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二
(水痰鬼持) 凡九門
痰飲第一
《嬰童寶鑑》小兒痰飲候歌:
飲水並傷乳,為痰結在胸。令兒不下乳,吐沫與癇同。實即身多熱,譫言入睡中。早須醫治取,久即變驚風。
《外臺》:範汪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療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肋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 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 生薑(一斤) 橘皮(四兩)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肉桂心四兩。若腹痛,內當歸四兩。羸瘦、老小者服之佳。忌羊肉、餳。兒小分減服。
《王氏手集》 倍術丸 治脾胃受濕,心下停飲,煩渴嘔吐,腸間瀝瀝有聲,胸膈痞滿,短氣,腹脅脹痛,小便不利,身面虛浮,全不思食方。
官桂 乾薑(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米飲下。兒小減丸。
《王氏手集》 丁香開胃丸 治脾胃不調,停積痰飲,嘔吐吞酸,胸膈痞悶方。
半夏(為粗末,用生薑汁浸,炒令黃色) 甘草(炙) 京三稜(炮,各一兩) 丁香(三分) 乾木瓜(半兩) 生薑(十二兩,切,研入青鹽一兩,炒潤,焙乾為末)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沸湯化下,不計時候。兒小分減。
腫滿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腫滿候:小兒腫滿者,由將養不調,腎脾二臟俱虛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脾主土,候肌肉而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水氣流溢於皮膚,故令腫滿。其挾水腫者,即皮薄如熟李之狀也。若皮膚受風,風搏而氣致腫者,俱虛腫如吹,此風氣腫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氣腫候。遍身黃腫,腫滿,腹肚不和,氣喘急,此候因吃物不度,或因瀉久而虛至此。所治者,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與調一日,(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後下甘遂散,通下黃水五升已來,(方見本門)即用勻氣散夾醒脾散與服。五日後常下塌氣散、(方見本門)。仍要斷鹽醋一月日即愈。如見氣大喘,不吃食,陰腫唇縮,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論:小兒頭面、手腳浮腫,因疳積日久結風,此病或因久患用藥不退,發渴喜飲水,變成虛浮二證。宜先用調胃氣藥補之,如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失食傷寒門中)之類,自然平愈。如服調胃藥不退,宜進內消丸。又未退,進紅粉散取了,(二方並見本門)。再用藥補之。
錢氏論:腫病,腎熱傳於膀胱,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剋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腎大勝而克退脾土,上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滂浸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張渙論:小兒諸病後下痢不瘥,或有體腫滿。蓋脾腎虛弱,腎主水,其氣不通於陰;脾主土,候於肌肉而剋水。脾腎俱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流溢皮膚,則令腫滿。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四肢浮腫,喘嗽者為何?答曰:小兒寒熱虧盈本是常度。一食失節,百病來輳,何況過有熱壅諸毒,是積小成多,壅塞遍於胃管,日月深遠,積結轉深。雜食未離於口,三焦之氣不通,四肢漸漸浮腫,小便或即赤黃,大便或通或秘,致喘促,盈盈虛脹,每每從茲食減轉至尫羸,先要安和脾胃,次須利小腸,免傷枉矣。
《嬰童寶鑑》小兒氣腫水腫候歌:
小兒腫滿一如吹,只為風邪與氣為。若見皮膚熟李樣,此名疳水定無疑。脾虛土壞難禁水,腫滿從來只在皮。腫若赤時因熱作,皆由氣血各無歸。但見此般須早辨,莫令差失致傾危。
《外臺》:劉氏療小兒身體滿,氣急,臥不得方。
上用郁李仁一合搗末,和麵搜作餅子,法與兒吃,微利即瘥。
