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疹一得卷下

清·余师愚
来源:疫疹一得

卷下

瘥後二十症

四肢浮腫

瘥後四肢浮腫,因大病脾土受傷,脾虛不能制水,飲食驟進,氣血滋榮,流於四肢,夜則如常,日則浮腫。脾健自愈,誤用溫補,反添蛇足。

大便燥結

瘥後飲食漸增,而大便或十日、半月不下,亦不覺其苦。此因熱病腸胃乾燥,血不能潤,氣不能送。誤用通利,死不終朝矣。

皮膚痛癢

毒火最重之症,氣血被其煎熬。瘥後飲食漸進,氣血滋生,串皮膚而灌百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兩三日,氣血流通而自愈矣。

半身不遂

疫症失治於前,熱流下部,滯於經絡,以致腰膝疼痛,甚者起不能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經驗)

食少不化

瘥後不欲飲食,縱食亦不化,此乃脾胃虛弱,宜健脾養胃。

驚悸

瘥後血虛,肝失其養,膽無所恃,怯而驚悸。

怔忡

病後水衰火旺,心腎不交,故躁動不寧。

失音

瘥後有聲不能言,此水虧不能上接於陽也。

鄭聲

鄭聲者,聲戰無力,語不接續,乃氣虛也。

喜唾

瘥後喜唾不能自止者,胃中有寒也,宜溫之。熱病愈後吐津不止,雖屬胃虛,猶有餘熱,不宜溫之,只用梅棗丸噙之立愈。

多言

言者心之聲也。病中譫妄,乃胃熱乘心;瘥後多言者,猶有餘熱也。譬如滅火,其火已息,尚有餘煙。

遺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瘥後心腎氣虛,不能管攝,故遺。

恐懼

瘥後觸事易驚,夢寐不寧,乃有餘熱;熱極生痰,痰與氣搏,故恐懼。

昏睡

終日昏昏不醒,或錯語呻吟,此因邪熱未盡,伏於心胞絡所致。

自汗盜汗

心之所藏,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從心、腎而得者。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心神不安

瘥後心血虧損,心失其養,以致心神不安。

虛煩不寐

瘥後氣血兩虛,神不守舍,故煩而不寐。

勞復

大病瘥後,早犯女色而病者,為女勞復。女犯者為男勞復。其症頭重不能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四肢無力,憎寒發熱,陰火上衝,頭面烘熱,心胸煩悶。《活人書》以豭鼠屎湯主之,有熱者竹皮湯、燒裩散主之。《千金》以赤衣散,虛弱者以人參三白湯調赤衣散最妙。脈沉細,逆冷,小腹急痛者,以當歸四逆散加附子、吳萸,調赤衣散救之。更以吳萸一升酒拌炒熨小腹最妙。凡男卵縮入腹,女乳縮,脈離經者,死不可救。余治勞復,用麥冬湯每每取效。

食復

瘥後餘熱未盡,腸胃虛弱,不能食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

陰陽易

男子病後,元氣未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女人病後,元氣未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其狀男子則陰腫入腹,絞痛難忍;婦人則乳抽裡急,腰胯痛引,腹內熱攻胸膈,頭重難抬,仰臥不安,動搖不得,最危之症。

瘟毒發瘡

瘟毒發斑,毒之散者也;瘟毒發瘡,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時,惡寒發熱,紅腫硬痛,此毒之發揚者;但寒不熱,平扁不起,此毒之內伏者。或發於要地,發於無名,發於頭面,發於四肢,種種形狀,總是瘡症,何以知其是疫?然診其脈、驗其症而即知也。瘡症之脈洪大而數,疫則沉細而數;瘡症先熱後寒,疫則先寒後熱;瘡症頭或不痛,疫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是其驗也。稽其症,有目紅、面赤而青慘者,有忽汗忽燥者,有昏憒如迷者,有身熱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乾嘔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譫語不止者,有妄聞妄見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燥躁如狂者,有忽喊忽叫者,有若驚若惕者,神情多端,大都類是,誤以瘡症治之,斷不能救。

