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幼童痘疹門
一、童損
(案1)袁江丁,少小之年,脈貴有神。今診右寸關細弱,右尺無神,此未老見衰之脈,加以稟賦先後天不足,天一生水之源本從何至?真陰既然日竭,虛陽亟致亢害。於是午後潮熱,自汗,懶食,咳嗽,頭暈,形瘦,力怯,氣粗,脅脹,彈腹聲膨,種種屬童損之症,症延日遠,趕緊調治為佳,所幸情竇未開,務須暫拋誦讀,保身服藥,自然奏績。尚再耽延,最防冬至節來陽長陰消之際,反增異端耳。
(方缺)
二、鼻血
(案1)喬二少爺,字小春。幼年發胖,體稟純陽,氣血俱盛,盛極則燔。本素厚味太過,不免炙煿之毒,少火化為壯火。血隨火升,溢出清竅。每日右鼻孔出血,據述無多,恐延久成衄。莫可泛然,作虛治。惟張景岳氣血兩治之玉女煎當可與嘗。
玉女煎 用中生地,加藕節。
三、龜胸
(案1)汜水成相公,素稟胎元不足,熱乳內蘊,蓋肺本清肅,為諸臟華蓋,水氣泛溢,肺為之浮。日久熱漸化風,痰滯肺氣昏亂。是以胸高脹滿,形如覆掌,咳嗽喘促,溏泄蒸熱,由此成疳,由疳而成龜胸,勿可小視。
三才膏 (見馮楚瞻錦囊書)
四、龜背
(案1)某,腮腫疳還盛,脊高,力已衰。此因未滿半周,強令坐早,失護背脊,以致客風吹撲,傳入於髓。《經》云:五臟皆繫於背,久則風生蟲,蟲蝕脊髓,背骨似折,高露為龜矣。
大肥皂丸 (見馮楚瞻錦囊書)
五、口糜
(案1)某,心脾積熱,移於小腸,口舌破爛,溺澀,欲成口糜。急宜清降。
生甘草 苦桔梗 山梔子 黃芩 生地 木通 連翹 寸麥冬 釵石斛 竹葉 燈心
六、慢脾驚
(案1)某,先後兩天不足,肝熱素盛。復因風暑相搏,熱急生驚,乃風乘火勢,火借風威,連綿十餘日。目定神呆,面白嘔吐。此屬未成急驚轉為慢脾驚。症最難醫治,勉用六君煎加減以盡心力。
孩兒參 白茯苓 焦於術 消橘紅 製半夏 白扁豆 炒苡米 金石斛 小紅棗 炒黃荷蒂
七、痘
(案1)繆十三公女,皮膚隱隱見點,腹痛不安,煩躁,嘔惡,神志恍惚,舌白,身熱,系外感嚴寒,內停食積,表裡兩重,謹防閉痘之險。議用開發腠理,望暢出為吉。
麻黃 葛根 牛蒡子 荊芥 蟬蛻 楂肉 青皮 枳實 川通草 苦桔梗 觀音柳
喜花見點,形細色滯,腹痛,煩躁,口乾咽痛,二便未行。奈天氣嚴寒,仍防半閉,法當升透,宣里,暢出為吉。
羌活 荊芥穗 葛根 牛蒡子 桔梗 青皮 甘草 楂肉 酒軍 枳實 淨蟬蛻 通草 前胡 觀音柳
晚診,顆粒漸出,大便已解,但形細色滯、大小不均,唇乾,咽痛,兼有腹疼,心煩,乃毒火潛伏。仍宜歸宗意升透為要。
前方加赤芍,去羌活、甘草、酒軍
喜花一朝,面部細碎顆粒大小不均,頂薄根滯,腹疼雖減,奈咽痛尤甚,唇腫,口乾,便溏,神煩。系毒火潛伏下險之症,當清咽透齊之劑。
芥穗 桔梗 牛蒡子 甘草 赤芍 連翹 楂肉 蟬蛻 木通草 羚角片 熟軍 芫荽