《外臺》劉氏又方
上用郁李仁末六分,以水七合和調,去滓,煮粥與兒吃之。
茅先生小兒氣腫、水腫 甘遂散 方
甘遂 大戟 黑牽牛 檳榔 陳橘皮(去白) 木香(以上各半兩)
上為末。每歲一錢,五更初用蔥酒調下。不食吃酒、用蔥湯調下。天明通下黃水來,可依形證調理。
茅先生小兒腫後 塌氣散 方
中庸 赤小豆 橘皮紅 蘿蔔子 檳榔 甘草(以上各半兩) 木香(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薑棗同煎至六分。通口服,進四服,看大小用。
《嬰孺》治小兒面目腫,胸膈中有熱方。
黃芩 芍藥 知母(各四分) 虻蟲(三十個,炒) 當歸 大黃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二丸,日四夜一。若睡中涎膈上有水者,加細辛、白朮各三分,令兒強健。
《嬰孺》治小兒通體洪腫,腹滿堅脹,氣喘急。 郁李仁湯 方
郁李仁(三合) 大黃(十二分) 柴胡 澤瀉(各八分) 赤茯苓(十分) 黃芩 麻黃(各十二分) 杏仁(湯去皮尖) 升麻(各七分) 芍藥 豬苓(各八分) 鱉甲(五分,炙)
上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六合。七歲為三服,四、五歲為四服,隨小大加減。
《嬰孺》治小兒腫滿 黃芩湯 方
黃芩 澤瀉 通草(各八分) 柴胡 桑白皮(各七分) 杏仁(湯去皮尖) 豬苓(去皮柴。各六分) 澤漆葉(四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四、五歲兒為三服。一、二歲服二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 小豆飲子 方
槲皮白(切,七合) 茯苓(二分) 小豆(八分)
上以七升水煮一升四合,去滓飲之,未效再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不消,服湯不退。 葶藶煎 方
葶藶子(三分,炒) 防己(六分) 柴胡(八分) 茯苓 澤瀉 杏仁(去皮尖,炒,研。各十二分) 澤漆葉(炒) 郁李仁(各五分) 蜜(一升)
上以水一斗,煮二升半,去滓,內杏、蜜煎至二升。二歲兒一合。量大小服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實,諸治不效。 甘遂丸 方
甘遂(炒) 芍藥 杏仁 車前子 黃芩 豬苓 葶藶子(炒。各三分) 鱉甲(七分,醋炙)
上為末,蜜為丸大豆大。竹葉飲下,二歲五、六丸。日再量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頭面、身體壯熱似傷寒者方。癇瘥腫者,除大青用。
龍膽 葵子 葳蕤 大青 茯苓 前胡(各一分)
上以水二升,煮八合,服半合,日再。
《嬰孺》治小兒頭面及身體浮腫。 衛矛丸 方
衛矛羽(鬼箭用羽也,鬼箭一名衛矛) 松羅(四分) 防己 黃耆(各三分) 郁李仁(一錢,別研入)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百日兒食後一丸。日再,以腰中身體汗出盡為度。
《嬰孺》治少小手足、身體腫方。
咸菹汁
上溫浸之,汁味盡,易為度。
《嬰孺》又方
上溫人溺,令暖漬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頭面、手腳虛浮。 內消丸 方
青橘(五個,湯浸去瓤) 巴豆(七個,去殼) 木香(二錢,炮) 防己(一錢半) 丁香(十四粒)
上青橘同巴豆炒蒼色,去巴豆不用,以其餘藥為末,蒸餅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二、三歲三丸,四、五歲七丸或十丸。男孩兒陳橘皮湯下,女孩兒煎艾葉湯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渾身虛腫,氣喘,不思飲食。 紅粉散 方
硃砂(一分) 檳榔(一錢) 輕粉(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及半錢,薄荷湯調下。吃一服則取下,仍用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調其胃氣。忌生冷、粗硬等物。
張渙 海蛤湯 方 治腫滿,大小便不利。
海蛤 桑根白皮(各一兩) 漢防己 白朮(炮) 赤茯苓(各半兩) 甜葶藶(隔紙炒紫色) 川朴硝 木豬苓(去黑皮,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後。
張渙 郁李仁丹 方 應腫滿,皆可服。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檳榔(各半兩) 牽牛子(一分,炒)
上件搗,羅為細末,滴水和丸黍米大。每十粒煎蔥白湯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 塌氣散 大治虛腫脹滿,虛煩,手足腫,宜服此方。
