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cataract)是指由于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机体内外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50岁以上老人多发,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重影等。
临床分类
白内障可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1、按病因
分为年龄相关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和后发性白内障等。
2、按发病时间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白内障。
3、按晶状体混浊形态
分为点状、冠状和绕核性白内障等。
4、按晶状体混浊部位
分为皮质性、核性、囊膜下和混合型白内障等。
5、按晶状体混浊程度
分为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目前我国尚无白内障发病率的调查资料,不过可以确定白内障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女性患病率普遍高于男性。
发病趋势
白内障各种类型中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白内障,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白内障的发病率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而增高。
好发人群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好发地区
西藏等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的地区。
病因
总述
白内障发生的主要病因包括体内因素和体外因素,体内因素包括衰老、眼部手术、肿瘤、炎症等,体外因素包括物理损伤、化学损伤、长期用药。另外,患有青光眼、眼部外伤史等,可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基本病因
1、体内因素
衰老、眼部手术、肿瘤、炎症、遗传以及某些全身性代谢性(如糖尿病)或免疫性疾病,都可以破坏晶状体的组织结构,干扰其正常代谢而使晶状体混浊。此外,晶状体或眼球的发育异常以及某些先天性全身性综合征,也可以导致晶状体的形成异常而导致白内障。
2、体外因素
物理损伤(如电离辐射、微波辐射)、化学损伤(如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制造黄色炸药的主要原料)、药物(包括毒物)如缩瞳剂或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长期应用。
危险因素
1、过度日光照射;
2、患有青光眼;
3、有眼部外伤史;
4、过量饮酒及吸烟;
5、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6、严重腹泻、营养不良。
症状
总述
白内障最主要的症状是视力下降,通常进展缓慢,少部分病人视力不受到影响。患者还可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等视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
1、视力下降
这是白内障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症状。晶状体周边部的轻度混浊可不影响视力,而在中央部的混浊,虽然可能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但也可以严重影响视力。尤其在强光下,瞳孔收缩,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此时视力反而不如弱光下。晶状体混浊明显时,视力可下降到仅有光感。
2、视物模糊
看东西模糊,感到眼前朦胧,像蒙了一层雾。
3、对比敏感度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人眼需要分辨边界清晰的物体,也需要分辨边界模糊的物体,后一种分辨能力称为对比敏感度。部分白内障患者的对比敏感度下降。
4、屈光改变
(1)核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核屈光能力增强,产生核性近视,其近视程度可以比较轻,随着白内障发展而发生变化。原有的老视减轻,有时看书反而不用戴“老花镜”。
(2)若晶状体内部混浊程度不一,也可产生晶状体性散光。
5、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
(1)晶状体混浊程度不同,可导致晶状体各部分屈光不均,产生类似棱镜的作用,从而形成单眼复视(重影)或多视。有时患者可以发现在注视点周围有星形、束状等点彩样光晕。
(2)晶状体混浊可使进入眼内的光线散射从而对灯光、太阳光等亮光产生眩光。
6、色觉改变
混浊的晶状体对蓝光端的光线吸收增强,使得患者对这部分颜色不敏感。晶状体核颜色的改变也可使患眼产生色觉改变。
7、固定性黑影
在视野中时有片状或点状的固定黑影,在强光下更加明显。
8、视野缺损
晶状体混浊导致患者看到的视野有缺损。
病情发展
通常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影响不会很严重,但是随着病情发展,晶状体混浊部位增多,会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并发症
1、青光眼
随着白内障病情的加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晶状体膨胀可能引发青光眼,表现为眼睛疼、头疼、视力急剧下降等。
2、葡萄膜炎
白内障病人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引起葡萄膜炎,甚至是全葡萄膜炎,可有眼红、眼痛、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等。
3、失明
严重白内障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导致失明。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眼部、视力的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做对比敏感度试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视网膜电流图、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等。
体格检查
1、视力检查
应分别检查双眼远、近视力,以大致估计白内障所致视力的损害程度。对视力低下者,应例行光感、光定位、色觉检查。
2、眼压测量
排除青光眼等其他疾病导致的视力下降。
其他检查
1、对比敏感度试验
白内障可引起眼内光散射,使成像于视网膜的影像对比度下降。检查对比敏感度,可以为白内障诊断和判断白内障程度提供证据。
