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病针灸疗法

  • 方证详情
  • 产品评论
  • 产品参数

面痛是以眼、面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面风痛”“面颊痛”。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其发生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三叉神经分眼支(第1支)、上颌支(第2支)和下颌支(第3支),第2支、第3支同时发病者多见。

辨证:1.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

2.面痛主要发生在眼部,属足太阳经证;面痛主要发生在上颌、下颌部,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证。

治疗:针灸治疗

治法: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以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配穴:眼部疼痛配攒竹、阳白;上颌部疼痛配巨髎、颧髎;下颌部疼痛配夹承浆、颊车。

方义: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太冲分属手阳明、足厥阴经,两经均循行于面部,两穴相配为“开四关”,可祛风通络止痛;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与面部腧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血。

操作:毫针泻法。面部诸穴可透刺,但刺激强度不宜过大。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可用重刺激,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功能主治
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治疗以眼、面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面风痛”“面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