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證重劑
清咽利膈湯
荊芥 防風 連翹 牛子 桔梗 薄荷 甘草 銀花 大黃 芒硝 黃芩 梔子 黃連 竹葉
普濟消毒飲 治咽痛及頸項頭面俱腫者,名大頭天行,俗名蝦蟆瘟。
桔梗 連翹 升麻 柴胡 薄荷 僵蟲 陳皮 鼠黏子
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便秘加大黃。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
大承氣湯
大黃(酒炒) 芒硝 厚朴 枳實
附子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附子
寒證輕劑
荊防敗毒散(見上)
五積散
麻黃 桔梗 川芎 白芷 桂枝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當歸 白芍 乾薑 蔥引 有濕加蒼朮 厚朴;有表症加羌活 防風 甚加附子。
參蘇飲
人參 紫蘇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 陳皮 桔梗 枳殼 甘草 木香 薑棗引煎。外感重者去棗加蔥白;無熱者去葛根或加麻黃、桂枝。
麻黃湯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水炙) 或加附子 加人參。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 附子
寒證重劑
理中湯
人參 白朮(漂,米炒) 乾薑 甘草(水炙) 或加附子 肉桂
溫胃湯
人參 白朮 附子 乾薑 當歸 白芍 椒衣 厚朴 半夏 陳皮 甘草
四逆湯
附子 乾薑 甘草(水炙) 加桔梗
真武湯
附子 白朮 白芍 茯苓 生薑
氣虛之劑
補中益氣湯
黃耆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 陳皮 升麻 甘草(水炙) 柴胡 薑棗煎,如氣虛有熱,不能服涼劑者,加丹皮,梔子,麥冬;有濕者,加豬苓,澤瀉:有寒者加乾薑最妙。
血虛之劑
四物湯 白喉證用四物湯者最少,但喉科實有此症,故存之。
地黃 當歸 川芎 酒芍 虛甚加乾薑(焙枯)或附子,郁加香附,火加知母、黃柏。日午發熱加丹皮、柴胡、梔子。
六味地黃湯
熟地 丹皮 山藥 澤瀉 棗皮 茯苓
八味丸
前方加附子肉桂。
理陰煎 凡陰虛受寒,此為上品。
熟地 當歸 乾薑 肉桂 甘草(水炙) 寒甚加附子及麻黃,細辛之屬。短氣加人參。
鎮陰煎 凡陰虛於下,火浮於上,此為降火神方。
熟地 附子 肉桂 甘草(水炙) 牛膝 澤瀉
氣血兩虛之劑
八寶丹
黃耆(酒炒,一兩) 人參(二兩) 白朮(一兩) 附子(一兩) 肉桂(二錢) 當歸(三錢) 熟地(三錢) 乾薑(四錢)
再造丹
人參(伍錢,如紋黨宜用八兩) 白朮(漂淨油,用米炒黃,一二兩) 熟地(用生薑炒仁煮,二兩) 附子(四兩,宜用童便或鹽水炒) 麥冬(去心蜜炙,五錢) 五味子(酒蒸,二錢) 鹿茸(兌服膠亦可,一錢或三錢) 乾薑(五錢) 破故紙(鹽水炒,八錢) 枸杞(一兩) 肉蓯蓉(制,一兩) 肉桂(去皮研泡,二錢)
此方如藥真制精,亦可望起死回生(有陳姓服此,即日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