白朮 木香 青橘皮(去瓤) 甘草(炙) 茴香(各半兩) 巴豆(三十粒)
上將巴豆炒橘皮,候巴豆黑色,去巴豆,取橘皮,用諸藥為末。每服一大錢,飯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腫 塌氣散 方
漢防己 當歸 芍藥 紫菀 黑牽牛 杏仁(去皮略炒,先研。以上各一錢) 檳榔(面熛,二錢) 綿黃耆(二錢,蜜炙)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五分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虛腫 棗肉丸 方
石燕子(一個,捶為末) 大棗(七個,去核) 巴豆(七粒,去油)
上二味入棗肉內,燒存性,細研,以蟾酥丸麻子大。看原因甚物所傷,以原傷物汁下,甚妙。
《莊氏集》俞穴灸法: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綱各二壯。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五寸陷中。
水氣第三
《嬰童寶鑑》:小兒水氣,是積聚久不治,並頻下而脾胃虛,積散而成水氣,及通身虛腫,但如熟李,即是水也。有疳氣虛腫而不亮也。
《惠眼觀證》:水氣浮腫,遍體如黃熟李色不能消。先調氣,次日四更下中庸飲子,取下膜外浮水一兩盆(方見專門),即調氣後用粥補一月,斷鹽醋一月外,又服調氣散(方未見),須安樂。若此候見臍凸肚腫,兩腎如石,此死候不治。
《簡要濟眾》治小兒水氣腹腫,兼下痢膿血,小便澀方。
葶藶子(半兩,微炒,搗如面)
上以棗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棗湯下,空心晚後。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喘促,坐臥不安,宜服 檳榔散 方
檳榔 川大黃(銼碎,炒) 牽牛子(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二、三服。兒稍大增之,以利為效。
《聖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喘嗽不止。 赤茯苓散 方
赤茯苓 桑根白皮(銼) 貝母(煨微黃。各半兩) 桔梗(去蘆頭)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川升麻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水氣腫滿不消 楮皮湯 方
褚樹白皮(銼) 赤小豆(各一合) 赤茯苓(二兩,銼)
上件藥都和令勻。每取一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澀。 貍豆根湯 方
貍豆根 桑根白皮 車前草(各半兩) 葵子 赤小豆(各半合)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取一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不利,臍腹妨悶,喘促。 豬苓散 方
豬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 海蛤(細研)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水氣,遍身腫滿,喘促,小便不利。 桑根白皮散 方
桑根白皮(銼) 射干 赤茯苓 黃芩 木通(銼) 澤漆 漢防己 澤瀉(各十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煮赤小豆湯調下半錢,日三、四服。看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水氣,面目腫,小便澀,心腹脹滿方。
赤茯苓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漢防己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紫蘇子(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桑根白皮湯下十丸,日三服。五歲以下減丸服之。
《聖惠》治小兒水氣,通身腫滿,心腹妨悶,坐臥不安,宜服 甜葶藶丸 方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牽牛子(微炒) 雄雀糞(各半兩) 大戟(一分) 膩粉(一錢,研入) 巴豆(十粒,去皮心,別紙裝,壓去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棗瓤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茶下一丸,日二服。五歲以上加丸服之。
