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咳嗽總論
秦子曰:《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非獨肺也。其詞似撇開肺經,然其義實言肺經獨多,而他經亦有耳。河間以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音不清;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此指有痰之嗽主脾濕,無痰之咳主肺傷,合《內經》不獨在肺之句,而發脾臟之令人嗽也。楨細玩之,肺受外感六氣所傷,內受濕熱燥火煎熬,則肺經痰嗽亦多,急宜清肺,不可一見痰嗽竟治脾濕,有傷肺燥也。
外感咳嗽
傷風咳嗽
【傷風咳嗽之症】憎寒壯熱。頭痛眼眶痛,自汗惡風,鼻塞涕流,痰結肺管,咳嗽不已,此風傷肺氣。即痰飲門風痰咳嗽,今人名曰傷風症也。
【傷風咳嗽之因】肺家伏熱,外冒風邪,束於肌表,肺熱不得發泄,則肺風痰嗽之症作矣。
【傷風咳嗽之脈】脈多浮大,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緩風濕,浮滑風痰。
【傷風咳嗽之治】脈浮緊,惡寒發熱,羌活湯。頭痛,眼眶痛,乾葛湯。脈浮數,自汗身熱,加味瀉白散。表邪盡散,痰結肺管,咳嗽不止者,蘇子杏仁湯。肺中伏熱,家秘瀉白散。
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荊芥 桔梗 甘草 柴胡 前胡
葛根湯
乾葛 柴胡 防風 荊芥 桔梗 甘草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防風 荊芥 桔梗
蘇子杏仁湯
蘇子 杏仁 桔梗 枳殼 防風 半夏 栝蔞霜
家秘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黃芩 石膏
傷寒咳嗽
【傷寒咳嗽之症】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無汗喘咳,此寒邪咳嗽之症也。
【傷寒咳嗽之因】時令寒邪,外襲皮毛,內入於肺,不得外伸,鬱而發熱,則肺內生痰,惡寒無汗,頭痛喘咳,而為傷寒咳嗽之症矣。
【傷寒咳嗽之脈】若見浮緊,里未鬱熱;若見浮洪,肺已鬱熱;緊而帶數,以寒包熱。
【傷寒咳嗽之治】脈浮緊,寒傷肺,未鬱熱者,冬月麻黃杏仁湯。若三時,惡寒身熱,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傷肺,鬱而變熱者,羌防瀉白散。三時,寒傷肺者,通用此方。
麻黃杏仁湯
麻黃 杏仁 桔梗 甘草
肺熱加石膏,頭痛身痛加羌、防。
羌防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羌活 柴胡 葛根 防風
有痰加栝蔞、半夏。有熱加黃芩、石膏。
傷濕咳嗽
【傷濕咳嗽之症】身重身痛,或發熱有汗,或面目浮腫,或小便不利,骨節煩疼,氣促咳嗽,此傷濕咳嗽之症也。
【傷濕咳嗽之因】或時行雨濕,或坐臥濕所,或濕衣所侵,肺主皮毛,皮毛受濕,則身重鼻塞之症作矣。
【傷濕咳嗽之脈】脈多濡軟,浮緩風濕,沉緊寒濕,沉數濕熱,沉澀濕鬱。
【傷濕咳嗽之治】帶表症,防風勝濕湯。濕熱壅肺,神術瀉肺湯。汗後兼利小便,通苓散。古人有清肺則小便自利,此則利小便,而肺自清也。
防風勝濕湯 家秘治風濕咳嗽。
防風 荊芥 葛根 白芷 桔梗 甘草
神術瀉肺湯 家秘治傷濕咳嗽
蒼朮 石膏 桑皮 地骨皮 桔梗 甘草
通苓散 利濕清肺之方
麥門冬 淡竹葉 車前草 赤茯苓 木通
傷暑咳嗽
【傷暑咳嗽之症】身熱引飲,內熱煩躁,外反惡寒;或身痛口渴,咳嗽身倦,此暑傷肺氣之症也。
【傷暑咳嗽之因】時值夏秋,或氣虛身弱,觸冒暑濕;或熱甚於中,偶感時行,內外夾攻,蒸釀胸胃之間,上熏於肺,則暑濕咳嗽作矣。
【傷暑咳嗽之脈】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傷暑之脈,濡軟者多,大抵右寸口脈或虛或數。
【傷暑咳嗽之治】身熱引飲,內熱煩躁者,石膏知母湯。身痛口渴,外反惡寒,十味香薷飲、瀉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內傷積熱者,涼膈散。脈虛身熱,氣虛身乏之人,清暑益氣湯。
石膏知母湯 家秘治暑熱傷肺。
石膏 知母 桔梗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十味香薷飲
香薷 厚朴 白扁豆 陳皮 白茯苓 蒼朮 黃柏 升麻 葛根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瀉白益元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水煎調益元散服。
涼膈散
山梔 黃芩 川黃連 大黃 桔梗 天花粉 連翹 薄荷 玄參 甘草
清暑益氣湯 治氣虛傷暑、補中救肺之方。
黃耆 蒼朮 升麻 人參 白朮 陳皮 神麯 澤瀉 黃柏 葛根 當歸 麥冬
傷燥咳嗽
【傷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煩熱引飲,吐痰不出,或帶血縷,二便赤,帶喘急咳嗽,此傷燥咳嗽之症也。
【傷燥咳嗽之因】天行燥烈,燥從火化,肺被燥傷,則必咳嗽。
【傷燥咳嗽之脈】多見躁疾,或見數大,或見沉數,或見浮急。
【傷燥咳嗽之治】石膏瀉白散、清燥救肺湯、人參白虎湯。口渴,加門冬飲子。
石膏瀉白散 家秘治燥火傷肺喘咳之症。
石膏 知母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痰多加貝母、栝蔞。
清燥救肺湯
桑葉 石膏 人參 麥門冬 枇杷葉 杏仁 真阿膠 甘草
痰多加川貝母。陰精虛加地黃。熱甚加羚羊角。
人參白虎湯 治口渴唇焦,煩熱引飲,脈見沉數。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口渴加葛根、天花粉。
門冬飲子
天門冬 麥門冬 桑白皮 枳殼 桔梗 荊芥 甘草
痰多加貝母。大便燥結加大黃。
傷熱咳嗽
【傷熱咳嗽之症】咽喉干痛,面赤潮熱,夜臥不寧,吐痰黃濁,或帶血腥臭,煩躁喘咳,每咳自汗。此即痰飲門熱痰嗽。
【傷熱咳嗽之因】濕熱行令,熱傷肺氣,或時令應寒而反溫,應涼而反熱,皆能令人咳嗽也。
【傷熱咳嗽之脈】右脈洪數,洪為肺火,數為裡熱,洪數而滑,肺熱痰結。
【傷熱咳嗽之治】寸口脈大,家秘瀉白散。面赤潮熱,柴胡飲子,梔連清肺飲,脈數而實,吐痰黃濁,涼膈散加川貝母。煩躁喘嗽,帶血腥臭,犀角地黃湯加山梔、黃芩。
家秘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川連 黃芩 石膏
柴胡飲子
柴胡 黃芩 人參 大黃 廣皮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梔連清肺飲
山梔 川連 桔梗 甘草 杏仁 天花粉 黃芩 薄荷
涼膈散 見傷暑嗽門。
犀角地黃湯 加山梔、黃芩。
犀角 生地 牡丹皮 白芍藥 山梔 黃芩
內傷咳嗽
肺經咳嗽
【肺經咳嗽之症】氣急喘咳,痛引缺盆,右脅下灑淅惡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難出,或吐白涎,口燥聲嘶,此肺咳之症也。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則遺矢糞水也。
【肺經咳嗽之因】或真陰不足,勞傷火動;或肺脾素燥,不慎辛熱炙煿;或惱怒思慮憂愁動火,三者皆能傷其肺金,乃成肺經咳嗽也。
【肺經咳嗽之脈】右寸洪滑,肺有實痰;或見微弱,肺氣不足;或見滑數,肺有熱痰;或見沉數,鬱火內伏。
【肺經咳嗽之治】右寸洪數,瀉白一物湯、清肺飲。脈見遲細,人參補肺飲、人參生脈散、瓊玉膏;肺有熱痰,青黛海石丸、節齋化痰丸;久嗽肺虛,百花膏主之。
瀉白一物湯 即瀉白散加黃芩。
黃芩一物湯,治火傷肺之血而嗽者。瀉白散,治火傷肺之氣而嗽者。氣血俱傷,二方合用。
清肺飲
桔梗 甘草 杏仁 天花粉 黃芩 山梔 薄荷 連翹
人參補肺飲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天冬 薏苡 黃耆 百合 炙甘草
人參生脈散
人參 麥門冬 北五味
三味同煎。
瓊玉膏
生地 白茯苓 人參
青黛海石丸
青黛 海石 栝蔞仁 川貝母
節齋化痰丸
栝蔞霜 天冬 海石 青黛 連翹 桔梗
百花膏
款冬花 百合
等分為末,煎膏蜜收。
脾經咳嗽
【脾經咳嗽之症】咳而右肋下隱隱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臥,面色痿黃,腹脹黃腫,身重不可以動,動則咳劇,此脾經咳嗽之症。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甚則長蟲出。
【脾經咳嗽之因】或膏粱積熱,濕熱蒸釀,脾胃之火,上熏於肺;或土不生金,母虛子病,則為脾虛脾損。二者乃脾經咳嗽之因也。
【脾經咳嗽之脈】右寸洪數,肺家有火;右關弦急,積熱腸胃;寸口虛大,肺氣不足;右關微弱,中氣衰弱。
【脾經咳嗽之治】肺有熱者,家秘瀉白散。脾胃熱積,梔連二陳湯。肺氣不足,生脈散。土不生金,四君子湯;有痰,六君子湯;虛熱,加丹皮,山梔,熱甚加梔、連。
家秘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加白芍、川連。若胃火加石膏。肝火加黃芩。心火加黃連。腎火加黃柏。
梔連二陳湯 見後痰症。
生脈散 見前章肺咳。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加半夏、陳皮,名六君子湯。虛中有熱,加丹皮、山梔。熱甚加梔、連。
心經咳嗽
【心經咳嗽之症】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舌腫咽痛,此心咳之症也。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心經咳嗽之因】焦心勞思,心火妄動,金被火囚,肺葉焦滿,為喘為咳;或心血不足,心氣虧損,心神不安,上為喘咳。二者乃心經咳嗽也。
【心經咳嗽之脈】左寸洪數,心經有熱;右寸洪數,肺家有熱;左寸細數,心經虛火;右寸細數,肺經虛熱。
【心經咳嗽之治】左寸洪數,導赤各半湯、硃砂安神丸。右寸洪數,家秘瀉白散。右寸虛數,人參平肺散。
導赤各半湯
生地 木通 甘草 黃連 麥冬 山梔 赤茯苓 車前子 加燈心。
硃砂安神丸
硃砂 黃連 甘草 生地 麥冬 當歸 遠志 白茯苓
家秘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石膏 黃芩 川連
人參平肺散
人參 桑白皮 甘草 地骨皮 揀冬 橘紅 川貝母
肝經咳嗽
【肝經咳嗽之症】咳則兩脅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熱往來,面青色筋急,此肝經咳嗽。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而口為之苦。
【肝經咳嗽之因】木氣怫鬱,肝火時動,火盛刑金,則為喘咳;或肝經少血,肝氣虧損,則木燥火生,亦為喘咳。二者肝經咳嗽之因也。
【肝經咳嗽之脈】左關弦數,或見弦急,肝經有熱;或見弦細,或見弦澀,肝經少血。
【肝經咳嗽之治】左關弦數,瀉青各半湯;寒熱往來,宜柴胡飲子。左關弦細,加味逍遙散。
瀉青各半湯 家秘治木火刑金。
黃芩 山梔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柴胡飲子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人參 大黃 當歸 白芍藥
加味逍遙散
白芍藥 當歸 白茯苓 甘草 柴胡 白朮 廣皮 丹皮 山梔
腎經咳嗽
【腎經咳嗽之症】咳則腰痛,五心煩熱,湧泉熱,陰火上炎,時見乾咳,痰味帶咸,此腎經咳嗽也。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則遺溺。
【腎經咳嗽之因】有勞傷肺氣,則金不生水;有色欲過度,則真陰涸竭,水虛火旺,腎火刑金;有真陽不足,水泛為痰,則腎經咳嗽之症作矣。
【腎經咳嗽之脈】左尺滑數,真水不足;或見沉實,腎經有火;右尺虛軟,腎氣不足;或反浮大,真陽外越。
【腎經咳嗽之治】勞傷肺氣,金不生水,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左尺滑數,知柏天地煎。真陰涸竭,人參固本丸、三才丹。右尺虛軟,生脈散。真陽不足,八味丸主之。
生脈散
四君子湯 二方俱見肺嗽。
人參固本丸
人參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
三才封髓丹
天冬 人參 熟地
知柏天地煎
天門冬 地黃 知母 黃柏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
氣虛咳嗽
【氣虛咳嗽之症】面黃肌瘦,氣怯神離,咳嗽吐痰,痰色清稀,飲食減少,此氣虛咳嗽之症也。
【氣虛咳嗽之因】或勞役過度,肺氣有傷;或飲食勞倦,中氣有損,脾傷則土不生金,肺傷則氣怯喘嗽,此子母俱病,而成氣虛咳嗽之症也。
【氣虛咳嗽之脈】右寸脈微,肺氣有損,右關脈濡,中氣不足;寸關皆澀,脾肺俱虛;浮軟者生,數實不得臥者死。上氣喘急,面腫肩息,脈浮大者死。
【氣虛咳嗽之治】土旺則金生,宜四君子湯、參朮膏。損其肺者益其氣,補中益氣湯。潤肺即是補肺,瓊玉膏、生脈散。久嗽不止,百花丸。
四君子湯 見脾經咳嗽門。
參朮膏
人參 白朮
補中益氣湯 見前氣虛短氣門。
瓊玉膏 見肺經嗽門。
生脈散 見前肺嗽。
百花丸
款冬花 百合
等分蒸曬,研極細,煉蜜為丸,每夜噙化一丸。
血虛咳嗽
【血虛咳嗽之症】盜汗自汗,潮熱骨蒸,下午嗽多,形體黑瘦,五心煩熱,此血虛咳嗽之症也。
【血虛咳嗽之因】形役陽亢,陰血虧損,血虛則內熱,煎熬真陰,陰火日旺,肺金被克,而咳嗽之症作矣。
【血虛咳嗽之脈】左寸細數,肺陰有損;中氣弱虛,氣不生血;左脈弦數,肝火煎熬;兩尺細數,腎虛水竭。
【血虛咳嗽之治】血虛補血,海藏四物湯、歸芍地黃湯、天地煎。虛寒之人,血脫益氣四君子湯,合生脈散。虛熱之人,肝腎陰虛,龍雷之火刑肺而嗽者,宜斂陰降火,家秘肝腎丸合黃芩瀉白散。
海藏四物湯
熟地 白芍藥 牡丹皮 當歸
歸芍地黃湯
生地 歸身 白芍藥 枸杞 丹皮 知母 人參 甘草 地骨皮
天地煎
天門冬 熟地
二味同煎。
四君子湯 見前脾咳。
生脈散 見前肺嗽。
家秘肝腎丸 血虛下午嗽,古云斂而降之,非言酸斂收斂,乃滋陰降火,斂而下降也。
當歸 白芍藥 天冬 地黃 知母 黃柏
黃芩瀉白散 見前肺嗽條。
食積咳嗽
【食積咳嗽之症】每至五更嗽發,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飽悶,此積痰咳嗽之症。
【食積咳嗽之因】食滯中焦,不能運化,成痰成飲,每至五更,痰火上升,則咳嗽之症作矣。
【食積咳嗽之脈】氣口洪大,或見沉滑,或見沉數,或見沉實。
【食積咳嗽之治】脈沉滑,胸滿悶者,二陳平胃散、三子養親湯,若沉數而滑,加梔連。肺火上升,咳嗽汗出,石膏瀉白散,加枳、桔。
二陳平胃散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熟蒼朮 厚朴
三子養親湯
萊菔子 山楂子 紫蘇子
石膏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枳殼 桔梗 石膏
積熱咳嗽
【積熱咳嗽之症】面赤煩躁,嗽則多汗,夜臥不寧,清晨嗽多,小便赤澀,此積熱咳嗽之症也。
【積熱咳嗽之因】膏粱積熱,酒客浩飲,熱氣聚於中焦,陽明受熱,肺被火刑,則積熱咳嗽作矣。
【積熱咳嗽之脈】右關長大,或見浮洪,或見洪數,胃脈上朝,肺受火熱。
【積熱咳嗽之治】家秘清胃湯,以清中焦;咳嗽不已,家秘瀉白散。熱結大腸,枳殼黃連湯。
家秘清胃湯
升麻 生地 川連 山梔 甘草 乾葛 石膏
