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补要
ABUIABACGAAgqNGYwgYouNuamgYwwgM49gQ

《医门补要》,综合性医书。三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为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为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赵氏在治法上敢于创新,对外科杂证的手术治疗、外治和民间效方都比较重视。书末附载《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本部底本《珍本醫書集成》第十四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赵濂,字竹泉,江苏京口(今镇江市)人。清·同治、光绪年间以医闻名于时,撰有《医门补要》、《伤科大成》(1891年)、《内外验方》和《青囊立效方》等书,其中《医门补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学医阶段,攻读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医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临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长诊法,精于望诊和切脉。临床通治各科病证,其中外科曾得专科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传授,成就尤为显著。在治法方面,赵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陈规,善于变通和创新。

医门补要
自序一業醫者多矣,而醫書尤多,大都繁徵博引,專執一偏,尊信太深,誤人匪淺。又或臚列方症,論緒弗詳,用以治人,率皆不驗,比比者更未易屈指數。蓋書多而無補生人之用,即謂之無書焉可也。憶余自侍皇太后疾,辭都門,由海上歸故里,過京口,攬金焦之秀,獲晤竹泉趙君。談醫竟日,於《靈》、《素》、越人、長沙、《千金》、《外臺》,暨元明諸老作,靡不淹貫。信於斯道三折肱者,夙深欽佩。今君以所著《醫門補要》示,余受...
卷上外症用刀針法針灸為醫門一科,須得名師傳授,遇病始能按穴刺灸,立起沉疴。奈其人罕觀,余曾得異傳,用銀絲長五寸,銼尖兩頭,每逢痞塊,癥瘕,腹痛,陰疽,風寒濕痹,周身串疼等症,非針不效。患者肉厚可刺寸許,肉薄者約刺四五分。次以紙疊折寸半厚,中錐一孔,套入針內,又以生薑厚片,亦中錐一孔,套加紙上,安艾絨灸之。雖經時久不覺疼痛,且易愈病。出針後按症貼膏藥,並進湯藥。陽癰焮腫,有日漸覺抽痛,以右食指...
卷中鼻淵腦戶久為濕熱上蒸,外被風寒裹束,鼻通於腦,氣亦壅塞,時有腥膿滲下,如釜底常有薪炊,則釜中自生變味,氣水涓涓而滴,名曰鼻淵。乃肺腦實火,以清肺飲(方見後),引加豬膽汁(一個)沖服。膽可通腦,以有情入無情,轉能制病。十數服自效。下疳宜食淡味患下疳與鼓脹病,皆忌鹽醬,因鹹味斂濕助火凝痰,使外症腫痛腐爛。然食淡味,人易衰軟。以秋石充鹽為食最妥。肺熱極便爛臭表邪遏伏於肺,失於宣散,並嗜菸酒,火...
卷下醫案一人背脊正中長三寸,寬一寸,癢不可忍,每日必搔刮,皮破血流始快,名百腳風。醫以桐油和石灰捶熔,做如患上一樣長寬,當中做一空槽式,將有底一面放患上,次以煎滾香油,傾入空槽內熨之,熨至痛不可忍方止,三次愈。一少婦寒邪與痰濕留於三陰經,使腹疼不止,頻進溫通理氣藥不應,改用。吳萸 肉桂 乾薑 木香 烏藥 陳皮(研末,溫陳酒下三錢,立愈。)一少婦,每懷孕至三月則墜。三月心脈養胎,心屬火主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