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
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所以中国人民把它你为“中药”。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草药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和贮藏等对中草药的品质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保证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采药要根据不同的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时期,动物亦有一定的捕捉与加工时期),有计划地来进行采制和贮藏,这样才能得到较高的产量和品质较好的药物,以保证药物的供应和疗效,满足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上的需要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热处理的一些方法。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
  中草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紫苏可以治疗感冒,大黄可以治疗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疗热疖、疔疮,黄耆可以治疗气虚……,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来治疗,这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特有的性能。  中草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
1  /  2
中药鉴别辨识
2010版药典决定把瓦布贝母归并为暗紫贝母的一个变种,并收入药典的依据文章2009年下半年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这个之前,我没有看到关于这两个种归并的文章,可以说这是当时可以参照的唯一的一篇文章了,也许我资料查的不够仔细,请大家批评指正。瓦布贝母原本是一个独立的种,后又被并入同属的粗茎贝母。这就涉及到三种贝母,瓦布贝母,粗茎贝母和暗紫贝母,还有药典川贝母涉及的几个相关种。之前,瓦...
2020年版药典,有关于川贝母的描述: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问题1: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积雪融化后”那不就是春天吗?除了冬天不挖,三季都可以挖贝母?高原的冬天有半年,五、六月开春,七、八月夏天,九、十月就入秋了。我曾经参加过松潘的援建工作,也问过多个西部采贝母的人,大家的一致意见是...
1  /  27
解表药
  拼音:Má Huánɡ  别名:龙沙(《本经》),卑相、卑盐(《别录》),狗骨(《广雅》)。  出处:《本经》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原形态:①草麻黄,又名:华麻黄。  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高30~7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草质茎直立...
  拼音:Guì Zhī  别名:柳桂(《本草别说》)。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8~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生境分部: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
  拼音:Zǐ Sū Yè  别名:苏叶(《本草经集注》)。  出处:《药性论》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置通风处阴干,然后将叶子采下。  原形态:①皱紫苏,又名:赤苏(《补缺肘后方》),紫苏(《食疗本草》),红紫苏。  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茎直立,高30~100厘米,紫色或绿紫色,圆角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关节的长...
  拼音:Shēnɡ Jiānɡ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原形态:姜(《吕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
  拼音:Xiānɡ Rú  别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出处:《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1  /  6
清热药
  拼音:Gān Dì Huánɡ  别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亦可用晒干法。  原形态:地黄,又名:芐(《尔雅》),芑(《别录...
  拼音:Xuán Shēn  别名:重台(《本经》),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吴普本草》),咸(《别录》),逐马(《药性论》),馥草(《开宝本草》),黑参(《孙天仁集效方》),野脂麻(《纲目》),元参(《本草通玄》)。  出处:《本经》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立冬前后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稻草防冻(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
  拼音:Mǔ Dān Pí  别名:牡丹根皮(《纲目》),丹皮(《本草正》),丹根(《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珍珠囊》·《本经》原作牡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选择栽培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前者称为"原丹皮",后者称为"刮丹皮。"  原形态:牡丹,又名:鹿韭、鼠姑(《本经》),白术(《广雅...
  拼音:Chì Sháo Yào  别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原形态:①芍药(《诗经》),详"白芍药"条。  ②...
  拼音:Zǐ Cǎo  别名:藐、茈草(《尔雅》),紫丹、紫苭(《本经》),地血(《吴普本草》),茈蔰(《广雅》),紫草茸(《小儿药证直诀》),鸦衔草(《纲目》),紫草根(《现代实用中药》),山紫草(《江苏植药志》),红石根(《辽宁经济植物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藏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4~5月或9~10月间挖根,除去残茎及泥土(勿用水洗,以防退色),晒干或微...
1  /  3
泻下药
  拼音:Huǒ Má Rén  别名: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大麻子(《本草经集注》),大麻仁(《药性论》),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医心镜》),火麻子(《本草新编》)。  出处:《日用本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秋、冬果实成热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原形态:大麻(《本草经集注》),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火麻...
  拼音:Yù Lǐ Rén  别名:郁子(《医心方》),郁里仁(《珍珠囊》),李仁肉(《药材学》)。  出处:《本经》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或长梗郁李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核,再去壳,取出种仁。  原形态:①郁李(《本经》),又名:英梅(《尔雅》),爵李(《本经》),白橡(《说文》),雀李、车下李(《吴普本草》),山李、爵梅(《广雅》),样藜(《滇南本草》),千...
