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中医方剂名,源自《伤寒论》。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组成:甘草6克(炙) 干姜4.5克 附子10克(生用)
用法: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方论: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实验研究:强心作用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82(1):18,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β腺受体兴奋药。 《新中医》1981(1):49,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两者均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著,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
原文附注: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3)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少阴病,脉沉者,指脉沉而微细,乃少阴心肾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之象,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1]也。(伤寒论:281)
注释:
[1]但欲寐:指患者精神萎靡不振,体疲乏力,呈似睡非睡的状态。少阴阳虚寒化证的主要脉症。症见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包括心、肾两脏。心属火,主血脉与神明,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藏精主水,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邪入少阴,心肾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精亏血少,脉道不充,则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但欲寐为阳气亏虚,不能养神,故见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呈似睡非睡状。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1],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2],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论:282)
注释:
[1]欲吐不吐:即欲吐而无物可吐。
[2]下焦虚有寒:指肾虚有寒。
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症见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引水自救,小便色白。
少阴病欲吐不吐,为下焦肾阳虚衰,浊阴上逆,胃失和降,故欲吐,但因胃腑空虚,故无物可吐;阴寒盛于下,虚阳上扰,故心烦;心肾阳气衰微,神疲乏力,故但欲寐。此证若不急治,至五六日,邪气深入,心肾阳虚愈甚,火不暖土,脾失温运,水谷不化,故自利;阳虚火衰,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加之下利,故自利而渴;口中津亏,则引水自救;小便色白者,为下焦肾阳虚衰,气化障碍之征。治宜四逆汤温脾肾之阳。
本条云:“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伤寒论》第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自利而渴,缘于下焦阳虚,不能气化蒸腾,津不上行,是津亏致渴;太阴自利不渴,病因中焦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原文】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1],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2],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4)
注释:
[1] 温温欲吐:指自觉心中蕴结不适, 恶心泛泛欲吐。温(yun, 音运),同愠。
[2]胸中实:指胸膈有痰浊阻塞的实证。
四逆汤治少阴病,膈上寒饮证。症见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干呕。
本证乃少阴肾阳虚衰,不能温运气化,津液聚而为寒饮,上逆停于膈上。膈上寒饮,干呕者,不可用吐法,当温补脾肾,方用四逆汤。
若病初起,即见手足冷,脉象弦迟,并见饮食入口即吐,心中蕴结不适,泛泛欲吐,复不能吐者,是痰浊实邪阻遏胸中的实证。邪阻胸中,正气向上驱邪,故饮食入口则吐,不进食时,亦觉心中蕴结不适而上泛欲吐,但又因痰食阻遏不行,故复不能吐。胸中痰浊阻遏,阳气被郁,不得布达于四末,故手足寒;邪结阳郁,气血运行迟滞,故脉来弦迟。因痰浊宿食阻遏胸中,病位在上,有上越之势,治应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采用因势利导法,方用瓜蒂散催吐,禁用攻下。
【原文】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1],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3)
注释:
[1]内拘急:指腹中拘急不舒或拘急疼痛。