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是眼科常用的一种检查设备,裂隙灯会发出一束强光,显微镜有放大作用,集中光源照亮检查部位。检查前应充分散瞳并在严格的暗室条件下进行,充分散瞳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晶状体的情况,同时,也可证明是否有诸如局部后粘连等瞳孔病的存在。
3、视网膜电流图(ERG)
对于评价黄斑部视网膜功能判断有重要价值。
4、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
这是检查白内障成熟程度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阳性代表进展期白内障;阴性代表成熟期白内障。
5、Amsler表检查
对于轻度或中等程度的白内障,作准确的视野检查,必要时行Amsler表检查,以确定是否有中心暗点或视物变形,对于提示可能同时存在的青光眼或其他眼底病是极有意义的。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一般可做出诊断。散大瞳孔后,以检眼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根据晶状体混浊的形态和视力情况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目前我国采用的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盲与低视力的标准为矫正视力<0.05为盲,≥0.05且<0.3为低视力。1982年WHO与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提出,视力<0.7,晶体混浊,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为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特定年龄段的白内障患病情况有特定的调查标准,如确定年龄≥50岁,视力<0.1,晶体混浊,无其他导致视力障碍的眼病等。
鉴别诊断
1、青光眼
青光眼除了会引起视力下降之外,还会伴随着眼压的升高,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放射到头部,引发头痛,而白内障属于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因此,可以通过症状、测量眼压与之鉴别。
2、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症状也是视力下降,但发生机制不同,主要是由于黄斑处毛细血管萎缩变性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因此可以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进行鉴别。
3、晶状体生理性老化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所含水分逐渐减少,晶体蛋白的代谢产物增加,使得晶状体看上去呈淡黄色,似乎不透明,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视力。通过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体可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白内障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愈白内障,但利用药物可以控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手术治疗是各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1、抗氧化剂
包括谷胱甘肽、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等,以改善晶状体代谢为目的,延缓白内障的发展。
2、晶状体蛋白保护剂
包括吡诺克辛滴眼液、法可林滴眼液等。
相关药品
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吡诺克辛滴眼液、法可林滴眼液
手术治疗
经医生评估,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且无其他严重疾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1、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
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和皮质摘除而保留后囊膜。手术需在显微镜下完成,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因为完整保留了后囊膜,减少了对眼内结构的干扰和破坏,防止了玻璃体脱出及其引起的并发症,同时为顺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创造了条件。
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是应用超声能量将混浊晶状体核和皮质乳化后吸除、保留晶状体后囊的手术方法。超声乳化技术将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到3mm甚至更小,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并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近年来出现的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将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至1.5~2.2mm,大大减少了组织损伤和术后角膜散光,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3、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摘除术
应用超短脉冲激光进行辅助治疗,其具备瞬时功率大、聚焦尺寸小、穿透性强、精密度高的优势,也是一项类似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先进技术。可增加手术精准性、减少手术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目前已有白内障术者将其运用到复杂白内障的处理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4、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为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的最好方法,已得到普遍应用。人工晶状体按植入眼内的位置主要可分为前房型和后房型2种;按其制造材料可分为硬质和软性2种,均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光学物理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植入后可恢复视力、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
