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女,23岁。
初诊∶1962年1月2日。
主诉及病史∶产后小便不通已4天,需用导尿法排小便。小腹不胀而无尿意,口干而不欲饮,烦而不安。请余会诊用中药治疗。
诊查∶新产妇人,面色苍白,两颧嫩红,表情忧虑。小腹不胀,压之不痛。舌质红,苔白干,脉细数。
辨证∶产时失血致阴津不足,五内枯燥,金不生水。因肺气不降,肾阴亏损而口干不欲饮,腹不胀而无尿意。此属气化不及州都,津液亏损之产后癃闭证。
治法∶育阴津,降肺气,通关利尿,增液行舟。
处方∶天冬15g 麦冬12g 生地黄30g 熟地黄30g 黄柏10g 知母10g 龟版30g(先煎) 肉桂3g(煽服) 北杏10g 紫菀15g。1剂即煎。
二诊∶服上方药后3小时能自行排尿,尿量约200ml。嘱照上方加党参15g,再服药2剂而愈。
按语:产时失血,汗出过多,阴津已亏。产后劳倦,脾虚不运。加之产时屏气努力,每致肺郁气闭,肺气不降,气化不及州都,自然无尿可排。津亏的辨证要点为口干而不欲多饮,小腹不胀而无尿意,脉细数而舌红苔干。故本例选大补阴丸益肾阴、滋肾水,用生地、二冬润泽肺金以增水液之上源,合通关丸温膀胱之气兼疏利水道,佐北杏、紫菀以肃降肺气。用药切中病机,审因论治故能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