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泻经汤【附1方】

  • 方证详情
  • 产品评论
  • 产品参数

竹叶泻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原机启微》《证治准绳》。具有外散风热,内清伏火之功效。主治眼目涩痛、视物微昏,内壁按之有脓液流出。症见泪囊区肿核色微红,痛痒并作,眵多胶结,舌质红,脉数。临床上常用于治急性泪囊炎。

组成:柴胡、栀子、羌活、升麻、黄连、大黄、炙甘草各五分,赤芍药、草决明、茯苓、泽泻、车前子各四分,黄芩六分,竹叶十片。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功用:外散风热,内清伏火。

主治:治眼目涩痛、视物微昏,内臂按之有脓液流出。

方义:方中竹叶、黄连清心火;大黄、栀子、黄芩、升麻清脾泻热;泽泻、车前子助竹叶清热利湿;茯苓、甘草配升麻理脾渗湿;用柴胡、决明子以加强清火疏肝;羌活能除膀胱经之风湿,赤芍祛瘀凉血。诸药相配,共奏泻积热,祛湿滞之功。

运用:诊断要点:泪囊区肿核色微红,痛痒并作,眵多胶结,舌质红,脉数。临床上常用于治急性泪囊炎。

加减化裁:如脓多稠粘,则可去羌活,选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

使用注意:本方苦寒易伤胃气。


附方:《证治准绳》·竹叶泻经汤

组成:青竹叶十片,柴胡、栀子仁(炒)、川羌活、升麻、甘草(炙)、黄连、大黄各五分,赤芍药、草决明、白茯苓、车前子、泽泻各四分,黄芩六分

用法:研为粗末,清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稍热服。

主治:眼目瘾涩眊躁,视物微昏,内眦开窍如针作痛,按之浸浸脓出。

出处:《证治准绳》


重要文献摘要:《原机启微·热积必溃之病》:“积者、重叠不解之貌。热为阳,阳平为常,阳淫为邪。常邪则行,邪行则病易见,易见则易治。……深邪则不行,不行则伏,因伏而又伏日渐月聚,势不得不为积也。积也久,久积必溃,溃始病见,病见则难治。难治者,非不治也。为邪积久,比溃已深。何则溃犹败也。知败者,庶可以救。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眨躁,视物微昏,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有两目俱病者,有一目独病者。目属肝,内眦属膀胱,此盖一经积邪之所致也,故曰热积必溃之病,又曰漏睛眼是也,竹叶泻经汤主之。大便不硬者,减大黄为用,蜜剂解毒丸主之。不然,药误病久,终为枯害。”

各家论述:张璐:乃目傍窍中流出薄稠水,如脓腥臭,拭之即有,久则目亦模糊也,嗜燥耽酒,痰火湿热者,每多患此,竹叶泻经汤、千金托里散,先后收功,久不治,亦有暗伤神水,耗损神膏之患。(《张氏医通精要》)

功能主治
外散风热,内清伏火。主治眼目涩痛、视物微昏,内壁按之有脓液流出。症见泪囊区肿核色微红,痛痒并作,眵多胶结,舌质红,脉数。临床上常用于治急性泪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