晚診:加馬勃、大貝母、山豆根,減芫荽、熟軍
喜花二朝,顆粒出之有八。奈面部冗碎,形平色滯,咽痛,口乾,唇有微腫,二便未行。此乃素本氣弱,又加天寒,毒火潛伏。先議墊陰逐毒,佐以利咽之劑。
小生地(取汁) 荊芥穗 牛蒡子 元參 採連翹 生甘草 赤芍 細木通 苦桔梗 羚角片 山豆根 酒炒紋軍 冬筍尖 白蘆根
喜花三朝,顆粒雖齊,奈面部四肢細碎,根血板滯。乃氣弱毒盛,恐難行漿,所幸者咽痛稍減,二便亦行。議活血放白,佐以清熱利咽。
小生地 歸尾 連翹 元參 桔梗 牛蒡子 粉丹皮 天蟲 赤芍 上犀黃 雄雞冠血 竹筍尖 白蘆根 大紅洋縐
晚診:加北沙參(米炒)、血竭、糯米,減雞冠血、上犀黃
喜花四朝,顆粒頂平根滯,項下攢簇,氣血未附,咽痛雖鬆,奈面部冗碎色嫩。系體質虛弱,恐難化漿。法宜助氣、活血、提頂,速望放白漿行為吉。
西黨參 生大有耆 制山甲 全當歸 天蟲 京赤芍 元參 苦桔梗 牛蒡子 上口蘑 冬筍尖 蘆筍 大紅洋縐 上洋米
晚診:加上官燕
喜花五朝,面部已有清漿之勢,漸入佳境之象。奈頂平兼陷,根腳嬌紅。內因氣血不充,外被嚴寒所遏,最慮漿行不足,慎防七九朝癢塌之變。擬當歸助氣、養血、提頂、灌漿。
高麗參 酒炙黃耆 白歸身 紫草茸 元參 連翹 牛蒡子 白姜蠶 冬蟲夏草 制山甲 大紅洋縐 冬筍尖 口蘑 上洋米
晚診:加丹皮、大貝母、蘆筍尖
喜花六朝,服藥頗順,奈時值隆冬,嚴寒外束,今雖起綻行漿,無如皮薄頂平。書云:皮薄而嬌紅有漿亦系清稀,清稀則毒不能盡泄。恐八九日另生變端。法當氣血交補,統望應手漿者為吉。
高麗參 酒炙黃耆 白歸身 元參 連翹 紫草茸 丹皮 牛蒡子 嫩毛犀角片 制山甲白姜蠶 炙甘草 上洋米 上口蘑 冬筍尖 蘆筍尖
晚診:加冬蟲夏草、大貝母
喜花七朝,漿行七分,時有嗆咳,嘔惡黏痰,大便五日未解,小便短少黃赤混濁。書云:顆粒繁密而豆頂皮薄者,漿行弗實。漿既不實,則防毒火內攻,發之時必以補中溫托為主。成膿之後,當以涼血解毒為貴。若屢用補托,恐致燥熱。考前賢諸醫,有偏用溫補者,有偏用苦寒攻下者,均非定例,當以補中末三治要察,豈可混治。所謂醫理最深,審症立方不易,要求無太過,無不及,無偏僻之弊也。
東洋參 元參 小生地 粉丹皮 大貝母 連翹
晚診:加銀花、燈心、天花粉、大麥冬、水炒黃芩、霍石斛、活水蘆根
喜花八朝,漿足七分,尚有三分毒火蘊蓄肺胃,是以咳嗆,時有咽痛,嘔惡,飲食懶進,小溲混赤,大便六日未解。種種熱象,若執古方偏見,以投溫補,恐留遺毒。夫痘未有無毒火而發者,昨云初中末三治要察,此症系半虛半實。初宜攻逐,中宜溫補,繼而陽亢陰虛,當進清涼苦降,以助結痂耳。
元參 麥冬 小生地 銀花 連翹 霍石斛 大貝母 黃芩 花粉 滑石 赤苓 熟石膏 白蘆根 粳米煎水。
晚診:加真象牙(磨入)