  拼音:Sōnɡ Zǐ Rén  来源: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华山松、红松、马尾松的种仁。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润肺,滑肠。用于肺燥咳嗽,慢性便秘。  用法用量:2~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Gān Suí  别名:主田(《本经》),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鬼丑(《吴普本草》),陵津(《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本经》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原形态:甘遂,又名:猫儿眼。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亦有呈...
  拼音:Jīnɡ Dà Jǐ  别名:龙虎草、将军草、九头狮子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干燥。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含乳汁。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8cm,宽5~13mm,全缘。伞形聚伞花序顶生,通常有5伞梗,腋生者多只有工梗,伞梗顶生1杯状聚伞花序,其基部轮生卵形...
1  /  2
祛风湿药
  拼音:Lǎo Guàn Cǎo  别名:五叶草、老官草(《滇南本草》),五瓣花、老贯草(《滇南本草图谱》),天罡草(《分类草药性》),五叶联、生扯拢、破铜钱(《贵州民间方药集》),老鸹筋(《东北资源植物手册》),贯筋(《新疆药材》),五齿耙、老鸹嘴(《河北药材》),鹌子嘴(《山东中药》)。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槐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鹤草及野老...
  拼音:Chuān Shān Lónɡ  别名:穿龙骨、穿地龙(《东北药植志》),狗山药(《河北药材》),山常山(《山东中药》),穿山骨(《中国药植图鉴》),火藤根(《陕西中草药》),粉萆薢、黄姜、土山薯(《中国经济植物志》),竹根薯、铁根薯、雄姜、黄鞭(《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地龙骨、山花啦、金刚骨(《河北中药手册》),串山龙(《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东北药植志》  来源:...
  拼音:Sī Guā Luò  别名:丝瓜网(《医林纂要》),丝瓜壳(《分类草药性》),瓜络、絮瓜瓤(《广州植物志》),天罗线(《药材资料汇编》),丝瓜筋(《江苏植药志》),丝瓜瓤(《河北药材》),千层楼(《湖南药物志》)。  出处:《本草再新》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老热果实的网状纤维或粤丝瓜的枯老果实。秋季采取枯老的果实,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
  拼音:Wǔ Jiā Pí  别名:南五加皮(《科学的民间药草》)。  出处:《本经》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①五加(《本经》),又名:豺漆(《本经》),文章草(《巴蜀异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论》),豺节(《别录》),木骨、追风使、刺通(《本草图经》),白刺(《纲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
  拼音:Sānɡ Jì Shēnɡ  别名:茑(《诗经》),寓木、宛童(《尔雅》),桑上寄生、寄屑(《本经》),寄生树(《尔雄》郭璞注),寄生草(《滇南本草》),茑木(《纲目》),冰粉树、蠹心宝(《滇南本草》整理本)。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叶桑寄生等的枝叶。  ①槲寄生  一般在冬季采收(河南、湖南则在3~8月采),用刀割下,除去粗枝,阴干或晒干...
1  /  2
芳香化湿药
  拼音:Huò Xiānɡ  出处:《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原形态:①广藿香,又名:枝香。  多年生草本,...
  拼音:Pèi Lán  别名:茴(《诗经》),兰(《毛诗传》),兰草、水香(《本经》),都梁香(李当之《药录》),大泽兰(《雷公炮炙论》),燕尾香、香水兰(《开宝本草》),孩儿菊、千金草(《续古今考》),省头草(《唐瑶经验方》),女兰、香草(《纲目》),醒头草(《得配本草》),石瓣、针尾凤(《广东中药》)。  出处:《本草再新》  来源:为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夏季当茎叶茂盛而花尚未开放时...
  拼音:Cānɡ Shù  别名:赤术(陶弘景),马蓟(《说文系传》),青术(张衮《水南翰记》),仙术(《纲目》)。  出处:《证类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原形态:①南苍术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粗大不整齐。茎单一,圆而有纵棱,上部稍有分枝。叶互生,革质而厚;茎下部的叶多为3裂,...
  拼音:Hòu Pò  别名:厚皮(《吴普本草》),重皮(《广雅》),赤朴(《别录》),烈朴(《日华子本草》)。  出处:《本经》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
  拼音:Shā Rén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药性论》),缩砂蔤(《海药本草》)。  出处:《本草原始》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原形态:①阳春砂(《南越笔记》)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茎圆柱形,横走,细小有节,节上有筒状的膜质鳞片,棕色。茎直立。叶2列,无柄;叶...