家秘瀉白散 見前傷風嗽。
枳殼黃連湯
枳殼 川連 甘草
積熱咳嗽,得食暫停,少頃復發,嗽而多汗,梔連保和散閤家秘瀉白散,以多汗而定。內有積熱,不獨咳嗽一症;以多汗而以清熱主治,亦不獨治咳嗽一症。例如胃痛胸脅痛,痛即汗出,亦為火痛,即身表發熱,若見多汗,亦用清熱主治,如前外感咳嗽條,身熱身痛,咳嗽,本表症也,若一見多汗口渴,而在夏秋,不作傷寒表症而治,又作傷暑主治。同一咳嗽,發熱惡寒身痛,而應發表,應清裡,下手分別,惟以有汗無汗,渴而引飲二症上端的。又如夏秋熱病,若身熱身痛,無汗發熱,此為內伏暑熱,外冒表邪,當服羌獨敗毒散,或羌活沖和湯;若見咳嗽,兼用荊防瀉白散,先散表邪;若身熱多汗,口渴引飲,即用白虎湯清裡,兼咳嗽者,家秘瀉白散、清燥湯清裡。
附諸賢論
王節齋曰:傷風咳嗽,宜辛涼解表,如桑白皮、防風、荊芥、薄荷。傷熱咳嗽,宜清涼降火,如黃芩、桑白皮、知母、門冬。傷濕熱咳嗽,宜利濕熱,流濕潤燥,如桑皮、石膏、黃柏、蒼朮、滑石、甘草。傷燥咳嗽,宜清金降火,潤肺清燥,如石膏、知母、桑皮、麥冬。傷寒咳嗽,宜辛散解表,如麻黃杏子湯、小青龍、越婢湯等。若肺素有熱者,仍加山梔、黃芩、石膏、知母。又云:咳嗽皆主於肺,蓋肺主氣而作聲者也。治法須分新久虛實,新冒風寒則散之,火熱則清之,濕熱則滲泄之,燥熱則清潤之。久病宜分虛實,若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精虛則補精。若久而有郁,又宜開鬱為主。又云:因咳而有痰,咳為重,主治在肺。此言素無痰候,今見咳嗽,後乃有痰而嗽也。因痰而致嗽者,痰為重,主治在脾。此素有痰涎,今漸加咳嗽喘急之候,即濕痰痰飲之嗽也。若食積成痰,頑痰膠固,痰氣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積,而咳自止,不必治肺。又云:凡酒色過度,勞傷肺腎真陰,而咳嗽者,不可服參耆,恐陰虛火旺,反助陽氣而陰益消也。先以壯水之藥,如六味之類,補其真陰,使水升火降,隨用參耆補肺之藥,以助腎之母,使金水相生,則陰自生而陽火退。世之用參耆者,不知先壯水以鎮火,而遽投參耆以補陽,反使陽火愈旺,而金水愈竭矣。《直指》云:感風嗽者,鼻塞聲重。傷冷嗽者,悽悽清怯。寒傷熱嗽者,煩熱焦心。熱鬱於內,外覆冒寒者,惡寒煩熱,聲啞。感濕嗽者,身重鼻塞。瘀血嗽者,脅肋刺痛,胸膈腥悶。水停嗽者,心下怔忡。如肺脈浮緊者,為外感風寒,以發散取汗。如肺脈沉實而數,為內傷肺熱,以清利之肺脈濡散者,為肺虛,以補之。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法先當解表,後乃補虛,肺氣實則腠理密,而邪不入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易入,當解表清火,肺火清,則腠理閉而邪不入矣。若肺虛咳嗽,而用清肺之藥,則腠理愈加不密,而感邪愈易。肺火而用補肺之藥,則腠理愈不閉,而感邪愈甚。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大者,黃連解毒湯。煩躁而咳,梔子湯。此實火之治也。咳唾有血者,麥冬湯。吞六味丸,以制陽火,此虛火之治也。張三錫曰:百病惟咳嗽難治。一咳而痰便出者,名滑痰,屬脾濕,宜南星與半夏之類燥之,滋潤之味,所當忌也。如連咳數聲,痰不出者,名燥痰,屬肺燥,宜門冬、知母、杏仁之類以潤之,香燥之藥,亦當忌也。
丹溪云:上半日嗽,多胃中有火;午後嗽,多陰虛火旺;黃昏嗽,多陰火上浮,宜斂而降之。又曰,五更嗽者,胃中有痰火,伏積於內,至此時火氣生養之時,上潮於肺也,宜知母、石膏、地骨皮、青黛、海石治之。午前嗽者,氣分有熱,瀉白散加知母、石膏。午後嗽者,血分有熱,宜養陰退熱,加減四物湯,吞六味丸,合滋腎丸。又云,乾咳嗽,乃痰鬱火邪在中,宜先以甘桔湯開之,隨加補陰之味。咳嗽聲啞,寒包熱,不宜驟用寒涼,宜以辛散之,以甘潤之。
楨按:黃昏嗽,火氣上浮肺中,宜斂而降之一法,此斂字,言陰虛火氣上升,當養陰滋陰,斂其火氣下降,即滋陰降火之法,今人誤認酸寒收斂,大謬矣。
噎膈論
秦子曰:夫噎者,飲食在喉,不得下咽,噎住喉間;隔者,飲食稍能入咽,頃刻上逆吐出。此火熱煎熬,血液衰耗,胃脘乾枯,其干在上,近喉之間,水飲可入,食物不進,名之曰噎;其干在下,在胃之中,食雖暫下,才將入胃,不能下行,反而吐出,名之曰隔。噎隔之症,純熱無寒,但有外感內傷之分,再無寒熱之異。《內經》故曰:三陽結而為隔。不比膈氣嘔吐門,有寒有熱者也。若腸結於下,胃反於上,更為甚矣。
外感噎隔
【外感噎隔之症】向無飲食阻隔,忽爾內熱唇焦,飲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復吐出,煩熱引飲,此外感噎隔之症也。
【外感噎隔之因】偶逢赫曦之令,或遠行勞倦,時當大熱,燥火爍人,津液內涸,而噎隔之症作矣。
【外感噎隔之脈】右脈洪數,熱在氣;左脈洪數,熱在血;兩手洪數,氣血皆熱,兩手細數,血燥津竭。
【外感噎隔之治】宜清熱生津,三因麥門冬湯、人參白虎湯;或沖竹瀝、蘆根汁。大便閉結者,三一承氣湯選用;血不足者,四順飲;便結有寒熱者,大柴胡湯;元氣弱者,柴胡飲子。
三因麥冬湯 通治津竭液干,嘔吐隔食。
麥冬 知母 石膏 枇杷葉 葛根 山梔 黃芩 陳皮 甘草 竹茹
人參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粳米 人參 甘草 天花粉
三一承氣湯 治便閉氣壯者。
四順飲 治便閉血枯者。
當歸 白芍藥 大黃 甘草
大柴胡湯 治便閉寒熱氣壯者。
柴胡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大黃
柴胡飲子 治便閉寒熱氣弱者。
柴胡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人參 大黃
內傷噎隔
【內傷噎隔之症】飲食之間,漸覺難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漸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乾糧,此內傷噎隔之症也。
【內傷噎隔之因】平素憂愁鬱結,五志之火皆動,日夜煎熬,津液乾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謹,積熱消陰,二者皆成噎隔反胃之因也。
【內傷噎隔之脈】多見沉澀;左寸沉澀,心血枯;左關沉澀肝血竭;尺脈沉澀腎水虛;右關沉澀脾陰絕;胃脈沉澀胃汁干;胃汁干兮腸亦結。
【內傷噎隔之治】宜生津養胃,二母二冬湯,虛者生脈散,加養血之藥;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結於胃脘,不可用凝滯之藥,先用清痰清火,開豁化痰,《金匱》麥門冬湯,沖竹瀝、薑汁、蘆根汁,以開通中脘結痰,隨以養陰生津治本;若大腸已結者,名結腸,宜以四順飲緩緩微利幾次,如大腸結硬,略加玄明粉;津液乾枯,承氣不可用;若膏粱積熱,本元旺者,承氣湯或可選用。
二母二冬湯
知母 貝母 麥門冬 天門冬
家秘痰多,暫加青黛、海石;腸枯,暫加當歸、芍藥;氣凝痰滯,暫加半夏、香附,以行本方之滯,此不得已,暫服二三劑可也。
生脈散 見前肺嗽。
四順飲 見前肺嗽。
《金匱》麥門冬湯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粳米 甘草 橘紅
承氣湯
枳殼 厚朴 大黃 甘草
楨按:膈氣嘔吐,噎隔嘔吐,同一嘔吐也,而其原不同,其治天壤。夫方書所謂膈氣嘔吐者,即《內經》氣為上膈之一條也;所謂噎隔嘔吐者,即《內經》三陽結為隔之一條也。膈氣嘔吐,有寒有熱者也;噎隔嘔吐,有熱無寒者也。
噎隔外感者易治,以其暫得燥熱,不過清之。內傷者難治,以其陰精內竭,一時難復。然尚有輕重,初病者,痰涎未起,可用滋陰;久病者,必強其飲食,以致吐干胃汁,若誤投燥熱,燥極反見濕象,必至痰涎上湧,熱極反見寒象,必至冷氣上衝,如是則滋陰凝滯不服,詳論首卷總論中,細玩則得之矣。第一要飲食得法,一起忌食乾糧辛辣,竟吃酥粥牛乳,及淡腐漿等,小口慢嚥漸潤,胃管開通,然後嚥下;若吃葷腥,但可慢火煮爛,竟吃濃汁,切不可吃有形硬塊,治以養陰滋血湯等。夫醫者止論用藥,誰知治隔症,反在飲食得法,例如飲食傷胃,必要飲食小心;勞動損傷,必要咽津靜養,方可挽回也。
吐血咳血總論
秦子曰:胃中嘔出名吐血;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陽明胃家症;咳血太陰肺家症。丹溪以嘔血嗽血,皆從口中吐出,總名之曰吐血,故嘔咳不分,肺胃罔別。余今分別咽中胃管嘔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則經絡分明,治法不混。
外感吐血
【外感吐血之症】發熱煩躁,面赤目赤,口乾唇紅,夜不得臥,從口吐出,純血無痰,此外感吐血之症也。
【外感吐血之因】內有積熱,諸經火盛,外有風寒,束其肌表,血絡熱甚,不得外越,妄行上衝,從口嘔出,故外感吐血,責之邪熱妄行。
【外感吐血之脈】脈必洪大;或見浮緊,表邪未解;或見沉數,裡熱熾盛;失血太多,若見芤澀。洪大和緩易治,沉細弦急難醫。
【外感吐血之治】若身痛發熱,表邪未解,此太陽邪熱攻衝,脈浮大而數者,羌活沖和湯加減治之,佐以清胃之藥。若表邪已散,身仍發熱,目痛不眠,此陽明經邪熱;脈長而數者,乾葛石膏湯,佐以涼血之藥;或用犀角地黃丸;耳聾寒熱,兼用小柴胡湯;脈芤而澀者,歸芍地黃湯;血紫胸痛,紅花桃仁湯。外感門衄血,乃是表邪,今吐血門,乃是熱邪在裡,故不用麻桂湯。
羌活沖和湯 治太陽失汗,表邪未解者。
羌活 黃芩 生地 荊芥 川芎 葛根 甘草
葛根石膏湯 治陽明熱盛,吐血不止者。
葛根 石膏 山梔 黃芩 荊芥 丹皮 生地
熱甚者加川連;大便結,加大黃。
犀角地黃湯
生地 犀角 丹皮 山梔 白芍藥 荊芥
小柴胡湯 治吐血兼少陽經見證。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歸芍地黃湯
當歸 白芍藥 生地 丹皮 茯苓 山藥 山茱萸 澤瀉
紅花桃仁湯
紅花 桃仁 丹皮 楂肉 赤芍藥 澤蘭 歸尾 紅曲
大便結,加酒煮大黃。
內傷吐血
【內傷吐血之症】身無表邪,脈不浮大,起居如故,飲食自若,時而嘔吐純血,一連數口,此胃家吐血之症。若傾盆大出者,則肝家吐血也。
【內傷吐血之因】或積熱傷血,血熱妄行;或失飢傷飽,胃氣傷損;或浩飲醉飽,熱聚於中,或鹽醋辛辣,縱口不忌;或惱怒叫喊,損傷膈膜,則血從口出,而內傷吐血之症作矣。
【內傷吐血之脈】兩關獨盛,或見洪大,或見浮數。右關獨大,胃家有傷;左關獨大,肝家之損。和緩沉小者易治,弦急細數者難治。
【內傷吐血之治】胃家之血,犀角地黃湯,加乾葛、知母;積熱甚者,加黃連、石膏;大便結,加酒蒸大黃,即釜底抽薪之法。酒客致咳,必至吐血者,乾葛石膏湯,合瀉白散,此胃火上衝傷肺之條。若傾盆大出,肝經血,犀角地黃湯,加黃芩、玄武膠,此清肝攝血之法。面色白,脈沉遲,內無熱,陽虛不能攝血,歸脾湯主之,此即血脫益氣之條。胸前痛,血色紫而成塊,紅花桃仁湯。失飢傷飽,調理胃氣,飲食得法,則胃氣自和,而病自愈。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生地 丹皮 山梔 白芍藥 荊芥 黃芩 玄武膠
乾葛石膏湯合瀉白散
乾葛 石膏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歸脾湯
當歸 白朮 人參 甘草 白茯苓 木香 遠志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
紅花桃仁湯
紅花 桃仁 丹皮 紅曲 楂肉 赤芍藥 澤蘭 歸尾
嗽血論
秦子曰:咳血即嗽血。外感咳血之症,乃是邪壅於肺,擇其何邪而施治,則愈矣。故丹溪曰: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散之清之而已;不比內傷門損於胃者之難治也。
外感嗽血
【外感嗽血之症】身發寒熱,喘促氣逆,咳嗽不止,嗽痰帶血,甚則吊動胃氣,嘔吐痰涎,飲食齊出,此外感嗽血之症也。
【外感嗽血之因】有肺胃伏火,失於清理,風寒外束,肺熱內郁,肺主皮毛,不得發泄,上衝於喉;又有時令燥熱,傷其肺氣,清化之令不行,相傅之官怫逆,二者皆令咳嗽吐血者也。
【外感嗽血之脈】左脈浮大,表邪未散;右寸數大,火邪傷肺;或見沉數,肺中伏火;若見躁疾,燥火刑金。
【外感嗽血之治】表邪外束,身發寒熱,咳嗽帶血者,瀉白散加荊、防、柴、葛。熱邪伏內者,瀉白散加乾葛、石膏。燥火傷肺,清燥救肺湯主之。
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荊芥穗 防風 柴胡 葛根
又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乾葛 石膏
清燥救肺湯
桑葉 石膏 甘草 人參 桑白皮 阿膠 麥冬 杏仁 枇杷葉 知母 地骨皮
內傷嗽血
【內傷嗽血之症】身無表邪,咳嗽吐血,《金匱》有三大法門,若先咳嗽吐痰,後咳嗽吐血者,此是肺胃積熱,痰火上衝之症也;若先咳吐純血,後乃咳嗽吐痰者,此是陰虛陽旺,勞瘵骨蒸之症也;若面色白,脈沉遲,內無熱者,此是土不生金,陽虛不能收攝之症也。
【內傷嗽血之因】有膏粱積熱,痰火伏於肺胃之間,久嗽失治,土中之火刑金,即《金匱》所云:酒客致咳,必致吐血之一條也。有房勞精竭,腎火刑金;有思慮傷脾,脾火消陰;有鬱怒傷肝,肝火怫鬱;有用心太過,心火妄動,即《金匱》咳逆上氣,脈數有熱之一條也;有陽虛不足,血虛氣弱,土不生金,即《金匱》病人面色白,內無熱,脈沉遲之一條也。
【內傷嗽血之脈】右手洪數,膏粱積熱,若見滑大,痰火內結;左尺躁疾,房勞精竭;右關細數,脾陰消竭;左關弦數,肝家鬱結;左寸躁疾,心火妄動;六脈沉遲,陽虛之別。
【內傷嗽血之治】膏粱積熱,熱傷肺金之氣,瀉白散合乾葛石膏湯。熱傷肺金之血,黃芩一物湯。胃火上衝,清胃湯、化痰丸。房勞精竭,腎火刑金,先用犀角地黃湯,後用歸芍天地煎、三才丹。脾陽不足,土不生金者,加味歸脾湯。脾陰不足,土中之火刑金,加味戊己湯。怒動肝火,木火刑金者,柴胡飲子。肝血不足者,加味補肝散。心火妄動者,導赤各半湯。心血不足者,天王補心丹。腎火不足,陽虛不能攝血者,八味腎氣丸。
瀉白散 治火傷肺氣,咳嗽痰血。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黃芩一物湯 治火傷肺血,咳嗽痰血。
黃芩
清胃湯 治胃火上衝。
升麻 黃連 生地 山梔 甘草 乾葛 石膏
化痰丸
天門冬 栝蔞霜 連翹 香附 黃芩 海石 青黛 桔梗
犀角地黃湯 涼血止血之方。
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藥 黃芩 荊芥 山梔
歸芍天地煎
天門冬 生地 當歸 白芍藥 丹皮 山梔
玄武膠收厚膏服。
三才丹
天門冬 生地 人參
家秘肝腎丸
天門冬 地黃 白芍藥 當歸 黃柏 知母
上為細末,玄武膠為丸。
加味歸脾湯
當歸 白茯神 黃耆 白朮 木香 人參 甘草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
加味戊己湯
白芍 甘草 黃柏 知母
柴胡飲子 治怒動肝火,木火上衝。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人參 當歸 大黃 白芍藥
加味補肝散 治肝血虛,火旺。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廣皮 甘草 柴胡 山梔 黃芩
導赤各半湯 治心火妄動,上刑肺金。
生地 木通 甘草 川黃連 麥門冬 犀角
天王補心丹
人參 玄參 丹參 五味子 柏子仁 當歸 遠志 桔梗 生地 天門冬 麥門冬 甘草 黃連 酸棗仁 白茯神
腎氣丸 治腎陽不足,真火衰者。
生地 山藥 澤瀉 丹皮 山萸肉 白茯苓 附子 肉桂