喜花九朝,漿勢漸回,奈咳嗆未止,又兼音嗄,嘔惡頗平,食谷不旺,小溲黃赤而短,大便雖解不徹。刻下陽亢陰虛,尚有三分餘毒,毒火上凌肺金。蓋肺為嬌臟,主持諸氣,屬金而畏火,最防咳急,增喘不可不慎。議用滋陰潤肺,化毒回漿,佐以清涼苦降,望應手為吉。
北沙參 元參 麥冬 霍石斛 消橘紅 大貝母 雲茯苓 生苡米 花粉 澤瀉 豬苓 真象牙 青果核 生茶烏 白蘆根 羚角片
喜花十朝,漿勢漸回,尤幸嗆咳漸減,飲食亦增。實痘毒雖從漿而化,化而未盡,猶有餘毒在內,今身現銀疹,奈毒又有出路之機,漸入佳境之象,仍望應手無弊為頌。
北沙參 元參 麥冬 霍石斛 金銀花 連翹殼 大貝母 生茶烏 羚羊角 黃芩 生苡米 白蘆根
喜花十一朝,已成痂疕,仍有微咳,時有咽痛,口乾,舌下兼疼。此屬餘毒未盡,熏灼肺經,議用清肺化毒主治。
忍冬藤 元參 麥冬 枯黃芩 大貝母 淨連翹 天花粉 云白苓 羚羊角 上犀角 鮮石斛(取汁服,渣煎) 燈心 白蘆根 綠豆皮
喜花十二朝,飲食頗進,二便調通,咽痛、口乾均退,時有微咳多痰,舌尖之下作疼,身現銀疹堆痧,勢屬佳兆。仍候痂落之餘再現瘢痕之色。擬用清涼苦降,以免餘毒之疥。
忍冬藤 元參 麥冬 枯芩 大貝母 苦桔梗 五穀蟲 甜花粉 羚角片 連翹 生茶烏 白蘆根 綠豆皮 另用上犀黃、珍珠共研細末,擦舌下痛處。
八、(四朝)漿勢未行
(案1)某,喜花四朝,面部稍有塌破,周身紫滯不起,漿勢未行,此氣弱不能領毒外出,毒火歲邪交感,煩躁,口渴,飲水即啘,聞谷惡食,舌黃膩,服攻下,大便未解,種種弊端皆與症不吉。擬用清涼解毒,助氣攻裡,以望漿行納穀,勤加看守,方有生機之想。
鮮生地 當歸尾 赤芍 川芎 牡丹皮 花粉 上紅花 西黨參 綿黃耆 連翹 紫樸 酒炒川軍 上洋米 酒炒黃連 上口蘑 白蘆尖 活鯚花魚湯煎藥。
九、(五朝)火不鎔漿
(案1)竹巷周,喜花五朝,顆粒稠而分界,頂薄,根血不附。左項結毒,腫硬不紅,飲食少進,大便頻溏。此係體質素虛,脾腎火衰,火不鎔漿之象,急宜大劑補充內托助漿法,以盡力耳。仍防九朝癢塌,十一朝內攻喘變。
高麗參 炙黃耆 酒洗當歸 白芷 川芎 肉果 炮山甲 苦桔梗 上官桂 煨廣木香上洋米 口磨 羚羊角
十、(種痘)九朝毒發右肢
(案1)范公館薪延公孫,種喜九朝毒發,右肢腫痛,時寒時熱,時有自汗,大便四日未行。此係胎元伏毒本重,再加素有內熱,致生此弊。擬活血消毒定痛之方,望應手為妙。
忍冬藤 元參 酒炒細生地 全當歸 川芎 赤芍 連翹 上紅花 生甘草節 片薑黃 酒炒紋軍 上西珀 荷筋 白蘆根
晚看:早用清毒活血之品,大便暢解黑色,右肢腫痛稍松,刻現皮膚見痧。系餘毒頗有發泄之機。擬當清熱透痧,活血定痛。望應手身熱漸退為佳。
忍冬藤 連翹 牛蒡子 生甘草節 炒赤芍 蟬蛻 通草 上紅花 白蘆根尖
十一、種痘後
(案1)某,種痘後左項結核不潰不消。此氣虛留余蘊未化,又加曲池、右膝蓋漫腫而痛,時寒時熱頗糾纏。擬扶氣化毒法。
(方缺)
