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又名回令丸、萸连丸、茱连丸、佐金丸、二味左金丸。中医成方药。源自《丹溪心法》火方。由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组成,具有清肝泄火,降逆止呕的功效,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者。
歌诀: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
功能:泻火,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性味:气特异,味苦、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制法: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禁忌: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
3、脾胃虚寒者不适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作用:1、左金丸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左金丸4g/kg,6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胃排空(P<0.05);2g/kg,4g/kg,6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运动(P<0.01),2g/kg的剂量与2.5mg/kg的阿托品的抑制作用相似,加入木香后则减轻这种作用。还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左金丸水提液(6.7g生药/kg体重的剂量)能促进实验性大鼠胃小弯溃疡的愈合,治疗5d后,愈合率达93.33%,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有效率81.25%)和生理盐水组(有效率47.06%)。水提液(4g/kg),能明显对抗盐酸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其抗盐酸乙醇致损的作用与剂量有关,4g/kg,8g/kg组作用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剂量-溃疡指数回归方程为Y=57.5-8.23X,相关系数γ=-0.88,剂量与溃疡指数呈负相关,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ED50=3.5g/kg。左金丸加入木香或者不加入木香时,对抗盐酸乙醇致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作用相似。左金丸又能抑制胃酸分泌,在胃窦移植术致大鼠慢性高胃酸分泌模型中左金丸水提液能减少胃液分泌,左金丸组的胃液量为(2.9±0.9)ml,空白对照组胃液量为(4.2±2.7)ml。左金丸加木香后,水提液能明显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在这两个模型中,由于减少胃液分泌,所以降低了总酸流量。左金丸加木香的水提液,在大鼠活体胃灌流模型的十二指肠给药30min后,明显抑制大鼠基础泌酸,使胃液中酸浓度明显下降(P<0.01),泌酸反应时效曲线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抑酸效价与剂量有关,4g/kg剂量作用明显,抑制率83.6%,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雷尼替丁组,但继续增大剂量不能提高效价。大鼠基础泌酸稳定后,收集60min的胃灌流液,然后皮下注射五肽胃泌素,明显刺激胃酸分泌,60min后由十二指肠注入6g/kg水提液,胃酸在15min内开始下降,45min时达到最低水平,抑制率达53%,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在持续维持血中胃泌素浓度条件下,可使胃酸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缓慢回升,作用时间较短,提示其拮抗胃泌素刺激泌酸的作用是可逆的。
2、左金丸抑菌作用:采用平皿打孔法,加入左金丸溶液,培养24h,左金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的抑菌力较强,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稍次。
3、抗炎镇痛作用:用热板法以左金丸6g/(kg.d)给小鼠灌胃,连续5d,可提高小鼠镇痛阈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用扭体法,以左金丸6g/(kg.d)给小鼠灌胃,连续5d,对0.5%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还能抗炎,以左金丸1g/(kg.d)给大鼠灌胃,连续6d,可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化裁: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应用:锑剂反应性呕吐:一卫性男青年,工人,患慢性血吸虫病,在血吸虫病房住院治疗,采用酒石酸锑钾(简称锑剂)20天疗法。至疗程第7天(注射第7针)时,泛恶呕吐,难以忍受,遂要求中止治疗,当时我建议用中成药左金丸治之,每次3g,1日3次。药后1天,泛恶呕吐缓解。继续注射锑剂,配合服用左金丸,不再发生呕吐,以致疗程顺利结束。与此同时,该病房另有恶心呕吐反应者8人,经服用左金丸,均获得了止呕的效果。
论述:1、《医方考》: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2、《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
3、《古方选注》:经脉循行,左升右降,药用苦辛,肃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吴茱萸入肝散气,降下甚捷;川黄连苦燥胃中之湿,寒胜胃中之热,乃损其气以泄降之,七损之法也。当知可以治实,不可以治虚,若误论虚实而用之则误矣,
4、《金鉴》: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独用黄连为君,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5、《谦斋医学讲稿》:方中黄连入心,吴茱萸入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茱萸为反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茱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茱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6、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han)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7、《丹溪心法》卷1:“肝火胁痛。”
比较: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左金丸中的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戊己丸中的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
香连丸中的连、萸同炒后去吴荣英,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非腺毛1~9细胞,有的充满红棕色物;腺毛头部多细胞,椭圆形,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柄2~5细胞。
2、取本品1g,研碎,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6:3:1.5:1.5:0.5)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斑点。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通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盐酸-甲醇(1:100)适量,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将提取液(必要时浓缩)移至50ml量瓶中,加盐酸-甲醇(1:100)稀释至刻度,摇匀。照柱色谱法(附录ⅥC)试验,精密量取5ml,置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内径约0.9cm,中性氧化铝5g,湿法装柱,并先用乙醇约30ml预洗)上,用乙醇25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50ml量瓶中,加硫酸液(0.05mol/L)稀释至刻度,摇匀。
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在345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20H18ClNO4的吸收系数(E1cm1%)为728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生物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8ClNO4)计,不得少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