1  /  2
利水渗湿药
  拼音:Dōnɡ Kuí Zǐ  别名: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  出处:《本经》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  原形态:冬葵(《本经》),又名:葵(《诗经》),葵菜(《说文》),露葵(《尔雅翼》),冬葵菜(《救荒本草》),滑菜(《纲目》),卫足(《鲜芳谱》),马蹄菜,蕲菜(《医林纂要》),滑肠菜(《宁都州志》),金钱葵、金钱紫花葵(《挚经室集》),冬寒菜(《植...
  拼音:Dēnɡ Xīn Cǎo  别名:虎须草(崔豹《古今注》),赤须(《雷公炮炙论》),灯心(《圣济总录》),灯草(《珍珠囊》),碧玉草(《纲目》),水灯心(《分类草药性》),铁灯心(《天宝本草》),猪矢草、洋牌洞(《闽东本草》),灯芯草、虎酒草,曲屎草(《福建中草药》),老虎须(《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秋季采收。割取...
  拼音:Bì Xiè  别名:百枝(《吴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论》),赤节(《别录》),白菝葜(《日华子本草》),粉萆薢(《本草从新》),金刚、硬饭团(《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山田薯、土薯蓣(《泉州本草》),麻甲头(《广东中医》5(11):500,1960)。  出处:《本经》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
  拼音:Yīn Chén  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
  拼音:Jīn Qián Cǎo  别名:遍地香(《祝穆试效方》),地钱几(《救荒野谱》),钹儿草(《救生苦海》),连钱草(《质问本草》),铜钱草(《慈航活人书》),白耳草、乳香藤、九里香、半池莲、千年冷、遍地金钱(《纲目拾遗》),金钱艾(《本草求取》),马蹄草、透骨消(《植物名实图考》),透骨风,过墙风、巡骨风(《分类草药性》),蛮子草(《天宝本草》),胡薄荷(《现代实用中药》),穿墙草...
1  /  2
温里药
  拼音:Fù Zǐ  出处:《本经》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  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
  拼音:Gān Jiānɡ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出处:《本经》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原形态:形态详"生姜"条。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
  拼音:Ròu Guì  别名:牡桂(《本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辣桂(《仁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
  拼音:Wú Zhū Yú  别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蓟物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原形态:吴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别名:谷茴香、谷茴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有时盐炒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6~2m,全株有粉霜,有强烈香气,茎直立,上部分枝,有棱。叶互生,2~4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丝状,长0.4~4cm,宽约0.5mm;下部叶具长柄,基部鞘状抱茎,上部叶的柄...
1  /  3
理气药
  拼音:Xiānɡ Yuán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9~10月采摘,晒干;或放2~3天,待果实表面略干时,切成厚片,晒干;亦有用绳穿起风干或低温烘干。  原形态:①枸橼(杨孚《异物志》),又名:钩缘子(《南方草木状》),香泡树、香橼柑。  常绿小乔木,高2米左右。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时紫红色,叶大,互生,革质;叶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15厘米...
  拼音:Méi Gui Huā  别名:徘徊花(《群芳诺》),笔头花、湖花(《浙江中药手册》),刺玫花(《河北药材》)。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为蔷范科植物玫瑰初放的花。4~6月间,当花蕾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迅速烘干。烘时将花摊放成薄层,花冠向下,使其最先干燥,然后翻转烘干其余部分。晒干者,颜色和香气均较差。  原形态:玫瑰(《群芳谱》)  直立灌木。高达2米。干粗壮,枝...
  拼音:Suō Luó Zǐ  别名:莎婆子(《百草镜》),武吉(《杨春涯经验方》),苏罗子(《药材资料汇编》),开心果(《江苏植药志》),索罗果(《陕西中药志》),梭椤子(《陕西中草药》)。  出处:《纲目》  来源: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或天师栗的果实或种子。霜降后采摘,晒7~10天后堆焖回潮,再用文火烘干,烘前用针在果皮上刺孔,以防爆破,且易干燥。亦有直接晒干或剥除果皮晒干者。  原形...
  拼音:Xiè Bái  别名:薤根(《肘后方》),藠头(《陆川本草》),大头菜子(《新疆药材》),野蒜、小独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小蒜、宅蒜(《河北药材》),薤白头(《药材学》)。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鳞茎。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间采收。连根挖起,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沸水煮透,晒干或烘干。本品须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原形态:①小根蒜,又...
