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辨證.docx
27.74KB
《白喉辨证》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名《白喉辨症》或《秦校白喉辨证》,是王裕庆在黄维翰《白喉辨证》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现存多个版本,包括清光绪二十八年南昌承啓書屋刻本(中国医学科学院等藏)、清光绪十五年红杏山房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西桂林图书馆藏)。继承黄维翰的辨证体系,将白喉分为寒、热、轻、重、气、血六类证型,强调通过舌象(如白如积粉)、脉象及假膜特征鉴别寒热。新增验方与医案:补充良方七首、名医验案三则,尤其收录重用温药治疗“寒疫”的典型案例,证明寒痰凝结证的存在;提出舌苔满布白如积粉时,需区分火极水化、湿热蕴结与寒痰凝结,反对滥用寒凉药。完善黄维翰的燥邪致病说,强调白喉“有寒有热”,补充温散寒邪法,平衡了清代喉科偏重清热法的倾向。书中方剂(如养阴清肺汤)与寒证案例,为后世治疗合并寒象的白喉提供了参考,推动喉科辨证精细化。王裕庆另将《白喉辨证》与《吊脚痧论》合刊(1887年),系统论述两种疫病的鉴别与治疗,体现其应对清代喉科传染病流行的学术视野。该书与黄维翰《白喉辨证》、陈葆善《白喉条辨》共同构成清代白喉诊疗体系,反映了从单一疫毒论向寒热燥湿综合辨证的学术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