《聖惠》治小兒水氣,遍身腫滿,大小便難,喘促不得睡臥,宜服 甘遂散 方
甘遂(煨令微黃) 檳榔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 牽牛子(半兩,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一字,以利為效。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水氣,四肢浮腫,腹脅妨悶,宜服 木香散 方
木香 赤茯苓(各一分) 牽牛子(三分,微炒)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以利為度。隨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檳榔(一分) 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大麥面一兩和作餅子,煻灰火內煨熟。量兒大小與吃,即得通利氣下也,以溫水下之。
《聖惠》治小兒水氣,腹肚虛脹,頭面浮腫,小便不利。 郁李仁粥 方
粟米(一分)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 桑根白皮(銼。各一兩)
上件藥搗碎,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米作粥,入少許生薑汁,任意食之。
《惠眼觀證》治水氣腫滿,黃疸。 中庸飲子 方
海金砂 續隨子(各一分) 生薑 中庸(樟柳根是也,各一兩) 蜜(二兩)
上五味細研,罨一宿,以次日五更時用絹帛濾汁,只作一服,溫暖吃盡,食前。逼下黃水,乃服勻氣藥補,後用樟柳根煮粥吃。
《聖惠》灸法:小兒水氣,四肢盡腫及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炷如小麥大,分水穴也。
中惡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中惡候:小兒中惡者,是鬼邪之氣卒中於人也。無問大小,若陰陽順理,榮衛平調,神守強則邪不干正。若精氣衰弱,則鬼毒惡氣中之。其狀先無他病,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是也。凡中惡腹大而滿,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余勢不盡,停滯臟腑之間,更發後,變為疰也。
《葛氏肘後》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救之方。
上取蔥黃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七、八寸。小兒量度之。若使目中血出佳。扁鵲法同。是後穴耳條中。葛言此云刺鼻,故別為一法。
《葛氏肘後》又方
上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人。可以筒吹之,並捧其肩上,側身遠之,莫臨死人上。
《葛氏肘後》又方
上以蔥葉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無血難治,有血是候。時當捧兩手忽放之,須臾,死人自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又男刺左鼻,女刺右鼻中,令入七、八寸余大效。小兒量度之。亦治自縊死。此與扁鵲方同。
《葛氏肘後》又方
上以綿漬好酒中,須臾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並持其手足,莫令驚。
《葛氏肘後》又方
上視其上唇裡弦有兒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
《葛氏肘後》又方
上以小便灌其面,數回即能語,此扁鵲法。
《葛氏肘後》又方
上末皂莢如大豆,吹其兩鼻中,嚏則氣通矣。
《葛氏肘後》又方
上割雄雞頭取血,以塗其面,干復途,並以灰營死人二周。
《葛氏肘後》又方
上以管吹下部,令數人互吹之,氣通則活。
《葛氏肘後》又方
上破白犬以拓心上,無白犬小雞亦佳。
《葛氏肘後》又方
上取雄雞,就死人口斷其頭,以熱血瀝口中,並以竹筒吹其下部,極則易人,氣通下則火。
《葛氏肘後》又方
上取牛馬糞尚濕者,絞取汁,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噤者,以物強撥之。若不可強者,乃扣齒下。若無新者,以人溺解,乾者絞取汁。此扁鵲法。
《千金》治卒忤方。此病即今人所謂中惡者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參取而用之。
上鹽八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二服得吐即愈。《備急方》云:治鬼擊,若小便不通,筆頭七枚燒作灰末和服之,即通。