  拼音:Tiān Xiān Ténɡ  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补缺肘后方》),兜铃苗(《圣惠方》),马兜铃藤(《普济方》),青木香藤(《本草备要》),长痧藤(《南京民间药草》),香藤(《浙江中药手册》),臭拉秧子、痒辣菜(《江苏植药志》)。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马兜铃"条。  生境分部:主产浙江...
1  /  2
消食药
  拼音:Shān Zhā  别名:朹、粱梅(《尔雅》),朹子(《尔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经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实(《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图经》),赤枣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楂子(《百一选方》),山里果子(《履巉岩本草》),茅楂(《日用本草》),猴楂(《世医得效方》),映山红果(《救荒本草》),海红(《品汇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国树木分类学...
  拼音:Shén Qū  别名:六神曲(《本草便读》)。  出处:《药性论》  来源: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制法:用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各12斤,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研各6斤,混合拌匀,入麦麸100斤,白面60斤,加水适量,揉成团块,压平后用稻草或麻袋覆盖,使之发酵,至外表长出黄色菌丝时取出,切成约3厘米见方的小块,晒干即成。  另法:用...
  拼音:Mài Yá  别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出处:《纲目》  来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生境分部:各地均产。  制法:将大麦以水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经常洒水,待芽长达3~5毫米时,取出晒干。  性状: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
  拼音:Dào Yá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将稻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待须根长至约1cm时,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长椭圆形,两端略尖,长7~9mm,直径约3mm。外稃黄色,有白色细茸毛,具5脉。一端有2枚对称的白色条形浆片,长2~3mm,于一个浆片内侧伸出弯曲的须根1~3条,长0.5~1.2cm。质硬,断面白色,粉性...
  拼音:Lái Fú Zǐ  别名:萝卜子(《日华子本草》)。  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夏、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皆产;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毫米,宽2.5毫米。表面红棕色,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种脐,呈褐色圆点状突起。用放大镜观察...
1  /  2
驱虫药
  拼音:Shǐ Jūn Zǐ  别名:留求子(《南方草木状》),史君子(侯宁极《药诺》),五梭子(《药材资料汇编》),索子果(《南宁市药物志》),冬均子、病柑子(《中药材手册》)。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9~10月间种子成熟,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摘,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即为使君子,一称"壳君子"。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原形态:藤状灌木,嫩枝幼叶具黄色柔毛...
  拼音:Kǔ Liàn Pí  别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  出处:《证类本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①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
  拼音:Bīnɡ Lɑnɡ  别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出处:李当之《药录》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
  拼音:Nán Guā Zǐ  别名:南瓜仁(《科学的民间药草》),白瓜子(《东北药植志》),金瓜米(《陆川本草》)。  出处:《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夏秋间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晒干。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外表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厘米,宽约0.7~1.2厘米,表面带有毛茸,边缘较多。种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地下冬芽。于地上部分枯萎后采集(9~11月)直至翌年春植株萌发前(3~4月),挖出根部,取下冬芽,去掉地下根部,但可留冬芽上的须根,洗净晒干或于55℃以下烘干。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驱虫。用药绦虫病。  用法用量:0.3~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1  /  2
止血药
  拼音:Bái Jí  别名:甘根(《本经》),白根(《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乌儿头(《江苏植药志》),地螺丝、羊角七(《湖南药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江西《草药手册》)。  出处:《本经》  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8~11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然后撞去粗...
  拼音:Xiān Hè Cǎo  别名:龙牙草、施州龙牙草(《本草图经》),瓜香草(《救荒本草》),黄龙尾(《滇南本草》),铁胡蜂、金顶龙芽(《百草镜》),老鹳嘴、子母草、毛脚茵(《植物名实图考》),黄龙牙、草龙牙、地椒、黄花草、蛇疙瘩(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龙头草、寸八节(《分类草药性》),过路黄、毛脚鸡(《天宝本草》),杰里花、线麻子花(《植物名汇》),脱力草(《滇南本草图谱》),...
  拼音:Zǐ Zhū  别名:紫荆(《本草拾遗》),粗糠仔、鸦鹊板(《中国树木分类学》),止血草(《福建民间草药》),螃蟹目、雅目草(《闽南民间草药》),白毛柴、白奶雪草(《闽东本草》)。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的叶。7~8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小枝被黄褐色星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15厘米,高3.5~8厘米,基部钝圆形或阔...