中医治疗
1、内治法
主要针对早期白内障,口服中草药制剂、粉剂或中成药丸剂。
2、外治法
用中草药浸液或应用现代方法炮制的中草药眼药水滴眼。
3、穴位及经络疗法
应用针灸或穴位注射中药制剂,以达到调整全身经络功能之目的。
治疗周期
白内障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白内障的预后和治疗是否及时、眼底情况等有关。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多数预后较好,但若患眼存在眼底病变、青光眼等,术后视力可能改善不明显。
危害性
1、白内障患者可出现视力减退,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2、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失明。
自愈性
不能自愈。
治愈性
通过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的视力可以得到改善。
复发性
白内障有较小复发的可能,一般年纪越小,复发率越高。
日常
总述
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有助于病情的恢复。术后遵医嘱进行复查,以免医生了解恢复情况。
心理护理
1、白内障患者由于视力下降,从病前清楚的视力变得模糊不清,生活受视力影响有诸多不便而被迫改变,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压力。为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可提供安静、整洁和温馨的环境,家属应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情。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护理
1、术后宜卧床休息2h,但无须绝对卧床,平卧位以不压迫眼球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眼痛情况,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监测血压、血糖,注意眼压变化。
3、保持术眼包扎敷料清洁、干燥,避免触碰,避免用力咳嗽及长时间低头弯腰动作;术后当日拆除眼部敷料后遵医嘱按时点眼药。
4、术后患者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蔬菜等。
5、术后2周至1个月内避免洗脸、洗澡,以免污水流入眼内。
生活管理
1、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
2、白天外出时,可戴太阳镜或宽边帽以减少眩光。夜间不要开车,以免发生危险。
3、室内使用充足的照明、调整地毯、家具等以避免患者发生碰撞,使其生活更加安全。
4、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来辅助阅读。
病情监测
患者应监测视力、视觉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疼痛、眼部发红加重、眼周肿胀、眼内分泌物异常、视野中有新的漂浮物、闪光或其他改变,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告知医生。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中应注意调理饮食,科学规律用餐,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饮食建议
1、选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动物性食物中以肉类、鱼类、蛋类、乳类为主;在植物性食物中则以豆类、谷类、硬果类为主。动物性食物中含有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植物性食物中的豆类如黄豆、青豆、黑豆、蚕豆、扁豆及多种豆制品都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谷类中的小麦、玉米、大麦、大米,硬果类中的花生、瓜子、核桃等的氨基酸含量也较多。
2、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水果类如柠檬、菠萝、橘子、樱桃、荔枝、苹果,蔬菜类如油菜、紫菜、苋菜等。微量元素含量较多的食物有肉类、肝类、蛋类、牛奶、谷类、萝卜、扁豆、茄子等。
饮食禁忌
1、少吃油腻、过咸的食物。
2、少吃糖类食品。
3、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忌烟酒。
5、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没有有效的措施预防白内障,以下措施可能有帮助:
1、外出戴防紫外线的墨镜,避免紫外线的损伤。
2、避免腹泻或长时间大量出汗而引起脱水、代谢紊乱,产生异常的化学物质,损害晶体。
3、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有助于保持眼睛健康。
4、避免过量吸烟、饮酒。
5、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并监测血糖变化。
6、注意保护眼睛,看书写字、看电视时间应适当控制。
7、避免长期应用缩瞳剂或皮质类固醇等药物。
8、生活起居有规律,控制情绪和脾气,性格开朗,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时间。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仅有光感。
2、看东西模糊,感到眼前朦胧,像蒙了一层雾。
3、眼睛看东西有重影或多影,注视物体周围有星形、束状等点彩样光晕。
4、视野中出现片状或点状的固定黑影,尤其在强光下明显。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应为眼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需要进行眼部检查,检查当天不要戴隐形眼镜或美瞳。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能需进行散瞳,出现短时视物不清,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之前有过眼科疾病吗?有没有受过外伤?
3、你喜欢晒太阳吗?
4、您有其他疾病妈?有没有长期服药?服用什么药物?
5、您的家人有患过白内障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白内障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失明?
4、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
5、做这个治疗贵吗?
6、治愈的概率大吗?视力可以恢复正常吗?
7、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