秦子曰:先嗽痰,後見血,皆是胸膈痰盛,此膏粱積熱,實火攻衝,先傷肺經之氣,煅煉而咳白痰,日久不愈,因傷肺經之血,逼迫而嗽血者也;治宜瀉白散,加石膏、知母,先清肺經氣分之火,以治其本,後用犀角地黃湯、黃芩一物湯,清肺經血分之火,以治其標,此即《金匱》酒客致咳,必致吐血,六脈數大,宜清肺胃兩家之火者也。若先咳血,後嗽痰,皆是陰虛火動,津竭血燥,水中火發,先傷肺經之血,故先咳純血,日久不愈,後傷肺經之氣,然後而嗽白痰,治宜犀角地黃湯,加荊芥、黃芩,先涼肺經血分之火,以治其本,後用天地煎、玄武膠,合瀉白散,清肺經氣分之火,以治其標,此即《金匱》陰虛勞瘵之症,六脈細數,不可補氣,而遵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條者也。有真陽不足,脾腎虛寒,面色痿黃,時或咳嗽見血,脈多空大無力,此土不生金,肺經虧損,肺氣虛,不能攝血,大宜溫補,切忌苦寒,此即《金匱》面色白,脈沉遲,越人所謂損其肺者,益其氣之條也。夫吐血與咳血不同,咳血純是肺家伏火,故一切溫劑補劑,與兜澀之劑,皆不可用;節齋有服參必死之戒,單為積熱痰盛,咳血嗽血者言。至吐血家,亦有久吐而致陽虛者。蓋吐血雖是陽旺,若久而不止,則真陽亦虛,故仲景有血脫益氣之法;又有吐血不止,用柏葉湯。柏葉性燥,《綱目》但有益脾之名,仲景以久吐不止,則陽隨陰耗,用寒涼止血之藥皆不應,故用柏葉性燥辛香之味,引血歸於脾經,是以原文止治久吐血,且曰不止者,並不列於咳血嗽血門中,今人不會前人本意,誤治咳血嗽血,余並表而出之。
衄血論
秦子曰:血從鼻孔而出者,衄也。鼻為清道,肺之開竅,陽明主司,以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相為表裡者也。陽明有熱,肺受火制,陽明之脈,入目絡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故仲景傷寒條,以太陽有邪,侵入陽明則衄血。又以足太陽膀胱之脈,與足少陰腎,相為表裡,故《金匱》內傷條,以肝腎有火,上衝太陽巔頂,傳入陽明,亦為衄血。內傷門衄血,為熱在裡,宜涼血;外感門衄血,為熱在表,宜解表。
外感衄血
【外感衄血之症】惡寒身熱,頭疼身痛,鼻孔出血,此寒傷太陽經,侵入陽明,而成衄血之症也。若目痛鼻乾不眠,身熱口渴,脈長而洪,此陽明本經鬱熱衄血之症也。
【外感衄血之因】其人內有積熱,外冒風寒,傷於太陽之經,鬱而發熱,經絡熱甚,熱侵陽明,迫血妄行於鼻;又有陽明本經鬱熱,熱邪在經,不得發越;又有過服辛溫,或以火劫汗,兩陽相搏,此皆外感衄血之因也。
【外感衄血之脈】浮大而緊,太陽衄血;脈若弦長,熱在陽明;脈沉洪數,里有熱結;脈若躁疾,誤用火劫。
【外感衄血之治】惡寒脈浮緊無汗,冬月仲景用麻黃湯;有汗脈浮緩,桂枝湯,三時節庵羌活沖和湯;陽明鬱熱無汗,乾葛解肌湯;有汗犀角地黃湯加升麻、乾葛;火劫致衄,黃芩芍藥湯。
麻黃湯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楨按:以上二方,辛溫太過,仲景冬月用之,治衄血皆表症,不比吐血咳血,裡熱症耳。
羌活沖和湯
羌活 黃芩 防風 蒼朮 川芎 生地 細辛 白芷 甘草
乾葛解肌湯
葛根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犀角地黃湯
犀角 地黃 白芍 丹皮 山梔 升麻 乾葛
加茅根同煎。熱甚加黃芩。
黃芩芍藥湯
黃芩 白芍藥 生地 丹皮 甘草
加茅根同煎。磨京墨沖服。
內傷衄血
【內傷衄血之症】身無表邪,目睛或黃,五心煩熱,鼻孔出血,此內傷衄血之症也。
【內傷衄血之因】或房勞傷腎,陰精不足,水中火發;或惱怒傷肝,肝火易動,陰血隨火上升,錯經妄越,則內傷衄血之症作矣。
【內傷衄血之脈】左尺脈浮,肝腎陰虛;左寸沉數,心火妄動;右寸脈洪,肺家火旺;右關脈數,脾胃積熱。
【內傷衄血之治】腎陰不足,左尺脈浮者,犀角地黃湯、涼八味丸。肝火攻衝,清肝飲。心火刑金,天王補心丹;熱甚者,瀉心湯。肺火上炎,瀉白一物湯。膏粱積熱,清胃湯,加酒大黃。
犀角地黃湯 治腎火上衝。
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藥 山梔 黃柏
涼八味丸 治腎火上衝。
生地 山藥 澤瀉 丹皮 山萸肉 白茯苓 黃柏 知母
清肝飲
當歸 川芎 生地 柴胡 黃芩 白芍藥 丹皮 山梔 青皮
天王補心丹 治心血不足者。
人參 玄參 丹參 五味子 柏子仁 當歸 遠志 生地 黃連 天門冬 麥門冬 棗仁 桔梗 白茯神
瀉心湯 治心火上炎。
黃連 甘草
瀉白一物湯 即瀉白散加黃芩。
清胃湯
升麻 黃連 生地 山梔 甘草 乾葛 石膏 犀角
夫血從胃中嘔出名吐血,從肺中咳出名嗽血,從鼻孔流出名衄血,分立三條,則經絡各別。夫胃中嘔出之血,雖輕於肺中咳血,然有大吐不止而死者;鼻中流血,本為輕症,然有鼻血不止,久久變症,故以三症同名血症,皆因火載上衝。下手真訣,必要先去血中之火,家秘歸經湯,以黃芩、黃柏與當歸同用,則血中之火去,而血立刻歸經。若咳嗽甚者,兼用家秘瀉白散;血不上衝,隨以家秘肝腎丸,補其真陰。
家秘歸經湯
當歸 白芍藥 黃芩 黃柏 丹皮 生地 甘草
大便結者,加大黃同煎,臨服多磨犀角汁沖。
家秘肝腎丸
牙衄總論
秦子曰:牙衄者,即牙齦出血之症也。有兩經分別,一主陽明腸胃,一主少陰腎經。若血來如湧,來勢甚暴,來血甚多,此陽明牙衄之血也,有外感、有內傷。若血來點滴,來勢緩慢,來血不多,此少陰腎經之血也,有內傷、無外感。以經絡而論,有臟腑陰陽之別;以病因而論,皆屬血中有火,但有虛實別,而無陰寒者也。
外感牙衄
【外感牙衄之症】身發寒熱,煩悶不安,目痛頭額痛,鼻乾不眠,牙血暴出,此陽明經牙衄之症也。
【外感牙衄之因】或太陽表邪,侵入陽明,或陽明自冒風熱,本經熱甚,陽明多血多氣,氣血皆熱,則上攻陽明所過之經,得牙齦之竅縫而直出也。
【外感牙衄之脈】脈多浮數;浮主表邪,數主血熱。左脈浮數,太陽侵邪;右脈浮數,陽明之熱。浮數解表,沉數涼血。
【外感牙衄之治】左脈浮數,身熱無汗,有表邪者,葛根羌活湯。右脈浮數,身熱無汗,有表邪者,乾葛防風湯;右脈浮數,身熱有汗,無表邪者,乾葛清胃湯。表邪已解,脈沉而數,犀角地黃湯,未效,加酒蒸大黃,其血即止。
乾葛羌活湯 即羌活湯加乾葛。
乾葛防風湯
乾葛 防風 荊芥 石膏 知母
乾葛清胃湯
升麻 生地 丹皮 川連 甘草 乾葛 石膏
犀角地黃湯 見前咳血嗽血。
裡熱甚,加酒蒸大黃。
內傷牙衄
【內傷牙衄之症】身無表邪,牙齦出血,一湧而上,來血甚多,此陽明經牙衄之症。若身無表邪,牙齦時或出血,來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消瘦,此少陰腎經牙衄之症也。
【內傷牙衄之因】膏粱積熱,辛辣炙煿,好酒香燥,腸胃有熱,血中伏火,則上衝而出,若腎陰不足,水中之火上炎,亦令牙齦出血,久而不愈。
【內傷牙衄之脈】脈多洪數;右關洪數,陽明經熱;兩尺洪數,腎經之血。
【內傷牙衄之治】右關沉數,陽明血熱者,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右關洪數,腸胃積熱者,升麻清胃散,加酒蒸大黃。左尺脈數,龍火上衝者,知柏肝腎丸,加玄武膠。
犀角地黃湯 見吐血。
升麻清胃散
升麻 生地 川連 丹皮 山梔 當歸 大黃(酒蒸)
知柏肝腎丸
凡治血症,要明血去火亦去,可用血脫益氣;若血去火存,但可補血涼血,切不可用溫燥。至牙衄陽明經血熱,用升麻清胃湯、酒大黃、生犀角,則血立止;即腎陰不足,亦是陰虛火旺,用知柏肝腎丸,苟大便不滑,亦加大黃、生犀,要知血得熱而妄行,以當歸三黃同煎,則血涼盡而下順歸經,世人不明,妄言當歸辛散,不宜治血逆上衝及胎前安胎,豈知血熱上衝,涼血則下順歸經,胎前血熱、胎氣不寧,仲景立安胎飲,用當歸、黃芩各一斤,以血中熱減,則歸經養胎而自安。家秘化四物三黃同用,治血熱上衝,開化方妙法。
勞傷總論
秦子曰:勞傷之症,即發熱咳嗽,勞瘵骨蒸之症。今人患者比比,考之《內經》,但有言虛,未見言勞;然於病因條內,則有因虛成病之語,即可謂之虛勞矣。至《金匱》書則發明虛勞之症,立論立方,而勞傷之症始彰。至巢氏撰《病源候論》,分別五者為勞,七者為傷,則勞傷之義已著;後又立六極,三十三蒸,反覺太煩太碎。余今酌立精氣血之傷,五臟之勞,為勞傷,而以《機要》所云,感寒成勞,感熱成勞,自外入內者為外感,氣怯神傷,精竭血燥,自內致病者為內傷,分立外感二條,內傷八條,而大綱節目盡矣。
外感勞傷
感寒勞傷
【感寒勞傷之症】初起惡寒發熱,咳嗽氣逆,脅肋刺痛,或無汗身熱,或朝涼暮熱,此即感寒成勞,傷風成勞之症也。
【感寒勞傷之因】《玄珠》云,體虛之人,最易感邪。不去其邪;便服補劑,或不忌葷酒,邪氣得補,留滯發熱,熱傷肺氣,為喘為咳,此感寒成勞之因也。
【感寒勞傷之脈】多見浮緊,左脈浮緊,血分感寒;右脈浮緊,氣分感寒。
【感寒勞傷之治】左脈浮緊,血分感寒者,羌活柴胡湯,加川芎、芍藥治之。右關浮緊,氣分感寒者,乾葛防風湯,加紫蘇、廣皮治之。
羌活柴胡湯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川芎 白芍藥
乾葛防風湯
乾葛 防風 荊芥 柴胡 紫蘇 廣皮
感熱勞傷
【感熱勞傷之症】內熱躁悶,喘咳氣逆,唇焦口渴,小便赤澀,此久蒸成勞,因疳成勞之症也。
【感熱勞傷之因】《機要》云,勞損之疾,因虛而感,如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熱舍於腎,水不勝火,則骨枯髓虛,而成感熱勞傷之症。
【感熱勞傷之脈】脈多洪數,左脈浮數,氣分感熱;左脈沉數,血分感熱;右脈浮數,氣分感熱;右脈沉數,血分感熱。
【感熱勞傷之治】左脈浮數,血分感熱者,柴胡歸芍湯,加生地、丹皮。右脈浮數,氣分感熱者,柴胡地骨皮散,加紫蘇、廣皮以治之。
柴胡歸芍湯 治血分感熱。
柴胡 黃芩 山梔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生地 丹皮
柴胡地骨皮散 治氣分感熱。
柴胡 地骨皮 知母 甘草 紫蘇 廣皮 乾葛
內傷勞傷
心虛勞傷
【心虛勞傷之症】驚悸恍惚,神志不定,心痛咽腫,喉中介介如梗,實則毛焦發落,唇裂舌赤,煩熱咳逆,此心勞之症也。
【心虛勞傷之因】曲運神機,耗散心血,內而欲心妄動,外而起居如驚,則諸念動處皆是火,火旺傷金,咳逆氣急,則心勞之症作矣。
【心虛勞傷之脈】左脈多浮,左寸浮緩,心氣不足,左寸浮數,心血不足。
【心虛勞傷之治】心氣不足,虛寒者,歸脾湯;虛熱者,天王補心丹。心血不足,虛熱者,門冬安神丸;實熱者,導赤各半湯。
歸脾湯 見前吐血。
天王補心丹 見前嗽衄血。
門冬安神丸
揀麥冬 川黃連 生地 白茯神 遠志 硃砂 甘草
導赤各半湯 見前咳嗽。
肝虛勞傷
【肝虛勞傷之症】筋攣煩悶,眼目赤澀,毛焦色夭,腹痛指甲痛,咳則脅下痛,口苦口酸,筋骨痠疼,寒熱咳逆,此肝勞之症也。
【肝虛勞傷之因】謀慮不決,或恐或怒,肝氣怫鬱,木火刑金,肺氣有傷,而肝虛勞傷之症成矣。
【肝虛勞傷之脈】左關浮弦,肝氣有損;左關沉弦,肝血不足;弦而大數,肝家實火;弦而細數,肝家虛火。
【肝虛勞傷之治】肝氣有損,四物湯;肝血不足,有火者,調肝散,若虛火者,家秘肝腎丸,女科門,黃芩四物湯。
四物湯 見前咳嗽。
調肝散
當歸 生地 白芍藥 川芎 柴胡 山梔 黃芩 廣皮 甘草
家秘肝腎丸 見前嗽血。
黃芩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芩。
脾虛勞傷
【脾虛勞傷之症】氣脹咽滿,噫氣,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黃喘咳,腫脹脾泄,此脾經勞傷之症也。
【脾虛勞傷之因】意外思慮,失飽傷飢,脾土之真陰受傷,中州之沖和有損,土不生金,為喘為咳,而脾虛勞傷之症作矣。
【脾虛勞傷之脈】右關弦大,脾氣損傷;右關細軟,脾氣不足;右關細澀,脾血不足;右關細數,血虛有熱。
【脾虛勞傷之治】脾氣損傷者,調中湯。脾氣不足,四君子湯。脾血不足,歸脾湯。血虛有熱者,知柏四物湯、知柏補血湯;女科,黃芩四物湯、黃芩補血湯。
調中湯
白朮 茯苓 當歸 黃耆 木香 廣皮 甘草
四君子湯 見前咳嗽。
歸脾湯 見前吐血。
知柏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柏、知母。
知柏補血湯 即當歸補血湯,加黃柏、知母。
黃芩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芩。
黃芩補血湯 即當歸補血湯,加黃芩。
肺虛勞傷
【肺虛勞傷之症】呼吸少氣,喘咳氣逆,胸脅作痛,痛引肩背缺盆,面目浮腫,夜臥不能轉側,此肺經勞傷之症也。
【肺虛勞傷之因】悲哀動中,形寒飲冷,形燠飲熱,預事而憂,五志之火,時起於中,上炎刑金,則咳嗽喘逆,而肺虛勞傷之症作矣。
【肺虛勞傷之脈】右寸浮大,肺氣傷損;右寸脈細,肺氣不足;寸關皆細,土不生金;寸脈數大,肺被火克。
【肺虛勞傷之治】肺氣傷損者,人參平肺散;肺氣不足者,生脈散、人參固本丸;土不生金者,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肺被火刑者,瀉白散,加各經清火之藥;女科,黃芩瀉白散。
人參平肺散
生脈散
人參固本丸
四君子湯 上四方見前咳嗽。
補中益氣湯 見後短氣。
瀉白散 見前咳嗽。
黃芩瀉白散 即瀉白散加黃芩。
腎虛勞傷
【腎虛勞傷之症】遺精白濁,腰脊如折,面黑遺尿,骨蒸咳逆,此腎經虛勞之症也。
【腎虛勞傷之因】矜持失志,夜行喘恐,入房太甚,水衰火旺,上炎喘咳,則腎虛勞傷之症作矣。
【腎虛勞傷之脈】兩尺細數,真陰不足;兩尺數大,腎中有火;兩尺沉遲,真陽不足。
【腎虛勞傷之治】真陰不足者,人參固本丸、家秘肝腎丸;腎中火旺者,知柏天地煎。真陽不足者,《金匱》腎氣丸。
人參固本丸
家秘肝腎丸
知柏天地煎
《金匱》腎氣丸 以上四方見前咳嗽。
精虛勞傷
【精虛勞傷之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或骨蒸潮熱,大小便牽引作痛,此精虛勞傷之症作矣。
【精虛勞傷之因】精神素虧,或色欲過度,或盡力勞動,或焦心勞思,厥陽之火,時動於中,煎熬真陰,則陰火刑金,為喘為咳,而精虛勞傷之症作矣。
【精虛勞傷之脈】沉細而數,左脈細數,肝腎精虛;右脈細數,肺脾液少;細而未數,精虧未竭;細而兼數,陰精已竭。
【精虛勞傷之治】肝腎精虛,三才湯、家秘肝腎丸、龜鹿二仙膠為丸。脾肺精虛,生脈散、瓊玉膏、參苓河車丸。心陰不足者,天王補心丹。
三才湯 見前嗽血。
家秘肝腎丸 見前咳嗽。
龜鹿二仙膠 即玄武膠、鹿角膠。
生脈散 見前咳嗽。
瓊玉膏 見前咳嗽。
參苓河車丸
河車一具,酒煮爛收干,打白茯苓五六兩為丸,加人參更妙。
天王補心丹 見前咳嗽。
氣虛勞傷
【氣虛勞傷之症】面黃肌瘦,氣怯神離,動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煩劇,下午身涼氣爽,此氣虛勞傷之症也。
【氣虛勞傷之因】或本元素虛,或形勞氣散,或思想無窮,神氣內奪,氣虛勞傷之症作矣。
【氣虛勞傷之脈】軟弱細小,或虛大無力;左脈細弱,肝腎氣虛;右脈細軟,脾肺氣弱;弱而和緩,補之可生;弱而帶數,有熱難補。
【氣虛勞傷之治】肝腎氣虛,三才丹、玄武天地煎。脾肺氣弱,脈緩者,歸脾湯、生脈散;脈數有熱者,知柏參冬飲。
三才丹 見嗽血。
玄武天地煎 即天地煎加玄武膠。
歸脾湯 見前吐血。
生脈散 見前咳嗽。
知柏參冬飲
知母(三錢) 黃柏(三錢) 人參(二錢) 麥冬(五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血虛勞傷
【血虛勞傷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煩熱,毛焦皮燥,暮夜發熱,晝則身涼,小便赤澀,大便乾結,此血虛勞傷之症也。
【血虛勞傷之因】陽盛陰虛,五志厥陽之火,時動於中,煎熬真陰,陰血日損,陽火獨旺,來克肺金,則血虛喘咳之症作矣。
【血虛勞傷之脈】虛小細數,兼見芤澀,細小血虛,芤澀血痹。左寸細數,心血不生;左關細數,肝血不榮;右脈細數,脾虛血少;右脈芤澀,陽明血結。
【血虛勞傷之治】血虛,用四物湯。血痹,用活血湯。心血不生,天王補心丹。肝血不榮,補肝湯。脾虛血少者,歸脾湯。
四物湯 見前咳嗽。
活血湯
當歸 赤芍藥 丹皮 紅花
四味煎湯。
天王補心丹 見前咳嗽。
補肝湯 見前肝勞。
歸脾湯 見嗽血。
