆可用之。

生大黃(八兩) 寒水石(八兩) 朴硝(十兩)

以上三味為末,和勻,用木鱉子三兩切片浸生水中,拌入,二三次將硝飛出,至紫色為度。用冷濃茶浸透,以雞毛掃患處。

一掃光 治疥瘡、瘡禿、頑癬及一切多癢少痛者,用菜油調敷。

硫磺(一錢) 蒼朮(三錢) 腰黃(一錢) 風子肉(三錢) 黃柏(三錢) 明礬(一兩) 煙膠(二錢) 花椒(二錢) 枯礬(一錢五分) 蛇床子(三錢) 苦參(二錢)

青蛤散 治黃水瘡等。共為細末。

青黛(八分) 蛤粉(煅,一兩) 黃柏(五錢) 熟石膏(一兩) 輕粉(一錢) 濕龍散 治濕火臁瘡紅腫頑癢者,用紅江油調敷。

黃柏(八兩) 茅朮(八兩) 白芷(八兩) 花椒(二兩) 地膚子(二兩) 蛇床子(三兩) 鶴蝨(二兩)

移山過海散 治毒生致命之處,用移於無害部位。

雄黃 小麥麩 新鮮曲蟮屎

共為末,用好醋調敷於致命處半邊,自能移於不致命處。

丸藥類

梅花點舌丹 治疔瘡、發背、對口及咽喉等。每服一丸,口中含化。

西黃(三錢) 熊膽(一錢) 冰片(一錢) 葶藶子(二錢,炒) 珍珠(三錢) 麝香(一錢) 沉香(一錢) 梅花葩(二錢) 腰黃(一錢) 血竭(一錢) 蟾酥(二錢,人乳化) 明月石(二錢)

以上各味共為細末,然後將人乳化蟾酥,傾入,和勻。手捏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金箔為衣,日中曬乾,瓷瓶收貯。

飛龍奪命丹 治疔瘡發背對口等疽。每服十丸,孕婦忌服。

麝香(三錢) 蟾酥(四錢,酒化) 腰黃(四錢) 寒水石(四錢,煅) 膽礬 血竭(二錢) 蜈蚣(二錢炙) 銅綠(二錢) 制乳香(三錢) 輕粉(二錢) 蝸牛(四十二個) 枯礬(二錢) 制沒藥(三錢)

各味共為細末,同酒化蟾酥,和勻,嫌干,加陳酒少許,手發為丸如菜子大,外用硃砂為衣。

小金丹 治流注、流痰、瘰癧、痰核、乳岩及一切陰疽初起,服之即能消散,內有五靈脂,不可與人參、高麗、黨參同日服。

麝香(一錢) 五靈脂(兩半) 制沒藥(七錢半) 白膠香(一兩半) 地龍干(一兩半) 草烏(一兩半) 制乳香(七錢半) 制木鱉(一兩半) 白歸身(七錢半) 京墨(一錢二分)

用糯米粉一兩二錢,煎稠,和入各藥末,搗千錘,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聽用。每服一丸,陳酒沖服,下部空心服,上部臨睡服。

琥珀護膜丸 治癰疽等。毒氣不能外出,恐傷內膜。

琥珀(一錢,研細) 白礬(一兩) 腰黃(一錢二分) 黃臘(一兩) 硃砂(一錢,研) 白蜜(二錢)

先將臘、蜜入銅勺內,溶化後入各藥末,攪和,離火,候臘稍凝,急作為丸如菜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萬靈丹 治流痰流注,寒濕流絡走注,痠疼等症。孕婦忌服。

茅朮(一兩) 防風(二錢) 草烏(一錢) 赤芍(二錢) 新會(一錢半) 宣木瓜(二錢) 麻黃(一錢半) 獨活(二錢) 萆薢(一錢半) 秦艽(一錢半) 川芎(一錢半) 五加皮(三錢) 桂枝(一錢半) 寄生(三錢) 當歸(二錢) 半夏(一錢半) 牛膝(一錢半) 地龍(一錢) 川石斛(三錢) 甘草(二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紅花(一錢) 絲瓜絡(三錢)

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一錢半。

拔毒類

咬頭代刀丸 治內膿已成,在難於用刀之處,用一丸,放瘡上,用膏蓋之,自能破潰。

銅綠(一錢) 腰黃(五分) 制松香(一錢) 制沒藥(一錢) 巴豆肉(二錢) 輕粉(五分) 血竭(一錢) 制乳香(一錢) 蓖麻子(一錢)

搗成膏,為丸如綠豆大。

三仙丹 專能拔毒去腐。若膿腐已盡之後,即用白靈以生肌。

水銀(一兩) 明礬(一兩,研) 火硝(一兩,研)

