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

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乳腺炎(mastitis)是指伴或不伴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可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年轻女性多见。乳腺炎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红肿、发热,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乳房脓肿。


临床分类

乳腺炎按功能状态可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


1、哺乳期乳腺炎


较常见,患者多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


2、非哺乳期乳腺炎


临床并不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年轻女性多见。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1、哺乳期乳腺炎好发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多见。


2、非哺乳期乳腺炎好发于年轻女性。


病因

总述

哺乳期乳腺炎是因为乳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暂不明确,可能与乳管阻塞、感染、吸烟、乳房创伤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哺乳期乳腺炎


(1)乳汁淤积:乳汁是理想的细菌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乳汁过多、婴儿吸乳少、乳管不通都会影响排乳,导致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主要是由于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引起感染。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多数发生于初产妇,因缺乏哺乳的经验或不注意乳头卫生;也可发生于断奶时,因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容易损伤乳头。


2、非哺乳期乳腺炎


病因暂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危险因素

1、哺乳期乳腺炎


(1)喂奶姿势不正确、乳房受压(内衣过紧或汽车安全带的挤压等)。


(2)哺乳间隔时间延长、过早回奶。


(3)乳汁过多、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头白斑。


(4)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疲劳、营养不良。


(5)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


2、非哺乳期乳腺炎


可能与乳管阻塞、感染、吸烟史(包括二手烟)、乳头内陷、泌乳因素、乳房创伤、体内激素水平、避孕药物、种族差异等危险因素有关。


症状

总述

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局部症状(乳房疼痛、红肿、发热)和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非哺乳期乳腺炎以局部症状为主。


典型症状

1、哺乳期乳腺炎


常有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可达40℃)、脉搏加快等。局部症状在初期表现为患侧乳房体积增大,有局限性肿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皮肤红肿、温度增高,局部有僵硬肿块,可出现搏动性疼痛;如果继续发展,肿块会在短期内逐渐变软,形成脓肿。脓肿可自行溃破或经乳头排出。


2、非哺乳期乳腺炎


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肿块、乳房疼痛、乳头内陷、乳头溢液,进一步发展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最终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并发症

脓毒症:哺乳期乳腺炎可发展形成乳房脓肿,深部脓肿还可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若不及时治疗,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乳房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血常规、乳腺超声检查、局部穿刺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钼靶X线检查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乳房视诊


观察乳房的形态、颜色,确定有无乳房红肿、乳头内陷、乳头分泌物,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包块、红肿、溃疡、瘘管和瘢痕等。


2、乳房触诊


检查乳房是否有肿块、压痛、发热,还会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是否存在感染。出现感染的患者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升高。


2、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可用乳汁或抽到的脓液进行培养,明确病原体种类,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可检查有无肿块,明确是否存在脓肿,有助于诊断。患者早期表现为低回声杂乱区,如果形成脓肿,则表现为无回声区,周边可看到高回声脓腔壁。


2、钼靶X线检查


可用于鉴别乳腺炎与乳腺肿瘤,如果患者在哺乳期,不推荐进行该检查,因乳腺腺体组织内小叶及导管增生,导致乳腺整体肥大,密度明显增加,降低了X线检查的准确性。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非哺乳性乳腺炎分类诊断和确诊的主要依据,还帮助与乳腺癌的鉴别。


其他检查

局部穿刺检查:在超声定位下,于压痛最明显的地方进行穿刺,确定是否形成脓肿。如果能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通过主要症状和乳房检查即可判断哺乳期乳腺炎,相关检查可辅助进行确诊;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应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排除诊断法进行确诊。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炎性乳腺癌、乳房结核等疾病。


鉴别诊断

1、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和哺乳期乳腺炎都会出现乳房红肿、发热、疼痛。但是哺乳期乳腺炎乳房皮肤红肿可较局限,也可较广泛,颜色为鲜红;而炎性乳腺癌得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哺乳期乳腺炎常有寒战、高热等明显的全身症状;而炎性乳腺癌通常无明显全身症状,如果伴有发热,则为低热或中等热度。而且炎性乳腺癌还会出现乳房瘙痒、乳房皮肤呈现凹凸不平的橘皮样,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2、乳房结核


