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ABUIABACGAAgsdyzvwYohJyCigcw4QE4rAI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作者不详,刊行于1156年,书前有宋朝和安大夫特差判太医局何大任序,称其京藏该书六十年,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献出,由太医局刊行。明·弘治二年(1489)朱臣刊刻时,改名《保幼大全》,又称《保婴大全》,后经黄萧民重校,仍恢复原名,现主要版本有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

全书共二十卷,载证论一百条。卷一,首列“医工论”,对医生提出“正已”、“正物”的要求:次列“禀受论”、“初生论”等,论述小儿生理禀赋。新生儿不乳、脐风等病之证治。卷二,阐述婴儿调护,小儿色泽、指纹诊断及五色脏主病等问题。卷三,论述小儿变蒸、脉理、身热论等生理特性。卷四至卷十六,分别论述小儿内科各类亲病证治。卷十七至卷二十阐述外科、五官科等常见病的证治。

该书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问题,总结了南宋以前儿科学发展的一些突出成就,不仅对于一些常见病如惊痫、诸痢、诸疳等证,论述详细、汇方丰富,而且汇集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萧序  唐孙真人着千金要方。谓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小卒不成大。故孙氏方先小儿而后丈夫耆老。实崇本之义。譬夫良苗嘉植。初生之日。不克培其根本。去其蝥贼。鲜有不夭折者。即幸而长成。其华实亦必不茂。则小儿科之急需讲求。洵医林之先务也。惟小儿气质微弱。有病每不能自为陈说。故医家目为哑科。最不易治。习是科者。必先于天时之寒暖。地势之高下、以及人身十二经脉之环周。奇经八脉之起止。三百六十五穴之...
[卷一] 医工论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人。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  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
[卷二] 五气论  儿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禀五行而分五脏。故自五气以生五态。而各不同。圣济经言。五行孕秀有异宜。  五态委保有殊气。冲和均赋。体性潜异者。盖母气胎育。有盛衰之虚实。故其子生也。有刚柔之勇怯。又经云。  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如此之类。悉皆是矣。然五脏之气。禀受殊异。  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药以补养之矣。  心  心气盛者。则伶俐。早言笑。形神...
[卷三] 变蒸论  小儿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则皮肤筋骨腑脏气血虽已全具。而未充备。故有变蒸者。是长神智。坚骨脉也。变者易也。蒸者热也。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性情特异。是以圣济经言。婴孺始生。有变蒸者。以体具未充。精神未壮。尚资阴阳之气。水火之济。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变为常者哉。故儿自生。  每三十二日一次者。以人两手十指。每指三节。共骨三十段。又两掌骨。共三十二段。足亦...
[卷四\惊痫论] 欲发搐  小儿惊痫者。世俗之总名。须分轻重也,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窜。不发摇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其发搐之病,最为重大。必有因渐。亦有将发之候。以明之也。养小儿之家。若能辨之。求治于未发之前。不惟易愈。又不至于危殆。今集欲发搐候下项。  目上视喜惕者。欲发搐也。身热项强。常汗出者。欲发搐也。手足喜振掉者。欲发搐也。摇头弄舌者。欲发...
[卷五\惊痫方治] 治惊欲发搐方  定心膏  治诸热。安心神。截惊痫欲发。  生葛根(取汁半合,如无生者干葛细锉,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竹沥(半合,根据法旋取)大麻仁(一分三味,同研)绿豆粉(一两别研)朱砂(半两,研飞)牛黄(一钱,研)麝香(一钱,研)上同和如稀粥。更入少绿豆粉。相拌得所。石臼中杵三二百下成膏。丸鸡头子大。  每服一丸。煎人参汤化下。量大小增损。用无时。  琥珀丹  治如前。...