娠婦疫疹

娠婦有病,安胎為先,所謂有病以末治之也。獨至於疫,則又不然,何也?母之於胎,一氣相連,母病即胎病,母安則胎安。夫胎賴血以養,母病熱疫之症,熱即毒火也,毒火蘊於血中,是母之血亦為毒血矣。毒血尚可養胎乎?不急有以治其血中之毒,而拘拘以安胎為事,母先危矣,胎能安乎?人亦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毒火最重之症,胎自熱矣。極力清解涼血,使母病一解,而不必安自無不安矣。至於瘥後以及病中適逢經來,當以類推。若以產後、經期,藥禁寒涼,則誤人性命,只數日間耳!急則治其標者,此之謂也。

疫疹之形

鬆浮

松而且浮,灑於皮面,或紅,或紫,或赤,或黑,此毒之外現者,即照本方治之,雖有惡症,百無一失。

緊束有根

疹出緊束有根,如從肉裡鑽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於胸背。此胃熱將爛之色,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務使松活色退,方可挽回。稍存疑懼,即不能救。

疫疹之色

紅活

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

淡紅

淡紅有美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有嬌而豔、干而滯,血之最熱者。

深紅

深紅者,較淡紅而稍重,亦血熱之象。一涼血即轉淡紅。

豔紅

色豔如胭脂,此血熱極之象,較深紅而愈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再涼之而淡紅矣。

紫赤

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較豔紅而火更盛。不即涼之,必至變黑。

紅白砂

細碎宛如粟米,紅者謂之紅砂,白者謂之白砂。疹後多有此症,乃餘毒盡透,最美之境,愈後脫皮。若初病未認是疫,後十日、半月而出者,煩躁作渴,大熱不退,毒發於頷者,死不可救。

疫疹不治之症

疫疹初起,六脈細數沉伏,面顏青慘,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內擾腸,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男則仰臥,女則覆臥,搖頭鼓頷,百般不足。此為悶疫,斃不終朝矣。如欲挽回於萬一,非大劑清瘟不可,醫家即或敢用,病家決不敢服,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含藥而亡。雖然,難矣哉!

疫疹諸方

敗毒散(《活人》) 治時行疫癘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瘡,熱毒流注,腳腫腮腫,諸瘡斑疹,喉痹吐泄。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薄荷 甘草

疫症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使邪不盤踞經絡,有斑即透,較升、葛、荊、防發表多多矣。如口乾舌燥加黃芩,喉痛加豆根,倍加桔梗、甘草。古方引用生薑,姜乃暖胃之品,疫乃胃熱之症,似不宜用,以蔥易之。

此足太陽、少陽、陽明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里;而發表更以薄荷為君,取其辛涼,氣味俱薄,疏導經絡,表散能除高巔邪熱。古人名曰敗毒,良有以也。

涼膈散(《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瘛瘲,胃熱發斑,發狂,驚急抽風。

連翹 生梔子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生石膏 竹葉

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古方用大黃、芒硝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硝、黃之猛烈,必致內潰。予以石膏易去硝、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清瘟敗毒飲(《一得》)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盛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後附加減。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真川連(大劑六錢至四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生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 竹葉 甘草 丹皮

疫證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愈劇者,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也。

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斑疹雖出於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於十二經,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於上焦,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玄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疫疹之症:

頭痛傾側,本方加石膏、玄參、甘菊花。

骨節煩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參、黃柏。

遍體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黃芩、丹皮。

靜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黃芩。

火擾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連。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脈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膽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熱不食,本方加石膏、枳殼。

胸膈遏郁,本方加川連、枳殼、桔梗、栝蔞霜

昏悶無聲,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瞤動,本方加生地、石膏、黃柏、玄參。

冷氣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連、犀角、膽草。

口穢噴人,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

滿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犀角、黃柏、生地。

咽喉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參、牛子、射干、山豆根。

嘴唇焮腫,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天花粉。

臉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馬勃、歸尾、丹皮、玄參。

大頭天行,本方加石膏、歸尾、板藍根、馬勃、紫花地丁、銀花、玄參、殭蠶、生大黃(脈實者量加)。

痄腮,本方加石膏、歸尾、銀花、玄參、紫花地丁、丹皮、馬勃、連翹、板藍根。

頸頜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玄參,連翹、銀花、山豆根。

耳後痛硬,本方加石膏、連翹、生地、天花粉、紫花地丁、丹皮、銀花、板藍根、玄參。

耳聾口苦,本方加生地、玄參、柴胡、黃柏。

嗒舌弄舌,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玄參。

紅絲繞目,本方加菊花、紅花、蟬衣、穀精草、歸尾。

頭汗如湧,本方加石膏、玄參。

咬牙,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龍膽草、梔子。

鼻血泉湧,本方加石膏、生地、黃連、羚羊角、桑皮(生用)、玄參、棕灰、黃芩。

舌上珍珠,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連翹、淨銀花、玄參、花粉。

舌如鐵甲,本方加石膏、犀角、川連、知母、天花粉、連翹、玄參、黃柏。

舌疔,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連翹、銀花。

舌長(以片腦為末塗舌上,應手而縮,甚者必須五錢而愈。)