家秘補陰丸 治陰虛內熱。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當歸 白芍藥(各四兩) 黃柏 知母(各二兩) 天門冬 生地(各八兩)
家秘補陽丸 治陽虛內寒。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當歸 白芍藥(各四兩) 肉桂 附子(各一兩) 天門冬 生地(各八兩)
家秘坎離丸 治陰陽兩虛。
補陰丸加鹿角膠三兩。補陽丸加玄武膠三兩。
飲症論
秦子曰:濃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痰屬火化,飲屬水濕,《金匱》論之甚詳,分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者條目外,又有留飲、伏飲二者。今余先將仲景所立六者,詳別明之。至燥痰、火痰、風痰等,另立痰症內。
痰飲
【痰飲之症】其人素肥漸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心下胸脅支滿,目眩,謂之痰飲。
【痰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不忌,胃雖能納,脾不能運,肺不通調,停積於胃,則成痰飲。痰飲內積,外不榮於肌表,則素肥漸瘦;由胃下流,水走腸間,則瀝瀝有聲矣。
【痰飲之脈】或見弦數,或見弦緊,或見雙弦,甚則沉伏。弦緊寒飲,弦數熱痰。
【痰飲之治】《金匱》立法二條,一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凝結,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反凝結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若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推廣蒼樸二陳湯。
苓桂朮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腎氣丸 治痰飲短氣,當從小便去者。
懷生地 澤瀉 白茯苓 山藥 丹皮 山茱萸 附子 肉桂
推廣蒼樸二陳湯 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
逆。
熟半夏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熟蒼朮 厚朴
身熱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澤瀉。脈數者加山梔、川連。脈遲加煨姜。
懸飲
【懸飲之症】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氣逆,引痛胸肋,謂之懸飲,此即《金匱》懸飲症也。
【懸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不忌,脾肺不能運化,水流在脅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氣逆,阻絕肝膽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脅,而成懸飲之症矣。
【懸飲之脈】或沉或弦,沉為有水,故曰懸飲。弦為氣結,故曰內痛。
【懸飲之治】《金匱》隻立一方,曰脈沉而弦,懸飲內痛,十棗湯主之。以懸飲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廣二方,滾痰丸、加味二陳湯。
大棗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滾痰丸
青礞石 大黃 沉香 黃芩
加味二陳湯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枳實 桔梗 杏仁 栝蔞仁
有熱加川連。嗽加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結胸脅。
溢飲
【溢飲之症】水氣流行,歸於四肢,身體疼重,支節煩疼,謂之溢飲也。
【溢飲之因】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飲水多,水性寒冷,停滯氣逆,逆則溢於四肢,當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濕則重,復得寒則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飲之症矣。
【溢飲之脈】《金匱》曰:脈沉而數,脈沉而弦,懸飲也。又云:病溢飲者,當發汗,不言脈象,楨意其必浮大浮緊,未必沉弦沉數。
【溢飲之治】《金匱》治懸飲內痛,用十棗湯。又曰:病溢飲者,當發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夫懸飲脈沉弦,飲懸於內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飲溢於外,故用汗法。
大棗湯 見前懸飲。
大青龍湯 治溢飲身體疼重,肢節煩疼,當發汗者。
麻黃 桂枝 甘草 生薑 杏仁 大棗 石膏
小青龍湯
麻黃 甘草 桂枝 白芍藥 五味子 乾薑 半夏 細辛
支飲
【支飲之症】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即《金匱》支飲症也。
【支飲之因】飲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間,蓋肺與大腸之脈,下膈絡腸,今飲積於中,外不得達於表,內不得循於裡,而偏礙肺與大腸交通之氣道,則咳逆倚息,呼吸不得流利,氣逆而咳,喘促而不得臥矣。形如腫者,水飲之外現也。
【支飲之脈】脈多沉緊,脈弦為水,脈弱可治,數實者死。其脈虛者,必苦眩暈。
【支飲之治】《金匱》曰:膈間支飲,其人必喘,心下痞堅,面色黎黑,其脈沉緊,得之十數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飲之積熱,石膏止清無形氣分之熱,不能去有形痰飲之實熱,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又云: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主之。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又云: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十棗湯主之。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外另有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條,非指定支飲而立說,大約統言水飲家之條目。
木防己湯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參
上四味,煮取一升,溫服,愈後復發,去石膏,加芒硝。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 白朮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溫服。
厚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者。
厚朴 大黃 枳實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
葶藶大棗湯
葶藶子 大棗肉
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子。
半夏湯
半夏 生薑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 生薑 白茯苓
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棗湯 見前懸飲門。
小青龍湯 見前溢飲門。
己椒藶黃丸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
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澤瀉 豬苓 白茯苓 白朮 肉桂
上五味為末,暖水調服。
留飲
【留飲之症】《金匱》云:心下有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則輒已。又云,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必有留飲。
【留飲之因】始因水飲停積,結成痰飲,日久不化,即曰留飲。夫留者,聚而不散之謂也。飲留於背,妨督脈上升之陽,而為背寒,少陽肝膽之脈,由缺盆過季脅,飲留於脅,阻絕肝膽生升之氣,故脅下痛引缺盆,留飲胸中,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
【留飲之脈】脈多沉者,胸有留飲;雙弦者寒,偏弦者飲。
【留飲之治】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
甘遂 半夏 芍藥 炙甘草
伏飲
【伏飲之症】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淚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名曰伏飲之症也。
【伏飲之因】水飲不散,伏於胸中,阻其肺氣,則痰滿喘咳;阻其中氣,則吐發;伏於腰背,太陽表邪外束,則寒熱背痛;伏於上焦,阻絕清升之氣,則目淚自出;飲伏胃家,胃陽凝塞,不能四布,振振瞤劇。夫曰吐發,則寒熱背痛,可見不發即不吐,不吐即不發矣。以其有飲內伏,故外邪觸之即發也。
【伏飲之脈】左脈浮緊,寒邪束飲;寸脈沉弦,上焦阻絕;關脈沉弦,中脘凝塞;沉脈主伏,弦脈主飲,沉弦之脈,伏飲之診。
【伏飲之治】有寒熱則病在表,腰背痛則病在太陽,此內有伏飲,外表有邪,當從表裡並治,小青龍湯、木防己湯主之。蓋留飲,里症也,故用行痰逐飲之藥,今伏飲,有寒熱、背痛、吐發等表症,故從表散也。
小青龍湯 見前溢飲門。
木防己湯 見前支飲門。
楨按:以上諸條,《金匱》之論痰飲也,此以脾濕成痰,非比諸痰症,故別之曰痰飲。夫飲者,即停蓄之水飲也;蓋痰因火動而成,飲因水寒所致。
痰症論
秦子曰:痰之為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中宮失清化之令,熏蒸結聚而成,須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風痰、濕痰、燥痰、郁痰、食積五條。夫濕痰、燥痰,有外感,有內傷;郁痰、食痰,有內傷,無外感。飲主乎水,寒多熱少;痰主乎火,寒少熱多。
外感痰症
風痰
【風痰之症】頭痛身痛,發熱惡寒,吐嗽痰沫氣逆,此外感風痰症也。
【風痰之因】外感風邪,襲人肌表,束其內郁之火,不得發泄,外邪傳裡,內外熏蒸,則風痰之症作矣。
【風痰之脈】浮滑者多。浮數風熱;浮緊風寒。若見沉滑,風邪內結。洪大易治,沉細難痊。
【風痰之治】有風寒、風熱之分。外感風寒,宜辛散表邪,如三拗湯,合小半夏湯、小青龍湯,加減治之。外感風熱,宜辛涼解熱,如參蘇飲、荊防甘桔湯、荊防瀉白散選用。
三拗湯合小半夏湯 治風寒痰嗽等症。
麻黃 杏子 甘草 半夏 生薑
小青龍湯 見前溢飲門。
參蘇飲 治風痰咳嗽。
人參 紫蘇 前胡 葛根 半夏 枳殼 桔梗 廣皮 甘草
氣逆加蘇子、橘紅。痰多加半夏、南星。氣喘加蘇子、前胡。
荊防甘桔湯 治風熱痰嗽。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薄荷
荊防瀉白散 治風熱入肺,肺風痰喘。
荊芥 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濕痰
【濕痰之症】身發寒熱,面目浮腫,惡寒頭重,身痛不能轉側,嘔吐噁心,煩滿不渴,此外感濕痰之症也。
【濕痰之因】或坐臥卑濕,或衝風冒雨,則濕氣襲人,內與身中之水液,交凝積聚,《靈樞》所云: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成積;清濕襲陰之虛,病生於下而生聚。此即濕痰之因也。
【濕痰之脈】脈多浮大,浮緩兼風,浮澀主濕,浮滑濕痰,沉滑頑結。
【濕痰之治】身熱脈浮大者,宜散風除濕,羌活勝濕湯。胸滿脈滑者,宜化痰二陳湯、平胃散。
羌活勝濕湯 散表除濕,則痰自化。
羌活 獨活 防風 川芎 甘草 藁本
二陳湯 消痰利濕。
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平胃散 燥濕化痰。
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燥痰
(即火痰)
【燥痰之症】發熱唇焦,煩渴引飲,喘咳短息,時作時止,吐咯難出。此外感燥痰之症也。
【燥痰之因】或亢陽行役,時逢火令,燥熱之氣,干於肺家,為喘為咳;傷於腸胃,為痰為嗽。此外感燥痰作矣。
【燥痰之脈】脈必洪數。浮數傷表,沉數傷里。左脈洪數,燥傷肝膽;右脈洪數,燥傷肺胃。
【燥痰之治】宜清熱潤燥,降火化痰,竹葉石膏湯、二母石膏湯、二母二陳湯。
竹葉石膏湯
石膏 麥冬 竹葉 人參 半夏 知母 甘草
二母石膏湯
知母 川貝母 石膏
二母二陳湯
知母 貝母 半夏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內傷痰症
燥痰
【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時咳時止,痰不能出,連嗽不已,面赤氣升,此內傷燥痰之症也。
【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時動於中,或色欲過度,真水涸竭,或膏粱積熱,腸胃煎熬,熏蒸於肺,煅煉為痰,則燥痰之症作矣。
【燥痰之脈】右寸數大,肺家有熱;右關沉數,腸胃有熱;左關脈數,木火之邪;兩尺沉數,腎水燥竭。
【燥痰之治】養陰壯水,潤肺生津,則火熄燥除,而痰不生;若用燥味消痰,禍不旋踵。真水枯涸,二冬二母湯;膏粱積熱,節齋化痰丸。
二冬二母湯
麥冬 天門冬 知母 川貝母
腎水竭加生地、熟地;元氣虛加人參。
二母固本丸
川貝母 知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懷生地 懷熟地 人參
節齋化痰丸
天冬(一兩) 黃芩(一兩) 海石(一兩) 橘紅(一兩) 桔梗(一兩) 栝蔞仁(一兩) 青黛(一兩) 連翹(一兩) 芒硝(五錢) 香附(一兩)
家秘加昆布一兩。
濕痰
【濕痰之症】身或熱或不熱,體重足酸,嘔而不渴,胸膈滿,時吐痰,身體軟倦,此內傷濕痰之症也。
【濕痰之因】中氣不足,胃陽不能消化,脾陽不能施布,則水穀停留,為痰為飲,而濕痰之症成矣。
【濕痰之脈】多見沉滑。滑實頑痰,滑軟虛滯,滑而不數,脾濕成痰,滑而帶數,濕熱所致。
【濕痰之治】燥濕則痰自化,理脾則痰運行,二陳平胃散,或二陳羌防湯。濕鬱成熱,梔連二陳湯。虛人六君子湯。帶熱,加梔、連。帶寒,加薑、桂。
二陳平胃散 見前食積咳嗽。
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梔、連。
二陳羌防湯
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羌活 防風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郁痰
(即結痰頑痰)
【郁痰之症】胸滿飽脹,九竅閉澀,懊憹煩悶,或咽中結核,睡臥不寧,或腸胃不爽,飲食有妨,或氣逆不利,倚肩喘息,郁痰之症也。
