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中暑

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产褥中暑(puerperal heat stroke)又称产褥期中暑、产褥期热射病,是指产妇在产褥期(一般为生产之后6周内)因高温环境使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本病虽不多见,但起病急骤,发展迅速,若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多发于生产之后6周内的产妇。


好发季节

好发于夏季,特别是极端高温季节。


病因

总述

产褥中暑主要由于产妇身体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机体无法通过汗液蒸发而有效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基本病因

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机体依赖汗液蒸发而散热,常需要空气流通才能实现。但旧风俗习惯怕产妇“受风”而要求妇女在分娩后,即包头巾,身着长袖、长裤衣服,并全身覆以棉被,门窗紧闭,俗称"避风寒”,以免以后留下风湿疾病。这样就会使产妇长期处于小范围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中,严重影响机体出汗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发生中暑。


危险因素

1、产妇长期处于高温、闷热的环境。


2、产妇自身对热的耐受性比较差。


症状

总述

产褥中暑通常起病迅速,以高热、全身湿疹、谵妄、昏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还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且根据病情程度还可分为中暑先兆、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典型症状

1、高热


持续性的高热,很难消退。


2、全身湿疹


产妇在高湿、高温环境下长期出汗,却不能被蒸发,从而引发汗疹,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了一些米粒大小的水疱。


3、谵妄


主要为意识模糊、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甚至还会出现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的表现。


4、昏迷


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比较迟缓或没有反应。


伴随症状

产褥中暑的患者多伴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


病情发展

1、中暑先兆


发病前多有短暂的先兆症状。表现为口渴,多汗、心悸、恶心、胸闷、四肢无力。此时体温正常或低热。


2、轻度中暑


中暑先兆未能及时处理,产妇体温逐渐升高达38.5℃以上,随后出现面色潮红、口渴、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停止、皮肤干热、全身布满湿疹等症状。


3、重度中暑


体温继续上升达40℃以上,有时高达42℃,严重者甚至超越常规体温表的最高水平。高温持续不降呈稽留热型。皮肤温度极高,但干燥无汗。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呼吸更急促、谵妄、抽搐、昏迷。


并发症

1、随着病情的进展,产褥中暑常可并发产褥感染。


2、产褥重度中暑若处理不及时,则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导致产妇死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包括体温测量、血压及脉搏测量等来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初步判断病情程度。之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测定、心电图、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等。


体格检查

1、体温测量


通过了解患者的体温而初步判断病情。


2、血压及脉搏测量


轻度中暑者可有脉搏增快。重度中暑者会出现血压下降,甚至还有脉搏细数。


3、其他


主要来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如重度中暑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病情严重。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可有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等。


2、尿常规


重者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


3、电解质测定


用于判断电解质紊乱的程度。产褥中暑的患者常有血钠、氯化物含量降低。


4、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


判断有无缺氧或者缺氧的程度,判断有无呼吸衰竭及其程度。


5、其他


包括便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肝肾功能检测等,可作为判断器官功能的依据,以判断中暑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器官衰竭的现象。


其他检查

心电图: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心脏情况,以利于判断病情。


诊断

诊断原则

发病时间常在极端高温季节,病人家居环境、衣着情况及临床表现等均有助于诊断。医生在诊断时,一般还须与产褥感染、产后子痫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产妇处于高温闷热的暑季,又常紧闭门窗,包头盖被、衣着严实。


2、临床表现


起病迅速,产妇自觉胸闷、恶心、烦躁。随之即有中暑临床表现,如发热、昏迷、抽搐等。


3、辅助检查


结合体温测量、血压及脉搏测量、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测定、心电图等相应的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产褥感染


二者均有发热。但产褥感染的发病与季节无关,患者有生殖道感染病史。临床还表现为小腹疼痛、恶露腥臭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且产褥感染的产妇可以发生产褥中暑,产褥中暑的病人又可以并发产褥感染。


2、产后子痫


二者均可有头昏目眩、抽搐、昏迷,血压高等表现。而产后子痫无发热,发病无季节性,产前多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还常伴有蛋白尿及浮肿。


治疗

治疗原则

产褥中暑治疗原则是立即改变高温和不通风环境,迅速降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中迅速降低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急性期治疗

对于出现某些危重症状的重度中暑患者,医生通常需要针对其具体表现来进行紧急处理。


1、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注意补液并补充钾、钠盐。


2、抽搐者可用安定。


3、血压下降者用升压药物,常用多巴胺、阿拉明等。


4、疑有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等。


5、有心力衰竭者,可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C等。


6、呼吸衰竭用尼可刹米、洛贝林对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7、有急性肾衰竭者,应适时血透治疗。