三味同入鐵小鍋內,用大碗一隻罩藥在內,周圍用棉紙條將鹽滷浸淫以封碗口,務要封得一毫不能走氣為佳。周圍略鋪礬末,再用針砂鋪封碗門四圍,放炭火上燒煉,碗底上放花衣芒少許以驗火候,燒至花衣芒略有焦黃色,即便掇下離火,候冷,打開,其藥升在碗上,用小刀剷下。其色有黃有紅,放濕地拔去火毒,研細,聽用,此藥愈陳愈妙。如膿腐多,藥宜重,少則腐肉難除;膿腐少,藥宜輕,多則反致腐爛好肉,以增疼痛。

八將散 專治發背。背搭頑腐不脫者宜之。功能去腐拔毒。

穿山甲(五錢) 蜈蚣(五條) 蟬蛻(一錢) 麝香(五分) 五倍子(三錢) 全蠍(十隻) 腰黃(一錢) 冰片(五分)

以上山甲、蜈蚣、全蠍、五倍子,瓦上同煅,蟬衣略煅,共為細末,凡一切惡腐不脫者皆可用之。

清肌定痛散 治諸瘡紅腫焮熱有腐者宜之。

硼砂(五錢) 硃砂(三錢) 冰片(五分) 生石膏(一兩)

研末,用甘草水飛五六次,共為細末摻瘡上。

白靈生肌散 治膿腐已盡,新肉將生。用此即能生肌收口。

珍珠粉(一錢) 煨石膏(一兩) 輕粉(一錢)

共研細末。

散事散 即珍事散 治諸瘡,腐肉已盡,新肉已生,用此收肌口。

海螵蛸(三錢) 煅龍骨(錢半) 血竭(八分)

共研細末。

烏金散 治渚瘡新肉已生而努力凸出不肯收斂者宜之。生肌類以上以下同是。

烏梅肉(三錢)

瓦上煅成炭,研為細末,加冰片二分。

去管類

三品一條槍 治諸瘡生管及螻蛄癤。將條插管中,用膏藥蓋之。

白砒(四錢) 生石膏(四錢)

共為末,和勻,用飯作條。

五龍條 治諸瘡生管。插管中,其管自脫。

蜣螂灰(二錢) 烏梅灰(一錢) 薑炭灰(一錢)

為末,用白及水作條。

牙疳類

金棗丹 治走馬牙疳。

白砒一兩,敲碎,嵌大棗肉,炙成炭,研細,加冰片,用之。

牙疳朱黃散 治一切牙疳。

生珠粉(三分) 川連末(四分) 甘中黃(五分) 硼砂(一錢半) 煨石膏(七分) 廣黃光(三分) 人中白(二分) 飛滑石(一錢) 冰片(四分) 西瓜霜(八分)

柳花散 治一切牙疳腐爛。

黃連灰(二錢) 煅中黃白(各五錢) 硼砂(四錢) 青黛(二錢) 冰片(一錢)

冰硼散 治牙疳咽痛及小兒雪口等疳。

冰片(五分) 硃砂(五分) 元明粉(五錢) 硼砂(五錢)

咽喉類

金不換 治一切咽痛喉風。

西瓜霜(四錢) 硼砂(二錢) 黃柏末(二錢) 梅花葩(二錢) 元明粉(四錢) 腰黃(二錢) 甘中黃(二錢) 大泥片(五分)

咽喉珠黃散

生珠(二分) 元明粉(九分) 煅中白(三分) 川貝粉(一錢半) 青礞石(八分) 上廣光(四分) 西瓜霜(三錢) 梅花葩(四分) 海浮石(五分) 西月石(八分)

雜方

夾膏方 治新舊臁瘡。

銅綠(三錢) 康青(二錢) 膽礬(一錢) 白占(二兩) 黃丹(一兩)

研和勻用菜油敷成膏,攤油紙,夾層刺孔,貼患處。

臁瘡方

銅綠(一兩) 鋁粉(一兩) 兒茶(一兩) 桃丹(一兩) 輕粉(一錢) 蚌灰(三兩)

用潔蚌放生礬於內,濕紙包煨。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攤紙上貼之。

爛腳方

白占(一兩) 銅綠(一錢半) 鋁粉(二兩) 桃丹(六錢) 冰片(四分)

共研細末,摻患處,用紙紮之。

以上所載膏、丹、丸、散諸方,半出吾師朱若愚夫子傳授。其中參入各方系謙平日臨證時採擇古方之藥味平穩,素稱神效,(間有分兩等不合時宜者,略加變易)用之有效者,方始入選。古方不下萬千,茲擇外科之常用者,神而明之,已是應有盡有矣。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巧月益之蔡謙吉志於環綠小舍之南窗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