【郁痰之因】七情所傷,易成鬱結,肺氣凝滯,脾元不運,思則氣結,悶郁成痰,皆郁痰之因也。
【郁痰之脈】多見沉澀沉遲寒鬱,沉數為熱,沉實頑痰,沉牢內結。
【郁痰之治】寒鬱辛散,香芎二陳湯。熱鬱清解,梔連二陳湯。肺經郁痰,節齋化痰丸加昆布、膽星。
香芎二陳湯 治寒痰。
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香附 撫芎 白芥子
梔連二陳湯 治熱痰。
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川連 山梔
節齋化痰丸 見前條。
食積痰
【食積痰之症】飽滿不食,噁心嘔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遺大腸,時瀉時止,或時吐痰,口中覺甘,此食積痰之症也。
【食積痰之因】胃強能納,脾弱不運,前食未消,後食隨進,停積成痰,故曰食積痰也。
【食積痰之脈】脈多滑大,滑大不數,寒凝痰結;滑大而數,積痰而熱。
【食積痰之治】宜消食化痰,佐以利氣宣導,導痰湯、枳樸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甚者,滾痰丸。
導痰湯
南星 橘紅 白茯苓 半夏 甘草 枳殼
枳樸二陳湯 治胃家有痰。
枳實 厚朴 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三子養親湯 治食積痰。
山楂子 萊菔子 白芥子
滾痰丸 見前懸飲。
丹溪雜治
濕痰用二陳湯;虛者,六君子湯。
風痰頭痛、發熱,脈浮大,祛風丸、導痰丸。
寒痰身不熱,口不渴,脈沉遲。
熱痰面赤多汗,口渴眼爛,煩躁,燥結,脈數,用梔連二陳湯,或加石膏、黃芩、竹瀝、蘿蔔汁、化痰丸。
血虛痰,五心煩熱,形體滑瘦,六脈細數,加減四物湯,加貝母、杏仁、青黛。
氣虛痰,面黃肌瘦,六脈濡緩,六君子湯。
精虛痰,骨蒸潮熱,虛火時升,脈多細數,地黃丸、加減二冬湯、固本丸,加玄武膠,佐以理氣之藥。
食積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瘧痢,六脈沉滑,或見數大沉實,枳朮丸、保和丸。
老痰,即結痰,頑痰,堅結膠固,吐咯難出,脈見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蔞、膽星。
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結痰也,宜節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脈弦遲,白芥子可以引達。
痰在腸胃間,腸鳴而濯濯有聲,脈見沉滑,導痰湯。
痰在皮裡膜外,或結核,或麻痹,非竹瀝不能通,非薑汁不能散。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最為要藥,然須看虛實。
腎氣丸,治腎陽不足,不能納火歸源,水泛為痰者最效;腎水陰虛火旺,金水皆枯者,斷斷不可用。
十棗、控涎三花、神佑諸湯 治脅痛,虛人不可妄施。
痰飲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為麻木,軟痹腫痛,指迷丸主之。
指迷丸 消胃家上結之痰,化大腸下凝之垢。
半夏(四兩) 白茯苓(三兩) 廣皮(三兩) 枳殼(一兩) 元明粉(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竹瀝為丸,鉤藤湯送下。肝膽有火,加膽星;痰積不消,加海石。
按:節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濕痰,兼消腸中痰者也。
飲因水濕,痰因火動,然就火而論,有濕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為燥痰,胃火成痰為濕痰;治燥用潤,治濕用燥,人人知之。用潤而已結之痰,凝滯不化;用燥助火,則痰愈生。思得《金匱》以門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節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此皆是用潤以制燥,用燥以制潤。方書以二陳湯,加梔連,治濕火之痰;家秘以二陳湯,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則已結之痰,從半夏而化,同石膏,則燥熱之火,從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熱,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門,用燥不犯辛燥,用潤不犯凝滯。家秘治夾食傷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衝竹瀝、蘿蔔汁,廣而推悟者也。
附諸賢論
劉宗厚曰:痰之為病,仲景論四飲六症,無擇敘內外三因。蓋四飲,則敘因痰而顯諸症者,《三因方》則論其因所傷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有因驚而得,有因氣而得,有因飲酒而得,有因飲食而得;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水虛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熱痰,則煩躁、脈數;風痰則身熱脈浮;冷痰則滑瀉脈遲;濕痰則身重不渴;驚痰則睡臥不寧;酒痰則胸腹作痛;食積痰則胃脘作痛,不思飲食。若夫子和謂飲無補法,必當去水,立汗吐下三法。又論熱藥治痰之誤,固為切當,然亦有挾寒挾虛者,夫老痰凝結,頑固不行,不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凝滯之患,況風寒外束,痰氣內郁者,不用溫散,何由開鬱行滯。至若氣血虧乏之人,痰客中焦,理宜導去痰滯,補接兼行,不可盡拘汗吐下三法也。因脾氣虛弱,津液不運,痰反愈生,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運。治法,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燥痰生於肺,隨氣升降,宜順氣,然氣升屬火,順氣莫先於清火,導引次及。故濕痰則燥之,熱痰則清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清之,在下者順之,又中氣虛者,宜補中氣,助脾元,以運行之。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然以之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動,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黏痰、結痰,凝滯窒塞,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則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煅煉,凝濁鬱結而成矣。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脾胃家濕痰、寒痰、痰飲、痰涎之比,惟宜開鬱降火,清潤肺金,滋養腎水,而消化凝結之痰,乃立化痰丸。趙養葵論腎經痰曰: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即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經真陽虛,不能攝伏其水,則水如洪水,氾濫而為痰,是無火也,八味丸益火之源。腎經真陰虛,不能制伏其火,水得火而沸騰成痰,是有火也,六味丸壯水之主,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龐安常曰,有陰水虛,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此當用潤劑,如二冬地黃丸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火自息,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等,立見其殆。又有腎經真陽不足,不能攝伏其火,則水泛為痰。
眩暈總論
秦子曰:余觀嚴用和眩暈論云,眩掉諸症,《內經》皆主肝風上攻致是,而《原病式》釋之曰,風木生火,風火皆主陽,焰得風則自旋轉。然此但可論風火之眩暈,若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之症,皆能致眩暈者,於是立外感風寒暑濕四條,又立內傷痰涎下虛兩條,實為眩暈指南。然余惜其六氣未全,七情未備,且其用方主治,又難於下手,劉宗厚議其論症親切,集方欠明,深中其弊。今余改立外感三條,內該六氣,內傷四條,內該七情,而其主治之方,皆按經對症,不得以平淡無奇而忽之也。
外感眩暈
風寒眩暈
【風寒眩暈之症】頭痛額痛,骨節煩痛,身熱多汗,上氣喘逆,躁擾時眩,此風邪眩暈之症也。若身熱無汗,惡寒拘緊,頭痛、身痛,時時冒眩,此寒邪眩暈之症也。
【風寒眩暈之因】或風木司政,風熱大作;或體虛不謹,外受風邪。風主乎陽,風熱為患,則令人掉眩。或太陽司政,寒氣凌逼;或太陰在泉,寒沖頭角,則發眩暈;或疾風暴冷,胃寒入胃,激動痰涎,亦令人眩暈。
【風寒眩暈之脈】左脈浮數,太陽風熱;左脈浮弦,少陽風熱;右脈浮數,陽明風熱;右脈滑大,內有痰涎;左脈浮緊,太陽寒邪;左脈弦緊,少陽寒邪;右脈浮緊,陽明寒邪。
【風寒眩暈之治】左脈浮數,太陽風邪者,羌活防風湯,加天麻、黃芩。左脈浮弦,少陽風熱,柴胡防風湯,加天麻、羌活。右脈浮數,陽明風熱者,乾葛防風湯,加天麻、升麻。右脈滑大,症兼痰涎者,導痰湯加天麻、防風。左脈浮緊,太陽寒邪者,羌獨敗毒湯,加天麻、細辛。左脈弦緊,少陽寒邪者,柴胡羌活湯,加天麻、川芎。右脈浮緊,陽明寒邪者,乾葛羌活湯,加天麻、升麻。大凡眩暈之症,多有兼痰者,故天麻方書多用之,今申明首條,則以下諸條,皆可參而用也。
羌活防風湯 見痠軟。
柴胡防風湯 即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防風。
乾葛防風湯
乾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防風
導痰湯
南星 半夏 枳實 甘草 橘紅
羌活敗毒散 見傷寒痢疾門。
柴胡羌活湯
柴胡 羌活 防風 川芎
乾葛羌活湯
乾葛 羌活 防風 白芷
暑濕眩暈
【暑濕眩暈之症】熱令之時,自汗身熱,面垢背寒,煩渴引飲,小便赤澀,頭目冒眩,此濕熱眩暈之症也。若雨濕之時,惡寒無熱,身重身痛,不能轉側,無汗拘緊,頭旋眼眩,此寒濕眩暈之症也。
【暑濕眩暈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升,人感冒之,則為濕熱眩暈之症。若陰雨太多,人感冒之,《經》注所云,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留,亦為眩暈之症。
【暑濕眩暈之脈】傷暑之脈,虛而帶數;傷濕之脈,濡而遲緩。暑濕二脈,虛細者多,實大者少。虛緩者寒,虛數者熱。
【暑濕眩暈之治】煩渴引飲,脈虛帶數者,人參白虎湯。自汗煩躁,小便赤澀,黃連香茹飲,沖六一散溫服。若惡寒無熱,身痛不能轉側,脈遲緩者,羌獨勝濕湯,合朮附湯。
人參白虎湯 見咳嗽、噎隔門。
黃連香茹飲 見中熱。
羌活勝濕湯 見痠軟。
朮附湯 見腹脹。
燥火眩暈
【燥火眩暈之症】身熱煩躁,口渴引飲,夜臥不寧,頭旋眼黑,小便赤澀,此燥火眩暈之症也。
【燥火眩暈之因】《經》謂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云,肝肺太過,善忘,忽忽冒眩。此皆運氣加臨之眩暈也。又有時令之熱,感入腸胃,傳於臟腑,上衝頭目,則眼眩旋轉,此人自感冒而為眩運也。
【燥火眩暈之脈】左脈躁疾,厥陰客勝;右脈躁疾,肺熱眩暈;左右皆疾,肝肺太過。右脈躁疾,燥火傷氣;左脈躁疾,燥火傷血。
【燥火眩暈之治】左脈躁疾,厥陽掉眩者,柴胡清肝飲。右脈躁疾,肺熱上衝者,清肺飲。左右躁疾,肝肺太過者,瀉青各半湯。右手脈數,燥火傷氣者,竹葉石膏湯。左手脈數,燥火傷血者,歸芍大黃湯。
柴胡清肝飲 見腹痛。
清肺飲 見咳嗽。
瀉青各半湯 見咳嗽。
竹葉石膏湯 見痰症。
歸芍大黃湯
當歸身 白芍藥 川大黃 丹皮
內傷眩暈
氣虛眩暈
【氣虛眩暈之症】氣虛即陽虛也。其人面色白,身無熱,神識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或熱手按之,則運乃定,此氣虛眩暈之症也。
【氣虛眩暈之因】大病久病後,汗下太過,元氣耗散;或悲號冷引,以傷肺氣;曲運神機,以傷心氣;或惱怒傷肝,鬱結傷脾,入房傷腎,飢飽傷胃,諸氣受傷,則氣虛眩暈之症作矣。
【氣虛眩暈之脈】脈浮而空,浮則為氣,空則為虛。右寸脈虛,肺氣不足;右關脈虛,中氣不足;左寸脈虛,心氣不足;左關脈虛,肝膽氣弱;兩尺脈虛,腎氣不足。
【氣虛眩暈之治】肺氣不足者,人參生脈散,合四君子湯。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中氣虛寒,不能運化水穀者,理中湯。心氣不足者,酸棗仁湯。肝氣有傷者,逍遙散。腎氣不足,都氣丸。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者,腎氣丸,加鹿角膠為丸。攝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濃煎服,治真陽虛者,最效。
人參生脈散 見霍亂。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理中湯 上三方見痢疾。
酸棗仁湯 見不得臥。
逍遙散 見咳嗽。
都氣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腎氣丸 即熱八味丸加車前子。
血虛眩暈
【血虛眩暈之症】血虛即陰虛也,形體黑瘦,五心常熱,夜多盜汗,睡臥不寧。頭面火升,則眼花旋轉。火氣下降,則旋暈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暈不休,不比痰火之暴發暴作,此血虛眩暈之症也。
【血虛眩暈之因】陽絡傷,則血外溢上逆。陰絡傷,則血內溢下泄,凡此亡血成虛,而為眩暈者。又有焦心勞思,憂愁鬱結,心脾傷而不能生血,或惱怒傷肝,肝火內動,而煎熬血室,此陰血內耗,血海乾枯,而為眩暈者也。
【血虛眩暈之脈】脈多細澀。細而不數,血虛無熱;細而帶數,血虛有熱;左寸細澀,心血不足;左關細澀,肝不藏血;右關細澀,脾不統血;兩尺細數,腎陰枯竭。
【血虛眩暈之治】血從下泄,傷於陰絡,血虛無火,脈細不數者,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心血不足,血虛無火,左寸細澀者,酸棗仁湯。心血不足,血虛有火,左寸細數者,天王補心丹,合安神丸。肝血不足,血虛無火,左關細澀者,逍遙散;血虛有火,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脾陰不足,血虛無火,右關細澀者,歸脾湯;血虛有火,右關細數者,加味當歸補血湯。腎陰不足,水虛無熱,尺脈不數者,八味丸;水虛有火,尺脈洪數者,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腎丸,古方用玄武膠一味,陰虛火旺最效。
歸脾湯 見中風、吐血二門。
補中益氣湯 見痢疾。
酸棗仁湯 見不得臥。
天王補心丹 見嗽血。
安神丸 見內傷中風。
逍遙丸 見咳嗽。
知柏四物湯 見喘症。
加味補血湯 即當歸補血湯加知母、黃柏。
