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秘诀卷之四

明·万全
来源:育婴家秘

卷之四

瘧疾

瘧論經中五六般,時師總號是脾寒,

治分三法須求瘥,不及家傳平瘧丸。

瘧疾之候,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戰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水,嘔惡煩滿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按《內經》有五臟瘧,有六經瘧之病名,世人總論之曰脾寒。蓋脾胃者,五臟六腑之本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惟小兒脾胃素弱,故邪乘虛入,隨其所入,而為五臟六腑諸瘧之名也。故吾之先人分為七瘧,風、寒、暑、濕、食、鬼、勞也。治瘧之法,初則截之,謂邪氣初中,正氣未傷,故先驅之使去,不可養以為患也。中則和之,謂邪氣漸入,正氣漸傷,或於補氣血藥中加截藥,或於截藥中加補氣血藥,務適其中,以平為期。末用補法,謂邪久不去,正氣已衰,當以補其脾胃為主,使正氣復強,邪氣自退矣。余各因七瘧,條陳三法於後,以為後學之繩墨也。

風瘧者,因感風得之,惡風自汗,煩渴頭疼。風,陽氣也,故先熱後寒。初得之宜發散,麻黃白朮湯主之;不退者,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截之;久瘧不已,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麻黃白朮湯 治感風發熱。

麻黃(去節) 桂枝 青皮 陳皮 川芎 白芷 半夏曲 紫蘇 白茯苓 白朮 桔梗 甘草(炙) 加細辛 檳榔(等分)

為散,量兒加減,棗姜引,煎,未發前二時服。

寒瘧者,因感寒得之,無汗惡寒,攣疼面慘,陰氣也,故先寒後熱,宜與發散寒邪,養胃湯加桂主之。如不止,以平胃散加檳榔、草果截之。瘧久不止,白朮散去乾葛,加乾薑主之。

養胃湯 治感寒發瘧。

草果 藿香(各五錢) 陳皮(七分半) 甘草 肉桂(各二錢)

為末,入生薑、烏梅,煎服,量兒大小。

暑瘧者,因傷暑得之。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食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湯主之;不止者,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截之;又不止者,補中益氣湯主之。

柴胡白虎湯 治傷暑發瘧,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

濕瘧者,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坐臥濕地得之。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宜胃苓湯主之。不退以平胃散加茯苓、檳榔、常山截之,久不退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胃苓湯 治傷濕發瘧,即平胃、五苓二方相合也。

食瘧者,一名痰瘧,飲食不節,飢飽有傷致然也。凡食啖生冷醃臢,魚肉肥膩,中脘生痰,皆為食瘧。其候若飢而不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宜去其食積,四獸飲主之;不止,以二陳湯送下紅丸子截之。久不已,宜六君子湯加青皮主之。

四獸飲 治食積,和胃消痰。

半夏 人參 茯苓 白朮 橘皮 生薑 烏梅 大棗(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用鹽少許,水浸濕紙厚裹,慢火煨,宜量兒大小,水煎服。

紅丸子 治食瘧食積氣滯腹脹。

三稜(水浸軟,切片) 莪朮(煨) 青皮 陳皮(各五錢) 胡椒 乾薑(各三錢)

米醋煮粳米粉糊丸,粟米大,紅丹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陳湯下。

鬼瘧者,如疫癘傳染之病,山溪巒瘴之毒,客忤無辜,寤寐驚怖之變皆是也。氣之所中,化為毒涎,乃生寒熱是也,名鬼瘧。俗用符水退之,此龍術王所咒,留祝由科。及有針間使穴而愈者,有針鞋帶五毒而愈者,至一草一蟲皆可怯之。信乎治病尚無正方也,宜先用截藥逐出惡涎,後用發散之藥解其毒氣,不退,用柴胡湯調之。

鬼哭飲 治瘧久不愈者。

常山 檳榔 白茯苓 鱉甲(酥炙,各等分)

上㕮咀,用桃柳枝七寸同煎,臨發日五更服,略吐惡涎。

四聖丸 治諸瘧,不分遠近。

穿山甲(二錢半,灰炒至胖黃,另研末) 雞骨 常山 檳榔 烏梅(炒,各一兩)

水煎,糯米糊丸,隨大小為丸,紅丹為衣,十五丸至三十丸,臨發五更溫酒送下。

神應丸 祛瘧有驗。

當歸(酒蒸曬乾) 柴胡(各一兩) 穿山甲(灰炒切) 知母

酒糊丸,臨發前夜用清茶朝北服一次,至發日五更又朝北服一次。

五神丸 治瘧疾萬應。

東方巴豆(五錢) 麝香(二分半) 南方官桂(五分) 硃砂 白礬(各二錢) 北方青黛(五錢) 黑附子(三錢) 中央硫磺(五錢) 雄黃(一錢)

定於五月五日各修為末,按方包放,至午時,取五家粽尖為丸,梧桐大,每服一丸,綿裹於未發前一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六和湯 發散毒氣。

人參 草果 知母 貝母 烏梅 白芷 檳榔 柴胡(各等分) 常山(加倍)

㕮咀,大棗調水各半,未發前一日煎,露一宿,臨發五更服,或香蘇散加川芎、白芷、蒼朮、當歸、烏梅。

柴胡湯 治瘧久不愈。

柴胡半夏與黃芩,甘草常山白茯苓,

蒼朮烏梅姜草果,檳榔蘇葉及青陳。

水煎服。

如前數症,經久不瘥,真氣已耗,邪氣猶存,則有所謂勞瘧者焉,治法又不同。

勞瘧者,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疾雖暫止,小勞復發,謂之勞瘧,久瘧成勞者是也。當調養氣血,加減十全大補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即八物湯加黃耆、官桂是也,再加陳皮、半夏、薑、棗煎服。

瘧母者,彌年越歲,經汗、吐、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癥痞,謂之瘧母,此症不可急攻,當補其胃氣,以漸而攻。經云:衰其半而止也。鱉甲飲子主之。

鱉甲飲 治瘧久不愈,腸中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鱉甲(君,醋炙,倍用) 黃耆(蜜炙) 人參 當歸 白朮 茯苓 川芎 白芍 甘草 陳皮 青皮 半夏曲 三稜 檳榔 厚朴 柴胡(各等分)

上㕮咀,加生薑、大棗、烏梅,水煎。

家傳秘法 治瘧不問遠年近月,不發不截,通用平瘧養脾丸主之,試甚驗。誠治瘧之仙法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 青皮 半夏曲 蒼朮(制) 厚朴(炒) 草果仁 柴胡 黃耆 豬苓 澤瀉 桂枝 常山末 鱉甲(醋炙) 當歸 川芎(各等分)

十九味,各取末和勻,酒糊丸,黍米大,米飲下。

有癖塊加三稜、莪朮,各煨、研入內。

有食瘧成疳,又復傷食,腹中有癖,按之堅硬漸熱,無時多哭者,前方去蒼朮、草果、常山、黃芩、豬苓、澤瀉,加炙黃耆、黃連、木香、砂仁、夜明砂、乾蟾(炙)、使君子肉、神麯、麥芽,等分為末,神麯糊丸,米飲下。

有病瘧又發搐者,此亦食瘧、積瘧也。熱甚生風,痰壅作搐,只止瘧,掠搐亦止矣,宜小柴胡湯加大黃、常山、檳榔主之。如不止,驚瘧俱發,以致肝旺脾衰,變為疳症,囟陷唇白,頭髮成穗,宜兩治之,用加減當歸龍薈丸,以平肝,內帶治疳之藥,又用加減參苓白朮散為丸,以補其脾,內帶退驚之藥,試之甚驗。

加減當歸龍薈丸 治疳熱發搐,又治驚疳。

當歸 川芎 龍膽草 龍薈 黃耆 黃連 半夏曲 青皮 柴胡 人參 白茯苓 木香 甘草(炙) 梔子仁(等分)

神麯糊丸,竹葉湯下。

加減參苓白朮丸 治瘧久成疳,謂之疳瘧,又名勞瘧,兼治脾虛生風發搐者,用之神效。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黃耆 白芍 官桂 陳皮 山藥 蓮肉 使君子肉 鱉甲 神麯 夜明砂 龍膽草 天南星(等分)

荷葉浸水煮糊丸,黍米大,米飲下。此與上二方同,量兒病,制而裁之也。

有驚後變瘧者,此脾虛也,宜平瘧養脾丸,琥珀抱龍丸相間服之。

有瘧後變驚者,此脾胃虛也,亦如前二方相間服之。

有瘧後變驚者,此脾胃虛極也,乃慢驚風症,難治,宜加減參苓白朮丸、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瘧痢並作者,初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常山、檳榔、大黃主之;不已者,只用參苓丸和之。

