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溯源集》,《伤寒论》注本。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清代钱潢(天来)撰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本书将《伤寒论》原文重新编次,分十卷二十二篇。卷一至卷四载阴阳发病六经总论及太阳病篇,首论六经病证之阴阳及太阳之中风、伤寒、风寒两伤营卫证;卷五为温病、风温、痉、湿、暍证治;卷六为阳明病篇,分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论述;卷七为少阳病篇,附合病、并病;卷八为太阴病篇,附霍乱病;卷九为少阴病篇,分少阴前篇、少阴后篇论述;卷十为厥阴病篇,兼论差后诸证。末有附录,载“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等六篇。钱氏认为《伤寒论》经叔和编次,六经混淆,前后舛错,故予重编,删除了伤寒例、辨脉法、平脉法、诸可与不可等内容,并将温病、痉湿暍病等列于太阳篇之末,凡改动之处均说明原委。又以为成无己等之注释亦有失仲景原意,遂提倡上溯《灵枢》《素问》穷源及流。书中强调六经病证的阴阳辨证,提出了“外感之邪,发则可辨”的观点。并以证候归类法对《伤寒论》进行阐发。其于太阳病推崇喻嘉言“三纲鼎立”说,而论述更为具体,指出太阳病与肺经关系尤为密切。对于温病证治,认为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法已包含于六经证治之中,指出大青龙汤为治温之主剂,并对暑病证治进行了阐发。又以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力倡“本经自受”之说。并注重方剂,探究制方之意及药性之寒热温凉。另撰“辨误”,对伤寒的重要学术问题追溯源流,援古证今,阐发仲景旨意,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质疑。本部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钱潢,清代医家。字天来。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乃立志习医,精研《内经》、《伤寒论》。曾注《素问》若干篇,尤邃于仲景伤寒学。以后世无能逾越仲景方之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等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遂倡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穷源及流。遇隐义未明,必披阅经传,钩玄索隐。晚年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此书将传世《伤寒论》之条文,重予编订,详加诠解,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论述、析义、辨误、主治,多有创见,故在《伤寒论》注本中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