楨按:同一失血之症,要分陽絡傷而為外溢上逆者,陰絡傷而為內溢下泄者。同一血虛之症,要分血脫陽脫,而為血虛無火,當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遵血脫益氣之法者;又血脫陽旺,而為血虛有火,用肝腎丸、知柏天地煎、玄武膠,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法者。是以凡治虛症而用補劑,當分有火無火,以別或養陽或養陰之大關節也。
痰飲眩暈
【痰飲眩暈之症】胸前飽悶,噁心嘔吐,膈下漉漉水聲,眩悸不止,頭額作痛,此痰飲眩暈之症也。
【痰飲眩暈之因】飲食不節,水穀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則煅煉成痰;無火者則凝結為飲。中州積聚,清明之氣,窒塞不伸,而為噁心眩暈之症矣。
【痰飲眩暈之脈】滑大而數,痰火之診。沉弦不數,乃是寒飲。右關滑大,脾胃之痰,右關沉弦,脾胃之飲。左關滑大,肝膽之痰,左關朝寸,膽涎沃心。右關朝寸,熱痰刑金。
【痰飲眩暈之治】脾胃有痰,右關脈滑者,二陳湯、導痰湯。滑大而數,有熱者,加梔連。沉細而遲,有寒者,加石菖蒲、白芥子。若實痰膠固,胸中作脹作痛,脈數有力者,滾痰丸下之。若脾虛不能運化而成痰者,六君子湯,補脾化痰。若脾胃雖虛,虛中尚有滯者,大安丸。大便燥結,或大便不結,而澀滯不順者,指迷丸。左關滑數,肝膽有痰,青黛膽星湯。火旺者,兼用瀉青丸。膽涎沃心,心火上衝者,硃砂安神丸,加陳膽星,牛黃清心丸,加川連、膽星。
二陳湯
導痰湯 見中風諸條。
滾痰丸 見腹痛。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朮。
指迷丸 見痠軟。
青黛膽星湯 即膽星湯加青黛。
瀉青丸
膽草 山梔(炒黑) 大黃(酒蒸) 川芎 當歸 羌活 防風
硃砂安神丸 見內傷中風。
牛黃清心丸 見外感中風。
火沖眩暈
【火沖眩暈之症】暴發倒僕,昏不知人,甚則遺尿不覺,少頃,汗出而醒,仍如平人,此火沖眩暈之症也。
【火沖眩暈之因】《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言風主乎動,木旺火生,則為旋轉,此五志厥陽之火上衝,而為實火眩暈之症。若肝腎之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衝清道,亦令人頭旋眼黑,此陰火上衝,而為虛火眩暈之症。又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亦令人頭目冒眩之症,此命門真火不足,而為虛陽上浮眩暈之症也。
【火沖眩暈之脈】脈多洪數,洪為陽盛,數為火熱。左寸洪數,心火妄動;左關洪數,肝膽之熱;左尺洪數,腎與膀胱;右寸洪數,肺中之熱;右關洪數,脾胃之火;右尺洪數,三焦之熱;兩尺空大,沉按不數,虛陽之別。
【火沖眩暈之治】心火妄動,左寸洪數者,導赤各半湯。左寸細數者,天王補心丹。肝膽有火,左關數大者,梔子清肝散;熱甚者,龍膽瀉肝湯。肝經血少,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家秘肝腎丸。左尺數大,膀胱、小腸實熱者,火府丹、知柏導赤散;熱甚者,梔連導赤散。左尺細數,精血虛而火旺者,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膠,收斂陰中之火以降之。肺熱上衝,右寸數大者,家秘瀉白散。右寸細數,肺陰不足者,二冬二母丸,合青金丸。脾胃有火,右關數大者,梔連平胃散、乾葛清胃散。右關細數,脾陰不足者,知梔補血湯、知柏戊己湯;虛而熱甚者,梔連補血湯、梔連戊己湯。三焦熱甚,右尺實數者,竹葉石膏湯,加山梔、黃芩。虛陽上浮,右尺浮大,沉按無力者,當用八味腎氣丸,溫補天真,斂真陽之火,攝伏以降之。
導赤各半湯 見中風中熱門。
天王補心丹 見內傷嗽血門。
梔子清肝散
梔子 丹皮 柴胡 當歸 白芍藥 牛蒡子 黃芩 甘草
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知柏四物湯 見呃症門。
家秘肝腎丸 見內傷嗽血。
火府丹 治熱結上焦,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黃芩 山梔
知柏導赤散 治熱結中焦,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知母 黃柏
梔連導赤散 治熱結下焦,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山梔 川黃連
知柏天地煎 見內傷嗽血門。
家秘瀉白散 見咳嗽門。
二冬二母湯 見燥熱咳嗽。
清金一物丸 見傷熱咳嗽。
梔連平胃散 見內傷呃症。
乾葛清胃散
升麻 丹皮 生地 當歸 石膏 川黃連 乾葛 甘草
知柏補血湯
知母 黃柏 黃耆 當歸身
知柏戊己湯
知母 黃柏 甘草 白芍藥
梔連補血湯
山梔 黃連 黃耆 當歸
梔連戊己湯
山梔 黃連 甘草 白芍藥
竹葉石膏湯
知母 石膏 揀冬 竹葉 山梔 黃芩
八味腎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
楨按:火沖眩暈之症,有三大法門。有五志厥陽之火,膏粱積熱之火,二者皆能上衝致眩,此名實火眩暈,當用導赤各半湯、火府丹、龍膽瀉肝湯、梔連平胃散、竹葉石膏湯等以清之。有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衝而暈者,此名陰火眩暈,當用天王補心丹、知柏四物湯、肝腎丸、天地煎等,養陰滋陰,斂而降之。有真陽不足,無根之火,失守上炎,亦令人眩冒不止,此名虛陽眩暈,當用桂附八味丸、四逆湯等,攝伏降之。例如發熱煩躁等症,亦有三條分別:實火攻衝而煩躁者,名曰實熱煩躁,此火擾於中,大用苦寒之藥,以直折之;有真陰內耗而煩躁者,名曰陰虛煩躁,此陰虧火旺,當用養陰之藥,滋陰降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而煩躁者,名曰陰極發躁,此陰寒之極,反見虛陽之假象,當用補陽之藥,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
喘症論
秦子曰:喘者,促促氣急,喝喝喘息,甚者張口抬肩,搖身擷肚,與短氣不相接續,逆氣上奔而不下者不同。若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謂之哮。《正傳》云:喘以氣息言,哮以聲響名。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多在肺胃二家,喘而咳逆嗽痰者,肺也;喘而嘔吐者,胃也。今立外感三條,內傷六條。
外感喘逆
風寒喘逆
【風寒喘逆之症】頭痛身痛,身發寒熱,無汗惡寒,喘咳痰鳴,氣盛息粗,此外感風寒喘症也。
【風寒喘逆之因】外冒風寒,皮毛受邪,鬱於肌表,則身熱而喘;逆於陽明,則嘔吐而喘;壅於肺家,則咳嗽而喘;肺風痰喘之症也。
【風寒喘逆之脈】浮緩為風,浮緊為寒。六脈俱浮,表有風寒;六脈沉數,寒鬱為熱。弦急難治,沉散者絕。
【風寒喘逆之治】風氣勝者,宜散風解表,防風瀉白散、防風桔梗湯。寒氣勝者,小青龍湯、三拗湯、麻黃定喘湯。寒鬱成熱,逆於陽明,嘔吐者,乾葛竹茹湯、平胃散。
防風瀉白散 見前哮症。
防風桔梗湯 肺風痰喘,此方甚妙。
防風 半夏 枳殼 陳皮 桔梗
不應,加桑白皮、地骨皮即效。
小青龍湯 見前溢飲門。
三湯拗 見前風痰門。
麻黃定喘湯 肺受寒邪,未經鬱熱者用。
麻黃 杏仁 枳殼 桔梗 蘇子 橘紅 甘草
乾葛竹茹湯 清理胃氣,去煩止嘔。
乾葛 竹茹 廣皮 白茯苓 熟半夏 甘草
有風,加防風。有寒,加生薑。
平胃散 治胃氣不平,喘而上逆者。
熟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風寒俱有,加防風、生薑。
暑濕喘逆
【暑濕喘逆之症】煩悶口渴,喘息氣粗,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熱,此暑濕之喘症也。
【暑濕喘逆之因】《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此暑氣也。因於濕,首如裹,面胕腫,呼吸氣喘,此濕氣也。暑濕襲於皮毛,干於肺胃,則喘喝多言也。
【暑濕喘逆之脈】脈多濡軟,或見微緩。《脈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暑濕喘逆之治】汗多口渴,清暑益元散;脈大多言,即中熱症也,黃連解毒湯,或竹葉石膏湯;暑濕身痛,無汗喘逆,應汗者,羌活勝濕湯。
清暑益元散
香茹 厚朴 白扁豆 川黃連
黃連解毒湯 治三焦熱壅,心肺伏火。
川連 黃柏 黃芩 山梔
竹葉石膏湯 見燥痰門。
羌活勝濕湯 見濕痰門。
燥火喘逆
【燥火喘逆之症】口渴身熱,二便赤澀,喘咳氣逆,面赤唇焦,吐痰難出,此燥火發喘之症也。
【燥火喘逆之因】燥萬物者,莫燥乎火,故喘症燥火居多。《原病式》敘喘逆熱淫條下,蓋燥火爍人,則諸逆衝上,諸痿喘嘔,諸氣膹郁,肺家不寧,喘症作矣。
【燥火喘逆之脈】脈多數大,或見滑數。右脈數大,燥火傷氣;左脈滑數,燥火傷血。
【燥火喘逆之治】栝蔞根湯、知母甘桔湯。脈大口渴,人參白虎湯,調益元散,大便結,涼膈散。
栝蔞根湯
天花粉 麥冬 知母 石膏 甘草
知母桔甘湯 治肺家受燥,咳嗽氣逆。
知母 石膏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人參白虎湯 治胃受燥邪,喘嘔煩渴。
人參 知母 石膏 粳米 甘草
口渴,加葛根。氣逆,加橘紅。
涼膈散 治燥在上焦,喘咳氣逆。
黑山梔 黃芩 桔梗 連翹 川連 薄荷 甘草
以上皆外感喘逆,故不用滋陰。
內傷喘逆
內火喘逆
【內火喘逆之症】五心煩熱,口燥唇焦,喘逆自汗,得食稍減,少頃復發,時作時止,面赤便秘,此內火發喘症也。
【內火喘逆之因】內而欲心妄動,外而起居如驚,五志厥陽之火,時動於中,煎熬真陰,精竭血燥,內火刑金,肺氣焦滿,而喘逆作矣。
【內火喘逆之脈】脈多洪數,心火上炎。左關脈數,肝膽之熱。兩尺洪數,腎火上逆。右寸脈數,肺中有火。右關洪數,胃家有熱。
【內火喘逆之治】腎虛火旺,宜養陰制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門冬飲子、家秘肝腎丸。肝火上衝,宜柴胡清肝散。心火上炎,導赤各半湯。脾胃之火上衝,宜清胃湯。肺火煎熬,石膏瀉白散。
門冬飲子 見傷燥嗽門。
家秘肝腎丸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
黃柏 知母 白芍藥 當歸
四味為末,又以天冬、地黃二味同煎,收膏為丸。
柴胡清肝散
柴胡 黃芩 人參 山梔 連翹 桔梗 甘草
導赤各半湯 見前心咳。
石膏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桔梗 甘草 石膏
痰飲喘逆
【痰飲喘逆之症】面色虛白,胸中漉漉有聲,時咳時嘔,臥下喘逆,此痰飲逆之症也。
【痰飲喘逆之因】飲水過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積腸間,成痰成飲,上干肺家,則喘息倚肩,而痰飲成也。
【痰飲喘逆之脈】多見弦滑,或見弦緊,或見弦數。弦緊寒飲,弦數痰熱。
【痰飲喘逆之治】苓桂朮甘湯、小半夏湯、甘遂半夏湯、二陳湯。帶表症者,小青龍湯;大便閉者,導痰湯加大黃,甚者滾痰丸、十棗湯。
苓桂朮甘湯 見痰飲門。
小半夏湯 見支飲門。
甘遂半夏湯 見留飲門。
二陳湯 見濕痰門。
小青龍 見溢飲門。
滾痰丸 見懸飲門。
十棗湯 見懸飲門。
導痰湯 見食積痰門。
食積喘逆
【食積喘逆之症】胸滿,胃痛腹痛,惡食飽悶,大便或結或溏,上氣喘逆,喘嘔噯氣,此食積喘逆之症也。
【食積喘逆之因】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厚味,日積於中,太陰填塞,不能運化,下降濁惡之氣,反上干清道,則喘嘔不免矣。
【食積喘逆之脈】氣口滑大,腸胃有積;滑大而數,熱積之診;滑大而遲,乃是寒積。
【食積喘逆之治】宜消化者,保和丸、枳朮丸。大便結者,用下法。寒積,煮黃丸;熱積,承氣湯。
保和丸 消滯寬中聖藥。
山楂肉 神麯 半夏 茯苓 蘿蔔子 陳皮 連翹
枳朮丸 助脾消食聖方。
枳實 白朮
為細末,荷葉包陳米煮飯為丸。
煮黃丸 攻逐寒積重劑。
雄黃 巴霜
承氣湯 攻逐熱積重劑。
枳實 厚朴 大黃 甘草
氣虛喘逆
【氣虛喘逆之症】身倦懶怯,言語輕微,久久漸見,不接續,喝喝喘急,此中氣大虛之症也。
【氣虛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虛,或大病後,大勞後,失於調養,或過服克削,元氣大傷,則氣虛喘逆之症作矣。
【氣虛喘逆之脈】多見浮大,按之則空,六部無根,虛浮於上,或見濡軟,散大無神。
【氣虛喘逆之治】人參平肺散、參橘煎、四君子湯。虛熱,參冬飲;虛寒,理中湯;虛甚,獨參湯。
人參平肺散 治元氣不足,肺氣不平。
桑白皮 知母 甘草 白茯苓 人參 地骨皮 青皮 陳皮 天門冬 薄荷葉
熱甚,加山梔、黃芩。
參橘煎 補氣而不凝,順氣而不克,用補之前隧也。
人參 橘紅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有痰,加半夏、陳皮。
參冬飲
人參 麥門冬
等分同煎。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炮姜 炙甘草 陳皮
獨參湯 補氣養元,第一重劑。
陰虛喘逆
【陰虛喘逆之症】氣從小腹直衝於上,喘聲濁惡,擷肚抬身,乍進乍退,時止時作,此陰虛火沖之症也。
【陰虛喘逆之因】陰血不足,五志厥陽之火,觸動衝任之火,自下衝上;陰精不足、龍雷之火,直衝上焦,二火上衝,皆名陰虛喘逆之症。
【陰虛喘逆之脈】多見細數。右關脈數,脾陰不足;左關脈數,肝血有虧;兩尺脈數,腎陰不足。
【陰虛喘逆之治】陰血不足者,四物湯加竹瀝、陳皮、童便。陰精不足者,家秘天地煎、家秘肝腎丸。
四物知柏湯
當歸 生地 川芎 白芍藥 知母 黃柏
四物青黛湯 加真青黛同煎,沖竹瀝、童便。
楨治陰火呃逆,單用四物知柏湯,今治陰火喘逆,又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因喘逆繫上焦不和,必兼痰火故耳。丹溪雖有方,未有發明,故特表之。
家秘天地煎
天門冬(四兩) 地黃(四兩) 黃柏(二兩,炒) 知母(二兩)
家秘肝腎丸
天門冬(六兩) 地黃(六兩) 當歸(四兩) 白芍藥(四兩) 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傷損喘逆
【傷損喘逆之症】張口抬胸,喝喝喘急,不能接續,或胸脅作痛,或吐紫血,此傷損喘逆之症也。
【傷損喘逆之因】或飽後舉重,或飢時用力,或號呼叫喊,傷損肺氣而喘作矣。
【傷損喘逆之脈】或促或結,大小不均,六部沖和者生;至數不清,按之散亂者死。
【傷損喘逆之治】理氣調逆,和血去瘀,四磨湯,合四物湯。傷損肺竅,久不愈,白芨散。
四磨湯 通治氣分要藥。
枳殼 檳榔 沉香 烏藥
四物湯 通治血分要藥。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懷熟地
白芨散 治肺絡損傷,喘咳吐血。
白芨 飛曲
二味同研,白湯調服。
附產後外感喘
【產後喘逆之症】喉中喘促,氣急息粗,惡寒發熱,頭痛身疼,此產後外感喘逆症也。
【產後喘逆之因】產前、臨產、產後,不慎起居,偶犯外邪,內氣先虧,外邪難散,壅而發熱,則成喘逆之症矣。
【產後喘逆之脈】右脈浮數,肺胃熱邪;右脈浮緊,肺胃寒邪;左脈浮數,太陽風熱;左脈浮緊,太陽寒邪。
【產後喘逆之治】太陽冒風,芎歸湯,加羌活、防風。太陽冒寒,芎歸湯,量加麻黃、杏仁。肺冒風熱,瀉白散,加防風、乾葛。肺冒寒邪,芎歸湯,加蘇子、杏仁。
芎歸湯
川芎 當歸
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附產後內傷喘
【產後內傷喘之症】喉中氣急,喘促抬肩,目慢唇青,身無表邪,此產後內傷喘症也。