瘧後變痢者,此胃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白朮、黃連、木香。

有瘧泄並作者,初用柴苓湯主之。

瘧後變泄者,宜胃苓丸和肉豆蔻丸服之。

有瘧後變咳嗽者,此因瘧退後復傷風也,宜微發散,參蘇飲主之。

有瘧後浮腫者,此病極多,宜胃苓丸,五皮湯下;或用胃苓湯合五皮湯同服。

有瘧後腹脹者,看有癖無癖。有痞者,從痞治,宜前平瘧養脾丸,加治癖、腹脹法治之;無癖者,治腹脹,胃苓丸宜多服。

有瘧後食少,黃瘦不長肌肉者,此疳也,謂之疳虛,宜肥兒丸和平瘧丸主之。

瘧疾灸法

如久不止,灸大椎一穴,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

凡瘧之晝發者,宜用前法。有夜發者,此邪在血分也,宜麻黃桂枝湯加地黃、紅花主之;不止者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升麻治之,提至陽分,然後用當歸、茯苓主之,以常山、檳榔、烏梅截之。

瘧有一日一發者,易已;有間日一發、二日一發者,難已。惟平瘧養脾丸。服久,則以漸移近,至一日二發者,得大汗而解。俗人見其服藥之後,反近日發,有疑而不肯服者,不可與言藥者也。

腫病證治

面目浮腫先受風,濕從足起變形容,

補中上下分消去,下水通腸是下工。

按:幼科論小兒腫病與大人同法,率用行水之藥,誤人甚多,惟錢氏之論可宗。錢氏云:腎熱傳於膀胱,膀胱熱甚,逆於脾胃,脾胃虛而不制水,腎水反克脾,隨水而行。脾主四肢,而身面皆腫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克退脾土,土勝心火,火勝肺金,肺為心克,故喘。或問:心刑肺,本見虛金,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一者,腎水氣上行,傍侵於肺,故令大喘,此皆為難治也。腫病之後,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陽咳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按即成窟,舉手即滿是也。

治腫之方,諸家只知治濕,多利小便之說。執此一端,遽用泄水之藥,則一泄而水消,乃曰得泄之力,殊不知脾愈泄而愈虛,不逾旬日,腫復如初,此世人只知泄水為最,而不知十補勿一攻之論,往往多死者矣。吾之家傳,大兒用胃苓湯,小兒用胃苓丸,以五皮湯送下,甚驗。

胃苓湯 治腫之要藥也。(方見脾胃。)即五苓散以滲濕,平胃散以燥濕,二方相合是也。

五皮湯

桑白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薑皮 五加皮(各等分)

喘甚者,加真蘇子。以上二方有加減法

上半身腫多者,加蘇葉、訶子、葛根。

下半身腫多者,加木通、木瓜。

腹脹者,加木香、藿香、枳殼。

大便秘者,加枳實、大黃微利之,或枳樸大黃丸亦效。(方見傷食。)

飲食之忌,惟鹽醬薤鮮濕面,皆味鹹,能助水者,並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恐傷脾胃,重則半載,輕者三月。須待脾胃平復,血氣充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少炒鹽徐徐投之,不至驟吃咸物,則腫自不再作。故劉云:治腫非難,補養尤難。

丹溪治腫大法云:宜補中行濕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先用五皮散,次用四磨飲加生枳殼,重則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清少,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主之。

氣若陷下,用二陳湯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如腹脹,少加厚朴佐之,氣不運,加木香、木通以調之。

按:丹溪治腫之法,大人小兒同用(方見各書,可尋用之。)今予仿其法,以治小兒之腫。如在表有熱可汗者,用五皮湯加麻黃、葛根、紫蘇葉、杏仁以發之。如身無熱,水氣在裡者,用五苓散加醋炒芫花、黑棗以下之。陽水之大便秘,小便澀,煩渴者,用五苓散作湯,送下枳樸大黃丸;陰水之不渴,清便自調者,用平胃散加生薑、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主之。

病有瘧後腫者,有泄痢後腫者,有因咳嗽腫者,有因疥瘡腫、洗後腫者;腫雖不同,治法則一也。經云去菀陳莝者,謂腹有積聚,宜去之也。開鬼門,謂發其汗也;潔淨府者,謂利其小便也。溫衣者,謂常宜和暖,使水氣得行也。大抵痢瘧後腫者難治,脾胃極也。咳嗽而腫者,宜五皮湯去五加皮,加地骨皮、陳皮(去白)、紫蘇葉主之。氣上逆者,更加杏仁、葶藶。瘡毒痛者,通聖散。

大凡腫先起於腹,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後歸於腹者,不可治。若臌脹而肚上有青筋脹滿,大便滑泄,久瘧而轉作虛浮,與夫肉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實傷脾,足平傷腎,背平傷肺。凡此皆為不治之症。又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或肉硬,或掌平,或卵腫脛長,或面黧黑者,皆不可治也(此一段依原本)。

脾肺經兮屬太陰,喘呼腫脹每相尋,

視其標本分先後,秘訣家傳記在心。

病腫者,未必不喘;病喘者,未有不腫,皆濕土之病也。蓋脾肺者,手足太陰,皆屬濕土,故腫乃濕土敦阜之象,喘乃濕土熏蒸之氣。治者,須以標本先後立法也。如先腫後喘者,此脾傳肺也,以脾為本,肺為標,宜胃苓丸、五皮湯,如上法合而用之。如先喘後腫者,此肺傳脾也,以肺為本脾為標,宜蘇子降氣湯主之。

腹脹

腹中脹滿受虛寒,秘結須從實熱看,

熱多寒少休妄議,虛虛實實夭人年。

大抵小兒多因飲食、飢餓、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癖塊不消,皆能為脹,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種種不同,一言以約之,寒脹是也。故疳虛者皆屬寒,宿食積癖皆屬熱。各隨虛實主治,庶不差誤。

錢氏云:小兒腹脹,由脾胃虛寒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也,可下之,不喘。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衰甚,必主目胞腮腫也。黃色者屬脾,治用塌氣丸漸消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

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熱則生熱,當識此意,勿誤也。

凡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時微喘,脈伏而實,時時飲水能食者,可下,瘥。木香檳榔丸主之。脾初虛而後有積者,不可便下,以肥兒丸調之;不愈,以三稜丸主之。

塌氣丸 治小兒虛腹脹大者,加蘿蔔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 蠍尾(去毒,五錢) 蘿蔔子(炒) 加陳皮 青皮 木香(各三錢)

末,麵糊為丸,粟米大,服五七丸,陳米飲下。

三稜丸 治先脾虛,後傷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脹。

三稜(醋炒,煨) 莪朮(制) 青皮 陳皮 枳實 厚朴(麥焙) 半夏(薑汁炒) 黃連(炒) 香附(醋焙) 川芎 使君子肉 夜明砂 神麯 麥芽 乾蟾(燒存性) 檳榔 木香 砂仁(各三錢半) 當歸(一錢)

另取神麯煮糊,丸,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飲下。大便黃,涎臭穢為度,此積滯去也。

治小兒腹脹法 用:

蘿蔔子(炒) 紫蘇根 乾葛 陳皮(等分) 甘草(少許)

煎服。食少加白朮。

一法用蝦䗫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蝦䗫,將肚食盡,效。

如有因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丁香脾積丸。有因食多肉多腹脹者,用三黃枳朮丸,料內加香附、半夏,蒸餅,丸服。

實者宜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也。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臟腑之外,排靠臟腑而廓離脅,脹滿皮膚,故曰脹。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宜詳辨之。如腹脹時減者為虛,腹滿不減者為實;按之濡者為虛,按之堅者為實。如大病瘧痢之後脹者為虛;外感風邪寒邪入里者,及傷飲食者,其脹為實。虛者補之,內加行氣之藥,勿太犯溫,及成熱中也。實者下之,內加補脾之藥,或先補脾而後下之,勿太下之,恐傷胃氣,常用家秘胃苓丸,以紫蘇湯下,多服。

病脹氣喘者,宜分氣飲主之。

分氣飲 治腫脹。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炒) 大腹皮 枳殼 半夏 藿香 紫蘇(等分) 甘草(減半)

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姜三棗二,煎服。

病脹者,腹堅而大,腹皮無紋,臍突背平,胸高而喘,或滑泄,皆不可治。

《內經》曰:五實者死,腹緊脹一也,氣上喘二也,身壯熱三也,脈洪數四也,大小便秘五也。如此五實者,宜急下之,得利者生,神效丸主之。方用:

大戟 芫花 甘遂(醋炒) 澤瀉 葶藶子(炒) 連翹 桑白皮 木香 赤小豆(炒) 黑牽牛(炒,取頭末,各等分)

