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丸/逍遥散【附4方】

  • 方证详情
  • 产品评论
  • 产品参数

逍遥丸,中医成方药,功效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成份: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色的水丸,或为黑棕色的水丸;味甜。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规格:每袋装6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少、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5.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月经量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附方1:逍遥散,中医方剂名,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证。

  处方:柴胡 15克;当归 15克;白芍 15克;白术 15克;茯苓 15克;生姜 15克;薄荷 6克;炙甘草 6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来源流传:1.渊源于汉代:《伤寒论》载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四味组成,用于气郁而致厥逆之证,体现了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治法。《金匮要略》载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六味组成,主治妇人妊娠腹中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有疏肝养血、健脾祛湿之效。两方均为和解剂,皆有疏肝解郁之功。

  2.成方于宋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始载逍遥散,其组成为四逆散易枳实,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川芎,加薄荷、生姜组成,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主治肝郁血虚所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

  3.充实于明清:明代《审视瑶函》载柴胡参术汤,由柴胡、白术、甘草、人参、川芎、当归、熟地组成,主治怒伤元阴元阳导致的暴盲症。明代《寿世保元》载加味八珍汤,由黄芪、白术、甘草、防风、熟地、川芎、白芍、人参、知母、当归、山药、益智仁、升麻、黄柏组成,主治妇人曾经小产,今有孕,预先培补为妙。清代《傅青主女科》载加减逍遥散,由茯苓、白芍、甘草、柴胡、茵陈、陈皮、栀子组成,主治妇人怀抱抑郁、口干舌燥、呕吐吞酸而血下如崩者。又载宣郁通经汤,由白芍、当归、丹皮、山栀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郁金、黄芩、甘草组成,主治妇人经水未来腹先痛。所举诸方,均在逍遥散基本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4.发展于现代:由逍遥散化裁出了许多方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多以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为基础药,而灵活配伍。如归芍丸(《妇科病中医诊疗法》1959年版)在基础药上配伍川断、杜仲、萸肉等以疏肝健脾、补肾利湿。截郁合欢汤(《谦斋医学讲稿》1964年版)在基础药上配伍三七、合欢皮、柏子仁等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乳房胀痛方、乳房囊性增生方(《中医治法与方剂》1985年版)在基础药上着重配伍香附、青皮、牡蛎、王不留行、连翘、花粉等以疏肝通络、散结消肿。

  化裁: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临证加减:(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注意事项:(1)阴虚阳亢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附方2:《医统》卷八十四·逍遥散

  别名:柴胡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人参、半夏(制)、柴胡、黄芩、陈皮、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加减:呕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术;少睡,加酸枣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来源:《医统》卷八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

  用法: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附方3:《外科正宗》卷二·逍遥散

  药物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香附8分,丹皮7分,甘草6分,薄荷5分,黄芩(有热加)5分。

  处方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剂功效:和气血,开郁行滞,散结。疏肝。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


  附方4:《女科秘要》卷三·逍遥散

  药物组成:白术,川归,白芍,花粉8分,玄胡8分,地骨皮1钱,石莲子1钱,黄芩4分,薄荷4分,龙胆草5分(1方无黄芩)。

  处方来源:《女科秘要》卷三。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性急,或当行经时房事触伤,腹中结块如鸡子大,左右而动,月水不行,变作五心烦热,头昏目眩。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血见水即滞,闭而发热,初起1-2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

  方剂功效:退寒热。

  用法用量:上为散服,或水煎服。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TheKAMPO,(1983;2:13):实验表明,逍遥散能增强硫贲妥钠、戊巴比妥钠等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长其麻醉时间,增强麻醉效果,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有明显保护作用,能降低死亡率,减轻惊厥程度,具有一定的抗惊作用。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对性腺功能的影响TheKAMPO,(1983;12:13):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此作用是通过卵巢实现的。

  3.保护肝脏作用《山西医药杂志》,(1976;2:71):实验表明,本方能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并可使肝细胞内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趋于正常,方中以茯苓、当归的作用最为显著。

  临证特点:(1)特点乃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同治,使肝体得畅,血虚得养,脾虚得补,诸证自愈。

  (2)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临证中若肝郁头痛较甚者,加川芎、白芷;肝郁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肝郁胁下有瘕者加鳖甲、生牡蛎。现代 研究:逍遥散有明显的降低谷丙转氨酶、显著消退肝细胞肿胀、保护肝损伤等作用,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乳腺小叶增生、经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3)逍遥散自薛立斋善用之后,遂为后世所重。赵养奎《医贯》对其称赞有佳,谓:“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效。”此虽殊不可取,然余在临证中对逍遥散颇为中意,无论内伤、杂症辨证应用 无不应手取效,曾自诩余无他技,唯于临证时善用逍遥散加减耳。赵羽皇对逍遥散解释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与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得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营血以养肝也;薄荷解郁;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逍遥。其内热外盛者,加丹皮解郁热,炒栀子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

  (4)逍遥散临证加减常用有: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辩证要点:逍遥散所治之证主要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中医所说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脏,中医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人摄入的食物化生为营养物质。脾失健运是指脾虚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编者注)。应用逍遥散的基本症状是两胁胀痛,神疲食少,舌质淡,脉弦而虚。

  文献资料:方论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