舌衄,本方加石膏、丹皮、生地、川連、犀角、梔子、敗棕灰。

齒衄,本方加石膏、黃柏、生地、丹皮、梔子、犀角、川連、玄參、黃芩。

譫語,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梔子、黃柏、龍膽草。

呃逆,本方加石膏、柿蒂、銀杏、竹茹、羚羊角、枇杷葉。(不止,用四磨飲一錢,調服本方即止。四磨飲:沉香、檳榔、烏藥、枳殼)。

嘔吐,本方加石膏、川連、滑石、甘草、伏龍肝。

似痢非痢,本方加石膏、川連、滑石、豬苓、澤瀉、木通。

熱注大腸(加同上)。

大便不通(蜜煎導法),本方加生軍。

大便下血,本方加生地、槐花、棕炭、側柏葉。

小便短縮如油,本方加滑石、澤瀉、豬苓、木通、通草、萹蓄。

小便溺血,本方加生地、桃仁、滑石、茅根、川牛膝、琥珀、棕炭。

發狂,本方加石膏、犀角、川連、梔子、丹皮、川黃柏。

痰中帶血,本方加石膏、黃芩、棕炭、生桑皮、羚羊角、生地、栝蔞霜。

遺尿,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滑石。

喘嗽,本方加桑皮、黃芩、石膏、羚羊角。

發黃,本方加石膏、滑石、梔子、茵陳、豬苓、澤瀉、木通。

循衣摸床,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梔子、膽草。

狐惑,本方加石膏、犀角、苦參、烏梅、槐子。

戰汗(戰後汗出、脈靜、身涼,不用藥;有餘熱即服本方小劑,一藥而安)。

瘟毒發瘡,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紫花地丁、金銀花、(上加)升麻、(下加)川牛膝、(胸加)枳殼、蒲公英、(背加)威靈仙、(出頭)皂刺。

以上五十二症按症加減。以下瘥後二十症,另載各症諸方於本症。

四肢浮腫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一錢) 於朮(一錢) 雲苓(二錢) 木香(三分) 砂仁(五分) 甘草(八分) 薏仁(五錢) 澤瀉(一錢半) 生薑(一片) 黑膠棗(二枚)

大便燥結當歸潤燥湯(氣虛者加人參、黃耆)

大熟地(五錢) 當歸(三錢) 麻仁(二錢) 郁李仁(三錢) 肉蓯蓉(一錢半) 杏仁(一錢半) 白蜜(一匙)

皮膚痛癢 八珍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半) 甘草(八分) 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半) 生薑(一片) 黑棗(二枚)

半身不遂小劑敗毒飲 加:

木瓜 牛膝 續斷 萆薢、黃柏 知母 威靈仙。

食少不化加味異功散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山楂(二錢) 穀芽(三錢) 甘草(五分) 砂仁(八分) 生薑(一片) 黑棗(三枚)

驚悸茯神鎮驚湯

人參(一錢) 黃耆(錢半,炙) 當歸(二錢) 茯神(三錢) 遠志(錢半) 龍齒(二錢,煅) 白芍(一錢) 麥冬(二錢) 琥珀(一錢,研沖服) 炙甘草(八分) 龍眼(三枚) 燈芯(三十寸)

怔忡琥珀養心湯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茯神(三錢) 棗仁(錢半,炒) 遠志(錢半,炙) 石菖蒲(一錢) 琥珀(一錢 研沖服) 炙草(八分) 麥冬(二錢) 龍眼(三枚)

失音六味地黃湯

熟地(五錢) 山萸(一錢) 茯苓(錢半) 丹皮(錢半) 山藥(二錢) 澤瀉(錢半)