大棗(蒸,去核),搗泥,丸,麻子大,量兒,檳榔湯下,以利為度。

此乃救急之方,非可常用,得利後,用參苓白朮散,去甘草補之。

黃疸

濕熱食傷總髮黃,是名疸病屬純陽,

熱宜寒治濕宜利,食積還從消導良。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面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轉背強,大小便澀,一身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二症多得於大病之後。又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遍身微黃,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大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黃也。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色,胃怯不和也。

按:論小兒黃疸病,錢氏甚詳。如因熱者,其色黃而明;因濕者,其色黃而黯;因食積者,其色黃而淡。以此辨之。

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濕熱,如盒曲相似,此理甚明。按:經中只言癉,俗稱為疸。癉者,單也,謂單陽而無陰也。因於熱者,用涼驚丸;因於濕者,用胃苓丸,內加茵陳作丸服之;因於食積,同疳黃者,集聖丸。脾胃虛怯而黃者,肥兒丸,此家秘之法也。(方見前。)大抵治黃疸者,茵陳五苓散尤為穩當。錢氏瀉黃散治脾熱發黃。

大概治小兒,季夏之時,身體蒸熱,胸膈煩悶,如爛橘之黃,眼中白睛赤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用加減瀉黃湯主之。

加減瀉黃湯

黃連 茵陳(各五錢) 黃柏 黃芩 茯苓 山梔仁(各二錢) 澤瀉(二錢)

㕮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

此方治濕熱發黃甚效。

丹溪治小兒吐泄黃疸方

三稜 莪朮 青皮 陳皮 神麯 麥芽 黃連 甘草 白朮 茯苓(各等分)

末,溫水調服。

傷乳食吐泄加山楂;時氣吐泄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此方治傷食及食積發黃,甚效。

凡小兒有食積者,面色多帶黃白,宜肥兒丸調之。健脾益胃,出積消食,脾胃既和,飲食消退,運化精微,灌溉臟腑,流行榮衛,自然五色修明,其黃去矣。

腹中有癖者,宜化癖丸。(方見癖。)有積者三稜丸。(方見脹。)各依其法治之,無有不驗者。惟初生小兒胎黃,用生地湯與母服之,兒食乳,其黃自退。

生地黃湯

生地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天花粉(各等分)

水煎服。

腹痛

小兒腹痛哭聲連,大者能言何處疼,

冷熱積蟲分四症,盤腸內吊察根源。

仁齋云:腹痛之病,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

挾冷痛者,於面色或青或白見之,冷甚者,則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輕者當歸散,重者燒脾散主之。有吐痛者,保童丸。

當歸散 治腹痛有寒無熱。

當歸(倍用) 木香 辣桂 人參 甘草(等分)

生薑、大棗引,溫服。

燒脾散 治傷生冷果菜,停積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炙) 厚朴(姜炒) 草果仁 砂仁 甘草(炙) 神麯(炒) 麥芽 陳皮 良薑(炒,等分)

末,熱鹽湯點服,或煉蜜丸,如圓眼大,薑湯化一丸下。

保童丸 治因寒,傷風冷食積,肚疼,吐泄,嘔惡。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蒼朮(泔) 厚朴(姜) 陳皮 茯苓 豬苓 澤瀉 藿香 丁香 半夏曲 乾薑(炒) 肉桂 白豆蔻 青皮 檳榔 肉豆蔻(麵煨) 滑石(炒) 全蠍 木香 訶子肉(等分)

神麯糊丸,龍眼大,一丸,米飲下。

或用理中九、胃苓丸合杵細,煨薑湯調,服已見驗。

挾熱痛者,於面赤壯熱、四肢煩痛、手足心熱見之,宜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大便秘者,枳樸大黃丸主之。(方見積聚。)大便調者,芍藥甘草湯。

四順清涼飲

白芍 當歸 甘草 大黃(等分)

芍藥甘草湯

白芍(倍用) 甘草(減半)

以上二方,並用,水煎服。

錢氏云:小兒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及大便或酸臭者,當磨積,宜三稜消積丸主之,甚者脾積丸下之。後和胃,胃苓丸、養脾丸、肥兒丸、參苓白朮散,擇而用之。

三稜消積丸 治積痛、胃脘痛、心腹痛、小便痛、痞痛、蟲痛。

三稜(煨) 莪朮(煨) 半夏曲 枳實(麩) 黃連 吳茱萸(水拌炒) 陳皮 青皮 木香 檳榔 厚朴(姜) 川楝子肉 小茴(等分)

末,另取神麯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蟲痛,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發痛時,烏梅丸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

積痛、食積、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口涎而沫出,甚者化蟲丸、萬應丸,看病輕重用。

烏梅丸 治胃冷,蛔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十個) 黃柏(炒) 細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錢) 黃連(一兩六錢) 蜀椒(去閉口者,炒潤) 當歸(各四錢) 姜(泡,一錢)

末,取烏梅肉酒浸杵爛,和蜜丸,麻子大,服十丸,日二次,忌生冷。

化蟲丸 治蟲咬心痛,去來不定,不思乳食。

鶴蝨 檳榔 錫灰 苦楝根白皮(各一錢) 白枯礬(三錢,半生半熟)

麵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三滴吞下,食前服。

如有小蟲皆化,大蟲自利下。初服甚效。

凡病腹痛,喜手按及熱熨者,為虛、為寒,宜用溫補法。如手不可按者,為實,宜下之。盤腸內吊痛。(見前驚風及後疝痛。)

癖病

癖居脅下狀如龜,寒熱潮時似瘧臨,

虛實從容衰半止,若逢乳痞不須醫。

仁齋云:癖者,血膜包水,側癖脅傍,時時作痛。惟癖能發潮熱,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成癖,寒熱往來不已者,成此疾也。蓋小兒臟腑和平,榮衛和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閉隔,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暢,冷氣搏之,結聚而成癖也。錢氏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不早治,必成疳。

幼科治癖,輕則木香丸,重者取痞丸,似乎太峻。今予立法,輕則消痞丸主之,如氣壯實者,代赭石挨癖丸下之。

按:大概云一小兒,病癖積在左脅下,硬如覆盂,肚大筋青,發熱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食減少,病甚篤。太醫劉中安,先與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服塌氣丸;十日後隨以沉香海金沙丸下之,久服塌氣丸。如此五換服至月餘,其癖減,百日良愈。近年有此疾獲愈者多,故予家秘訣先服消癖丸五日,乃服挨癖丸,以微下之;又服消癖丸十日,又以挨癖丸下之。

《內經》曰:大積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而止。如上法治之,待其衰去大半,不可再下,只以消癖丸服之。

消癖丸 治痞在脅下,面黃肌瘦,午後發熱似瘧者。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青皮 厚朴(姜) 枳實(麩) 半夏 砂仁 神麯 麥曲(俱炒,各二錢) 鱉甲(九肋,醋炙,三錢) 三稜(酒煨) 莪朮(酒) 木香(各一錢半) 辣桂 乾薑(炒,各一錢) 黃連(三錢)

同姜炒,丸,如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飲下。

代赭石挨癖丸 治腹中痞塊,或生寒熱,或作痛者。

代赭石(火煉,醋淬至淬,研極細末) 青皮(去白) 莪朮(煨) 木香(不見火) 山稜(煨) 辣桂 川大黃(各三錢) 巴霜(一錢)

除巴霜外,研末,入巴霜再研勻,醋煮麵糊丸,麻子大,服五丸,薑湯下。

小兒病瘧腹中有痞,發熱者連年不已,欲成疳癆者,宜用鱉甲豬肚丸主之。

鱉甲豬肚丸

北柴胡(一兩) 黃連(七錢) 枳實 木香 青皮(各兩半) 九肋鱉甲(醋炙,一兩) 大蝦䗫(乾者一個,炙焦) 青蒿(乾者,七錢)

用獖豬肚一個,重一斤半者,去脂,將前藥末在內,柳木甑蒸熟,同搗和丸,麻子大,服二三十丸,人參湯下,食後服。

凡小兒奶癖,不必攻治,待至長大,脾胃漸強,自不見矣。

蟲痛

個個孩兒腹有蟲,胃虛蛔動痛相攻,

眼翻吐沫如驚癇,寸白為疳法不同。

古方論臟腑九蟲,一曰伏蟲,二曰白蟲,三曰肉蟲,四曰肺蟲,五曰胃蟲,六曰弱蟲,七曰赤蟲,八曰蟯蟲,九曰蛔蟲。蛔蟲俗呼食蟲者是也。或長一尺,或五六寸。蓋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則腫聚,痛有去來,乍作乍止,嘔惡吐涎,口出清沫。胃傷心者死,自鼻出者死。先察其脈,或腹中痛者,脈常沉伏弦細,今反脈大,則是蛔痛也。蓋因小兒食物太早,或傷生冷油膩之物,留而成積,積化為蟲也。凡有蟲者,口饞好甜,或喜食泥土、茶腳、火灰之類,宜用取蟲之藥,如烏梅丸、化蟲丸(方見前)。木香檳榔丸、蝦䗫丸、萬應丸、秘傳賽寶丹,皆可擇而用之。