【產後內傷喘之因】臨產去血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此名孤陽無陰,若惡露不行,上衝肺胃,又名惡血攻心,二者皆令人喘也。
【產後內傷喘之脈】脈見芤澀,血虛之診;脈見浮散,氣虛之候;脈見沉數,氣血熱壅;脈見沉滑,惡露寒凝。
【產後內傷喘之治】脈見浮散細微,芎歸湯,兼用獨參湯。若惡露不行,又宜行惡露為急,桃仁紅花湯、奪命散。熱壅不行,牡丹皮散;寒凝不行,四神散;身熱昏沉,甦醒湯。
芎歸湯 見前條。
獨參湯 即人參一味。
桃仁紅花湯 產後行瘀通用方。
桃仁 紅花 蒼朮 生玄胡 生蒲黃 澤蘭 芍藥 楂肉 枳殼
奪命散 逐惡露,定喘逆。
沒藥 血竭
牡丹皮散 治血分有熱。
冬瓜子 當歸 赤芍藥 丹皮
酒煮大黃、桃仁。
四神散 治血分有寒。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炮姜
甦醒湯 治產後血虛風熱。
當歸 川芎 荊芥 紫蘇
附肺脹
【肺脹之症】喘不得臥,短息倚肩,抬身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此肺脹之症也。
【肺脹之因】內有鬱結,先傷肺氣,外復感邪,肺氣不得發泄,則肺脹作矣。
【肺脹之脈】寸口獨大,或見浮數,或見浮緊,浮數傷熱,浮緊傷寒;寸實肺壅,浮芤氣脫,和緩易治,代散則絕。
【肺脹之治】脈實壅盛者,葶藶瀉肺湯;肺受熱邪,加味瀉白散;肺受寒邪,小青龍湯加石膏,家秘立加味瀉白散、前胡湯、三因神秘湯,隨症加減治之。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陳皮 石膏 桔梗 黃芩 知母 甘草
胸前滿悶,加枳殼、蘇梗。
前胡湯
前胡 桑白皮 半夏 蘇子 杏仁 甘草 陳皮 枳殼 桔梗
有風,加防風。有寒,加麻黃。有熱,加石膏、黃芩。
三因神秘方
蘇梗 桔梗 桑白皮 地骨皮 青皮 陳皮 木香 枳殼
附諸賢論
東垣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傷寒家論喘嘔,以為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為熱攻肺,故屬於上。又有膏粱之人,奉養口腹,及過愛小兒,皆能積熱成喘,宜以甘寒治之。丹溪云,喘因氣虛,火入於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小腹衝上者,有氣虛,有水氣乘肺者。戴復庵云,痰喘者,喘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稍減,食久仍喘,此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壓下痰火,喘即暫止。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仍大作,不獨喘症,咳逆呃噦,屬火者,亦皆如此。若作胃寒治,便是以火濟火。若胃絕而喘,抬肩擷肚,而無停止。丹溪云,喘須分虛實,氣虛用人參阿膠五味湯。實喘者,肺竅壅滯,右寸口沉實,宜瀉肺。虛喘者,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邪喘者,肺受外邪,伏於關竅,右寸緊盛者,宜散肺邪。亦有六部俱伏者,亦宜發散,則身熱退。《三因方》云,肺實者,上氣喘逆,咽中逆,如欲嘔狀,自汗出,右寸氣口脈有力。肺虛者少氣不足,右寸氣口脈必無力。丹溪云,喘自小腹下直衝於上者,陰虛喘也,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補陰化痰。夫陰虛作喘,實發人未發,但此方止可治血虛火沖者,若腎中真陰虛,非四物補陰血之謂,宜六味丸加門冬、五味、黃柏、知母,或知柏天地煎,煎大劑飲之,壯水之主,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當與陰虛龍雷相火同看。若概云陰虛,則失分血虛、精虛矣。若肝腎皆虛,精血皆不足,宜以家秘肝腎丸,兼而治之。按丹溪治陰火上衝作呃,用四物湯加知柏;今治陰火上衝而喘,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以呃無痰而喘必兼痰也。總之,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則用青龍湯等。真知其風者,則用防風湯等。真知其暑者,則用清暑益元散。真知其濕者,則用燥濕勝濕湯。真知其火與燥者,則用梔連湯。此皆外感也。若內傷諸喘,血虛者,四物湯加竹瀝、童便。若陰精不足,則補腎,地黃丸或家秘知柏天地煎。至於元氣不足,參橘煎合四君子湯。
哮病論
秦子曰:哮與喘似同,而實異短息。喉中如水雞聲者,乃謂之哮;但張口氣急,不能轉息者,謂之喘。《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哮病內傷痰飲,外感風寒,合而成病者,故止立一條。
哮病
【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此哮病之症也。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脈】多見沉弦,沉數痰火,沉澀濕痰,沉遲寒飲,沉結頑痰。
【哮病之治】身發熱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蘇子飲、防風瀉白散,佐以化痰之藥。身無熱,無外邪者,消痰理氣為主,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小半夏湯。伏痰留飲,結成窠臼,控涎丹、滾痰丸,量情選用,然必氣壯人乃可。
前胡蘇子飲
前胡 蘇子 枳殼 半夏 橘紅 桔梗 甘草
傷風加防風 傷熱,加薄荷、石膏。傷寒,加麻黃。身痛,加羌活。口乾燥,
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風瀉白散
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二陳湯 見濕痰門。
三子養親湯 見食積痰門。
小半夏湯 見支飲門。
控涎丹
甘遂 大幹 白芥子
滾痰丸 見懸飲門。
哮症乃肺胃二經,痰火盤結,以其發作,則喉中有聲,故知其病在肺。發作則不能飲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結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發時如有表邪,用荊防瀉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後,宜節齊化痰丸,加枳殼,半夏,兼治肺胃。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陳,則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腸之痰,則去痰火之根矣。
短氣論
秦子曰: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呼吸慢而不流利,較之喘症而無促喝,若促促喝喝,喘息抬肩,呼吸便利,則謂之喘而非短氣矣。
外感短氣
【外感短氣之症】身發寒熱,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滯之症也。
【外感短氣之因】感冒六淫之邪,初入肌表,傳入於裡,鬱結不散,阻絕陰陽之道路,則呼吸壅塞,而成短氣,息不得接續矣。
【外感短氣之脈】脈見浮緊,太陽寒邪。脈見洪數,乃是風熱。脈若躁疾,燥邪所傷。寸口脈大,邪壅於肺。右關弦長,邪在陽明;左關弦急,肝膽邪逆。
【外感短氣之治】冒寒者,三拗湯。冒風者,防風瀉白散。傷燥熱,石膏瀉白散、清肺飲。脈促結,應宣通。脈沉伏,當升散。
三拗湯 見風痰門。
防風瀉白散 即瀉白散加防風。
石膏瀉白散 即瀉白散加石膏。
清肺飲
黃芩 山梔 薄荷 桔梗 甘草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枳殼
大便結,加大黃。脈數口渴,加石膏、知母。
內傷短氣
實邪短氣
【實邪短氣之症】身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脅肋作痛,不得仰臥,其形似腫,此實邪短氣之症也。
【實邪短氣之因】或膏粱積熱,或水飲停留,干礙清道,則實邪短氣之症作矣。
【實邪短氣之脈】或見沉伏,或見沉滑,或見沉弦,或見促結,脈不弦緊,乃為支飲。
【實邪短氣之治】《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桂苓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又云,咳逆倚肩,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此治肺飲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臥,小青龍湯,此治帶表症者。以上《金匱》治痰飲停積諸經之治也。若膏粱積熱者,厚朴大黃湯。肝火上衝者,龍膽瀉肝湯。肺熱喘逆者,瀉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者,梔連二陳湯。水飲脅痛短氣,名懸飲,十棗湯主之。
桂苓朮甘湯
腎氣丸 俱見痰飲門。
葶藶大棗湯 見支飲門。
小青龍湯 見懸飲門。
厚朴大黃湯 見支飲門。
龍膽瀉肝湯 見內火喘門。
瀉白散 見哮症。
梔連二陳湯 見濕痰門。
十棗湯 見懸飲門。
氣虛短氣
【氣虛短氣之症】氣怯神離,言語輕微,氣不接續,不比實症短氣,呼吸倚肩,不得仰臥,咳滿喘逆為異。此氣虛短氣之症也。
【氣虛短氣之因】或大病之後,或勞力之人,或本元素弱,勞傷中氣,則氣虛短氣之症成矣。
【氣虛短氣之脈】若見細數,陰血有虧;或見微弱,陽氣有虧;或見浮大,真陽外越;或見芤澀,真陰不足。
【氣虛短氣之治】暴脫暴瀉者,獨參湯。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有痰,六君子湯、參橘煎。
獨參湯 治真元將脫,氣弱神離。
人參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不能接續。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炙甘草 陳皮 升麻 柴胡
六君子湯 見前濕痰。
參橘煎
人參 橘紅
哮喘短氣呃逆,各有分別。哮症經年發作,難治者,然亦不死;喘與短氣、呃逆,實症易治,然有死者。治此四症,必以四條互相參發,以其病症雖別,而經絡病因同在肺胃二經耳。夫短氣,分立虛實二條,實邪短氣易治,尚可祛邪;虛人氣短難治,氣將絕,又不受補耳。今家秘發《金匱》各條,詳其治法,至氣虛短氣,雖立加減代赭湯方,然不治者多。
呃逆論
秦子曰:呃逆者,胃氣不和,上衝作聲,聽聲命名,故曰呃也,《靈樞篇》謂噦。以草刺鼻作嚏,嚏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已,按:此治噦之法,即今外治呃逆之道也。是《內經》之噦,即今之呃也。諸家謂乾嘔為咳逆,或因嘔而傷胃氣以致呃,因咳而吊動胃氣以致呃方可,若以乾嘔即是呃逆,咳逆即是呃逆,大謬矣。有外感,有內傷。
外感呃逆
【外感呃逆之症】身發寒熱,嘔逆作呃,此表邪傳裡之症也。內熱口渴,唇焦便赤,上衝作呃,此積熱內沖之症也。或乍發乍止,或連續不已,此痰火攻衝呃逆之症也。
【外感呃逆之因】外受風邪,邪傳半表半裡,里不受邪,抑遏少陽生升之氣,則上衝作呃。若熱邪結里,失於清理,則熱氣上衝,亦能致呃。或水飲內停,胃家痰人,諸逆上衝,則呃逆之症作矣。
【外感呃逆之脈】左脈弦大,少陽有邪。右脈沉數,胃熱裡實。右關虛澀,胃家虛熱。右脈滑大,胃中痰飲。滑大而數,乃是痰熱。
【外感呃逆之治】若表邪入里,小柴胡湯和之。胃熱失下者,承氣湯下之;胃熱便利者,瀉心湯;胃熱兼虛者,橘皮竹茹湯。若胃中兼痰飲者,橘皮半夏湯加枳、桔;兼熱者,梔連二陳湯加葛根、竹茹。
小柴胡湯 治寒熱嘔苦,呃逆不止。
人參 柴胡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承氣湯 見食積喘門。
瀉心湯 治火逆上衝,呃逆不止。
川黃連 半夏 生薑 甘草
橘皮竹茹湯 消痰止呃方也。
橘皮 半夏 竹茹 人參 生薑 甘草
橘皮半夏湯
半夏 橘皮
有寒加生薑。有熱加梔、連。
梔連二陳湯 家秘治痰火呃逆,加葛根、竹茹。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葛根 山梔 川連 竹茹
內傷呃逆
【內傷呃逆之症】外無表邪入里,身無寒頭痛,惟見呃聲發作,或三四聲而即止,或呃數聲之外,或連續而不已者,此內傷呃逆之症也。
【內傷呃逆之因】或因中氣不足,或因胃氣損傷,水穀入胃,難以運化,或膏粱積熱,胃火上衝,或胃寒冷飲,水寒上逆;或脾胃不和,臟腑為病,或怒動肝火,肝氣怫逆,或肝腎陰虧,陰火上衝,此皆內傷呃逆之症也。
【內傷呃逆之脈】脈見微弱,中氣不足,或見沉數,膏粱積熱,或見促結,臟腑不和,或見弦數,肝膽有火,左尺數大,真陰不足。
【內傷呃逆之治】若中氣不足,六君子湯。痰火上衝,梔連二陳湯、半夏瀉心湯。積熱上攻,梔連平胃散,加葛根、竹茹。胃家受寒者,丁香柿蒂湯、理中湯。水停心下,二陳湯,苓桂朮甘湯,食滯中宮者,枳朮湯、枳桔、平胃散、蒼樸二陳湯。怒動肝火者,加味柴胡湯。陰血不足,陰火上衝,知柏四物湯。陰精不足,相火上衝者,知柏地黃丸、家秘知柏天地煎加廣皮。若肝腎之精血皆不足,肝腎之陰火合而上衝者,家秘肝腎丸。
六君子湯 見前章。
梔連二陳湯 見前章。
半夏瀉心湯 治痰火沖逆。
半夏 川連 甘草 黃芩 人參 乾薑
梔連平胃散 加葛根、竹茹,家秘治熱積呃逆。
山梔 川黃連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葛根 竹茹
丁香柿蒂湯 治胃寒呃逆脈遲者。
丁香 柿蒂 人參 生薑
二陳湯 見濕痰門。
苓桂朮甘湯 見痰飲門。
枳朮湯 見食積門。
枳朮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枳實、桔梗。
蒼樸二陳湯 即平胃散加蒼朮、厚朴。
加味柴胡湯 治肝膽之火上衝呃逆。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山梔 丹皮
知柏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柏、知母。
知柏地黃丸 見前。
家秘天地煎
黃柏 知母 天門冬 地黃 廣皮
家秘肝腎丸
天門冬 地黃 當歸 白芍藥 黃柏 知母
附諸賢論