鄭聲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 黃耆(錢半,炙) 當歸(二錢) 白朮(錢半) 陳皮(一錢) 升麻(八分) 柴胡(一錢) 甘草(八分)

喜唾梅棗噙化丸

烏梅(十枚) 黑棗(五個;去核,共搗如泥,加煉蜜為丸,彈子大,每用一丸,放口噙化)。

多言加味參麥飲

人參(五分) 麥冬(三錢) 五味子(八分) 通草(八分) 石菖蒲(一錢) 川連(五分) 甘草(三分) 白芍(一錢) 燈芯(三尺)

遺精茯神湯

茯神(五錢半) 遠志(錢半,炒) 棗仁(二錢,炒) 石菖蒲(一錢) 白茯苓(一錢) 川連(五分) 人參(一錢) 生地(三錢) 當歸(錢半) 甘草(五分) 牡蠣(二錢,煅) 蓮子(七枚)

恐懼補膽防風湯

人參(七分) 防風(一錢) 細辛(五分)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茯神(錢半) 獨活(八分) 前胡(八分) 黑棗(三枚)

昏睡 參麥黃連湯

人參(五分) 麥冬(三錢) 川連(四分) 生棗仁(五錢) 石菖蒲(一錢) 甘草(五分)

自汗盜汗加味歸脾湯

人參(一錢) 黃耆(錢半,炒) 白朮(一錢,炒) 茯神(三錢) 棗仁(二錢,炒) 遠志(錢半,炒) 甘草(五分) 當歸(錢半) 麻黃根(二錢) 牡蠣(三錢)紅棗(三枚) 浮麥(三錢)

心神不安寧志丸

石菖蒲(一兩) 遠志(一兩) 當歸(三錢) 茯神(五錢) 人參(二錢) 麥冬(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早用米湯飲服三錢)。

虛煩不寐酸棗仁湯

棗仁(五錢,炒) 人參(八分) 甘草(八分) 茯神(三錢) 川芎(八分) 知母(一錢) 遠志(一錢,炒) 龍眼(三枚) 燈草(三十寸)

勞復加味當歸四逆湯

柴胡(八分) 當歸(錢半) 白芍(一錢) 枳實(一錢) 甘草(五分,赤衣散:室女經布近陰處一片,燒灰,調服)。

食復香砂平胃散

蒼朮(一錢半,炒) 厚朴(一錢,炒) 陳皮(一錢) 木香(五分) 砂仁(八分) 甘草(五分) 生薑(一片,有食積加山楂、麥芽、神麯、茯苓)

陰陽易當歸白朮湯

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 桂枝(一錢) 附子(一錢) 甘草(八分) 白芍(一錢) 黃耆(一錢,炙) 人參(錢半) 生薑(三錢)

燒裩散

裩襠(八分,近陰處,男用女襠,女用男襠,燒灰,溫水和服)

青竹茹湯

竹茹(半斤) 栝蔞根(一兩,水二升,煎一升服)

豭鼠屎湯

韭白根(一把) 鼠屎(十四粒) 水煎服

韭根散

韭根 栝蔞根 青竹茹 炮姜(各五錢,共為粗末,分八分。用水盞半,煎五分,入鼠屎一錢和服。治陰陽易危急之症)。

千金方 治勞復或食復發熱者。

梔子仁(一錢) 生石膏(三錢) 鼠屎(十四粒) 淡豉(半合) 水煎服。

麥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者,用之大效,能起死回生。

麥冬(一兩,去心) 甘草(二兩,蜜炙) 粳米(半合) 蘇竹葉(十五片) 黑棗(二枚,去核)

上為細末,水二盞,煎米令熟,去米,約湯盞半,入藥五錢,煎至一盞。溫服,不能服者,綿浸滴口中。此方不用石膏,以三焦無火也。加人參更妙。

疫疹之形:

鬆浮,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緊束有根,本方加石膏、生地、犀角、玄參、桃仁、紫草、川連、紅花、連翹、歸尾。

疫疹之色:

紅活,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淡紅,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深紅,本方加大青葉、玄參、生地。

豔紅,本方加大青葉、生地、石膏、丹皮、玄參。

紫赤,本方加石膏、生地、玄參、川連、犀角、丹皮、桃仁。

紅白砂,本方小劑加生地、當歸、蟬衣。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