木香檳榔丸 殺諸蟲。

雞心檳榔(一兩) 木香 鶴蝨 貫眾 錫灰 乾漆(炒盡煙) 使君子肉(各半兩,輕粉二錢) 雷丸(白者) 巴豆肉(另研,各二錢半)

末,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服一二十丸,五更,苦楝根白皮煎湯下。

蝦䗫殺疳蟲丸

大蝦䗫(炙焦,一個) 木香 雞心檳榔 貫眾 桃仁(水浸,去皮尖,另研) 苦楝根白皮 酸石榴皮(各三錢) 蕪荑 鶴蝨(各二錢) 巴豆肉(二錢,另研)

糯米糊丸,麻子大。五更後,菖蒲下十五丸。

萬應丸 下諸蟲。

檳榔(末,五錢) 大黃(末,八錢) 黑牽牛(頭末,四兩) 皂角(十皮不蛀者) 苦楝根白皮(一斤)

將前三味末和勻,用皂角捶碎,與苦楝根皮二味,水一大碗熬成膏,入藥末搗丸,小豆大,用沉香、白雷丸、木香三味各研細末為衣(先用沉香衣,次用雷丸衣,後用木香衣),每三丸,五更,砂糖水送下。

秘傳賽寶丹 追蟲取積,神效。

黑醜(十個頭末,四兩) 錫灰(醋炒,一兩) 檳榔(末,二兩) 雷丸(白者末,二兩) 陳皮 青皮(各二兩) 三稜(醋) 莪朮(醋) 鶴蝨 皂角(各二兩) 使君子肉(二兩)

將各末和勻,卻以各藥粗渣煎湯,去渣搗丸,麻子大,每服五分至一錢,四更時用冷茶清吞下,復睡至天明,不可洗手洗面吃湯物,待取下或蟲或積惡毒滯氣,並原藥下盡,方用冷水洗面。其藥未下,寧耐半時,見藥下終,藥食哺之。

凡欲取蟲,宜在上半月,蟲頭向上。若下半月,蟲頭向下,不受其藥,徒傷胃氣也。取蟲之時,預將清油煎肉或煎卵餅,令兒嗅之,勿與食也。引蟲得聞香味,皆聚而求食也,急投下蟲湯藥,乃中病也。

取寸白諸蟲,貫眾酒方。

隔夜取貫眾煮酒收起,至次日五更,將炙肉一塊,與兒銜口中,勿令吞下。蟲聞肉香,其頭向上,卻取去肉,以使君子肉三個,煨令香熟,與兒嚼爛,同輕粉數釐吞下,少頃以貫眾酒下雄黃解毒丸三五七粒,則泄下皆蟲也。

小兒病蟲,多出於脾胃怯弱者,如上攻取之藥,豈可常服,乃當作腹痛之時,然後用之也。

有於未發之時,常宜服肥兒丸、安蟲丸,所謂防患於未然,使之不發也。

安蟲丸 治蛔蟲、寸白蟲、䘌蟲,一切諸蟲。

木香 雞心檳榔 使君子肉 白蕪荑仁 綠色貫眾 苦楝根白皮 蝦蟆(燒存性) 夜明砂

末,粳米丸,黍米大,二三十丸,蜜水下。

㿗疝

疝腫須分內外因,內因氣動外寒侵,

病因肝氣原非腎,本腫呼為氣卵名。

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故令內則臍腹絞痛,外則卵丸腫大是也。專屬肝經,與腎無干。蓋肝善怒,大叫哭,小兒性急多哭得之者,此氣動於內,謂之氣疝,宜行氣開鬱,加減二陳湯、木香內消丸主之。如因久坐寒濕之地得之者,此冷氣入腹,謂之寒疝,宜溫中散寒,加減當歸散、茱萸內消丸主之。有腫而不痛者,此濕也,宜行濕消腫,加減守效丸主之,並外敷方。

加減二陳湯 治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謂之氣疝。

陳皮(去白) 半夏(洗) 白茯苓 附子(童便浸) 木香 川芎 小茴(炒,等分) 甘草(減半)

姜三片,水煎。

木香內消丸 治疝氣。

木香 三稜(煨) 豬苓 澤瀉 川楝子肉 陳皮 青皮 小茴香(炒,各等分) 海藻(洗,二錢) 香附(酒浸,七錢半)

酒糊丸,黍米大,空心鹽湯下二三十丸。

加減當歸散 治受寒濕之氣,小腹絞痛,外腎紅腫,並內瘹腹痛,啼哭多。

當歸(酒洗) 吳茱萸(炒) 官桂(去皮) 川芎 乾薑(炮) 木香 小茴香(炒,等分) 甘草(炙)

末,服五分至一錢,鹽湯調。

家傳茱萸內消丸 治寒濕所襲,留伏作痛,㿗疝偏大。

吳茱萸(酒醋浸一宿,焙乾) 山茱萸(蒸去核) 馬蘭花(醋浸,焙) 川楝子(蒸,去皮核) 桂心 舶上茴香(鹽炒) 玄胡索(略焙) 橘紅 青皮(去白) 海藻(洗去鹽,各一兩) 桃仁(炒,去皮尖) 白蒺藜(炒去刺) 木香(各半兩)

酒糊丸,麻子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加減守效丸 治卵腫不痛者,此濕也,又名木腎。

蒼朮(泔浸,鹽炒) 南星(炮) 白芷 山楂肉(各一兩) 川芎 橘核(炒) 半夏(洗) 神麯(炒,各半兩) 海藻(洗垢) 吳萸(炒,三錢半)

酒糊丸,麻子大,服二十至五十丸,茴香湯下。

一方 治疝初起者,用:

五苓散料內加小茴香、川楝肉,服時入鹽少許,效。

又方 治偏墜痛甚者,用:

川楝肉 小茴香(炒,各等分) 沒藥 全蠍(減半)

末,空心用熱酒調服,或以五苓散煎調,更佳。

敷法 外腎腫大光明者,先用蟬煎水,乘熱洗過後,用牡蠣灰、乾地龍糞(焙乾)等分,末,唾津調敷腫上。痛者,雞子清調敷。

又方 用乾地龍末,不拘多少,先以蔥椒湯洗,次以津調之。

小兒素有疝氣,或一年或半年發者,發則有形,外連睪丸,內貫小腹,腫硬一條如小杵,約五六寸長,大小便不通者,宜用:

當歸身(梢) 川芎 山梔仁 山楂子 木香 青皮(不去穰) 木通 小茴香(炒) 川楝子肉 澤瀉 豬苓

作大劑,水煎。

小兒木腎腫大,連年不消者,不早治之,便為終身痼疾也。宜用前家傳茱萸內消丸,內加黑醜(半生半炒,取頭末)二兩,為丸服,更灸臍傍二穴,即章門穴,大效。

又,取穴法 以本兒手掌小指後側橫紋按臍中心,中指頭盡處是穴。

小腸氣,一名盤腸氣痛,發則腰不得伸,乾哭無淚,額上汗出(詳見前內吊病中有方)。如痛連外腎者,宜加減川楝子散主之。

舶上茴香(鹽炒) 破故紙(炒,各二錢) 吳萸根(醋酒浸一宿,焙) 木香(各一錢)

末,溫酒調服。

小兒氣卵,謂之偏墜,得之於父年已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少,強力入房。因有此者,謂之胎疝,難治。

小兒濕地上坐,或為蚯蚓呵,其卵腫、長大而垂者,鹽湯洗之,蓋鹽能殺蚯蚓毒也。或用浸蒼朮泔煎熱,少以鹽在內洗之。

小兒疝痛,及盤腸痛者,以鹽一合,炒熱放兒臍中熨之,待冷,更以艾在臍上灸之。溫氣既入,邪氣隨散,其痛立止。

小兒陰囊生瘡潰爛者,謂之脫囊,用紫蘇葉研末敷之,以荷葉包之,或用生荷葉火烘令軟包之,雖囊丸露,亦可治之,神效。

又 治外腎燥癢潰爛,用:

龍骨(煅) 石膏 爐甘石(煅) 多年爛蚌殼(各一錢) 五倍子 白及 黃連(各五分)

