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刘某,男,9岁,郑州新密人,2008年3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双侧腮部疼痛3天,发热1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吃饭时自觉右腮疼痛,肿势不甚,次日疼痛加重,肿势加剧,并波及对侧,自服板蓝根冲剂等效果不显。1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7℃,输头孢类及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遂就诊。诊见:双侧腮腺肿大,右腮肿甚,触之呼痛。体温38℃,血常规未见异常,咽部略红,咀嚼时双侧腮部疼痛明显,大便偏干,日1行,手足心热,腹胀灼热。舌红苔厚,脉数。
诊断:痄腮。
西医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辨证:热毒蕴结少阳。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升降散加减。
蒡子10g,薄荷6g,板蓝根15g,连翘10g,玄参10g,甘草6牛处方:炒僵蚕10g,蝉蜕10g,生大黄6g,姜黄6g,柴胡10g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2008年3月13日):患儿服用前方后大便变软,腮部疼痛减轻,发热见退,腮部肿胀几近消失,按压时有轻微疼痛,可咀嚼,太硬或太酸的食物仍不能食,舌红,苔变薄白,脉偏数。守法再调。
处方:炒僵蚕10g,蝉蜕6g,姜黄6g,生石膏30g,柴胡6g,黄芩10g,法半夏6g,赤芍10g,甘草6g
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剂药尽,症状消失而愈。
按:痄腮,中医又称虾膜瘟搭腮肿等。由外感风温时毒,内有积热蕴结所致。风热毒邪壅阻少阳经络,积热上攻,经脉失和,气机不畅,血运受阻,凝聚而为肿。方以升降散宣畅气机,通畅三焦;加柴胡、石膏、板蓝根等以和解少阳,清热散结郑师在治病时,常遵金匮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告诫我们要既病防变,防止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