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甘草豉汤

  • 方证详情
  • 产品评论
  • 产品参数

  栀子甘草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①开膈清热;②镇静、解热、消炎、利胆、止血及利尿;③清热除烦,益气安中之功效。主治①栀豉证之若少气者。②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③伤寒、温病,经汗、下后,心中懊依,虚烦不得眠,短气。临床常用于胸膈烦热而兼乏力气虚者。

  歌诀:山栀香豉效可夸,少气须将甘草加;若用生姜惟治呕,补虚吐实两方嘉。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现代用量:栀子10g,炙甘草6g,豆豉30g。

  用法用量:清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五合,纳豉,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吐者止后服。现代用法:以水800ml,先煮栀子、炙甘草,取500ml,再加人豆豉,煮取300ml,分为两份,温服一份。

  功用:开膈清热,除烦,益气安中。现代研究:镇静、解热、消炎、利胆、止血及利尿。

  主治:栀豉证之若少气者;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伤寒、温病,经汗、下后,心中懊依,虚烦不得眠,短气。

  方义:①本方由栀子豉汤加甘草而成,为清热除烦补虚之剂。方中栀子豉汤以清胸膈之烦热,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以扶正虚。

  ② 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侬结痛等证俱解矣。栀、豉解见上。汗、吐、下后中气虚,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补中。呕者汗、吐、下后胃阳已伤,中气不和而上逆,故加生姜暖胃解秽而止逆也。

  运用:临床常用于胸膈烦热而兼乏力气虚者。

  附注:近代临床有用治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者,可参考。(《中医历代良方全书》)

  《备急千金要方》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等而发病者。

  《方极》治栀子豉汤证而急迫者。治膈噎食不下者。

  现代临证,可用于急性食道炎、急性胃炎、产后血虚气陷、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肛门周围瘙痒、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菌痢、急性泌尿系感染、高血压病等病症而见本方证者。(《伤寒论汤证论治》)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①栀子豉汤原方的效用优良,已可夸耀,若因误治伤气或邪火食气而出现少气者,可加人二两炙甘草以益气,如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五两生姜,则是为了取生姜降逆之功以治疗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兼见呕吐之症。

  ②栀子甘草豉汤与栀子豉汤之鉴别:两方证均为余热未尽,里虚,热邪留扰胸隔之证,而栀子甘草豉汤证是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兼有少气者为其别。

  重要文献摘要:

  《中医学用心得集 伤寒温病讲稿》:“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眼…心中懊……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伤寒论》:“发汗后,水药不得人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绛雪园古方》:“ 栀子甘草豉汤,吐胸中热郁之剂。加甘草一味,能治少气,而诸家注释皆谓益中,非理也。盖少气者,一如饮家之短气也,热蕴至高之分,乃加甘草载栀、豉于上,须臾即吐,越出至高之热。”

  《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 梔子甘草豉汤主治无形邪热陷于胸膈,兼中气不足者,除上述栀子豉汤的症状外,尚有气短表现,故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加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即为栀子甘草豉汤。”

  《伤寒来苏集》:“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汤证论治》:“栀子甘草豉汤治疗急性食道炎: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急性食道炎,指出无论因热汤烫伤或吞咽烧酒引起,均一二剂收效。”

  《近代中医珍本集•伤寒分册》:“栀子甘草豉汤,交水火兼和中气之方也,凡栀子豉证而见中气不足者用之。”

功能主治
开膈清热,除烦,益气安中。用于栀豉证之若少气者;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伤寒、温病,经汗、下后,心中懊依,虚烦不得眠,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