  拼音:Zōnɡ Lǘ  别名:棕衣树、棕树、陈棕、棕板、棕骨、棕皮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f.)H. Wendl. 的干燥叶柄。采棕时割取旧叶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纤维状的棕毛,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条板状,一端较窄而厚,另端较宽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红棕色,粗糙,有纵直皱纹;一面有明显的凸出纤维,纤维的两侧着生多数棕色茸...
  拼音:Xuè Yú  别名:发髭(《本经》),乱发(《金匮要略》)。  出处:《本草蒙筌》  来源:为人的头发。收集人发,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后晒干。商品均加工成炭,称"血余炭"。制法:将净发置煅锅内,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斫成小块。  性状:血余炭,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色乌黑而光亮,表...
1  /  2
活血化瘀药
  拼音:Gǔ Suì Bǔ  别名: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石庵闾(《开宝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猬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
  拼音:Xuè Jié  别名:麒麟竭(《雷公炮炙论》),海蜡(侯宁极《药谱》),麒麟血(《圣惠方》),木血竭(《滇南本草》)。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采取果实,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或取果实捣烂,置布袋内,榨取树脂,然后煎熬成糖浆状,冷却凝固成块状。亦有将树干砍破或钻以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  原形态:麒麟竭,又名:渴留...
  拼音:ér Chá  别名:棕儿茶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带叶嫩枝煎汁浓缩而成的干浸膏。  原形态:儿茶钩藤,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叶柄长约1cm;叶卵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达9cm,宽达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除下面叶脉略被毛外,两面均无毛。花多数集成圆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4cm;上部有小而轮生的总苞片4;花淡粉红色,直径5-7mm;花萼先端5裂;花冠碟形...
  拼音:Liú Jì Nú  别名: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茎有明显纵肋,被细毛。叶互生;...
  拼音:é Shù  别名:蓝心姜、黑心姜、姜七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茎。秋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叶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60cm,宽10~15cm,中部常有紫班;叶柄较叶片为长。花茎由根茎单独发出,常先叶而生;穗状花序长约15cm;...
1  /  2
止咳化痰平喘药
  拼音:Hǎi Há Ké  别名: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出处:《饮片新参》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4~10月间捕捉。获得后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约36.5~56毫米,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凸出,...
  拼音:Hǎi Fú Shí  别名: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本草从新》  来源: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  ①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  ②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
  拼音:Wǎ Lénɡ Zǐ  别名:蚶壳(《本草拾遗》),瓦垄子(《丹溪心法》),蚶子壳(《本草蒙筌》),魁蛤壳(《品汇精要》),花蚬壳(《浙江中药手册》),瓦垄蛤皮(《中药志》),血蛤皮(《山东中草药手册》)。  出处:《本草备要》  来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或毛蚶的贝壳。春、秋季在浅海泥沙中采集。采得后洗净泥沙,以沸水略煮,去肉取壳,晒干。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蚶"条。  生境分...
  拼音:Ménɡ Shí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变质岩类岩石绿泥石片岩或云母片岩的石块或碎粒。采得后,拣净杂石泥土。  原形态:①绿泥石片岩  主要由绿泥石组成,常成细小鳞片或针状集合体,厚者呈块状。颜色由绿色以至暗绿色。硬度2~2.5。常含有磁铁矿、阳起石、绿帘石,多呈良好的小晶体,间或含有长石。  ②云母片岩  主要由云母属矿物组成,并含有石英、长石等其他矿物。最常见的是白云母...
  拼音:Xìnɡ Rén  别名:杏核仁(《本经》),杏子(《伤寒论》),木落子(《石药尔雅》),苦杏仁(《临证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药手册》)。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原形态:①杏(《本经》),又名:甜梅(《江南录》)。  落叶乔木,高4~9米。树皮暗红棕色,幼...
1  /  2
安神药
  拼音:Zhū Shā  别名:丹粟(《山海经》),丹砂(《本经》),赤丹(《淮南子》),汞沙(《石药尔雅》),辰砂(《本草图经》)。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天然的辰砂矿石。劈开辰砂矿石,取出岩石中夹杂的少数朱砂。可利用浮选法,将凿碎的矿石放在直径约尺余的淘洗盘内,左右旋转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再将朱砂劈成片、块状。其片状者称为"镜面砂",块状者称...
