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临床表现】大汗出、汗冷、味淡微粘、身凉恶寒、四肝厥冷、蜷卧神疲,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白润,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亡阳发生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阳气虚弱以致亡脱的阶段。阳虚固摄无权,故腠理开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阳的必备症状。阳虚则寒,故身凉恶寒、四肢厥冷。 人体机能活动低下,则见蜷卧神疲。口淡,舌淡白,脉微欲绝均为阳微虚寒之征。 亡阴亡阳证的鉴别: 1. 亡阴证 汗:汗热,味咸,...
 【临床表现】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小便极少,舌红干,脉细数无力。通常还以大汗淋漓主亡阴的特征,其汗温、咸而稀(吐、下之亡阴,有时可无大汗出)。 【证候分析】阴液耗竭,失去濡润之功。故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极少。阴虚则内热,故身热肢暖。虚热上犹则烦躁不安。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为津枯虚热之象。大汗淋漓多发生于原来为热病之患者,热邪逼迫则汗液...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范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的阳性证候也不尽相同。一般常见的有:面色红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舌质红绎,苔黄黑生芒刺,脉象浮数,洪大,滑实。 【证候分析】阳证是表证、热证、实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表证的特征。面色红赤,神烦...
1  /  9
病因辨证
 虫兽所伤证,是指由毒虫、毒蛇、狂犬等动物伤害人体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毒虫螫伤,轻者局部红肿疼痛,出疹,肢体麻木疼痛;重者头痛,昏迷。 毒蛇咬伤,则见伤口疼痛,麻木,或肿胀,起水泡,甚则伤口坏死,形成溃疡;若全身中毒,则见头晕,视物模糊,胸闷,四肢无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迟弱或结、代。 狂犬咬,发病后怕光、恐水、畏声、怕风、吞咽、呼吸困难,四肢抽搐。 【证候分析】若毒蜂...
 金刃、跌仆所伤证,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内脏损伤的一种类病证。 【临床表现】轻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或破损出血;重者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若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证候分析】局部受伤,脉络破损,血渗于肌肤之间,故见患处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若损伤皮肉,血液流于脉外,则见出血。如损伤过重,致筋伤骨折,疼痛剧烈,若伤脏腑,...
 房室所伤证,是指性生活过度,或早婚,产育过多,导致肾亏而表现为生殖系统疾患的症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梦交,宫寒不孕,经少经闭,带下清稀量多。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形体则消瘦,腰膝酸软。肾精受伤,无以生髓,脑髓不充,元神失养,故头晕耳鸣。肾主生殖,阳虚火衰,故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经少经闭。肾虚则带脉不束,故带下清稀量多。...
 劳逸所伤证,是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乏力,嗜卧,懒言,食欲减退。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过劳则消耗,致元气损伤而见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脂肪蓄积,身体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湿内阻;故动则心悸短气、喘喝等。
 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见腹痛泄泻,若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或见头痛、痉挛、昏迷等。 【证候分析】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胃气不降,浊气不得下行,则见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等症状。饮...
1  /  3
气血津液辨证
 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
 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
 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在...
 阴水,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由于脾...
 阳水,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
1  /  4
脏腑辨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肺阴受损,肺虚及肾或肾阴亏虚,肾虚及肺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甚至咳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肾阴液互相滋养,肺津敷布以滋肾,肾精上滋以养肺,称为“金水相生”,在...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脾;若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及肺所致。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色晃白,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故脾因之失健。或饮食...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导致脾肾两脏阳虚而成。 【临床表现】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肾阳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主运化,...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失调,房室不节,情志内伤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两者往...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 【临床表现】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常见有两种表现,一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型,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一为寒邪内犯肝胃型,以巅顶痛,吐涎沫...
1  /  12
经络辨证
 阳维、阴维病证,是指阳维、阴维二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分别维系三阳经和三阴经。 【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若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则见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证候分析】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而诸阳清阴之散现而会者,又必有经脉以维系而主持之,二维脉有维系阴阳之功能。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由外...
 阳跷、阴跷脉病证,是指阳跷、阴跷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均起于眼中。跷脉左右成对,均达于目内眦,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临床表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阳跷急则阴厥。 【证候分析】阳跷、阴跷二脉均起于足跟,阳跷循行于下肢外侧,阴跷循行于下肢内侧,二者协调关节,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
 带脉病证,是指带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带脉起于季胁,绕腰一周,状如束带,总约十二经脉及其他七条奇经。 【临床表现】腰酸腿痛,腹部胀满,赤白带下,或带下清稀,阴挺、漏胎。 【证候分析】带脉环腰,总束诸脉,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关锁。带脉经气不利,故...
 冲脉病证,是指冲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冲脉起于气街,与少阴之脉挟脐上行,有总领诸经气血的功能,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又称为“血海”、“经脉之海”,与任脉同主身前之阴。 【临床表现】气逆里急,或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呕吐、咳嗽;男子阳萎,女子经闭不孕或胎漏。 【证候分析】冲为经脉之海,由于冲脉之气失调,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气不得降,故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呕吐、咳嗽...
 任脉病证,是指任脉循行部位及与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与冲脉主身前之阴又称“阴脉之海”。任脉又主胞胎。 【临床表现】脐下、少腹阴中疼痛,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症瘕。 【证候分析】任脉主阴,易感寒邪,寒凝于脉,血行不畅,则脐下,少腹阴中疼痛;任脉固主血前之阴,阴凝寒滞,气血瘀阻,则见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癥瘕积聚。
1  /  4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端,脉浮紧。 【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奋起抗争,卫阳失去其正常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则出现恶寒;卫阳浮盛于外,势必与邪相争,卫阳被遏,故出现发热,伤寒临床所见,多为恶寒发热并见。风寒外袭,腠理闭塞,所以无汗;寒邪外袭,太阳经气不利,故出现头项强痛;正气欲向外而寒邪...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入腑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1)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因膀胱气化不利,既不能布津上承,又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出现烦渴,小便不利。水气上逆,停聚于胃,拒而不纳,故水...
1  /  4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卫气营血证候鉴别如下: ① 卫分症: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
 营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表现的征候。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人营,灼伤营阴,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细数。营分有热,热势蒸腾,故舌质红绛。若热窜血络,则可见斑疹隐隐。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神昏谵语。 卫气营血证...
 血分证候,是指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精血津液的危重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也是卫气营血病变最后阶段的证候。典型的病理变化为热盛动血,心神错乱。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临床以血热妄行和血热伤阴多见。 1.血热妄行证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入于血...
 血热妄行证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入于血分,较诸热闭营分更为重。血热扰心,故躁扰发狂;血分热极,迫血妄行,故见出血诸症;由于热炽甚极故昏谵而斑疹紫黑。血中热炽,故舌质深绛或紫。实热伤阴耗血,故脉见细数。热入营分和血热妄行二者在麻疹和舌象上的...
1  /  2
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
 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