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女,25岁,未婚。
初诊:1975年12月17日。经行口鼻出血,伴腹痛。患者13岁月经初潮后,周期基本正常,有痛经史。 自23岁至24岁,偶有几次经前鼻衄,几滴而止,诊为“倒经”,经服中药而愈。1975年9月25日正值经前,下夜班午睡后,突然大量鼻衄,从口鼻中涌出,色鲜红夹有血块,即到广州某医院急诊。一昼夜中经注射药物和填塞鼻腔处理未能止血,入该院五官科住院。检查所见:“鼻中隔左侧前下方有糜烂面,有多量血液涌出”。内科会诊认为鼻出血与内科关系不大。入院后6天,共鼻衄约2 000毫升,输血600毫升。住院18天鼻衄暂止而出院,出院诊断为“代偿性月经”。 自从9月大量鼻衄后,至今未愈,月经周期不定,经量减少,经色深红,痛经。昨天下午鼻衄,量少,经行第3天,未净,量不多,色暗红。睡眠欠佳.纳差,疲倦,面色晦黄,唇暗,舌暗尖红,边有瘀斑,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诊断:经行吐衄。辨证:肝郁化火,火气上逆,兼有脾虚湿郁。治法:清肝降火.引血下行,佐以健脾化湿。
处方:生地黄、怀牛膝各15g,牡丹皮、黑栀子、赤芍各9g,丹参、佛手各12g,山楂肉、绵茵陈各15g,藿香6g。3剂,每天l剂。
二诊(12月27日):服药后胃纳转佳,睡眠好,但头晕,舌暗红稍淡,苔薄白,唇暗,脉滑略弦。服上方脾湿稍化,除继续引血下行外,兼养血和肝。
处方:干地黄2;g,白芍、怀牛膝各15g,丹参、黑栀子各12g,山楂子15g,赤芍,香附各9g,茯苓、桑寄生各20g。4剂。
三诊(1976年1月14日):月经9日来潮,现未净,12日衄血20毫升左右。面色仍稍晦黄,唇暗红,舌有瘀斑,苔白微黄腻,脉弦滑。仍守前法,并加强舒肝之品。
处方:柴胡6g,茯苓25g,白芍、白术各12g,黑栀子、牡丹皮各9g,丹参、怀牛膝各12g,桑寄生15g。3剂。
四诊(2月11日):末次月经2月6日至10日,量较前几次稍多,色暗红,有血块。经期中仅有少许血丝从鼻孔流出,心烦不安,胃纳欠佳,舌尖红,边有瘀点,苔白略厚.脉弦滑。治则如前。
处方:怀牛膝、丹参各15g,茯苓20g,白术、白芍、佛手各12g,桑寄生15g,干地黄20g,黑栀子9g。4剂。
五诊(3月15日):月经将潮,今日来自觉喉中有血腥味,但未见鼻衄,自觉胸部和小腹胀痛,夜寐不宁,小便短赤。舌淡暗,边有瘀点,苔白略腻,脉弦滑。肝气尚郁,兼有瘀滞,治法除继续引血下行外,加强解郁行气化瘀之品,以巩固疗效。
处方:丹参12g,川牛膝158,黑栀子、牡丹皮、桃仁、郁金各12g,茯苓20g,白芍、山楂肉各15g,青皮9g。4剂。
六诊(6月12日):末次月经5月25日,5天干净,量中等,色深红,痛经减轻,无鼻衄,仅于经后自觉喉中有血腥味。舌尖红,质淡暗,苔白,脉细弦略滑数。守前法。
处方:丹参12g,怀牛膝15g,黑栀子9g,茯苓25g,生地黄、白芍各20g,怀山药、车前子各15g,香附9g。5剂。
七诊(9月22日):近几个月来已无鼻衄,亦无自觉喉中血腥味。痛经减,腰痛已瘥。精神好,胃纳可,月经正常。末次月经9月16日,量中等。面色红润,舌质淡暗尖稍红,苔白略腻,脉弦滑。
处方:丹参15g,怀牛膝15g,黑栀子9g,茯苓25g,怀山药15g,甘草3g,北沙参、女贞子、墨旱莲各15g。4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