(案2)安宜廬家塘廬(女),據述種花漿未飽滿,漿既弗足,餘毒從何而泄?流注脾絡必致四肢腫硬,不紅,面色淡薄,肌肉消瘦,時有微咳,主肺虛。左目竄視屬肝熱,熱勝多眵。延今四十餘日,飲食惡餐,脾胃衰半,土不生金。顯然慢脾驚,消息擬進培補法,遵古治病求本也。
太子參 雲茯苓 甜於術 白扁豆 留白 橘皮 懷山藥 土炒白朮 炙甘草 忍冬藤 小紅棗 荷葉筋
十二、受暑停食
(案1)漣水任,種痘後飲食寒暖不調,早晨頭熱,腹脹,泄瀉。此脾陰不足,胃陽亦虛,濕滯蟠踞於內,轉運失常,已屬可慮。刻診脈息病情,外受新暑,內停宿食之象。所以泄瀉較前更甚,舌現白苔,口乾時渴,完穀不化,小便黃色。體困無力,勢防驚疳。謹之慎之。
新會皮 半夏曲 雲茯苓 六神麯 須穀芽 冬瓜仁 廣藿梗 六一散 鮮白扁豆花
十三、疹
(案1)某,外風與內熱遏膚,胎毒共時邪發,疹出而未齊之,回又早,邪毒逗留,歸於肺胃。是以面紅,煩躁難安,咳嗽,嘔惡,氣急,紋過氣關,漿粥不進,五液皆干,驚自內傳,人小症勢頗危,挨至明日寅辰二時,痰壅大喘必變。
外用:川雅連 桔梗 根樸 前胡 小京貝 甘草 焦楂 西河柳 琥珀抱龍丸 引用南薄荷煎水,和勻,分三次服。
(案2)某,內傷乳食致脾胃先傷,染時邪由口鼻而入,表遏里壅,身熱兩日,舌膩,虎口紋青,鼻流清涕,煩躁,口乾,多嚏,咳嗽氣粗,皮膚隱隱見疹,法當清透松肌,出齊為要,否恐回早增喘。
荊芥穗 薄荷 苦杏仁 乾葛 牛蒡子 蟬衣 青皮 前胡 苦桔梗 楂肉 櫻桃核
十四、天吼
(案1)管左,天吼半月,目胞發浮,咳嗽抬肩,擷肚,嘔痰,身振,面紅。蓋肺主一身元氣,今按其管九節之間,皆被風熱旋繞,失清肅之權,由咳極嘔極,氣無依歸,故痰至咽喉而忽降,屈郁中宮,飲食泛茲即吐,胸痛腹膨症。勿小視,趕緊擬二陳湯加桑菊飲,驅內生之痰熱,散外受之風邪矣。過七十五日以外可許痊安。
消橘紅 甘菊花 赤茯苓 生甘草 枳殼 桔梗 桑葉 苦杏仁 白蜂房 前胡 絲瓜絡 荷蒂 梨皮
十五、纏喉風
(案1)邵,由水痘四天,誤食發物,風熱內留,顆粒變為瘡疥,癢痛不休。繼而自搽冰片等藥,邪毒更無出路,蘊伏肺胃致之。咽痛,舌黃,啼哭無淚,兩鼻竅張,兩脅煽動,肺脹喘滿,胸高氣急,神識漸近昏迷,勢屬纏喉風險症。今指紋已過命關。縱有鮑姑艾灸、文伯神針、倉公、韋氏重生,總難濟旦夕之危。
(方缺)
十六、閉痘
(案1)某,身熱暴甚,旋見標點,皮膚隱隱,顆粒出之不快,業經一晝夜。此乃體質素虛,內因胎元伏毒,外因重感時邪,氣鬱血瘀,難以領毒外出,遂令顏色滯點,兼有葡萄癍痕。證見煩躁,唇裂嘔惡,氣粗,神昏迷睡,閉痘何疑?蓋其邪毒熏灼陽明,凶險最甚,倘凌及肺臟,喘血必至。種種情形毫無生理,第以諄囑懇切,不忍束手,勉力思維一法,以圖萬一之幸,不負覆雛之意,而慰跋涉遙臨也。
紫雪丹 引取靛根、蘆根煎水和勻,分三次服。
十七、慢驚