8、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治疗脑水肿及肺水肿,并可减轻热辐射对机体的应激和组织反应,但用量不宜过大。


9、重症产褥期中暑抢救时间可以长达1~2个月或更多,有时需用辅助呼吸。


一般治疗

1、将患者置于荫凉、通风处,脱去产妇过多衣着,室温宜25℃或以下。


2、在额部、二侧颈、腋窝、腹股沟、腘窝部(膝盖窝)等有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也可用冷水、乙醇擦浴。


3、多饮用含食盐的冷开水。同时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适时静脉补液及给予镇静剂。


4、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以散热。但对已发生循环衰竭者慎用物理降温,以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


药物治疗

1、避暑治疗


中暑先兆及轻度中暑患者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可服用避暑药如仁丹、十滴水等。有呕吐、腹泻等不适者,还可服用藿香正气丸等。


2、降温治疗


重度中暑者在物理降温时,还需采用药物降温。但在使用药物进行降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肛表测体温,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即停止降温。


(1)氯丙嗪:其具有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器官代谢和氧消耗量的功能。防止身体产热过多。用药时需动态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2)地塞米松:当患者使用氯丙嗪后出现血压下降时,应停用氯丙嗪改用地塞米松。


(3)其他:包括哌替啶、异丙嗪等。高热昏迷抽搐的危重病人或物理降温后体温复升者,可用哌替啶、异丙嗪和氯丙嗪组成的复合制剂冬眠一号。


相关药品

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氯丙嗪、地塞米松、哌替啶、异丙嗪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病人在产褥期易有产褥感染,同时易并发肺部其他感染,可用抗生素预防。


治疗周期

产褥中暑的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通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等有关。一般来讲,中暑先兆及轻度中暑者预后良好,而重症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1、产褥中暑不断进展,可能会引发产褥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2、重度中暑的产妇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体温可能会继续上升,出现嗜睡、抽搐、昏迷等危重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能自愈,通常需要积极进行干预。


治愈性

经积极处理后,轻症患者的症状多能迅速消失,但重症患者通常治愈较为困难。


治愈率

经过正规治疗,多数轻症患者可获得痊愈。


复发性

本病经治疗后,在生活起居及饮食的控制下基本不再复发。


后遗症

重度中暑,特别是体温达42℃以上伴有昏迷的患者,存活后也可能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


日常

总述

产褥中暑的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室内通风等。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产褥期多为产妇心理脆弱的一个阶段,加上疾病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病情康复。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多给予产妇关心和安慰,在生活和情感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促进产妇心情和精神得到有效放松。


(2)患者应与医护人员多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后,当大量出汗、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穿着适宜,以舒适为度。


2、加强口腔护理,经常沐浴更衣,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4、保持外阴清洁,勤换会阴垫。保持大小便畅通,减轻盆腔充血。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


复诊须知

本病复发的几率很小,但为避免复发可在出院后一周左右去医院复查。


特殊护理

高热期间暂停哺乳,需要家属进行人工喂养,情况平稳后才可恢复母乳喂养。还要注意挤奶,保持乳汁的分泌,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饮食

饮食调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尽量吃容易被消化吸收且清淡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饮食建议

1、可吃有清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苦瓜、西瓜等。


2、建议吃一些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较多,含糖和脂肪较少的食物如奶、鱼、蛋、鸡等。


饮食禁忌

1、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香菜等,忌烟酒。


2、尽量不吃或少吃含脂量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白糖、红糖、甘蔗等。


预防

预防措施

产褥中暑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破除旧风俗中的错误经验。


1、夏季分娩的产妇居室应清洁通风,有一定的降温设备,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产妇衣着应宽大透气,气温高时要多饮水。


3、预防产褥期的高热疾病,如产褥感染、急性乳腺炎等。


4、合理饮食,保持身体清洁,注意休息。


5、产后尽早适当活动,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小时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持续高热不退;


2、伴呼吸急促、抽搐、谵妄、昏迷等;


3、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出现发热、头晕、心悸、胸闷、四肢无力;


2、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3、伴全身湿疹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1、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去急诊科就诊。


2、症状平稳的患者可去产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建议患者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可随身携带水杯及其他利于降温的物品。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是否感到身体发热?多久了?


2、还有哪些不适?是否存在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


3、生产多久了?是否为自然分娩?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的生产?


4、产后恢复情况如何?


5、产后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会感到闷热吗?


6、产后都穿什么衣服?厚度怎么样?感觉透气吗?


7、产后被子感觉厚吗?


8、有得过什么病?进行了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2、严重吗?会对喂养孩子有影响吗?


3、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都需要进行什么治疗?


5、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平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