《外臺》《古今錄驗》 黃帝護命千金丸 療羸瘦歷年,胸滿結疹,飲食變吐,宿食不下,中風鬼疰疾瘦方。
野葛(七寸,炙) 斑蝥(二十枚去足、翅,熬) 雄黃 雌黃 丹砂(各研) 瓜丁 鬼臼 礬石(泥裹燒半日) 沙參 莽草(炙) 椒(去目汗。各一兩) 地膽(十五枚,去足、翅,熬)
上十二味搗、下篩,蜜和搗三十杵為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二。卒中惡氣絕不知人,服如小豆二丸,老小半之。牛馬所抵踐癰腫,若蟲毒所齧,取一丸,著掌中唾和,塗瘡中毒上,立愈。正月日,以酒率家中大小各一丸,一歲不病。若傷寒身熱,服一丸。若欲視病,服一丸。病者共臥不恐。忌生血物。
《聖惠》治小兒中惡,腹心堅脹,疼痛,顏色青黑,大便不通。 桃奴散 方
桃奴(五枚)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麝香(一錢,細研) 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桔梗(去蘆頭) 赤芍藥 黃芩 柴胡(去苗) 川升麻 川大黃(銼,微炒) 鬼臼(去毛。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中惡,心堅強,卒痛欲困。 鬼箭羽散 方
鬼箭羽 真珠(末,各一分) 羚羊角(屑) 桔梗(去蘆頭) 川朴硝 川升麻 赤芍藥 柴胡(去苗) 黃芩(各半兩) 桃仁(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中惡,心痛,闢除邪氣。 雄黃丸 方
雄黃(細研) 真珠(末。各半兩) 麝香 牛黃(各細研,一錢)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出油)
上件藥都研令勻,入棗瓤及煉蜜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以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小兒中惡,心腹堅強,卒痛欲困。 鬼箭羽湯 方
鬼箭羽(二分) 硃砂(一分) 羚羊角(屑) 桔梗 鬼臼 朴硝(湯成下。各四分) 升麻 芍藥 柴胡(各五分) 黃芩(六分) 大黃(八分) 桃仁(四十二個,碎,去皮尖)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四分。更量兒大小與服之。
《葛氏肘後》灸法:以繩圍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畢,伸繩從背上大椎度以下,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此法三灸各三即起,又令爪其病人人中,不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文頭,隨年壯。又灸鼻中三壯也。又灸頤下宛宛中,名承漿穴,十壯,大效。又灸兩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壯。此華佗法,一云三七壯。又灸臍中百壯也。
卒死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卒死候:小兒卒死者,是三虛而遇賊風,故無病倉卒而死也。三虛者: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有人因此三虛,復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於內,陽氣阻隔於外,而氣壅閉,陰陽不通,故暴絕而死也。若腑臟未竭,良久乃蘇,亦有兼挾鬼神氣者,皆須邪退乃生也。此中客忤及中惡,卒死而邪氣不盡,停滯心腹久乃發動,多變成疰也。
茅先生:卒死候,眼合嚌齒,遍身如綿軟,面青黑,口鼻冷。此候因本生下而遍身熱,或因有駕患,醫人一向退熱,不曾下得驚積及奶積,遂積聚被邪氣至此候。
上前件三個候都來,一般只是要辨元初受患根源。所治者,急下奪命散與吐下風涎,(方見急慢驚風門中)。醒後便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二服補。除後,下硃砂膏、(方見驚積門中)。鎮心丸與服。(方見一切驚門中)。如有伏熱來時,即下大附子散,與調理三、五日安樂。(方見慢驚風門中。)前件三個形候,只是此一般調理。上件疾見鴉聲上啼、偏搐、汗如珠、不得睡、眼障淚出,死候不治。
《嬰童寶鑑》小兒三虛歌:
乘年之衰兮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兮五虛之中。卒中賊風兮成卒死,兼挾鬼氣兮候亦同。臟腑未絕兮須再活,急令醫治兮莫忽忽
《金匱要略》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上以馬屎一團絞取汁灌之。無濕者,水煮,乾者取汁。
《葛氏肘後》救卒死而壯熱者。