末,先以苦參、大腹皮、紫蘇、露蜂房煎湯,先洗拭乾,敷藥,神效。

小兒外腎臊臭,時復濕癢,宜用:

柴胡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五分) 生地 當歸尾 龍膽草(各三分)

㕮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煎一碗,去渣,待宿食消盡,空心服,更以美膳壓之。外腎癢甚,不可止者,用胡椒煎湯洗之,立效。

啼哭

孩兒多哭事堪憐,何事漣洳晝夜間,

飢渴癢疴如不中,拂其心意自煩冤。

小兒初生百日一周之內,神安意靜,不妄笑多哭者,易養。如日夜啼哭不止者,難養。啼與哭不同。啼者,無時有聲而死淚也。哭者,時作時止,大號跳而有淚也。小兒啼哭非飢則渴,非癢則痛。為父母者,心誠求之,渴則飲之,飢則哺之,痛則摩之,癢則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當以意度。蓋兒初生性多執拗,凡有親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時不在,其心不悅而哭矣,謂之拗哭,急與之,勿使怒傷肝,氣生病也。假如又不止,請醫視之。如大叫哭,晝夜不止者,肝熱也,宜瀉青丸主之,淡竹葉湯,入砂糖一豆許化下。如日夜啼哭,身熱煩躁者,心熱也,宜導赤散加黃連,燈心湯服。或用東垣硃砂安神丸,燈心湯下,神效。(方俱見心肝二臟。)

夜啼

夜啼四症驚為一,無淚見燈心熱煩,

面瑩頰青下臍痛,睡中頻笑是邪干。

夜啼者,臟冷也,陰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燥,寒甚作痛,所以夜啼而不歇也,鉤藤散、益黃散主之。

鉤藤散 腹痛夜啼,晝則安靜者,又治內瘹。

鉤藤 茯苓 茯神 川芎 當歸 木香(各三分) 甘草(減半)

量兒大小,或末五分至一錢,薑棗略煎服。

又方 治夜啼不止,腹中疼痛。

甘草(炙) 黃耆(炙) 當歸 赤芍 木香(等分)

末,每少許,塗乳頭上吮之。

又方

木香磨水(半盞) 調乳香 沒藥(末少許)

數沸,服之立效。

其心熱煩啼者,必有臉紅、舌白、赤澀之病,宜導赤散加麥冬、燈心,或東垣安神丸,甚效。

又方

黃連(分半,薑汁炒) 甘草(一分) 人參(半分)

末,竹葉水煎服。

又方,花火膏

燈花(二枚或四枚) 硼砂 硃砂(各少許)

末,以燈心湯,調搽兒口中,以乳汁嚥下,一日三服。

小兒夜啼,見燈即止者,此由點燈習慣,乃拗哭也。

驚啼者,常在夢中哭而作,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又方 胎中受驚,生未滿月而驚啼者,用:

硃砂 牛黃 麝香(各少許)

末,取豬乳汁,調搽兒口中。

又方

蟬蛻(十四枚,全者去足) 入硃砂(少許)

蜜調服。

有因客忤,觸犯禁忌而夜啼者,宜四聖保命丹,用燈草燒灰,和藥杵細,乳汁調塗乳上,令兒吮之,更以術法驗之。

一法 於兒臍下,用硃筆書田字一個,即瘥。

又法 用火柴頭一個,長四五寸,削平一面,硃砂水寫云:撥火杖,撥火杖,差來作神將,捉著夜啼鬼,打殺不要放,急急如律令敕。

又方 用仙人杖,安睡處身伴,(此杖即筍欲成竹者。)立死。

又方 用抱雞婆草一束,置兒簟下,勿令人知。

諸汗

額頭有汗不須疑,漿漿渾身早問醫,

若待陽虛成脫病,縱逢國手也虛題。

《內經》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內之守也。氣為陽,血為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也。肺主氣,皮毛腠理,肺之合也。小兒心火太盛,上熏於肺,則皮毛不斂,腠理不密,失其衛外之職矣,故汗出焉。或為自汗,或為盜汗,血亦失其守矣。汗出不止,心亦虛也。氣弱血虛,大病生焉,縱遇良工,不可為也。

自汗者,或昏或醒,浸浸而出不止也;盜汗者,睡困則出,醒而復收也。並宜黃耆六黃湯、止汗散主之。

當歸六黃湯 此治自汗之聖藥也。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柏 黃連 黃芩(各等分) 黃耆(加倍)

先用浮麥熬成湯,去麥入藥煎成劑,去渣,調止汗散服。

止汗散 用:

故蒲扇燒灰。

又方 用:

牡蠣(米泔浸洗,煅透,末) 麻黃根 黃耆(蜜炙,各末)

取浮麥一百粒煎湯,調煎一沸服,效。

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小兒睡而自汗者,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臍,胃虛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幼科執此,殊不知自汗者,心火旺而肺金虛也,反用丁香以助火,青皮以瀉肺,其失甚矣。東垣有論。(見脾臟。)本方當歸調元湯加芍藥。黃耆建中湯穩當。

黃耆建中湯 治脾胃虛自汗。

黃耆(蜜炙) 白芍(等分) 甘草(炙) 杜桂(減半)

姜三,棗引。

又方

黃耆(六錢,炙) 甘草(一錢) (名黃耆六一湯) 加白朮 白芍(各三錢)

末,薑棗引。治脾胃虛汗,甚效。

凡兒初生周歲,不可自汗,勿用他藥,宜用白朮一錢,小麥百粒,水煮令乾,去麥為末,以黃耆湯調服,愈為度。

有傷風寒熱症自汗,宜小柴胡湯加膽草治之。

有夏月中暑濕,發熱汗多者,宜人參白虎湯加蒼朮治之,效。

有傷食積者,胸腹多熱有汗,宜先去積,三黃枳朮丸下之,後以肥兒丸調理,自愈。

有因瘧後自汗者,宜小柴胡湯加黃耆、桂枝主之。

有因瀉痢後自汗者,宜黃耆建中湯加當歸、白朮主之。

有急驚風自汗者,遍身如水之冷,此危症也,難治。

凡大病後,有自汗、盜汗者,宜調元湯加白芍、白朮主之。如汗出太多不止者,宜養心血,團參湯聖藥也。

團參湯 治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汗。此藥收斂心氣。

新羅人參 川當歸(各三分)

咀,作三服,獖豬心一個,切三片,每片入藥二錢,井水碗半,煎一碗,食後服。

又 治睡中汗方

酸棗仁 人參 茯苓(等分)

蜜丸,芡實入,麥冬湯一丸下。

汗出不治症:汗出不流而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者,二不治也;汗凝如珠者,三不治也。君子見機而作,不可不早。

大小便病

腎竅便開前後陰,便溺有病屬肝經,

血虛大便多硬結,氣熱常為小便淋。

《內經》曰: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後陰竅出大便也。

又曰:肝病者則大小難。故中風者,多便溺之阻隔也。又云,前陰主氣,後陰主血者,語其用也。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後能出。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後能潤。此便溺之流通,然後見氣血之依附也。夫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出入也。如清陽出上竊,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大小便也。一息不運,則機緘窮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脹氣喘、嘔噦煩躁者,不可治也。宜服八正散,外用掩臍法、蜜導法,則前後俱通矣。

八正散 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木通 滑石 山梔仁 車前子 瞿麥 甘草 大黃 芒硝(等分)

水一碗,先煎上六味二沸,入大黃煎至半碗,去渣,入硝煎一沸頃,熱服。

掩臍法 治驚風積熱,大小便閉塞,用:

連須蔥(七根,不洗帶土) 生薑(一塊) 淡豆豉(二十一粒) 鹽(兩匙)

同研爛作餅,銚子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通自利,不然,再換一餅。

又方 用:

大田螺(三五枚)

和殼杵爛,掩臍下,即通,異人加鹽半匙,更良。

蜜導法 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通矣。用蜜煉成珠,滴水不散,入皂角末和丸,如小指頭大,似蔥管,送入穀道中,氣通則便通矣。

治小便

膀胱不利號為癃,不約遺尿夢寐中,

如此兩端分冷熱,還來水火覓真蹤。

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癃者小便不通也。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主之。寒者火不足,水有餘也,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仁散主之。

加味導赤散 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者。

木通 生地 甘草梢 條芩 梔子仁 澤瀉 車前子 柴胡梢(等分)

末,每一二錢,淡竹葉七片,燈心二十一寸,水煎,食前服。

益智仁散 治遺尿。

益智仁 破故紙(炒) 白茯苓(等分)

細末,炒,鹽湯調服。

小便不通,乃內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子、燈心主之。

有大病後,氣虛津液少者,不可利之,利則氣益虛,津液日枯,宜:

