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症经应录
ABUIABACGAAg8KPXwAYo28vO_QcwwwM4_gQ

《临证经应录》四卷,清代刘金方撰,成书于清咸丰九年(1859)。卷一为《外感时病类》,卷二为《内伤杂病类》,卷三、卷四分别为《儿科病类》《妇科病类》。共收录刘氏及其先祖临证医案一百二十二则。刘氏善以古方加减,因人随证施治,颇具灵机。所附《晰微补化全书》为论痧胀之专书,对痧胀之命名、诊断辨证、治法方药、药食宜忌等皆有论述,列汤丸六十四方,医案八十余则,倡“痧有实无虚”之说。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临症经应录
自敘昔唐陸宣公,晚年家居甚留心於醫,間有秘方必手自抄錄。曰:此亦活人之一術也。宋范文正公,少時嘗曰:吾不能為良相,必為良醫,以醫可以救人也。夫古之賢人君子,既以此為濟世利民之用,則醫之一道誠未可以鄙夷視之也。亦未可以淺學求之也。吾家業醫三世矣,閱歷亦云多矣。雖皆不敢居利人之功,而要未嘗貽害人之弊,故數十年謬蒙鄉里士大夫交口稱許,蓋積誠所感也。(金)不敏,紹祖父之業,存利濟之懷。幼而讀書,長而...
凡例一醫道自上古《神農本草經》、《內經》、《靈》、《素》、《難經》而下,晉唐宋元以來,歷世名醫首推張仲景論傷寒、溫熱、溫疫奧旨。劉河間論濕熱及瘟疫內傷。李東垣詳論內傷陰虛、補中枳朮等語,卓識千古。朱震亨闡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以補前賢所未逮,而民病民命亦大全矣。夫復何言?殊不知四子之書將謂講究理法,則絲絲入扣,讀之則悅口悅心,但臨證立案則不合。(金)幼年習業嘗讀《內經》、《景岳大全》,並...
卷一 六氣雜感門一、春溫(案1)張(左),春溫五天,表裡齊病,春者厥陰風木司天,溫者火之氣,風者火之母,風火相煽,上升太陰經則發大頭疫。頭面紅腫,氣息往來俱粗,舌苔黃膩,口乾怕飲,大便未行,小便短赤,周身陽氣鬱遏,皮毛之竅不開,故身熱無汗,最懼內陷暴喘之變。金銀花 連翹 薄荷 黃芩 牛蒡子 元參 苦桔梗 枳殼 熟軍 馬勃 荷葉邊 殭蠶(去絲口洗)(案2)建陽鍾(左),夾陰春溫九天,表汗雖解里...
卷二 七情內傷門一、喘(案1)某,真陰不足,腎失司攝之權,氣不歸原,致咳喘數月,脾土大傷,飲食少進,營衛交虛,寒熱更作,兩脈細澀,漸有喘滿之虞。《書》云:夫外感之喘治肺,內傷之喘治腎,以腎主納氣,妄擬金匱腎氣煎,攝納下元,以觀動靜。大熟地 製附子 上肉桂 北五味 山萸肉 遠志肉 懷山藥 懷牛膝 福澤瀉 於術 車前子 甘枸杞 青鉛 紫衣胡桃肉(案2)某,症緣思慮傷脾,土不生金,金欠生水,三臟均...
卷三 幼童痘疹門一、童損(案1)袁江丁,少小之年,脈貴有神。今診右寸關細弱,右尺無神,此未老見衰之脈,加以稟賦先後天不足,天一生水之源本從何至?真陰既然日竭,虛陽亟致亢害。於是午後潮熱,自汗,懶食,咳嗽,頭暈,形瘦,力怯,氣粗,脅脹,彈腹聲膨,種種屬童損之症,症延日遠,趕緊調治為佳,所幸情竇未開,務須暫拋誦讀,保身服藥,自然奏績。尚再耽延,最防冬至節來陽長陰消之際,反增異端耳。(方缺)二、鼻...
卷四 婦女疾病門一、經閉(案1)某(婦),診脈息細數而澀,知經閉一載。此衝任脈絡空虛,故而晝寒夜熱,時而頭暈心惕,納穀不甘,大便時溏,土不生金,金不制木,木火凌肺,以致咳嗽痰不易出,即《經》所謂侮其所不勝者也。宜速藥為要,否恐見紅則不足之症成矣。擬用培補坤元,脾陽一旺,則生金有助,而天癸不治自來耳。上洋參 野於術 歸身 大白芍 醋炒柴胡 丹皮 苡米 白扁豆 地骨皮 南棗(案2)某(婦),三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