上用礬石半斤,水一升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葛氏肘後》又方 救卒死而目閉者。
上用騎牛臨面搗薤汁,灌之耳中。
《葛氏肘後》又方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屎便者。
上取牛洞一升,溫酒灌口中。洞者,稀糞也。
《千金》卒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故也。治之方。
上用牽牛臨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肯舐,著鹽汁塗面上,即牛肯舐。
《千金》又方
上灸,熨斗熨兩脅下。(《備急方》云:及治屍厥。)
《千金》治魘死不自覺者方。
上用慎燈火,勿令人手動,牽牛臨其上即覺。若卒不能語,取東門上雞頭末之,以酒服。
《千金》治卒魘死方。
上搗韭汁灌鼻孔中。劇者灌兩耳(張仲景云:灌口中。)
《千金》治鬼魘不悟方。
上末伏龍肝吹鼻中。
《千金》又方
上末皂莢如大豆許,吹鼻中,嚏則氣通,起死人。(《集驗方》治中惡。)
《聖惠》治小兒卒死方。
上取女青末半錢,用牛乳汁調服之。
《聖惠》又方
上燒獖豬糞,水解取汁服之。
《聖惠》又方
上以苦參醋煮汁少許,內口中即蘇。水煮亦得。又酒煮爛棺木板取汁,服少許。
《聖惠》又方
上煎鹽湯令極咸,以物拗口開灌之,令入腹即活。
《聖惠》又方
上以熱湯和灰,厚壅身上,逡巡即蘇。
《嬰孺》治小兒不知所病便所絕方。
上取雄雞冠臨兒口上割血,滴入口下即活。
《葛氏肘後》灸法:卒死而四肢不收、屎便者,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兒小者隨年。
《千金》治卒死,針間使各百餘息。
《千金》灸鼻下人中。一名鬼客廳。(《肘後》方云:又治屍厥。)
鬼持第六
(鬼氣附)
《巢氏病源》小兒為鬼所持候:小兒神氣軟弱,精爽微羸,而神魂被鬼所持錄,其狀不覺有餘疾,直爾萎黃,多大啼喚,口氣常臭是也。
《嬰童寶鑑》小兒鬼持歌:
小兒氣弱命中衰,魂魄多應被鬼持。其候萎黃多哭地,不須用藥可求師。
《嬰童寶鑑》又小兒鬼氣歌:
鬼氣皮膚里,相傳臟腑開。腫虛如水病,瘈瘲似驚癇。熱發渾身澀,心攣痛所攢。小兒還有此,服藥急醫看。
《圖經》治鬼持方。
上用虎睛、爪,並指、骨、毛以系小兒臂上,辟惡鬼。
《外臺》:《深師》 五邪丸 療邪狂鬼魅妄言,狂走恍惚不識人,此為鬼忤,當得殺鬼丸方。
丹砂 雄黃(各別研) 龍骨 馬目毒公 鬼箭(各五兩) 鬼臼(二兩) 赤小豆(三兩) 芫青(一枚) 桃仁(百枚,去皮尖,熬,別研)
上九味搗、下篩,細絹篩,和諸藥拌,令和調後內蠟和之,大如彈丸,絳囊盛之。係臂,男左女右,小兒系頭。合藥勿令婦人、雞犬見之,所服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忌五辛、生血物。
疰病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疰候:疰之言住也,謂其風邪鬼氣留人身內也。人無問大小,若血氣虛衰,則陰陽失守,風邪鬼氣因而客之,留住肌肉之間,連滯臟腑之內。或皮膚掣動,遊易無常;或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沉滯至死。死又疰易旁人,故為疰也。小兒不能觸冒風邪,多因乳母解脫之時,不避溫涼暑濕,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軟弱而為鬼氣所傷,故病也。
《千金》治小兒疰方。
上用灶中灰、鹽等分相和,熬,熨之。
《千金》 太一備急散 主卒中惡、客忤、五屍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傷寒,熱毒病六、七日方。
雄黃 芫花 桂心(各二兩) 丹砂 蜀椒(各一兩) 藜蘆 巴豆(各一分) 附子(五分,炮裂,去皮臍) 野葛(三分)
上九味,巴豆別治如脂,余合治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之,合和調以銅器中,密貯之,勿泄。有急候,水服一字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小半之。病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此之所為如湯沃雪,手下皆愈。秘之,非醫不傳。
《千金》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亂中惡,小兒客忤,長病方。
獺肝(一具) 雄黃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巴豆(各一兩) 麝香(二分) 大黃 牛黃(各一兩) 蜈蚣(一枚)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空腹服如麻子大二丸,加至五丸,以知為度。
