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脉
ABUIABACGAAg0_XxvwYomKuUuwYwwgM49gQ

《大方脉》‌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涉及成人杂症的治疗。‌“大方脉”‌是指专门治疗成人疾病的医学分支,与‌“小方脉”‌(专门治疗儿童疾病)相对。这两个分支合称为“大小方脉”,表明了它们在医学分类中的重要地位‌。《大方脉》的具体作者和成书时间不详,但从历史背景来看,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体系中医学知识的细分和专业化。‌《大方脉》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医学分类的多样性,还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疾病的深入理解和科学治疗方法。通过细分医学领域,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医疗效果‌。

大方脉
大方脈 序一粵稽醫書《天玉冊本草》、《靈樞》、《素問》三經,始自伏羲氏、神農氏、軒轅黃帝與臣岐伯等所作也。殷時伊尹著《湯液本草》,戰國時扁鵲著《難經》,類皆有法無方。惟後漢時張機著《傷寒論》論傷寒,著《金匱要略》論雜病,創立方法,包舉兼括,於此啟萬世之法程焉。但系千載遺書,辭旨古奧,未易通曉,且傳流至今,錯誤缺漏,文義多不相屬。雖經歷代注家編次詮解,然各執己見,位置無常,每遇疑難,率多隨文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傷寒六經大旨《傷寒總注》曰:傷寒者,傷於太陽寒水之經也。太陽司營衛而主表,故外感之病由表而傳裡者,統名傷寒。其傳經則由太陽而次傳陽明,以陽明主肌肉,較之營衛之在表為稍深也。若由肌肉而再入則將傳裡矣。當其將入而未能遽入為半表半裡,則少陽證是也。夫三陽之邪能從外解,則不至傳入三陰,若由此而入陰,則邪愈深矣。入於太陰,則猶在腹,故有腹滿自利之證。入於少陰,則已及腎,而真水被其銷鑠...
傷寒辨證篇 卷二辨兩感傷寒脈證治法兩感者,藏府表裡同病也。一日初受病,惡寒頭痛,太陽表也,而又口乾煩渴,是兼少陰里證。二日受病,身熱譫語,陽明病也,而又腹滿,不欲食,是兼太陰里證。三日受病,耳聾目眩,少陽邪也,而又囊縮厥逆,是兼厥陰里證。凡傷寒傳經之邪,其為病也漸;兩感之邪,其為病也速。蓋因陽邪酷烈,正不能御,所以三日後水漿不入,六府之氣欲絕,昏不知人,五藏之神已敗,而不即死者,賴有胃氣未盡...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真中風門總括經曰: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蓋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為感冒,重則為傷,重甚則為中。然必其人真氣先虛,營衛空疏,然後外邪乘虛而入,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故中風之症,河間以為將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東垣以為本氣自病。若以風為虛象者,所以治法有清熱化痰、養血順氣之...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腫脹門總括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則為脈脹;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則為膚脹也。辨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脈脹之症,腹筋努起,脈絡色變,久而不已,則成單腹脹,腹則脹大,而四末脫瘦、清冷也;膚脹之症,初起皮膚脹起,空空然而不堅硬,久而不已,則成氣鼓脹...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醫方發表門桂枝湯 治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證,及雜病自汗盜汗、虛損虛瘧,皆可煎服。若傷寒脈浮緊,無汗,及酒客病風寒而汗出者,禁用。桂枝 生薑 酒洗白芍(各三錢) 炙甘草(二錢) 紅棗(二枚)煎湯溫服,須臾啜熱粥一碗,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必不除。一服汗出,不必再服。若不出汗,照法再服。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