(案1)某,本來脾胃虛寒,新加病後戊己更傷。樞紐失職以致嘔吐,食不甘味,精神倦怠,大便鶩溏,完穀不化,勢成慢脾驚之候。考斯症乃虛驚也,與急驚之實症有云泥之別,雖見驚搦勾,總系木虛則動,無風可逐,無驚可療。惟宜補火生土,以運中陽,培土涵木,以安剛臟。姑望有成。
(方缺)
十八、赤遊丹
(案1)某,胎毒積熱鬱於肌肉,由肌肉達於皮膚。周身大塊發紅,如火燎之狀,露睛匝舌,液涸便溺不解,乃赤遊丹也。且幼稚臟腑柔脆,胃乏穀氣,僅能少少與藥。尤慮毒一陷心肺,恐無好音。
連翹 赤小豆皮 金銀花 大貝母 牡丹皮 黃芩 川黃柏 十三制軍 生甘草 綠豆殼
十九、雲頭疹
(案1)某,由昨早腹中隱疼,日曛時身忽暴熱。今視舌中浮黃,兩邊水白,背、四肢初起紅疙瘩,漸運成片,斷而不連,燥癢難忍。此名雲頭疹,系外風引動脾肺之血熱遏搏皮膚。若不忌口,必變瘡瘍。治宜小劑涼血,清無形之熱,消外來之風。
荊芥穗 白蒺藜 凌霄花 當歸尾 赤芍 小生地 白蘚皮 荷葉邊 紫背浮萍
(案2)徐,發熱四五日來,神倦不寧,腰足俱軟,詢知二日前左太陽迨承漿部位見點,若隱若現,勢如悶伏表裡,兩不宣暢。毒伏肝腎至陰之臟,不得外越。非雙解松肌、芳香搜逐,何以透發。設或發出,亦屬深畏。
(方缺)
二十、(疹回)風溫郁遏
(案1)陳,疹將回,熱未退,風溫郁遏於上,清竅不宣,咳粗似喘有聲無痰。尚宜開提肺氣。
前胡 桑皮 杏仁 薄荷 橘紅 桔梗 厚朴 象貝 紫菀 木通 玉金 白蜂房 觀音柳
二十一、(六朝)癟塌無漿
(案1)某,痘六朝,顆粒雖然圓綻,奈樹小花多,氣虛色枯不潤。昨忽咬牙,滑瀉,食入便有不化之形,致闊癟無漿,漿不外達,毒欲內陷,有帶火干收之憂。扶過十三、十四險關,尚得外療發臭,再能納穀,歸於正化,可望挽回。保元湯、雞鳴散合方加味。
西洋參 黃耆 廣木香 丁香 炒歸身 官桂 廣皮 甘草 牛蒡子 雞冠血入狀元紅三滴
二十二、痘後便血
(案1)某,十七朝,痂雖落而未充,面無華色,飲食無多,脾虛不攝馴致腸中作痛,糞後便紅。此遠血也,出於肝肺。心肺之陽不能降,肝腎之陰不能升,陽不潛藏,陰絡受傷。況兼餘毒發揚,熱擾神明,煩躁譫語,戰慄肢涼,所謂熱深厥亦深。
(方缺)
二十三、復感下利
(案1)汜水南馬廠,成云書乃郎,素本先天不足,加以暑濕內伏延經月餘,體削,勢欲成疳之象。近又下痢四天,紅白兼見,腹痛後重,幸身熱漸平,脈息數而微大,舌苔黃膩,間有乾嘔,口常渴而不飲。此乃熱入營分,無形之暑濕,夾有形之宿垢未清,症來非輕,謹防噤口等弊之險。擬芩芍湯加減,留方仍候高明教正。
酒炒黃芩 赤芍 茯苓皮 廣皮 炒黑銀花 飛滑石 焦楂肉 冬瓜仁 雞內金 生穀芽 枇杷葉
此症由病後元氣受虧,近因復感下痢,雖然新瘥,奈脾胃蘇而未振,面浮肌瘦,脈細且數,又加體質柔脆,恐成疳疾。本屆可慮,況陰液未充,肝陽獨旺。愚細思之,惟議扶脾健胃,兼滋營液丸法,緩緩圖治,方克有濟。不然湯藥常投,必致損胃減谷。欲求速功,豈可得乎?