[卷六\惊痫别论] 惊痫切牙  小儿惊痫发搐。有切牙不休。及未发、发过时亦常切牙者。予在行朝。有李统制一子。病证如是。遂请众医询治。有言是惊入于肾者。此乃乔岳汉东王先生歌中睡里切牙惊入肾之句。其意谓牙为骨。骨入肾。故以言之。  此常流无据语也。古书无有。亦无惊入肾之理。果用药无验。今详校其证。特为明之。乃足阳明之病也。足阳明为胃之经。起鼻交额。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过颐...
[卷七] 伤寒论  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热病。有温病。有中湿。有伤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气。随四时为病。故春风夏热秋湿冬寒中温。而伤寒则居一焉。(其细论在伤寒类证集中)其四时之病。皆谓之伤寒者。乃总概之名也。内热病者。乃盛暑之时。炎热之气中人为病也。又名曰中。湿病者。乃雨露霜雾。烟岚水渍。湿气中人为病也。小儿无此二病。谓小儿不治家事。未有办。早卧晚起,不致冲冒故也。外伤风伤寒温...
[卷八] 疮疹论  疮疹之候。古今皆云大率与伤寒相似。然亦有小异也。其初觉之时。头痛体重。面赤气粗。壮热多睡。惊悸呵欠。顿闷咳嗽。呕逆嚏喷。此皆同也。其疮疹者。不恶寒而恶热。面色与四肢俱赤。眼睛黄。手足厥。唇红。  耳尖冷。kt骨冷。小便赤。大便秘。其脉三部皆洪数绝大不定。是其候也。此小异耳。伤寒者宜发散解之。疮疹者宜温平处方,惟不可妄发妄下。又不可令受风冷。其疮疹乃儿在母胎中之时。食母血秽...
[卷九] 吐泻论(附)  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证不一。今条叙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儿初生之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尽。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满闷气急者。此因儿啼哭未定。气息未匀。乳母忽遽以乳饲之。儿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于胸膈之间。因更饮乳。前后相沓。气不宣通。故气逆而乳随出之为吐也。宜调其气而止吐。古书亦曰。大哭之后食乳者。多成吐泻也。 ...
[卷十\吐泻方治] 治吐方  木瓜丸  治自生下便有吐证。此因初生时。拭掠口中秽液不尽所致。  干木瓜末麝香腻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上研匀。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塌气丸  治啼哭未定。便令食乳。气逆停滞。心胸满闷。气急吐逆。  巴豆(三个去皮分为十片)胡椒(十个)丁香(十个)青橘(十个汤浸一宿不去穣每个入巴豆一片胡椒一个丁香一个以麻缕缠之余并同)上用酽米醋一碗。...
[卷十一] 八痢论  小儿气血怯嫩。脏腑软弱。因触冒风寒。饮食冷热。以邪干正。致脾胃不和。凝滞停积。蕴毒结作。或水谷不聚。或脓血纯杂。变而为痢。其候有八。一曰水谷痢。谓便下粪稀。薄而不聚。快痢出易。水谷不化也。然虽是泻便时。亦觉里急后重。故为痢也。二曰冷痢。调便下纯白脓也。三曰热痢。谓便下纯赤血也。四曰滞痢。  谓便下脓血相杂也。五曰积痢。谓有积伤为痢,浸久或瘥而复发也。六曰疳痢。谓患疳瘠而...
[卷十二] 五疳论  小儿疳病。诸论丛杂。唯五疳之说为当。其证候外则传变不同。内则悉属五脏。一曰肝疳。其候摇头揉目。  白膜遮睛。遍身多汗。喜覆面而卧。眼中涩痒。色泽青黄。发竖头焦。筋青胸热。腹中积聚。下痢频多。日渐羸瘦。二曰心疳。其候浑身壮热。颊赤面黄。心胸膈脘烦燥满闷。口舌生疮。盗汗多惊。下痢脓血。神彩衰耗。三曰脾疳。其候腹大如鼓。上多筋脉。喘促气粗。心腹壅胀。多啼咳逆。水谷不消。唇口干...