  拼音:Cí Shí  别名:玄石(《本经》),磁君(《吴普本草》),慈石(《本草经集注》),处石(《别录》),元武石(《石药尔雅》),吸铁石(《乾坤生意秘韫》),吸针石(《纲目》),熁石(《本草求真》),摄石(《药物出产辨》),铁石、戏铁石(《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开采后,除去杂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称"活磁石"或"灵磁石")入药,磁石采集后...
  拼音:Lónɡ Gǔ  出处:《本经》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部: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
  拼音:Hǔ Pò  别名:育沛(《山海经》),虎珀(《汉书》),虎魄(《广志》),江珠(《博物志》),琥魄(《后汉书》),兽魄、顿牟(《隋书》)。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原形态: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有时内部包含着植物或昆虫的化石。颜色为黄色、棕黄色及红黄色。...
  拼音:Suān Zǎo Rén  别名:枣仁(《药品化义》),酸枣核(《江苏植药志》)。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浸泡一宿,搓去果肉,捞出,用石碾碾碎果核,取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酸枣(《本经》),又名:棘(《诗经》),槭(《尔雅》),山枣(陶弘景),野枣(任防《述异记》)。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老枝褐色,幼枝绿色...
1  /  2
平肝熄风药
  拼音:Tiě Luò  别名:生铁洛(《素问》),铁液(《别录》),铁屎(《千金方》),铁屑(《唐本草》),铁花(《本草图经》),铁蛾(《纲目》)。  出处:《本经》  来源: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  化学成分:主含四氧化三铁或名磁性氧化铁。  炮制:取煅铁时打下之铁落,去其煤土杂质,洗净,晒干。或煅后醋淬用。  《本经逢原》:"铁落,铁铣内煅赤,醋沃七次用。"  性味...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出处:《本经》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原形态:赛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  体形中等.身长1~1.4米。肩高雄兽为70~83厘米,雌兽为63~74厘米。体重雄兽为37~60公斤,雌兽为29~37公斤。头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额前部分较隆突。...
  拼音:Niú Huánɡ  别名:犀黄(《外科全生集》),各一旺(蒙名)。  出处:《本经》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
  拼音:Zhēn Zhū  别名: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  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从海中捞起珠蚌,剖取珍珠,洗净即可。  人工养殖的无核珍珠,在接种后...
  拼音:Gōu Ténɡ  别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钩藤钩子(《小儿药证直诀》),钓钩藤(《滇南本草》),莺爪风(《草木便方》),嫩钩钩(《饮片新参》),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钩丁(《陕西中药志》),倒挂金钩、钩耳(《湖南药物志》)。  出处:《本草原始》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
1  /  2
开窍药
  拼音:Shè Xiānɡ  别名:当门子、脐香(《雷公炮炙论》),麝脐香(《纲目》),四味臭(《东医宝鉴》),臭子、腊子(《中药志》),香脐子(《中药材手册》)。  出处:《本经》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  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
  拼音:Méi Huā Bīnɡ Piàn  别名:龙脑、龙脑香、脑子、冰片、片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老梅片、梅片。  出处:梅花冰片初以龙脑香之名,载于唐《新修本草》,与龙脑膏香并作一条,称"龙脑香及膏香",云:"出婆律国""树形似杉木""形似白松脂。"并提出"明净者善"的质量标准。《本草图经》亦云:"入药惟贵生者,状若梅花瓣,甚佳也。"《纲目》记述其产地和采取方法为:"龙脑香,...
  拼音:Sū Hé Xiānɡ  别名:帝膏(侯宁极《药谱》),苏合油(《太平寰宇记》),苏合香油(《局方》),帝油流(《现代实用中药》)。  出处:《别录》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通常于初夏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分泌香脂,浸润皮部。至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脂;残渣加水煮后再榨,除去杂质,即为苏合香的初制品。如再将此种初制品溶解于酒精中,过滤,蒸去酒精,则成精制...
  拼音:Shí Chānɡ Pú  别名:昌本(《周礼》),菖蒲、昌阳(《本经》),昌羊(《淮南子》),尧时薤、尧韭(《吴普本草》),木蜡、阳春雪、望见消(《仙传外科集验方》),九节菖蒲(《滇南本草》),水剑草(《纲目》),苦菖蒲(《生药性备要》),粉菖(《中药材手册》),剑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剑叶菖蒲(《四川中药志》),山菖蒲、溪菖(《药材学》),石蜈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1  /  1
补虚药
  拼音:Shí Hú  别名:林兰、禁生(《本经》),杜兰、石蓫(《别录》),金钗花、千年润(《纲目》),黄草(《药物出产辨》),吊兰花(《中国药植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或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后采挖者质量好。采回后如保存鲜用时,在春、秋季则应及时栽培于细砂石中,放置阴湿处,经常浇水使根部保持湿润。在冬天应平放于竹筐内,上盖蒲包,但应注意空...
