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云治疗风疹医案

来源:子阳医馆

冯某,男,5岁。

1992年7月17日初诊:主因皮疹2天,发热1天。患儿于2天前不明原因出现皮疹,先见于面部,后及胸腹部、躯干,色淡红,如针尖大小,瘙痒,伴纳呆,腹部不适,大便干,小便黄。曾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等药,疗效不显,故今日就诊。现主症同前,舌淡红苔白,脉浮数。查体:咽部充血,口腔黏膜部黏膜散在红色皮疹,枕部淋巴结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7.7×10°/L,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0,嗜酸粒细胞0.02。

西医诊断为风痧。中医诊断为风痧(风热型)。治法疏风解表,祛风止痒。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8克,竹叶6克,荆芥4克,牛蒡子8克,薄荷8克,板蓝根9克,牡丹皮6克,蝉蜕6克,菊花6克,白茅根10克,焦山楂12克,焦神曲12克,焦麦芽12克,鸡内金12克,甘草2克。水煎留液150毫升,分2~3次温服。3剂。

二诊:药后热退,皮疹消失,饮食稍增,大便仍稍干,舌淡红苔白,脉浮。继用前方,去荆芥、蝉蜕,加黄芩6克,炒莱菔子6克,以清肺胃余热,理气消食,引药下行。继用3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因其形似痧子,故名风痧。正如《痧麻明辨》曰:风痧…缘感受风热而发,药宜清凉解表,更审天时寒暑而施之。方中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板蓝根配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芦根、荆芥、薄荷、菊花、蝉蜕祛风止痒;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和胃消导,以断食积化热上熏肺、胃之后路;甘草利咽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解毒,祛风止痒之功,故能治愈本病。风痧一症除邪毒与气血相搏以外,往往与饮食不节有很大关系,故治疗风痧时多配合和胃消食之药,每取良效。(《中医临床家——马新云•风疹》)。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