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男,5岁。
初诊:3天来发热,头痛,嗜睡,曾在某医院治疗无效,来我院治疗。诊为乙型脑炎。入院高热39℃,嗜睡,无汗寒战,舌质淡红,苔白黏腻,脉弦细数。辨证属内蕴痰热,暑热蕴蒸,肺气不宜,清窍不利。治宜辛凉清解,肃肺降逆,清化痰热,透气达邪。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菊花9克,生石膏24克,薄荷6克,钩藤9克,竹叶6克,鲜藿香6克,鲜佩兰6克,荷叶9克,六一散9克(包)。
9月3日二诊:仍高热39℃,嗜睡,舌红,苔由白腻转黄腻,脉弦细数。
处方:金银花18克,连翘12克,生石膏20克,竹叶4.5克,石菖蒲4.5克,郁金6克,知母6克,焦栀子6克,淡豆豉6克,瓜蒌皮9克,川贝母9克,枇杷叶9克。9月4日三诊:高热达40.7℃,嗜睡,舌红,苔由白腻转黄腻,脉弦软数。证由湿热熏蒸,气机不畅,痰热蕴郁,清窍不利,日久阴伤,而痰热湿浊互结。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翘12克,生石膏20克,浙贝母12克,鲜薄荷9克,桃仁9克,杏仁9克,滑石12克,竹叶4.5克,石菖蒲4.5克,淡豆豉6克,玄参9克。9月5日四诊:患儿仍高热39~40℃,无汗,嗜睡,咳嗽,喉间痰鸣,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翘12克,滑石12克,芦根9克,竹叶6克,鲜佩兰9克,鲜薄荷9克,杏仁9克,枇杷叶9克,川贝母12克,冬瓜子9克,天竺黄9克,葶苈子9克。
9月6日五诊:服药后大便稀,1日5次,喉间痰鸣,咳嗽反射尚存,高热,嗜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去薄荷,加黄连3克,竹沥30克。
9月7日六诊:经辛凉清解,清化痰热之剂治疗后,发热渐退至37~38℃,痰减少,腹泻,嗜睡,舌苔仍黄厚腻。为湿浊留连,阴伤难复,余热未尽,而致气机不畅。处方:金银花24克,连翘12克,滑石9克,竹叶6克,芦根9克,通草3克,枇杷叶9克,玄参9克,葶苈子9克,白薇9克,石菖蒲4.5克,冬瓜子12克。
9月9日七诊:患儿体温降到正常,能坐起,但精神弱,便稀,1日3次,不消化,舌质嫩红,脉濡数。
按语:患儿病情为高热,嗜睡,头痛,脉弦,略滑数。诊为暑邪夹湿,上蒙清窍。虽以辛凉清化法,但病情继续发展,有内闭深入,阻滞气机,郁热生风之势。患儿腹泻,高热,嗜睡,在治疗中施以辛凉清解,化湿,祛痰,开窍等随症变化运用。同时,湿热不解,痰热尤甚,妨碍脾运化,故用化湿祛痰药较多;又因热郁闭肺卫,肺失透邪之力,治法中透气开肺药亦多;大便运化失常,津液亏耗难复,在病邪渐退之际,以调养脾胃而痊愈。(《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治小儿暑温案》)。
注:小儿暑温,即流行性乙型脑炎,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致病,以蚊虫为传播媒介,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本病属中医学暑温范畴。10岁以下小儿容易发生,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暑为阳邪,其发病具有急(发病急骤)、速(病情传变迅速)、危(可突然出现危重征象)、残(往往留有肢体残废等后遗症)的病变特点,被列为法定传染病。
本病病因为暑温时邪。暑为阳邪,伤人最速,且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在急性期,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规律发展变化,但因传变迅速,往往不遵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一般规律,多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其主要病变脏腑,急性期在肺、胃、心、肝,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在脾、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