乳房结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形成的脓肿可导致乳房瘘管形成,容易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混淆。但乳房结核常伴有肺和胸膜结核以及低热、盗汗等症状,进行结核杆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哺乳期乳腺炎在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时,以抗生素治疗、局部治疗为主,而在脓肿形成以后,以手术治疗为主。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则需要根据病理学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哺乳期乳腺炎


(1)抗生素治疗


由于感染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使用青霉素、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头孢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拉啶)进行治疗,消除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使用红霉素。因为抗生素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健康,因此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甲硝唑等药物一般需要避免使用。


(2)局部治疗


可采取局部热敷,以促进炎症消散,并以吸奶器吸出乳汁。因为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而且还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所以一般不停止哺乳,但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用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


2、非哺乳期乳腺炎


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变急性期,可使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控制炎症反应。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可先用类固醇激素缩小病变组织,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相关药品

青霉素、苯唑西林钠、头孢拉啶、红霉素、甲硝唑


手术治疗

1、哺乳期乳腺炎


(1)脓肿切开引流


脓肿已经形成,则应及时切开引流。脓肿切开引流后病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进行回奶,否则伤口内不断有乳汁排出,影响愈合。


(2)微创治疗


微创治疗包括穿刺抽脓和B超引导下的Mammotone穿刺引流术。该治疗方法避免大切口引流,减少了换药的痛苦,也避免了术后的瘢痕修复,不会影响乳房外形美观。


2、非哺乳期乳腺炎


以外科手术为主,通常在无明显急性炎症表现、肿块稳定且局限时进行。手术原则是彻底切除所有病变组织,避免复发。


中医治疗

哺乳期乳腺炎可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7~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如果未进行及时治疗,则可能需手术治疗,一般预后尚可。


危害性

1、患者乳房疼痛,严重时可影响正常生活。


2、哺乳期乳腺炎可发展形成乳房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3、非哺乳期乳腺炎在形成脓肿后,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需积极治疗。


治愈性

乳腺炎早期病情较轻,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复发性

非哺乳期乳腺炎如果治疗不彻底,极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日常

总述

日常要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注意乳房清洁,同时还需要保持心情舒畅,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病症,帮助疾病的康复。


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乳房疼痛,担心乳房的功能或形态发生改变,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患者需要向医生询问相关疾病知识,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家属需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陪伴,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切口敷料。切开引流的患者如果脓液较多,每天可增加换药次数,并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同时预防健侧乳房被感染,患者可采取切口侧卧位,以利于脓液的引流,并用乳罩提高乳房位置,防止形成脓袋。


生活管理

1、健侧乳房不停止哺乳,保持乳房清洁,喂奶前应清洗乳头及周围皮肤,清洁婴儿的口腔。


2、有乳头破损或皲裂的患者需要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待痊愈后再哺乳。


3、养成良好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后用吸乳器吸出残余的乳汁,或用手向乳头方向按摩乳房,帮助乳汁排空,以减少乳汁的淤积。


4、不要让婴儿含乳头睡觉,注意防治婴儿口腔炎症。


5、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


6、穿宽松胸罩。


饮食

饮食调理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应注重饮食调理,合理膳食,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保持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2、摄入充足的水分。


饮食禁忌

1、手术后应少吃或不吃具有发奶的食物,如鸡汤、猪蹄等,以减少乳汁的分泌和淤积。


2、避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冷饮、油炸食品、辣椒等。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保持乳房和婴儿口腔的清洁。


2、喂奶时让宝宝吸净一侧乳房的乳汁,再换到另一个乳房喂奶。


3、注意喂奶姿势正确。


4、分娩前3个月用温水擦洗乳头和乳晕,每日用手牵拉乳头数次,以增强乳头和乳晕的皮肤抵抗力。


5、戒烟,并避免二手烟。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发现乳房体积增大、局部肿块、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2、出现乳头内陷、乳头溢液症状。


3、发现乳房皮肤红肿、温度增高。


4、伴随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症状。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乳腺外科范畴,患者可到乳腺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5、您是否有生孩子?是第一次生孩子吗?


6、您现在还在喂奶吗?喂奶的间隔时间多长?


7、乳汁多吗?孩子吃奶多吗?


8、平时生活中您的乳房是否有受压或受伤?


9、您平时吸烟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影响我给孩子喂奶吗?


3、我为什么会得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需不需要做手术?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