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岁。
初诊:主因发热3天,咳嗽气喘2天,于1993年4月15日就诊。患儿3天前因外感流涕鼻塞,继而发热,体温39.2℃左右。曾自服清热解毒口服液、速效感冒冲剂,热势不退,翌日咳嗽频作,夜间气促时常喘促,到某医院肌内注射阿尼利定(安痛定),口服蛇胆川贝液、小儿化痰止咳冲剂等药无效,急诊来我院。查体温38.5℃,咽微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心率12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底部可闻密集的中小水泡音。胸透两肺底部可见片状阴影。血常规:白细胞19.2×10°/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为: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
处方:肺炎I号加葶苈子6克,浙贝母8克,紫苏子6克,黄芩8克。水煎。2剂。
二诊:热退,喘平,但仍咳嗽。
处方:前方去紫苏子,加前胡8克。5剂。
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7×10°/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8。胸透炎症已全部吸收。病告痊愈。
肺炎I号:炙麻黄3~6克,杏仁6~8克,生石膏9~15克,金银花10~15克,连翘9~10克,桔梗6~8克,炙枇杷叶6~8克,鱼腥草6~10克,芦根10~15克,甘草2~3克。
按语: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主治咳逆上气,喉中痰鸣;生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金银花、连翘疏风解毒,肃肺排脓;芦根清热泻火,养阴清肺止咳;甘草健脾化痰,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定喘,开启肺闭之功。(《临床中医家•马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