丸方:雲茯苓 懷山藥 冬瓜仁 薏苡米 新會皮 五穀蟲 大白芍 雞內金 六神麯 生穀芽 熟穀芽 佩蘭葉
上法制㕮咀為末,用黑穭豆衣、金釵石斛熬膏為丸。
(程)按:醫者性命之關係,豈可不為深求?最難者幼科也。業此道全賴心誠,看得真,辨得透,又何難之有?大抵不越乎先後天之強弱。緬《經》云: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後身而生謂之後天。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穀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稟,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但幼童小兒亦不能脫此圈子。何以見?蓋幼童受病多半由二氣衰薄,染病最易。或由飢飽不一,寒暄失調,則脾胃日敗,氣血漸傷。或拘管太過,則肝旺氣鬱屈,而不伸。或誦讀太急,陰傷氣耗,虧而難成或持重傷力,跌撲停瘀,經脈不和,真陰與元氣日漸衰乏,日復一日,遂有童損、龜胸、龜背等症。蓋小兒受病非由外感風寒,則內傷乳食,遂有驚風、咳喘、吐瀉、寒熱、疳癇等症。且喜幼童情竇未開,尚易辨治,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果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一藥可愈。非男婦損傷,積痼癡頑者可比。至若痘疹一症,俗名天瘡,一名聖瘡,言其變化莫測。一名百歲瘡,言其自少至老只作一番。原其所由,實由胎毒內藏命門四肢百骸,而復因時氣外觸,傳染相似,是亦天行疫癘症也。痘以稀朗為順,稠密為險,竟稀朗而收功,竟稠密而全功者,此亦天命,非人力能挽回也。痘有五要:一要出得盡,二要起發透,三要膿漿滿,四要收靨齊,五要結痂厚。論治將謂宗莊在田先生《千至金寶》,又偏於溫暖,溫暖是補益之稱。將謂宗費建中先生《救偏瑣言》,又偏於苦寒,苦寒即攻伐之別。此二公懷見相背,用意淵深,作後學楷梯。奈後學每讀至此反懷疑莫釋,如駕一葉扁舟誤入汪洋,飄飄乎莫知其所止始終。宜攻耶?宜補耶?疑惑業生,有歧路亡羊之嘆。從舍弟(鈺)受令祖老先生業,命讀翁仲仁《痘疹金鏡錄》,真屬慈航普渡,回春於掌握之間,大得中和之道。以此較彼,忌無怪乎?後車云前車之謬。大抵要合天符歲氣,當分稟賦強弱,有先虛後實,先實後虛,有純虛純實,有半虛半實,頭緒雖多,一言以蔽曰:明辨之。疹雖胎毒痘之末疾,亦要出得盡。惟二經受病,脾與肺也。內應於手足太陰,外合於皮毛肌肉,多帶天地間歲行診戾不正之氣,鄉鄰傳染而成,故曰疹也。疹以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以其出於脾肺二經,一遇風寒勢必難出,且多變症,故於秋冬為不宜耳。疳疾者,疳者干也。干生乎濕,濕生乎土虛,土虛生於飲食不節,飲食不節生於初能飲食,見食即愛,不擇精粗,不知飽滿,食上加食,況小兒臟腑柔嫩,多食則不能化而脾氣鬱,脾氣既郁有拘急之象。兒之父母猶認為肌渴而強與之。脾因鬱而水穀之氣不化,而脾愈郁,不為胃行津液,濕斯停矣。土惡濕,濕停而脾胃俱病矣。胃為陽明多氣多血之府,中焦受傷無以散精氣,則五臟之汁亦干。營衛氣餒,故多汗多血,愈虛血氣,故肢體日瘦,中焦濕聚不化而腹滿,腹日滿而肢愈瘦,故曰干生於濕也。種種古人來路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今先生善於敏悟,聞一以知十。再參閱先生立案,不啻與古為鄰,深諳古人意,立方虛用補,實用攻,寒用溫,熱用清,虛實並見則攻補兼施,乃黃卷幼婦之章程也。無毫釐之差,千里之失。足稱先生一片婆心,保赤指南。歲屆
辛丑之春二月十日識於義貞祠秀峰程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