[卷十三] 诸虫论  经言人脏腑中有九虫。内三虫偏能发动为病。人脏腑实强。则不能为害。若脏腑虚弱。则随虫所动而生焉。  故经亦别立三虫之名。一曰蛔虫。(又曰长虫)居胃脘之间。动则令儿吐青白沫。或吐青水。心腹刺痛。若虫贯心者即死。二曰蛲虫。居洞肠之间。多则发动为痔蚀。疮疥痂癞。三曰寸白虫。居肠胃之间。动则损人精气。令腰脚痛弱。更有一虫。形若细丝。或如马尾。故俗呼谓之马尾虫。此虫不拘九虫之数。或...
[卷十四] 心腹痛论  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证。发则腹中撮痛。干啼无泪。腰曲背弓。上唇干。额上有汗。此名盘肠内吊之痛。亦由冷气入脏所为也。今叙诸方于后。  木香丸  治心腹痛及脾痛。  木香(一分)肉桂(一分)茯苓(去黑皮半两)槟榔(半两)当归(去芦一分醋浸一宿炙令黄焦)上为细末。酒糊丸黍米大。每服...
[卷十五] 黄胆论  小儿有身体肌肤面目悉黄者。此黄病也。因将息过度。饮食伤饱。脾胃受热。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脾胃象土。其色黄。候肌肉。故为是病也。慎不可灸。灸则热转甚矣。若身体痛。背膊强。大小便涩。腹胀满。一身尽黄。及目睛爪甲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黄。此疸病也。若发渴小便涩。腹满脉沉细。为难治也。黄病者稍轻。疸病者极重。又有自生下。面身深黄者。此胎疸也。因母藏气有热。熏蒸于胎故也。经...
[卷十六] 寒热论  小儿寒热者。由风邪外客于腠理。痰饮内渍于脏腑。致血气不足。阴阳更胜而所作也。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交争。邪正相干。则寒热往来。时发时止。然此证与疟相似。而发寒不致战栗。发热不致闷乱。所以异也。今叙方于后。  人参前胡散  治寒热往来。  人参(去芦)柴胡(去苗各一两)前胡(去芦一两)桔梗(去芦)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地骨皮(去骨)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一钱。水...
[卷十七] 疝论  小儿疝。由怒啼气。冲击肾经。气下通于阴囊。故令肿大坚硬。又偏肿者。气乘偏虚而作也。其有水者。肾主水。下通阴。因怒啼气。肾水随气而下作。  海蛤散  治气击于下。阴肾肿大而坚硬。  海蛤(三分研)香子(三分炒香熟)薏苡仁(半两)白术(半两)槟榔(半两面裹煨)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早晚乳食前。  又方  治外肾肿硬。渐欲成。以干地龙去土尽。为细末。唾调涂之,常避风冷湿...
[卷十八\头上诸病论] 头疮  小儿头疮者。由脏腑有热。上冲于头。外被风湿。复相乘之。搏于血气而生其疮。故曰头疮。此候与秃疮特异。且秃疮者。有白有赤。硬痂遍满。其头疮者,但一两处生。其痂并不白硬而干。时时常有浓血湿汁。俗呼为长头疮。小儿失于沐发者。便生此疮也。  玄精石散  治小儿头疮。  太阴玄精石寒水石(各一分研)轻粉麝香(各少许)上为细末。先以淡浆洗去疮痂。拭干。油调药涂之。甚者不过再...
[卷十九] 咽喉总论  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湿热搏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着。则生其病。若发于咽喉者。或为喉痹。或为缠喉风。或为乳蛾。重者或为马喉痹。又或悬壅肿。或腮颔肿。或喉中生疮。一切诸病。随证具方于后。  治喉痹肿闷以露蜂房烧灰研细末。每服一钱。乳汁调服。以蛇蜕皮烧灰研细末。每服一钱。乳汁调服。以鲤鱼胆二七枚。和灶底土涂患处。以川升麻令含一片。以韭一把杵烂熬。敷上。冷即易。以白矾棋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