屍疰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屍疰候:屍疰者,是五屍之中一屍疰也。人無問小大,腹內皆有屍蟲,屍蟲為性忌惡,多接引外邪,共為患害。小兒血氣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屍疰因而為病。其狀沉嘿不的知病之處,或寒熱淋瀝,涉引歲月,遂至於死。死又疰易旁人,故名之為屍疰也。
張渙論:小兒亦有疰病,與大人所病無是,久後疰易旁人,傳染骨肉,如屍疰蠱毒之類是也。
《外臺》張仲景治大人、小兒飛屍。 走馬湯 方
巴豆(去心皮,熬) 杏仁(去皮尖。各二枚)
上二味,取綿纏,槌令極碎,投熱湯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須臾瘥。未瘥,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療鬼擊有屍疰者,常蓄此藥用驗。忌野豬肉、蘆筍。《備急》同。
《聖惠》治小兒屍疰,心腹滿脹,疼痛不可忍。 木香散 方
木香 鬼箭羽 桔梗(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 紫蘇莖葉(各半兩) 檳榔(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屍疰,及中惡諸病皆主之。 犀角散 方
犀角 川升麻 木香 檳榔 桑白皮(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麝香(一錢,細研) 桃仁(二錢七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屍疰鬼癖,心腹往來疼痛。或加寒熱恍惚,形色多般。 桃仁散 方
桃仁(三七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木香 人參(去蘆頭) 虎頭骨(塗酥炙令黃) 檳榔 京三稜(微煨,銼) 白芥子(微炒) 麝香(細研) 桂心(各一分) 款冬花 硃砂(細研,水飛過) 干桃柳葉(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屍疰,鬼癖驚癇,魍魎三十六種,無辜天行急黃。並宜服 保童丸 方
牛黃 麝香(各細研) 真珠(末)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赤芍藥 光明砂(細研。水飛過) 赤茯苓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甘遂(七分,煨令微黃) 虎睛(一對,酒浸,炙令微黃) 巴豆(五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出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三、四歲兒,每服以荊芥湯下二丸。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屍疰,及諸蠱魅。精氣入心腹,使兒刺痛,黃瘦。 雌黃丸 方
雌黃 雄黃 硃砂(各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炒) 白頭翁 徐長卿 羚羊角(屑。各一分) 麝香(細研,半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青羊脂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屍疰,邪氣入腹,㽲痛。 立效方
雄黃(一分,細研) 梔子仁(十枚) 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雄黃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屍疰,勞瘦,或時寒熱。 鬼臼丸 方
鬼臼(半兩,去毛) 川升麻(三分) 麝香(一錢,細研) 柴胡(一兩,去苗)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暖酒下十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上以桃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生研,用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與服,當吐為效。如不吐,即非是疰也。
《聖惠》又方
上用鱉頭一枚,燒為灰,細研為散。每服以新汲水調下半錢。
《聖惠》又方
上以雞子一枚打破,生吞之。已困者內入喉中,搖頭令下即瘥。
張渙 雌黃丹 方 治屍疰病。
雌黃 雄黃(各細研) 川大黃(慢火炮黑) 鬼臼(去毛,各一兩) 桃仁(三十個,湯浸去皮尖,研) 白頭翁(半兩,以上併為細末,次用) 麝香(一分,別研)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紙裹出油)