  拼音:Yù Zhú  别名:荧,委萎(《尔雅》),女萎(《本经》),萎莎(《说文》),葳蕤、王马,节地、虫蝉、乌萎(《吴普本草》),青粘、黄芝、地节(《三国志》),萎蕤、马熏(《别录》),女草、娃草、丽草(《酉阳杂俎》),葳参,玉术(《滇南本草》),萎香(《纲目》),小笔管菜(《盛京通志》),山玉竹(《铁岭县志》),十样错、竹七根、竹节黄、黄脚鸡、百解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山铃子草、...
  拼音:Huánɡ Jīnɡ  别名:龙衔(《广雅》),太阳草(张华《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鸡格(《抱朴子》),鹿竹、重楼(《别录》),萎蕤、苟格、马箭、笔菜(《本草图经》),黄芝(《灵芝瑞草经》),笔管菜(《救荒本草》),生姜(《滇南本草》),野生姜(《本草蒙筌》),野仙姜(《广西通志》),山生姜(《本草备要》),玉竹黄精、白芨黄精(《本草从新》),阳雀蕻(《辰溪志》),土灵芝、...
  拼音:Mínɡ Dǎnɡ Shēn  别名:土人参、百丈光、天瓠(《证治准绳》),粉沙参,红党参(《本草从新》),金鸡爪(《本草求原》),山花(《中国药植志》),山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明沙参(《中药志》),明参(《四川中药志》)。  出处:《饮片新参》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的根。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取出,刮去外皮,晒干。商品称"明党参"。在...
  拼音:Góu Qǐ Zǐ  别名:苟起子(《本草经集注》),甜菜子(《救荒本草》),杞子(《藏府药式补正》),红青椒、构蹄子(《河南中药手册》),狗奶子(《江苏植药志》),枸杞果(《河北药材》),地骨子,枸茄茄(《山西中药志》),红耳坠、血枸子(《中药材手册》),枸地芽子(《四川中药志》),枸杞豆、血杞子(《药材学》)。  出处:《别录》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夏、...
1  /  3
收涩药
  拼音:Shān Zhū Yú  别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
  拼音:Fù Pén Zi  别名:覆盆(《别录》),乌藨子(《纲目》),小托盘(《中药材手册》),竻藨子(《江西中药》)。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插田泡等的未成熟果实。立夏后,果实已饱满而尚呈绿色时采摘,除净梗叶,用沸水浸1~2分钟后,置烈日下晒干。  原形态:①掌叶覆盆子  落叶灌木,高2~3米。枝细圆,红棕色;幼枝绿色,有白粉,具稀疏、微弯曲的皮刺,...
  拼音:Sānɡ Piāo Shāo  别名: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巨斧螳...
  拼音:Jīn Yīnɡ Zǐ  别名:刺榆子(《蜀本草》),刺梨子(《开宝本草》),金罂子(《梦溪笔淡》),山石榴(《奇效良方》),山鸡头子(《纲目》),糖莺子(《生草药性备要》),棠球、糖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糖果(《分类草药性》),黄刺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蜂糖罐、槟榔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壶瓶(《浙江中药手册》),野石榴、糖橘子(《江苏植药志》),小石榴(《四川...
  拼音:Hǎi Piāo Shāo  别名:乌鲗骨(《素问》),乌贼鱼骨(《本经》),墨鱼盖(《中药志》)。  出处:《纲目》  来源: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内壳。收集从乌鲗鱼中剥下之内壳;或于4~8月间,捞取漂浮在海边的乌鲗内壳,漂净,晒干。  原形态:①无针乌鲗,又名:花拉子、麻乌鲗。  头部短,长约29毫米,两侧各有1发达的眼;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窝。前部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
1  /  2
涌吐药
  拼音:Chánɡ Shān  别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出处:《本经》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
  拼音:Guā Dì  别名:甜瓜蒂(陶弘景),瓜丁(《千金翼方》),苦丁香(《本草衍义补遗》),甜瓜把(《山东中药》)。  出处:《本经》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6~7月间,采摘尚未老熟的果实,切取果蒂,阴干。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果蒂,其果柄略弯曲,上有纵棱,微皱缩;连接果实的一端渐膨大,即花萼的残基。表面黄褐色,有时带有卷曲的果皮。质柔韧,不易折断...
