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患儿,男,8岁,2002年10月26日初诊。患哮喘已5年,曾因哮喘严重发作而多次住院,服过各种西药物,缓解后仍经常发作。
平时经常咳嗽气喘,面色苍白,形体虚胖,于3天前气候骤变受凉,至夜间即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清涕,曾服小儿感冒冲剂无效,次日即出现咳喘,午后至夜间为甚体检:体温39℃,肌肤灼热无汗,呼吸急促,咽扁桃体无肿大。胸透:两肺纹理增粗,余无殊。听诊:两肺哮鸣音明显,无湿啰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哮喘。证属脾肾虚弱,肺气不足,感受风寒,所谓本虚标实;
治则:标本兼顾,用加味苓桂术甘汤:
麻黄6g,细辛2g,五味子6g,苏子9g,桑白皮10g,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甘草3g,3剂,水煎服。
10月30日复诊:3剂服尽喘息已止,但仍有咳嗽,双肺哮鸣音消失,舌质微红,苔薄白,脉细数。用上方加黄芩6g,沙参10g,以清肺热,5剂后诸症平复。
按:本例为发作性哮喘,方中取麻黄宣肺平喘;配辛温之细辛入寒剂,取反以佐之之义,且细辛气盛味烈,长于疏散,能清气道,利肺脾之壅阻;加五味子之收敛,是为散中有收,防肺气耗散太过;用苏子辛温气香,善于下气消痰;桑白皮气薄性寒而善降;再加苓桂术甘汤,健脾化痰,标本兼顾。全方以清泄肺热为主,寒热并用,故平喘作用迅速而巩固,缠绵5载之顽疾终于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