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疳理脾汤【附3方】

  • 方证详情
  • 产品评论
  • 产品参数

消疳理脾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二。具有驱虫消疳,健脾理气之功效。主治脾疳。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懒进,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症见面黄肌瘦,身热倦怠,食欲不振,时有吐泻等。临床治疗常用于小儿重度消化不良,肠蛔虫症,肺结核,贫血等多种病因所致的营养障碍者。

歌诀:消疳理脾曲芽槟,消化不良蛔虫症;二连青陈使君肉,芜荑芦荟草莪棱。

组成:芜荑、三棱、莪术、青皮(炒)、陈皮、芦荟、槟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黄连、胡黄连、麦芽(炒)、神曲(炒)。

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驱虫消疳,健脾理气。

主治:脾疳。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懒进,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

方义:方中神曲消果实饮冷之积,炒麦芽消谷面之积,二者相配,以消为主,消不伤正,有滞当清,积不消则症不平;三棱、莪术破瘀行气,开胃消食;芦荟攻积导滞以清除胃肠积滞,加用槟榔通便以破滞气、开郁气、行中气,陈皮燥湿运脾,胡黄连清饮食积滞之热,青皮解郁散结以疏肝理气,终使有形之积得去而无形之气得通,脾胃升降有序,纳运如常,原方是用来健脾益气,杀虫消积导滞,治疗小儿疳积,现取其消导健脾、运化脾胃之意来治疗小儿厌食症之脾胃积滞证。

运用:1.本方是治疗脾疳。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懒进,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面黄肌瘦,身热倦怠,食欲不振,时有吐泻等为辨证要点。

2.常用于小儿重度消化不良,肠蛔虫症,肺结核,贫血等多种病因所致的营养障碍者。

加减化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等,适当增减方中的药味及药量;小儿重度消化不良,肠蛔虫,可去芦荟,加焦山楂。


附方1:和中理脾汤

组成:当归、熟地(姜汁炒)各二钱,白芍(酒炒)一钱半,川芎一钱,陈皮、甘草、黄芩各一钱,半夏(姜炒)一钱半,白术、杜仲(盐炒)各二钱,茯苓一钱半

用法:加生姜三分,大枣三个,水煎,空心服。

主治:妊娠恶阻兼腰痛者。

功用:和中理脾,防胎下堕。

出处:《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


附方2:调肝理脾汤

组成:川芎10g,当归15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20g,泽泻15g,木香10g,枳壳12g,郁金15g,山楂15g

用法:水煎服。1日l剂,连服数十剂。

主治:1.肝脏肿大或一般肝病,胁下疼痛。2.肝脾不和的腹痛,舌体淡胖,脉濡缓。

出处:《陈幼之方》


附方3:抗毒活血理脾汤

组成:虎杖30g,丹参15g,香附12g,郁金12g,三棱9g,鳖甲12g,柴胡6g,五味子6g,生山楂15g,半枝莲15g,板蓝根12g,白花蛇舌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主治:乙型肝炎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证。

功用:疏肝和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症散结。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


重要文献摘要:方论选录:《李秀亮中医儿科证治心法》:"本方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二,由芜荑、三棱、莪术、炒青皮、陈皮、芦荟、槟榔、使君子肉、生甘草、川黄连、胡黄连、炒麦芽、炒神曲组成。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腻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损伤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乳食停滞,积而不消,乃成积滞。积滞与伤食、疳证关系密切,伤于乳食,日久不消,可变成积,积久不化,郁而生热,耗伤津液可转化成疳,故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方中神曲消果实饮冷之积,炒麦芽消谷面之积,二者相配,以消为主,消不伤正,有滞当清,积不消则症不平;三棱、莪术破瘀行气,开胃消食;芦荟攻积导滞以清除胃肠积滞,加用槟榔通便以破滞气、开郁气、行中气,陈皮燥湿运脾,胡黄连清饮食积滞之热,青皮解郁散结以疏肝理气,终使有形之积得去而无形之气得通,脾胃升降有序,纳运如常,原方是用来健脾益气,杀虫消积导滞,治疗小儿疳积,现取其消导健脾、运化脾胃之意来治疗小儿厌食症之脾胃积滞证。"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消疳理脾汤(《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疳证门)芜荑、三棱、莪术、青皮(炒)、陈皮、芦荟、槟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黄连、胡黄连、麦芽(炒)、神曲(炒)。引用灯心,水煎服。功能消疳健脾,理气止痛,,主治疳积,面黄肌瘦,身热倦息,食欲不振.时有吐泻等症。"

功能主治
驱虫消疳,健脾理气。主治脾疳。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懒进,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