  拼音:Dǎn Fán  别名:石胆、毕石、君石(《本经》),黑石、铜勒(《吴普本草》),基石(《别录》),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浓(《石药尔雅》),鸭嘴胆矾(《济生方》),翠胆矾(《本草蒙筌》),蓝矾(《中药材手册》)。  出处:《品汇精要》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可于铜矿中挖得,选择蓝色透明的结晶,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铜片或氧化铜...
1  /  1
攻毒杀虫止痒药
  拼音:Xiónɡ Huánɡ  别名:黄金石(《本经》),石黄(《唐本草》),天阳石(《石药尔雅》),黄石(《品汇精要》),鸡冠石(《石雅》)。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晶面上有纵行条纹,大多成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颜色为橘红色,少数为暗红色。条痕淡橘红...
  拼音:Liú Huánɡ  别名:石流黄(《范子计然》),石留黄、硫黄(《吴普本草》),昆仑黄(陶弘景),黄牙(《丹房鉴源》),黄硇砂(《海药本草》)。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原形态:斜方晶系。晶体的锥面发达,偶而呈厚板状。常见者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土状...
  拼音:Bái Fán  别名:石涅(《山海经》),矾石、羽涅(《本经》),羽泽(《吴普本草》),涅石(《山海经》郭璞注),矾石(《本草经集注》),理石(《药性论》),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纲目》)。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原形态:明矾石(《石雅》) 三方晶系。晶形呈细小的菱面体或板状,通常为致密块状、细粒状、土状等。颜色为无色...
  拼音:Shé Chuánɡ Zǐ  别名:蛇米(《本经》),蛇珠(《吴普本草》),蛇粟(《广雅》),蛇床仁(《药性论》),蛇床实(《千金方》),气果、双肾子(《分类草药性》),额头花子(《浙江中药手册》),野茴香(江西《草药手册》)。  出处:《本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晒干。  原形态:蛇床(《本经》),又名:盱、虺床(《尔雅》...
  拼音:Chán Sū  别名:蟾蜍眉脂(《药性论》),蟾蜍眉酥(《日华子本草》),癞蛤蚂浆(《新疆药材》),蛤蟆酥(《山东中药》),蛤蟆浆(《中药材手册》)。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夏、秋季捕得蟾蜍后,将体表洗净,晾干,然后刺激其耳后腺及皮肤腺,使之分泌浆液。浆液须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否则易变...
1  /  2
拔毒化腐生肌药
  拼音:Shēnɡ Yào  别名:灵药(《外科大成》),三白丹(《张氏医通》),三仙散(《吴氏医方汇编》),小升丹、三仙丹(《疡医大全》),升丹(《药奁启秘》)。  出处:《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粗制氧化汞。  制法:原料为水银、硝石、白矾各二两。先将硝石、白矾研细拌匀,置铁锅中,用文火加热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结。然后将水银洒于表面,用瓷碗覆盖锅上,碗与锅交接处用桑皮纸条封固,四周...
  拼音:Qīnɡ Fěn  别名:汞粉(《本草拾遗》),峭粉(《日华子本草》),水银粉(《嘉佑本草》),腻粉(《传家秘宝方》),银粉(《本草述》),扫盆(《本草便读》)。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粗制氯化亚汞结晶。  生境分部:产湖北、河北、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用砖砌一炉灶,上有10个炉眼,每一炉眼放一平底锅。先将胆矾3.5斤、食盐3斤放于盆内,加水约3斤混合,放入水银6.2...
  拼音:Pī Shí  别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  ①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
  拼音:Qiān Dān  别名:丹(《范子计然》),黄丹(《抱朴子》),真丹(《肘后方》),铅华(《别录》),丹粉(《唐本草》),红丹、虢丹(《续本事方》),国丹(《秘传外科方》),朱粉(《纲目》),松丹、东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陶丹、铅黄(《药材学》)。  出处:《本经》  来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部: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将纯铅放...
  拼音:Lú Gān Shí  别名:甘石(《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羊肝石(《现代实用中药》),浮水甘石(《中药志》)。  出处:《外丹本草》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的矿石。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原形态:菱锌矿(《石雅》)  三方晶系。晶形呈菱面体,但少见。一般多为土块状、钟乳状、多孔块状等。颜色因杂质而不同,纯净者为白色,含铅者为深绿色,含镉者为黄色,含铁者呈...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