人參 麥冬 甘草梢(各等分) 黃柏(鹽水炒,減半)

末,煉蜜丸,薑湯下。

小兒諸淋,不問五者,皆屬於熱,並用:

香附子 川芎 赤茯苓(各半兩) 海金沙 滑石(各一兩) 枳殼 澤瀉 石葦 檳榔(各二錢半)

糯米粉煮糊丸,麻子大,服二、三十丸,順取長流水,入鹽少許,煎湯下。

如小兒氣病,常病淋者,不可服上藥,宜補腎地黃丸,甚效。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溺。睡里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所致也,宜雞腸散主之。用:

雞腸(一具,燒) 牡蠣(煅灰) 白茯苓 真桑螵蛸(白之者,微炒,各半兩) 辣桂 龍骨(各二錢半)

末,服一錢,薑棗引。或與益智仁散合,末,煉蜜丸,鹽湯下,尤妙。

小便出血者,謂之尿血。用: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赤茯苓 山梔仁 生蒲黃 滑石(等分)

末,每一錢,淡竹葉七片,水煎去渣,入車前草自然汁同服。

又方 用升麻甘草煎湯調一元散服。

小兒初出,便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幼科云:久則成疳是也,宜用胃苓丸,鹽湯下,效。

如小便出而色白渾濁,謂之白濁,宜清心蓮子飲主之。

石蓮肉 白茯苓(各一錢) 益智仁 遠志肉(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各五分) 石菖蒲 車前子 白朮 澤瀉 甘草(炙,各二分半) 豬苓(三分)

末,每一錢,燈心同煎。

又方,分清飲

益智仁(去殼) 川萆薢 石菖蒲 天台烏藥(等分)

末,或和白茯苓尤妙,燈心湯服。

治大便

大便鞕結須宜下,亦有諸般不可攻,

食少氣虛脈濡弱,不如膽導有奇功。

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宜急下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也。然有實秘者,有虛秘者,臨病之時,最宜詳審。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症,則下之。如河間涼膈散、承氣湯、八正散、三黃枳朮丸、木香檳榔丸、丁香脾積丸擇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如形虛,氣虛,脈虛,又食少者,雖有可下之症,緩則救其本,用保和丸、枳朮丸、大黃丸微利之。如常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腸丸主之。急則治其腸,使其通利,豬膽汁導法神效。此家秘之法也。

潤腸丸 治老人、虛人、小兒、產婦,大便秘結者,良驗。

麻子仁(去殼) 杏仁(去皮尖,略炒) 桃仁(去皮尖,各半兩) 歸梢 枳殼(炒,各七分半) 阿膠(蛤粉炒,二分半) 紫蘇(炒) 蘿蔔子(炒,各三分)

煉蜜丸,如麻子,二三十丸,陳米湯下。

膽導法 豬膽一個,以小竹管放口內,用線紮緊,勿使移動,吹氣一口,另用一線從管下近氣處系定,勿使泄了氣。插入穀道中,解去系氣線,一手拿住膽筒,一手捏膽汁入腹,直待氣通,隨捏隨起,便即通矣。如不通,又有別法,口言不盡。

凡小兒病,有可下不可下者說,見第一卷歌中。

凡小兒大便下血者,宜四物湯加枳殼、荊芥穗及柏葉主之。

小兒目病

存乎人者惟眸子,五臟真邪並見此,

一點塵埃不可侵,風熱肝虛為病耳。

目主五臟,瞳人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兩角屬心,上下胞屬脾。目內五臟症,錢氏云: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地黃也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白而澀者肺熱,瀉白散主之。

生犀散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葛根(各一兩) 甘草(一兩半) 生犀角(銼,二錢)

每一錢,水煎服。

眼目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不赤,無翳膜,或目緊小無精光者,是肝腎俱虛,不可便服涼藥,宜地黃丸主之。

目者肝之竅,瞳人者,通竅於腎。腎屬水,肝屬木,母子相依者也。故肝腎之氣實,則精彩光明;氣衰,則昏矇暈眩。烏輪赤,暈痛,淚漿流,此肝熱也。眼生清淚,黏臉遮睛,此肝虛也。瞳人散大,淡白偏斜,此腎虛也。瞳人焦小,或帶微黃,此腎熱也。一虛一實,以此驗之。然心者,神之舍也,又為腎之主也。心主血,目得血而能視。心主熱,目因熱而昏昧,故四物湯與地黃丸要藥也。補腎水,制心火,養肝血,莫有加於是方者矣。

—目痛赤腫有二症:或因天行時氣,症候暴赤腫痛,晝夜若啼哭不止,或因臟腑積熱,兩目赤腫,並宜瀉青丸方加蟬蛻、白蒺藜(炒)、蔓荊子、荊芥穗、柴胡、黃連(酒炒)、車前子、甘草等分,每末一錢,生蜜水調細服之。

外用金沙散點洗之。(方見下。)

—目內翳膜有二症:或肝腎俱虛,眼生翳膜,及肝疳白膜遮睛者,宜用地黃丸加五味子、人參、當歸、川芎、黃連、蘆薈,蜜丸服。

或因痘疹之後,毒氣入目生翳膜者,用白菊花、綠豆、穀精草等分,咀,每二錢乾柿餅一枚,粟米泔汁一碗,慢火煎乾去渣,於食後臨臥,只吃柿肉,一日三枚。如兒不能服者,將煮過柿餅,母嚼爛喂之。此二症不可用點藥。

有初生下眼閉不開者,其症有二:

或因產母食熱毒物,以致斯疾,治當以膽草少許,蘸洗眼上,一日七次;或用黃連,磨乳點之,乳母服生地黃湯。

生地 赤芍藥 川芎 當歸(酒洗) 瓜蔞根

加黃連,燈心引,水煎。

或以本方為細末,燈心湯調少許,搽兒口中。

或因初生,洗眼不淨,穢汁浸漬於眼目中不能開者,宜真金散方。

淨黃連 黃柏 當歸 赤芍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切,乳汁浸一宿,曬,為極細末,以生地汁調一字,點眼中自開。

凡初生小兒,頭洗令淨。使瞼赤爛,至長不瘥,名曰胎赤。(見下爛弦。)

疳眼者,肝風入眼赤腫,目生眵淚,爛弦痛癢,揉擦昏暗雀盲,甚經目合不開,宜天麻丸。

天麻丸

真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 夜明砂 川芎 蘆薈(各二錢) 膽草 防風 蟬蛻(去足,一錢半) 全蠍(二枚,焙) 乾蟾(炙焦,三錢) 麝香(少許)

獖豬膽汁浸膏糊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湯下。

又方 治小兒疳眼赤爛,用:

苦參 蔓荊子 防風 龍膽草 玄參(各等分)

豬膽糊丸,麻子大,數量大小,茶清下。

疳眼生瘴者,用:

瓜蘆根 甘草 赤芍 草決明(等分)

每五分,蜜湯調下。

爛弦者,脾有濕熱也,或初生洗不淨所致者,用:

淨黃連(炒) 蒼朮(童便浸,焙) 防風(等分)

末,每服一字,蜜水調。

外用綠豆 爐甘石(煅、童便淬七次,半兩) 海螵蛸(一錢) 膽礬 輕粉 雄黃(各五分)

用黃連乳汁浸,清汁調藥,以鵝羽蘸藥搽上,一日三五次,以瘥為度。

有因塵埃入目,揩摩成腫,啼哭不已,作痛者,用油煙、金墨、新汲水磨濃,入玄明粉五分,如無,以馬牙硝代之,和勻為膏,取新筆蘸點目中,以瘥為度,忌熱物。

凡眼暴赤腫初起,勿服寒涼之藥,不能愈疾,又損脾胃氣,使兒不能飲食也。蓋藥之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故清陽出上竅,辛甘溫平是也。酸苦寒涼之藥,不能上升耳。宜先服九仙散發散之。此火鬱則發之也。不已者,以瀉青丸合小柴胡湯,加酒黃連作丸服,有大奇功。外當用金沙散洗之,黃連膏點之以愈。此治風熱眼病之要法也。

九仙散 時行目病,暴赤腫痛,以此發之。

柴胡 蒼朮(童便浸,各一兩) 赤芍 荊芥穗 甘草(各六錢半) 麻黃(不去根節,滾水泡) 川芎 薄荷(和梗,半兩) 旋覆花(去毛梗,三分)

末,每一錢,水一小碗,姜一片,蔥一莖,無時頻服。

金沙散 時行赤眼腫痛,或腎熱多淚。

淨黃連(一兩) 硼砂 寒水石 大黃(各二錢) 海螵蛸 銅青(各一錢) 玄明粉(二錢半) 全蠍(去毒,七枚) 麝香(少許) 爛弦加輕粉(五分)

