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

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ES)又称婴儿玫瑰疹、第六病,是一种婴幼儿期常见发疹性传染病,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引起,有时也可因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及某些肠道病毒等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以高热、出疹为主要特征,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并发症少见。


流行病学

传染性

幼儿急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疾病,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污染的水、食物及污染物。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婴幼儿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后可被传染;部分病原体也可经接触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好发人群

幼儿急疹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患病高峰为7~13月龄,男女发病率相当。


好发季节

幼儿急疹全年均可发病,但冬春两季多见。


病因

总述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幼儿急疹最常见病因,但有时也可因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B型和埃可病毒)、腺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引起。


症状

总述

幼儿急疹潜伏期为8~15天,平均10天,起病急骤,以高热和热退疹出为主要临床表现,除此之外患儿还可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

1、发热


患儿常出现突发性的高热,数小时内体温可达39℃或更高,一般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发热时可伴有轻度的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也可有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一岁以内的婴儿高热时还可伴有惊厥。


2、皮疹


热退后出疹。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2~3㎜,压之褪色,常开始于颈部和躯干,并迅速波及耳后、臀部及四肢近端,1天内出齐。皮疹呈散在分布,很少融合,以躯干、臀部为多,四肢远端稀疏。1~2天后消退,消退后无明显的色素沉着。


并发症

幼儿急疹并发症较少见,多发生于HHV-6感染的患儿。


1、血液系统疾病


部分幼儿急疹患儿可能会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嗜血细胞综合征。


2、肝功能异常


幼儿急疹患儿可出现肝功能的异常,严重者可诱发肝炎、肝功能不全、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3、呼吸系统损害


幼儿急疹有时可引发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病变,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急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甚至合并有间质性肺炎。


4、心肌损伤


少数幼儿急疹患儿可合并心肌损伤,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心肌酶谱升高或心电图的异常,多为一过性,预后良好。偶尔可引起致死性急性心肌炎。


5、神经系统损害


幼儿急疹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脑炎、脑膜炎等病变,部分幼儿患者还可能发生肢体瘫痪和神经发育迟缓。


检查

预计检查

当婴幼儿出现高热、皮疹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患儿基本情况,之后医生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肝功能、病毒分离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1、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判断患儿是否有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表现。


2、测量患儿体温、血压、心率等基础体征,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对皮疹部位进行检查,了解皮疹的数目、大小、颜色、分布特点、性质等。


4、有时还会对肺部和心脏进行听诊,了解是否存在异常呼吸音和心脏杂音,以判断心、肺有无病变。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发热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出疹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明显减少,之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


2、肝功能检查


当出现转氨酶升高时,提示患儿存在肝功能异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HHV-6、7的确诊方法,通常可在新鲜脐血单核细胞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病毒。


4、病毒抗原检测


适用于早期诊断。目前广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病毒抗原,抗原阳性结果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5、病毒抗体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HHV-6、7型IgG、lgM抗体,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


6、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方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可以检测病毒核酸,有助于确定是否为活动性感染。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高热和热退疹出等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之后再结合病毒分离等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还常需与风疹、麻疹、猩红热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风疹、麻疹等疾病也常有发热、皮疹表现,有时可能会与幼儿急疹混淆,但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通常不难鉴别。


1、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低热和皮疹同时出现。风疹通常始于面部,然后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退疹后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患者还多存在耳后淋巴结肿大和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


2、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常有鼻卡他、柯氏斑等前驱症状。一般在发热后3~4天出疹,出疹期是发热的高峰。麻疹通常始于面部,然后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起初较小,之后扩大并相互融合,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和细小皮屑。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所致,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和溃疡,有时可伴低热症状。但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肺功能衰竭等表现。


4、猩红热


由乙型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皮疹呈弥漫性、红斑状和砂纸样,全身皮肤均可受累,疹退后可伴脱皮。患者还可出现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


5、药物疹


多在患病服药后发生。皮疹多变,可为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常有痒感。部分患者可因原发病引起发热症状。


6、传染性红斑


是因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皮疹主要见于面颊部,继而可在躯干及四肢出现花边状皮疹,有可能复发。部分患儿可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如发热、流鼻涕、嗓子痛、头痛、恶心、腹泻等。


治疗

治疗原则

幼儿急疹通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若患儿免疫受损或病情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抗病毒治疗。


药物治疗

1、退热治疗


高热者常先给予头部冷敷和温水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剂治疗,常用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


2、抗病毒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或者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医生可能会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更昔洛韦、西多福韦和膦甲酸钠等。


相关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更昔洛韦、西多福韦、膦甲酸钠


手术治疗

本病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幼儿急疹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症状多不严重,多数患儿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危害性

1、幼儿急疹具有传染性,可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2、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机体健康。


自愈性

本病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


治愈性

幼儿急疹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后,通常可以治愈。


治愈率

目前具体暂无大数据样本统计。


根治性

本病是可以根治的。


日常

总述

ES患儿日常需多休息、多饮水,并且注意适当与外界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同时用药治疗的患儿注意严格按照医嘱正确、合理用药,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


心理护理

患儿家属常因对幼儿急疹这种疾病缺乏认识,容易出现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此时家属可主动与医务人员交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情况,树立治疗信心,缓解不良情绪。同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有助于促进患儿恢复。


用药护理

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和更改剂量。


2、用药过程中家属要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尤其是对于已经出现惊厥的患儿,应避免声音过大以防刺激惊厥发作。


2、发热患儿可穿着棉质宽松的衣服,出汗后可用温水擦拭身体,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3、应及时添加衣被,以免着凉。


4、皮疹部位不可沾水,特别是不要用热水或是肥皂水清洗,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5、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患儿需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7、注意与外界隔离,患儿暂时不要与其他幼儿接触,以免传染他人。


饮食

饮食调理

幼儿急疹患儿应保证营养供给,合理喂养,稍年长患儿可给予多样、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同时适当多饮水,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尚在哺乳期患儿,合理进行母乳或奶粉喂养,以满足患儿机体生长所需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还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已添加辅食或稍年长患儿,可适当给予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西蓝花、紫甘蓝、橙子、猕猴桃、苹果、鸡蛋、瘦肉、鱼肉等。


3、注意奶瓶、餐具及食品的卫生、清洁,必要时进行定期消毒。


饮食禁忌

添加辅食或已经正常饮食的患儿,应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影响机体恢复。


预防

预防措施

1、避免与ES患儿密切接触。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定期对婴幼儿的玩具消毒。


4、幼儿急疹好发季节避免带着孩子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出门最好佩戴口罩。


5、家长和婴幼儿避免共用餐具或口对口喂食,防止病毒经消化道传染给婴幼儿。


相关疫苗

本病暂无相关疫苗。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不明诱因出现发热。


2、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3、伴咳嗽、流涕或呕吐、腹泻。


4、伴频繁惊厥。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症状时,家长需及时带小儿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婴幼儿出现发热、皮疹症状后,可及时去皮肤科或小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孩子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曾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目前有什么症状?何时出现的?


2、这些症状近期有加重或减轻吗?


3、近期有接触有存在类似症状的患者吗?


4、有做过相关检查吗?结果如何?


5、近期有使用过什么药物进行治疗吗?效果如何呢?


6、孩子既往用药过程中有什么过敏的药物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患的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3、需要进行哪些检查?检查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4、需要采取什么方法治疗?能否治愈?


5、药物治疗有效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6、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7、需要住院治疗吗?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