東垣云:呃是陰火上衝,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未盡病情。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乘之,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氣弱也。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諧則逆。右腎,陰中有陽也,在下相凌亦逆;左腎主水,性不上逆,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衝任,如以火吸水,則水上騰,熱天龍現,而水從地起,不可盡謂之寒也。肝木之風,從少陽之火沖剋,亦必從火為治。劉宗厚曰:呃逆一症,有寒有火,有實有虛,有熱痰、有水飲,不可專作寒。若平人飲食太速,或飲水喜笑,或膏粱積熱,或痰火水飲,或動五志厥陽之火,皆能致呃,皆是實症。夫火性炎上,今其症乃自下衝上者,非火而何?《準繩》云:治此症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此虛中之寒也,當溫補之,理中湯、丁香柿蒂湯;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此虛中之熱也,當以清補之,參朮湯下大補丸;若夫傷寒失下,痰飲停蓄,暴怒氣逆,膏粱積熱,皆實症也,皆當隨其邪之所在,湧泄清利可也;若胃中虛而有熱,橘皮竹茹湯、人參竹茹湯。戴人曰:呃逆因痰與熱,胃火者極多,火呃大急,乍呃乍已,脈數有力;寒者連綿不已,脈沉而逆,外無熱候,二便清利;痰者,呼吸時有痰聲,六脈滑大;虛者呃而無力,呃聲不急,連呃綿綿,虛症外現。張三錫曰:有痰火,有氣虛,有鬱氣,有陰火,有死血,有食滯。痰火者,脈洪滑有力,症兼噁心口乾,梔連二陳湯;氣虛者,脈見虛軟,右寸口虛無力,四肢倦怠,或久病過服寒滑克削,六君子湯加減治之;鬱氣者,脈多沉結,胸次氣脹,四七湯、香砂二陳湯、越鞠丸煎服;陰火者,兩尺洪大而數,或沉細而數,呃逆面赤,此陰虛伏火,四物坎離丸煎服;死血者,脈見芤澀,至晚則呃,食物則呃,此飽後用力,血入氣分,桃仁紅花湯、桃仁承氣湯;食滯者,脈多沉滑有力,外症噯氣飽悶,此食滯中脘,寒涼停積不化,宜銷化丸煎服。
嘔吐論
秦子曰:嘔以聲響名,吐以吐物言;有聲無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有聲有物曰嘔吐。皆陽明胃家所主。有外感,有內傷。
外感嘔吐
風氣嘔吐
【風氣嘔吐之症】偶遇風冷,即發嘔吐,頭額疼痛,面赤面熱,風入陽明,胃家嘔吐症也。
【風氣嘔吐之因】或當風取涼,風冷入胃;或胃中飢餓,風邪乘虛而入,如此者皆令嘔吐也。
【風氣嘔吐之脈】脈多見浮。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滑風痰,浮濡風濕。
【風氣嘔吐之治】散風清胃,防葛平胃散,兼痰者,防葛二陳湯。
防葛平胃散
防風 葛根 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風寒加生薑,風熱加山梔、黃連、竹茹。
防葛二陳湯
防風 乾葛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廣皮
風寒加生薑,風熱加山梔、黃連、竹茹。
寒氣嘔吐
【寒氣嘔吐之症】偶遇寒冷,頓發嘔吐,胸前綿綿而來,身無內熱,小便清白,大便通順,此寒氣嘔吐之症也。
【寒氣嘔吐之因】胃氣素寒,又值時令之寒,偶或感入,則寒氣傷胃而為嘔吐矣。
【寒氣嘔吐之脈】多見弦緊,或見遲緩,或見沉細,甚則沉伏。
【寒氣嘔吐之治】散寒溫胃,理中湯、薑桂六君子湯,甚者四逆湯;若傷寒嘔吐,另具本門。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寒甚加附子。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青皮、廣皮。
薑桂六君子湯 即六君子湯,加乾薑、肉桂。
四逆湯
甘草 乾薑 熟附子
暑氣嘔吐
【暑氣嘔吐之症】暑熱行令,頭眩目暗,嘔吐暴作,身熱惡寒,煩渴引飲,齒乾唇燥,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濁澀短,此暑熱嘔吐之症也。
【暑氣嘔吐之因】夏秋之交,中氣不足,暑熱之氣,入於腸胃,則令嘔吐也。
【暑氣嘔吐之脈】虛大而澀,或見沉細,或見沉數,或見躁疾,或見脈伏。
【暑氣嘔吐之治】氣怯脈虛大,家秘香薷飲。氣熱煩渴,脈沉數,人參石膏湯。小便赤,混濁澀短,土藿香湯,調益元散。煩熱嘔吐,梔連平胃散,口渴加乾葛、竹茹;有痰涎,梔連二陳湯。
家秘香薷飲
川連 厚朴 香薷 甘草 人參 廣皮
口渴加乾葛、竹茹,有痰加半夏、藿香。
人參石膏湯 見前噎隔。
益元散 即六一散。
梔連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梔、連。
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梔、連。
濕氣嘔吐
【濕氣嘔吐之症】胸前滿悶,頭重身重,面目浮腫,嘔惡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此濕氣嘔吐之症也。
【濕氣嘔吐之因】長夏時令,坐臥卑濕,濕氣襲於胃土,胃氣不能下降,而濕氣嘔吐作矣。
【濕氣嘔吐之脈】脈多濡軟,或見浮緩,或見沉伏,脈遲者寒,脈數者熱。
【濕氣嘔吐之治】身熱脈浮,宜散表安胃,佐以辛香溫散,人參敗毒散,加藿香、紫蘇,或香蘇平胃散。寒濕體虛者,香砂二陳湯,寒甚用朮附湯;應分利小便者,平胃五苓散。濕熱者,梔連二陳平胃散,加減治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香蘇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藿香、紫蘇。
香砂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藿香、砂仁。
理中湯 見前寒吐。
平胃五苓散 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
朮附湯
白朮 附子
燥火嘔吐
【燥火嘔吐之症】喘逆嘔吐,吐則氣急,嘔少難出,口唇乾燥,煩渴引飲,此燥火嘔吐之症也。
【燥火嘔吐之因】燥氣行令,肺胃有熱,以熱傷熱,以燥傷燥,而諸喘嘔之症作矣。
【燥火嘔吐之脈】右寸浮數,燥邪傷肺,右關數大,燥邪傷胃。
【燥火嘔吐之治】清燥湯,加蘆根汁。葛根石膏湯、門冬知母湯。
清燥湯
知母 石膏 麥冬 枇杷葉 乾葛 竹茹 甘草
沖蘆根汁服。
乾葛石膏湯 家秘治燥邪嘔吐。
乾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陳皮 竹茹 鮮藿香
門冬知母湯 二味同煎。
濕熱嘔吐
【濕熱嘔吐之症】內熱煩躁,口臭身熱,面目黃腫,滿悶噁心,聞穀氣即嘔,此濕熱嘔吐之症也。
【濕熱嘔吐之因】腸胃素有積熱,又遇外感時行,則兩熱交蒸,攻衝清道,濕熱嘔吐之症作矣。
【濕熱嘔吐之脈】脈多數大,浮數在表,沉數在裡;右關脈數,腸胃濕熱。
【濕熱嘔吐之治】口臭煩躁,素有積熱,家秘清胃湯,面目黃腫,加防風、白芷;滿悶噁心,平胃二陳湯,加竹茹、葛根,濕熱甚,加山梔、黃連。
家秘清胃湯 治胃熱嘔吐。
升麻 乾葛 黃連 山梔 甘草 竹茹
平胃二陳湯 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
內傷嘔吐
胃火嘔吐
【胃火嘔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煩熱,夜臥不寧,口中乾渴,二便阻澀,此胃火嘔吐之症也。
【胃火嘔吐之因】或惱怒傷肝,肝火時動;或憂思鬱結,火起於脾;或過食膏粱,火起於胃;或陰虛火旺,相火上衝,火氣上炎,嘔吐作矣。
【胃火嘔吐之脈】脈多洪數,左關洪數,肝膽之火;右關洪數,火在脾胃;陰火上衝,脈數沉細。
【胃火嘔吐之治】胃火旺,家秘清胃湯,合梔連平胃散、梔連二陳湯、梔連正氣散。肝火動者,梔連柴胡湯。心火旺者,導赤各半湯。陰虛火旺,四物湯加知柏。
家秘清胃湯 見前章。
梔連平胃湯 即平胃散加山梔、川連。
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山梔、川連。
梔連正氣散
山梔 黃連 藿香 厚朴 廣皮 半夏 甘草 蒼朮 竹茹 白茯苓
以上四方,家秘加竹茹,治胃熱嘔吐。
梔連柴胡湯 治肝火嘔吐。
山梔 黃連 柴胡 黃芩 半夏 廣皮 甘草
導赤各半湯 見心經咳嗽門。
知柏四物湯 四物加知母、黃柏。
胃寒嘔吐
【胃寒嘔吐之症】畏寒喜熱,不思飲食,遇冷即嘔,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此胃寒嘔吐之症也。
【胃寒嘔吐之因】真陽不足,火不生土,脾胃素寒,不能運化水穀,反而上逆,此胃寒嘔吐之因也。
【胃寒嘔吐之脈】多見沉遲,兩尺沉遲,真陽不足;左關沉遲,木不生火;右關沉遲,脾胃無火。
【胃寒嘔吐之治】腎陽不足,宜補接真火,八味腎氣丸。木不生火,逍遙散。脾胃素寒,理中湯,甚則四逆湯。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逍遙散 即肝咳門。
理中湯 見後食積嘔。
四逆湯 見寒嘔門。
痰飲嘔吐
【痰飲嘔吐之症】嘔而腸鳴,漉漉有聲,眼黑眩暈,時時噁心,此痰飲嘔吐之症也。
【痰飲嘔吐之因】脾氣不足,不能運化水穀,停痰留飲,積於中脘,得熱則上炎而嘔吐,遇寒則凝塞而嘔吐矣。
【痰飲嘔吐之脈】脈多弦滑。滑數熱痰,弦緊寒飲,痰凝飲伏,脈反沉遲。
【痰飲嘔吐之治】宜分熱痰寒飲治之。熱痰脈沉數,梔連二陳湯;寒飲脈沉遲,桂苓半夏湯。
梔連二陳湯 方見濕痰門。
桂蒼苓甘湯 治寒飲嘔吐。
桂枝 白茯苓 白朮 甘草
食積嘔吐
【食積嘔吐之症】胸前滿悶,噯氣作痛,痛則嘔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此食積嘔吐之症也。
【食積嘔吐之因】飲食不節,損傷中氣,不能運化,停食成積,中脘痞塞,則發嘔吐矣。
【食積嘔吐之脈】脈見實大,或見沉滑。熱積實數,寒積遲弦;滑大洪實,食積胸前。
【食積嘔吐之治】先用家秘消滯湯。後看熱積,梔連平胃散;有下症者,三黃丸。寒積,草蔻大順飲、理中湯;應下者,煮黃丸。
家秘消滯湯 治食滯神效。
即平胃散加萊菔子、枳實、山楂、麥芽。
梔連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黃連、山梔。
梔連枳朮丸 即枳朮丸加山梔、黃連。
三黃丸
川黃連 黃芩 大黃
草蔻大順飲
草蔻 炮姜 廣皮 半夏 厚朴 甘草
理中湯
炮姜 白朮 人參 炙甘草
煮黃丸
雄黃 巴霜
附吐水類
外感吐清水
【嘔吐清水之症】惡寒發熱,暴吐不止,嘔出清液,不雜糟粕穀食,此吐清水之症也。
【嘔吐清水之因】或雨濕之年,流衍之紀,或太陰之復,濕氣襲人傷於胃土,則成嘔吐清水之症矣。
【嘔吐清水之脈】多見浮濡,浮緩風濕,浮濡寒濕。浮濡散表,沉濡溫里。
【嘔吐清水之治】脈浮身熱者,荊防平胃散;脈沉小便澀者,平胃五苓散;脈遲者,理中湯、朮附湯。
荊防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荊芥、防風。
平胃五苓散 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湯 見前。
朮附湯 見濕氣嘔吐門。
內傷吐清水
【嘔吐清水之症】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則純水,時作時止,並無雜合稠黏,此名嘔吐清水之症。
【嘔吐清水之因】水飲不節,停積胃中,濕氣傷脾,不能上輸下布,而嘔吐清水之症作矣。
【嘔吐清水之脈】脈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飲,弦而帶滑,痰飲之診。
【嘔吐清水之治】痰飲,橘皮半夏湯;風濕,家秘神術湯;濕勝,一味蒼朮丸;胸前飽悶,半苓平胃散。
橘皮半夏湯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 生薑(一錢)
家秘神術湯 治吐清水。
熟蒼朮 防風 葛根 廣皮 厚朴
一味蒼朮丸
蒼朮一味,蒸炒為細末,水法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 白茯苓 熟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外感吐苦水
【嘔吐苦水之症】潮熱晡熱,嘔吐苦水,長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泄則口苦,胃逆則嘔苦。此外感少陽之邪,乘於胃土症也。
【嘔吐苦水之因】邪熱盛於少陽,胃土為肝膽乘克,胃中水穀不能運化,則嘔吐苦水矣。
【嘔吐苦水之脈】長大而洪,邪在陽明;弦而帶數,邪在少陽。
【嘔吐苦水之治】邪在陽明,葛根清胃湯;邪在少陽,柴胡清膽湯;兩經見症,兩方合用。
乾葛清胃湯 家秘治陽明嘔吐。
乾葛 竹茹 黃連 廣皮 甘草
柴胡清膽湯 家秘治少陽嘔吐。
柴胡 黃芩 半夏 陳皮 甘草 竹茹
內傷吐苦水
【嘔吐苦水之症】表無外邪,但嘔苦水,或白睛黃綠,或脅肋脹痛,長太息,此膽胃兩家內傷嘔苦之症。
【嘔吐苦水之因】惱怒傷於肝膽,怫逆升生之令,賊乘中土,則胃家嘔苦水;或飲食填滿太倉,少陽升發之氣不舒,則胃家亦嘔苦水。
【嘔吐苦水之脈】多見弦數。左關弦數,肝膽之熱;右關弦數,腸胃有結;弦而帶滑,痰火合雜。
【嘔吐苦水之治】虛者,人參小柴胡湯。實者,家秘清膽湯。挾食者,乾葛平胃散。夾痰者,合二陳湯。熱甚者,加山梔、川連、竹茹。
人參小柴胡湯
人參 柴胡 半夏 黃芩 陳皮 甘草
家秘清膽湯 治膽邪乘胃,嘔苦吐酸。
柴胡 黃芩 半夏 陳皮 竹茹 甘草 厚朴
加生薑。
家秘以乾葛清胃湯,治陽明經嘔吐;以柴胡清膽湯,治少陽經嘔吐。今立此方,兼治膽胃二經。
乾葛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乾葛。
有痰合二陳湯。
外感吐酸水
【嘔吐酸水之症】身冒外寒,即發熱嘔吐酸水,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苦楚,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關酸澀不能合,此外邪吐酸水症也。
【嘔吐酸水之因】平時鬱結,水飲不化,外被風寒所束,上升之氣,鬱而成積,積之既久,濕能生熱,濕甚木榮,肝氣太盛,遂成木火之化,而吞酸吐酸之症作矣。
【嘔吐酸水之脈】脈多帶弦,弦緊主寒,弦數主熱,沉弦主裡,弦澀鬱結。
【嘔吐酸水之治】脈弦遲者,以大辛熱之味治之,草蔻丸、薑桂大順飲、連理湯,或用風藥以宣揚之。此症本熱標寒,不宜驟進苦寒,以酸水浸牙折齒,故用辛熱辛散,若但嘔而微有酸味,脈又見弦數者,只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術湯。熱甚者,加梔、連。
草蔻 益智仁 青皮 神麯 麥芽 陳皮 蒼朮 厚朴 甘草
薑桂大順飲
乾薑 肉桂 杏仁 甘草
連理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黃連
防葛平胃散 家秘治胃風欲吐。
防風 葛根 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家秘神術湯 家秘治風濕嘔吐。
蒼朮 防風 石膏 乾葛 厚朴 廣皮
內傷吐酸水
【嘔吐酸水之症】食入即吐,其味酸餿,或兩肋刺痛,或火衝於面,此內傷嘔吐之症也。
【嘔吐酸水之因】惱怒憂鬱,傷肝膽之氣,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則飲食不能消化,停積於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
【嘔吐酸水之脈】左關弦數,肝火為患。右關弦數,胃中有火。左關弦滑,膽涎沃胃。右關弦滑,痰飲食滯。脈若濡緩,寒濕氣滯。
【嘔吐酸水之治】肝火乘胃者,柴葛平胃散。胃中有火,梔連平胃散、梔連二陳湯。痰飲食滯,平胃二陳湯。若酸水浸牙折齒,草蔻丸、大順飲,不用苦寒之藥。
柴葛平胃散 家秘治膽火入胃,嘔苦吐酸。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柴胡 乾葛 黃連 山梔
八味等分為末。
梔連平胃散 見內傷呃。
梔連二陳湯 見外感呃。
平胃二陳湯 即蒼樸二陳湯,見濕痰門。
草蔻丸 見吐酸。
大順飲 見前吐酸。
胃有痰涎,則發吐嘔,以上分別外感內傷,各立諸方治法,詳且盡矣。然總其大綱,則家秘正氣散,實為治嘔正法。
家秘正氣散
藿香 厚朴 廣皮 半夏 乾葛 竹茹 麥芽 白茯苓
水煎。胃火旺,加川連,沖蘆根汁。胃寒,加生薑。胃燥,加天花粉,沖竹瀝、蘿蔔汁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