末,每服一字至五分,涼水化,澄清去渣,無時頻洗,效。忌酒暈。

黃連膏 用:

淨黃連(半斤) 苦參(四兩) 秦皮(二兩) 杏仁(四十九粒)

冬月制,取雪水四碗,煎二碗,放淨瓷器內,又以水煎,取一碗放前汁內,又以水一碗,煎取半碗,用淨取汁,與前汁和一處,取淨銅銚子入汁在內,慢火熬,以桑條不住手攪,勿令沉底,勿動灰塵,入汁中務宜仔細。待熬至一碗,再入馬牙硝半兩,同煎至半碗,取起以紙蓋定。再製過爐甘石(末)二兩,硼砂(末)半兩,乳香、沒藥(末)各一錢,膽礬(末)三錢,海螵蛸(末)二錢,和勻,入膏中取起,攤冷待乾,以乳汁磨,點之效。

目直視者,肝有熱也;目連劄者,謂之目闢,肝有風也。並宜服瀉青丸。

目下胞腫者,水氣也。必待作腫,宜五苓散加車前子以利其水。

目中黃者,疸也,宜服茵陳胃苓丸。

兒有大病未愈,觀其目或直視,或斜視不轉睛者,或閉目不開者,或開目不合者,或哭無淚,或不哭淚自出者,有目胞腫者,有目陷者,有目中見物而畏怕者,皆惡候。

治鼻

鼻中相通呼吸門,唇依牙齒齒依唇,

耳司採聽當嫌塞,舌主聲音似鋒鈴。

肺為氣之主,通竅於鼻。鼻,清氣出入之道路也。小兒稟受胎氣充實者,三關九竅,五臟六臟,內外呼吸,內外貫通而榮衛行焉。若外感風寒,內傷元氣,傷乳食,則清濁不分,泥丸相亂,諸症疊起矣。

鼻衄者,血與氣相隨而行。若臟腑積熱,乘於氣血,則熱氣逼血而妄行,自鼻孔出,謂之衄血,宜東垣涼膈散加生地黃、阿膠(炒)、黃連、茅花主之;不止者,宜服雞蘇丸,效。

雞蘇丸 治鼻熱,胸中鬱熱,衄血不止。

雞蘇葉(八分,即薄荷葉) 蒲黃(炒,一兩) 麥冬(二錢) 阿膠(炒,一錢) 甘草(七分半) 人參 黃耆(各五分) 木香 柴胡 生地黃(各一錢)

煉蜜丸,如小豆大,每一丸,食後,茅花湯下。

又方 山梔和殼燒存性,油發灰研勻吹入鼻。

又 槐花半生半熟,末,吹鼻。

又 人中白成塊者,燒去穢氣,為末,入油發灰、麝少許,吹入鼻。

又 生蘿蔔搗汁,或生藕汁,仰頭滴入鼻中。或血妄行,取汁飲之,效。

又 用大蒜煨香研爛,塗腳底,鼻中有蒜氣,即去之。

用上方法不止,以白紙一張,作八摺,冷水濕紙,放頭頂中,以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紙干立止。此數方救急之要法也。

鼻流清涕者,熱則津液流;鼻塞不通者,冷則收閉也。鼻流清涕,其癥有二:或外因傷風得之,噴嚏流清涕。風屬陽,其病為熱,宜東垣涼膈散加防風、芥穗主之;內因腦熱,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久而不已,必衄血,涼膈散加羌活、川芎、白芷主之。

又方,蒼耳散

辛夷仁(半兩) 蒼耳子(炒,三錢半) 白芷(一兩) 薄荷葉(五分)

末,茶清調服。

有因胃中食積,熱痰流注者,當消食積,用:

南星(炮) 半夏(洗) 藁本 白芷 神麯(炒) 酒芩 辛荑 荊芥(各等分)

末,薑湯調服。

二症有,並用辛夷膏貼之。

辛夷膏 治流涕不止。

辛夷葉(洗、焙,二兩) 細辛 木通 白芷 木香(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研)

上末,入杏仁泥、羊腦髓、豬脂各一兩,和勻,於瓦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黃色為度。放地上冷,入腦、麝各一錢,拌勻塗囟門上,更用少許塗鼻中。

鼻塞其症有二:或因傷寒得之者,寒則傷肺,肺氣不利則塞也,宜禦寒湯主之。若冷氣久不散,濃涕結聚,使鼻不聞香臭,則為齆鼻,宜萬全膏主之。凡新產芽兒或十日一月之內,忽然鼻塞,因吮乳不能呼吸者,多是乳母睡時不知所忌,抱兒身側,鼻口中氣出吹著兒,冷氣自囟而入,成鼻塞,並宜貼囟法及塞鼻法。

萬全膏 治齆鼻。

羌活 川芎 細辛 石菖蒲 木通 麻黃(各一錢) 腦 麝(各一字)

煉蜜丸,芡實大,服一丸,燈心湯化下。或用一丸,綿包塞鼻中。

禦寒湯 治寒邪傷於皮毛,令兒鼻塞上喘。

黃柏(二錢) 黃耆(一錢) 人參(五分) 炙甘草 款冬花(各三分) 羌活 黃連(各二錢) 白芷 防風(各三分) 陳皮 升麻(各五分) 佛甘(三錢) 蒼朮(七分)

末,蔥湯調服。

貼囟法(一名通散)

香附(炒) 川芎 荊芥穗 殭蠶(炒) 細辛 荷葉 牙皂

用末,生蔥白搗膏,以帛盛之,夜貼囟上。

塞鼻法 治齆鼻。

瓜蒂 明礬 細辛(各一分) 雄黃(五分) 麝香(少許)

末,以雄犬膽汁和丸,綿包塞鼻中。

鼻疳者,肺疳也,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一名疳垚,宜清肺飲,化垚丸主之。

清肺飲 治肺疳垚,蝕鼻穿孔汁臭,或生息肉。

桑白皮(炒,半兩) 紫蘇葉 前胡 黃芩 當歸 天冬 連翹 防風 赤茯苓 桔梗 生地黃 甘草(炙,各二錢半)

末,水煎服。次服化䘌丸。

化䘌丸

蕪荑 蘆薈 真青黛 川芎 白芷梢 胡黃連 乾蟾(燒存性,各等分)

末,豬膽汁浸膏糊丸,麻子大,二十丸,食後臨臥,杏仁湯下。

其鼻昂,用雄膽泡湯,小筆蘸洗。俟煎藥各進數服,卻用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地榆、黃連、蘆薈等分,雄黃少許,細末,入鼻內斂瘡。

鼻瘡,用黃連、黃柏、檳榔,研末以豬骨髓和敷,或用青黛、槐花、杏仁研敷;鼻赤,用雄黃、黃丹(研末),無根水調敷。又用蒼耳葉(酒蒸乾),末,調服,最解食毒。

鼻乾者,肺熱也,用涼膈散加桑白皮(蜜水炒)、木通。

大病鼻乾黑燥者,火剋金也;鼻昂氣喘者,肺絕也。小兒山根青者多病,年上赤者,有血光病。

小兒腦疳,鼻癢頭髮作穗,面黃肌瘦,用鯽魚膽滴鼻中,連三五日效。

傷風寒頭痛,加川芎、白芷、藁本、蔓荊子、細辛。

眼痛,加酒黃連、羌活、防風、柴胡、膽草(酒洗)。

鼻病加升麻(酒洗)、白芷、細辛、蘇葉。

耳病加柴胡、木香、蔓荊子、全蠍。

口病加石膏、防風。

咽喉痛加玄參、牛蒡子(炒)、山豆根。

龍腦川芎丸 消風化滯,除熱清痰,通利七竅,精神氣爽。

桔梗(二錢半) 片腦(六分) 砂仁(二分) 白豆蔻(去殼,五分) 薄荷(一錢三分) 川芎 防風 炙甘草 酒芩 連翹(各一錢)

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服則一二丸,茶清化下。

頭病

小兒頭病亦多般,散出方書不多言,

感謝岐師施指教,法留後學作諦筌。

解顱者,生下惟囟不合,氣衰不盛也,多憂多笑。更有目白睛多,光白色嫩者,多愁多喜,以年久頭縫開解而不合。腎生髓,腦為髓海,腎氣有虧,故髓不滿,所以頭囟開而不合也,名曰解顱。凡得此疾,不及千日之內;間有數歲者,偶因他疾攻擊,遂成廢人,不可復藥也。氣色清明,能飲食者,多服補腎地黃丸及調元湯,百日內須見效者,次第調理,或有可治。若投藥石如故,亦難治。

錢氏云: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氣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面色㿠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二八之數;若縱色欲,多不過四旬而亡。因病而成,致腎虛者,此也。

