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
初诊:丹痧发于遍身,骨节酸痛异常,喉痛,此喉痧重症。舌红起刺如杨梅,是其特征。
处方:浮萍5克,前胡5克,板蓝根9克,紫草2.4克,栀子皮9克,蒲公英9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射干2.4克,牡丹皮6克,连翘9克,六一散9克,白茅根30克(打)。
另:玄明粉30克,水冲,多次漱口。
二诊:喉痧重症,表之后当清之。
处方:小蓟9克,玄参9克,麦冬9克,连翘9克,升麻2.4克,板蓝根9克,知母9克,金银花9克,生栀子9克,通草3克,鳖甲24克(先煎),藏青果5枚。
另:陈莱菔英120克,煎汤代茶;外吹锡类散。
三诊:再投养阴凉血之属。
处方:鲜生地黄12克,小蓟9克,白薇9克,麦冬9克,夏枯草9克,通草1.5克,玄参9克,浮萍5克。
四诊:喉痧向愈,一身关节疼痛,不利转侧。
处方:浮萍6克,西河柳9克,豨莶草9克,桃仁泥9克,牡丹皮9克,薄荷6克,白芍9克,汉防己12克,海桐皮6克,蚕沙9克(包)。
按语:此例为喉痧重症,治以辛凉透表,解毒利咽。由于患儿血热阴伤,故于二诊起结合养阴凉血之品。丹痧不宜辛温解毒,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药,临床须谨记。(《现代名中医类案选•章次公医案》)。
猩红热是外感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糜烂,全身泛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中医学称本病为丹痧,因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亦称为疫痧疫疹烂喉丹痧。本病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多见,其传染性较强,常可引起区域性小流行。少数患儿在病程中或恢复期还可出现心悸、水肿、痹证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