四逆汤治阳虚阴盛之寒厥证。症见大汗出,热不去,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四肢厥逆而恶寒,下利清谷。
本证既有太阳表邪,又有少阴阳虚阴盛,由于汗法使用不当,致大汗出,而肌表邪热不但不解,反致少阴阳气更伤。肌表邪热不去则发热;阳气虚损,经脉失之煦养,则外见四肢疼痛,四肢厥逆而恶寒,内见腹中拘急不舒,下利清谷。此虽表里同病,但里证为急为重,故急当用四逆汤救里,待里阳恢复后,再行治表。
【原文】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4)四逆汤治汗下后厥冷证。病由大汗出,或大下利,重伤阴液,阴损及阳,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厥冷者,方用四逆汤急救回阳。
【原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1〕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25)
注释:
[1]下利清谷:指下利完谷不化,并有清冷感。
四逆汤治少阴阳虚下利证。症见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
表热,指阳明(本条见于阳明篇)经热未尽,故仍有发热,脉浮。里寒,指少阴阳虚里寒,故下利清谷,脉迟。此虽表热里寒,但以少阴阳虚里寒为急,故用四逆汤急温其里。
【原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1],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8)
注释:
[1]拘急:指筋脉拘急,俗称抽筋。
四逆汤治霍乱,亡阳重证。症见呕吐、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霍乱吐利交作,又见汗出,为阳亡液脱之危重证候。发热恶寒,为里真寒外假热;四肢拘急,为津液骤脱,筋肉失之濡养;手足厥冷,为阳气亡失,手足失之煦养。治宜急救回阳固脱,方用四逆汤。
【原文】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9)
四逆汤治霍乱亡阳,真寒假热证。症见呕吐,下利,小便复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霍乱既吐且利,津液必伤,反见小便复利,大汗出,实为阳气暴亡,肾阳大亏,固摄与气化衰竭。肾阳衰,则小便清利;卫阳衰,则大汗出;脾肾阳衰,则下利清谷;阴寒盛于里,格虚阳于外,则里寒而外热;阴阳俱衰,则脉沉微欲绝。治宜速用四逆汤破阴散寒,回阳救逆。
【原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1]主之。(金匮呕吐:14)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释:
[1]四逆汤:《伤寒论》为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余同。四逆汤治呕吐,脾肾虚寒证。症见呕吐,身有微热,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脉微弱。
本证为脾肾阳虚寒盛,致胃气上逆而呕。脾阳虚弱,必胃阳亦虚,胃虚则不能主司下降,阴寒邪气随胃气上逆,则呕吐;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则身有微热,四肢厥冷。肾阳虚弱则膀胱之阳亦虚,失其温化固摄之职,则小便清利。脾肾之阳俱虚则脉微弱无力。治用四逆汤温阳救逆。因病情危重,阴寒内盛,阳气有欲脱之势,故曰:“见厥者,难治。”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1]。(金匮下利:36)
注释:
[1]桂枝汤:见经方解表剂。
四逆汤治下利,脾肾阳虚兼表证。症见下利清谷,腹胀满,身体疼痛。
此为表里俱病。在里脾肾阳虚,不能温运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阳虚不运,寒凝气滞,故腹胀满。在表风寒侵袭,邪滞于表,营卫通行受阻,故身体疼痛。治宜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此法是治虚寒下利兼表的基本原则,先用四逆汤温里以复脾肾阳气,再用桂枝汤治表,其解表药祛邪之力将会得益体内正气的协助。假若先予解表,体内阳气将会随汗而更损,反使寒气更加壅盛,最后导致腹满加重,病情危笃。
用方思路:四逆汤是治疗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的主方,具有回阳救逆、破阴散寒功用。凡各种原因导致的亡阳厥逆证,均可用此方加味治疗,如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方即是。临证若气阴两虚者合生脉饮;心阳虚水肿者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等;心血瘀阻者加丹参、赤芍、川芎等。本方临床用于抢救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脱液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症;也用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
医案举例:刘天鉴医案:陈某,50余岁,住大西门。陡然腹痛,吐泻大作,其子业医,投以藿香正气散,人口即吐,又进丁香、砂仁、柿蒂之属,亦无效。至黄昏时,四肢厥冷,两脚拘挛,冷汗淋漓,气息低微,人事昏沉,病势危急,举家怆惶,求治于余。及至,患者面色苍白,两目下陷,皮肤干瘪,气息微弱,观所泻之物如米泔水,无腐秽气,只带腥气,切其脉,细微欲绝。余曰:此阴寒也。真阳欲脱,阴气霾漫,阳光将熄,势已危笃,宜回阳救急,以挽残阳。投大剂四逆汤。当晚连进2剂,冷服。次早复诊:吐利止,厥回,脉细,改用理中加附子而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刘天鉴医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