家秘云:解顱有二:初生後,頭骨漸開,此胎氣怯弱,腎不足也。有閉而後開者,自囟至印堂,有破痕可開一分。又有頭四破成縫者,此皆解顱,由病後腎虛,水不勝火,火氣上熏其髓則熱,髓熱則解,而頭骨復分開矣。腎虛者,宜服地黃丸,以補腎之不足。調元湯、十全大補湯,母子共服之,以補脾胃,使氣血漸實,其顱自合矣。其髓熱者,宜通聖散為丸服,去硝不用。外用封囟法,或用新綿緊束之,有作巾遮護之,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封囟法

防風 南星 白蘞 白及(等分)

末,豬夾車髓搗和,封囟上,一日三易之。

又方

顱頭骨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研末,以清油調敷頭縫。

腦疳者,頭皮光急,髮結如穗,滿頭餅瘡,腦熱如火者是也。用:

川芎(酒洗) 片芩(酒炒) 白芍 陳皮(去白,各半兩) 白朮(酒) 當歸(酒洗,各一兩半) 天麻(酒炒) 蒼朮 蒼耳子(各七錢) 酒柏 酒粉草(各四錢) 防風(三錢)

末,水煎,日服四五次,服後睡片時。

乳母宜服溯源解毒湯。

溯源解毒湯

酒芩 蒼朮(酒炒) 白蒺藜(酒浸炒,去刺) 蔓荊子(酒炒) 何首烏(酒炒) 胡麻(炒) 升麻(酒)

末,酒糊丸,麻子大,服三、五十丸,防風湯下。

外用敷藥

松樹厚皮(燒灰,二兩) 白膠香(二兩) 黃丹(水飛,一兩) 枯白礬(五錢)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七錢) 蛇床子 寒水石(各三錢) 無名異(少許) 木香(少許) 輕粉(少許)

末,熬熱調敷瘡上。先用椒鹽湯洗,去瘡痂,敷之佳。又治白禿。

又有兒生後,其頭漸大,頭皮赤光,眼小,此亦腦疳也。乃受父母熱毒之氣,藏於腎中,上熏於腦,故頭大漸紅也,此難養,不出二八之數。其未周歲,滿頭生瘡結餅,作癢作痛,兒不能忍,日夜啼哭者,亦難養也,宜服前苦參丸,及松皮散敷之。

癩頭者,一名白禿,或父母之傳,或兄弟姊妹之相授,乃遺毒之氣也。初起可治,待皮毛光,不必治也。宜服消風通聖散除大黃,另研,酒蒸,炒末,再酒拌曬乾,每一錢,水煎熱服。外用炭燒紅,以長流水淬之,乘熱炭擦頭皮,以前松皮散敷之。

又方

胡荽子 伏龍肝 龍尾 黃連 枯白礬

末,熬熱清油調敷。

初,頭上散生,成片時當帶瘙癢,毛髮稀少,有類白癩,此禿瘡之根也,用臘豬油搽之,自不成白禿矣。

囟填囟陷訣云:熱甚則腫,虛熱則陷。囟填者,囟門腫起,骨高突也。經云:熱甚則腫,由邪火炎上,使清明之氣上升而不降。其證有二:以手摸之,腫堅實者,此有寒邪在表,腠理閉,寒熱不得出。所謂氣上衝則堅勁者是也,宜升陽散火湯,此鬱則發之也;如摸之其腫虛浮者,此積熱在裡,熏蒸於上,所謂氣上衝則柔軟者是也,宜酒製神芎丸,此高則抑之也。一發一下,中病即止。

升陽散火湯 治風寒外感,或胃虛過食生冷,抑遏陽氣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人參 白芍(各五分) 防風(二分半) 柴胡(八分) 甘草(生二分、炙三分)

水煎熱服,令睡有微汗。

酒製神芎丸 治一切積熱。

大黃(酒蒸) 黃芩(酒洗,二錢) 黑醜(半生半熟,取頭末) 滑石(各四錢) 黃連(酒洗) 薄荷 川芎(各五錢)

用無灰酒丸,黍米大,服五丸、十五丸,溫水下。

囟陷者,謂囟門陷下成坑也,其症有二。經云:陷者,下氣虛也。大病之後,津液不足,其氣下陷成坑窟者,宜大補元氣,調元湯加升麻主之。有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脾主肌肉,肉去皮薄,囟門露見,非陷也。宜服肥兒丸、參苓白朮散,補脾胃則能飲食,肌肉自平,囟不露矣。

又有後枕陷者,《活幼心書》謂其症尤重於囟陷者,此太虛極,百無一雌。殊不知此非病也,乃父母之過也。初生兒頭骨未合,當用綠豆作枕枕之,常與移動,勿使只在一邊,則頭骨不正矣。此後枕骨陷下者,乃兒臥日久之所致也,若難養,則頭骨四破,高下成縫者,皆非壽子也。

頭仰者,頸軟也。頸者,頭之莖也,一名天柱骨。頸軟者,乃天柱骨不能任元而前後左右傾倒也,此惡病也。其症有二:小兒初生便頸軟者,皆胎稟不足,腎氣虛弱也。腎主骨,肝主筋,筋不束骨,其骨則折,母能令子虛也,此兒難養,縱長不及四旬。腎氣虛矣,宜服地黃丸加當歸、續斷主之。有因大病之後,頭骨不能起者,此血氣虛弱也,宜十全大補湯煉蜜丸服。經云:頭者精明之府也,頭仰邪欹,神將去矣。凡大病人有是症,難治。有病驚風者,或病痙痓者,勿作項軟論。

傷風寒痛者,用細根子黃芩(半生半熟)三錢半,炙甘草錢半,羌活、藁本各一錢,柴胡七錢,川芎五錢或五分、一錢,以茶湯調成膏抹兒口中,少用白湯下。

頭搖者,頭戰者,腎風熱也,宜瀉青湯丸加全蠍主之。

頭生胞瘡者,初因皮破成瘡,膿水不幹,頭毛黏結,內生蝨,癢則抓之,年久不愈,有成癩頭。當先去其蝨,用石菖蒲煎湯洗之,其蝨盡死,待乾用水銀、膩粉二味放碗中,以指研勻,入津調濕,指蘸藥,搽瘡上四畔及發內,蝨盡去。方用秋牛皮窯口上煙膠(不拘多少)、松香研末,入輕粉少許、雄黃少許,熬熱,上油調塗患處。頭生軟節者,年久不愈,用紫金丹塗之效。(方見心虛諸疾下。)

頭之有發,猶山之有草木也,發者血之餘,發之多寡,由於血之盛衰也。坎為血卦,血者腎之液,發者腎之苗也,故其色黑也。兒發久不生,生不黑者,皆腎虛也,宜地黃丸主之。

大病後,其發成穗,或稀少者,乃津液不足,疳癆之外候也,宜集聖散主之。

面部

五臟英華面部間,知其有病望中看,

色宜明潤昏枯暗,瘡癬斑痕貌不妍。

詩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則面者心肺之所主也(五臟部位說見一卷歌中)。五色者,五臟之英華,發見於面者也。肝色青,如翠羽者吉,枯草者凶。其餘照脈候仿此推之。大抵明潤者吉,暗黯者凶。五色主病,赤主熱,青主風,黃白主疳虛、食積,青、黑主痛。五色所忌:肝病白者不治,謂金剋木也;病後面色白者,謂之脫色者,死;肺病面赤者不治,謂火剋金也;凡痢疾失色,面赤者死;心病面黑者不治,水剋火也;脾病面赤青者不治,木剋土也;腎病面黃浮者不治,謂土剋水也。

面浮腫者風也,宜五皮湯加防風、蘇葉主之。

頭面紅腫者,風熱也。用:

通聖散除大黃,另用酒蒸入藥,同末,酒拌濕曬乾,如此三拌三曬,或半字一字,淡竹瀝調,細細服之,連進三五次,立止。以忍冬藤煎湯洗之。

麵皮黃中有白隱者,此傷食也,宜三稜散。

人參(七錢半) 三稜(炮) 香附(一兩半) 青皮(去穰) 益智仁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神麯(炒) 麥芽(炒) 半夏(炮) 莪朮(醋煮,焙) 山楂肉 蘇葉(各五分) 白茯苓 粉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末,服一錢,小者五分,陳倉米百粒,姜引,或加大黃(半生半煨)五錢,粳米糊丸,陳米飲下。

面上生瘡,如火燒,用黃蠟米粉,蜜水調敷,或雞子清和敷。

兒疳瘡不愈,多生於面部兩耳。乳母嚼白米成膏治之,不過三五日愈,並母禁雞、魚。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