上件都研勻,以羊脂五兩熔和諸藥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荊芥湯冷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又方立效方
川大黃(炮,銼) 干桃柳葉(洗,焙乾。各一兩) 梔子仁 赤芍藥(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硃砂(細研,水飛,一兩) 麝香 雄黃(各研一分)
上件都拌勻,每服一錢,用蜜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蠱疰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蠱疰候:人聚蟲蛇雜類,以器皿盛之,令相啖食,餘一存者,即名為蠱。能變化或隨飲食入腹,食人五臟。小兒有中者,病狀與大人、老子無異,則心腹刺痛、懊悶。急者即死。緩者涉歷歲月,漸深羸困。食心臟盡利血,心臟爛乃至死。死又疰易旁人,故為蠱疰也。
《外臺》:範汪療大人、小兒蠱疰百病,癥瘕積聚,酸削骨肉,大小便不利,卒忤,遇惡風臚脹腹滿,淋水轉相注,殫門盡戶,延及男女外孫,醫所不能療,更生 十七物紫參丸 方
紫參 人參 半夏(洗) 藜蘆 代赭 桔梗 白薇 肉蓯蓉(各三分) 石膏 大黃 牡蠣(熬) 丹參(各一分) 蝦蟆(灰) 烏頭(炮。各四分) 狼毒(七分) 附子(炮,三分) 巴豆(七十枚,去心皮,熬)
上件藥搗、篩,蜜和為丸,以飲下如小豆一丸,日三服。老小以意減之。蜂蠆所螫,以塗其上,神神。忌豬羊肉、冷水。一方無蝦蟆,有乾薑四分。
《聖惠》治小兒中蠱毒,腹中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易無常。 羖羊角散 方
羖羊角(屑) 蘘荷(各一兩) 梔子仁(七枚) 赤芍藥 牡丹 黃連(去須。各一兩) 犀角(屑,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又方
敗鼓皮(三分,炙令黃) 苦參(銼) 蘘荷根(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初中蠱毒,宜服 升麻散 方
川升麻 桔梗(去蘆頭) 栝蔞根(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前至五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飛蠱,狀如鬼氣者,宜服 雄黃散 方
雄黃 麝香(各細研) 犀角(末,各半兩)
上件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五種蠱毒,悉主之方。
上搗馬兜苓根,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空腹頓服。當時隨吐蠱出,未快吐,即再服。
《聖惠》又方
上用敗鼓皮一片,燒為灰,細研為粉。空心以粥飲調服一錢。病人須臾當呼蠱三姓名,病便愈。
《聖惠》又方
上用薺苨一兩,搗羅為末,以粥飲調下一錢,甚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畏忌,中蠱欲死方。
上用甘草半兩,生銼,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當吐蠱出。若平生預防蠱者,宜熟炙甘草,煮汁服之,即內消不吐,神效。
《聖惠》治小兒中蠱毒,令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方。
上用桃株、寄生二兩搗,細羅為散,如茶點服之,日四、五服。
《聖惠》又方
上用麝香半錢,細研,空腹以溫水調服,即吐出蠱毒,未效再服。
《聖惠》治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方。
上取生赤雌雞翅下血,服之立效。
《聖惠》又方
上搗青藍汁,頻頻與半合服。
《聖惠》治小兒疰病、諸蠱魅,精氣入心入腹,刺痛,黃瘦骨立。 雄黃丸 方
雄黃 雌黃(各四分) 丹砂 野丈人 徐長卿(各三分) 大黃(五分) 麝香(三棗大) 羚羊角(屑,五分)
上為末,以青羊脂和丸。百日兒酒服黍米大三丸,日進二服,或豆大亦可。
張渙 雄麝散方 專治蠱毒病。
雄黃(水磨者細研) 麝香(別研) 羖羊角(屑) 赤芍藥 敗鼓皮(炙黃。各一兩) 馬兜鈴根 薺苨 鬼臼(去毛。各半兩,以上除雄黃、麝香外搗,羅為細末)
上件八味都一處拌勻,研細,每服半錢。濃煎甘草湯調下,食前。
張渙又方 麝犀湯
犀角(屑) 鬼箭 安息香 水磨雄黃(細研,各一兩) 苦參 牡丹皮(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半兩,細研)
上件都拌勻,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