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集成卷三

清·刘仕廉
来源:医学集成

醫學集成卷三

雙流清臣劉仕廉纂輯 同邑馥垣李培鬱校正 胞弟萬里劉仕鵬校閱 門人望之張文儼校錄 門人子乾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劉永鐘校字

頭痛

清臣曰:頭痛一證,有三陽、有三陰、有風寒、風熱、內熱、痰厥、氣虛、血虛、腎虛、頭風等證,宜分經用藥,對證立方,不得以川芎、白芷、藁本、蔓荊,胡亂瞎撞。

太陽頭痛連後腦。有汗,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白芍、甘草;無汗,麻黃、羌活、防風、川芎、蔓荊、甘草。

陽明頭痛在前額,表證,葛根湯(見傷寒),加芎、芷;裏證,白虎湯加硝、黃。

少陽頭痛在兩側,小柴胡湯加川芎、薄荷。或小柴胡湯加芎、芍、苓。

太陰濕痰壅塞胸膈頭痛,蒼白二陳湯加南星,或砂半理中湯。

少陰中寒,阻截真陽頭痛,附子理陰煎加麻黃、細辛。或大溫中飲加附子.

厥陰頭痛在腦頂,濟川飲:焦術(四錢)、附子、藁本、花椒(各三錢)、吳萸、肉桂(各一錢)。或桂枝湯加參附吳萸、花椒、飴糖。

六經頭痛,九味羌活湯,倍川芎。太陽證倍羌活,加藁本;陽明證,倍白芷,加葛根、石膏;少陽證加柴胡;太陰證兼腹痛身重倍蒼朮;少陰證兼足冷、氣逆,倍細辛,減黃芩加麻黃、附子;厥陰證兼嘔涎厥冷加吳萸;有火倍黃芩,加石膏;有痰加半夏;頭風加菊花。

風寒頭痛,羌活、防風、川芎、白芷、蔓荊、藁本、薄荷、細辛、甘草。

或蔓荊、防風、羌活、荊芥、川芎、白芷、細辛、薑、蔥。有火去芷、辛、薑,加膏、芩。

風熱頭痛,菊花散:菊花、旋覆、羌活、防風、蔓荊、石膏、枳殼、甘草。或清空膏:羌活、防風、柴胡、黃芩、黃連、川芎、細辛、炙草。

內熱頭痛,茶調散:川芎、白芷、荊芥、黃芩、石膏、薄荷、茶葉、生薑,便閉加大黃。或白虎湯加生地、麥冬、木通、澤瀉。

痰厥頭痛,二陳湯加天麻、川芎、黃芩、花粉、白芥。或蒼白二陳湯加天麻、蔓荊。

偏左為血虛,小柴胡湯加歸、芎、羌、防。或半解湯:白芍(一兩),川芎(五錢)、當歸(三錢)、柴胡(二錢)、半夏、蔓荊、甘草(各一錢)。一加荊芥、薄荷。

偏右為氣虛,補中湯加芩、芷、獨活、蔓荊。或六君加黃耆、川芎、蔓荊。

左右俱痛為氣血兩虛,補中去歸、朮,加蒼朮、川芎、蔓荊、細辛、木香。或十全大補湯。

兼腰酸痛為腎虛,水虛,六味丸;火虛,八味丸。

偏正頭風,睛珠欲裂,羌活、防風、荊芥、白芷、川芎、菊花、僵蠶、蟬脫、薄荷、細辛、甘草、薑、蔥、茶葉。目腫加赤芍、蒺藜,外硫磺(一錢)、花椒(三分),研末作丸。左痛塞右耳,右痛塞左耳。

雷頭風痛,耳如雷鳴,清震湯:蒼朮、升麻(各四錢)、荷葉(一大張),一加陳皮、蔓荊、荊芥、薄荷、甘草。或尤氏方:連翹、大力、黃芩、炒梔、荊芥、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風火上攻頭頂極痛,舒氏方:生地(八錢)、當歸(五錢)、黃芩、黃連、柴胡、膽草(各二錢)。或解熱湯:生地、當歸、黃芩、黃連、元參、麥冬、柴胡、荊芥。

風熱並痰,眉棱骨痛,選奇湯:羌活、防風、黃芩、半夏、甘草。或二陳加羌、防、薄荷。

真正頭痛朝發夕死,補中湯加川芎、蔓荊、附子,間服八味丸,灸百會穴三壯。

灸頭痛穴道

百會、風池、後頂、列缺、合谷、神庭

眩暈

清臣曰:眼花為眩,頭旋為暈。或火、或痰、或血虛、氣虛、或陰虛、陽虛,或脾腎虛,或肝腎虛,務須分辨明白,治乃無誤。

火盛,丹梔逍遙散或芩連二陳湯,俱加枳殼、菊花、天麻。

痰盛,蒼白二陳湯加南星、天麻;或二陳加芎、星、旋覆、天麻、竹瀝。

血虛,四物加橘、半、天麻;或四物加人參、天麻。

氣虛,六君加枳實、天麻;或補中加川芎、天麻。

陰虛火盛,一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俱加川芎、天麻。

陽虛寒盛,參附湯加炮薑、天麻;或附子理中湯加天麻。

脾腎兩虛,朝補中湯,夕六味丸,俱加天麻。

肝腎兩虛,理陰煎加橘、半、棗皮,枸杞、天麻;或大補元煎加天麻。

通用防眩湯:熟地、當歸、白芍、焦術(各一兩),川芎、棗皮、半夏(各五錢),人參(三錢)、天麻(一錢),陳皮(五分)。或清暈化痰湯,陳皮、半夏、茯苓、川芎、白芷、羌活、防風、枳實、南星、黃芩、天麻(二味酒炒),細辛、生薑。火盛加黃連、炒梔;痰盛加薑汁、竹瀝;血虛去羌、防、星、芷,加歸、地;氣虛去羌、防、白芷,加參、朮。

灸眩暈穴道

百會、上星、風池、囟會

肩背痛

清臣曰:肩背痛證,由手太陽氣鬱不行,須詳辨病之所因,主治方有準則。予閱歷多年,由虛損而得者,居其大半。治法又宜重劑培補。

時時作痛,氣滯也,香附、陳皮、川芎、防風、二活、蔓荊、藁本、木香、甘草。

時痛時止,氣虛也,補中湯加芎、防、二活。

夜甚時止,血虛也,四物去芍加二活、防風、蔓荊、藁本、甘草。

夜痛不止,血瘀也,薑黃、靈脂、紅花、川芎、二活、防風、蔓荊、藁本、甘草。

痛則肩背強,風也,靈仙、二活、防風、蔓荊、川芎、藁本、甘草。

痛則肩背重,濕也,二朮、二活、防風、蔓荊、藁本、甘草。

痛則嘔吐、眩暈,痰也,蒼朮二陳湯加赤芍、川芎、香附、薑黃、枳殼、桔梗、炒梔、海桐皮、生薑。

曆久不止,氣血大虛也,十全大補湯。

灸肩背痛穴道

曲池、肩井、風門、肩顒((音yóng))

臂痛

清臣曰:臂痛一證,由風、寒、濕三者為病,或坐當隙風,或睡後失蓋,或坐臥濕地,及乳婦以手枕兒,皆令臂痛。治法雖各有方,不如多灸為妙。

風邪勝,其痛流走,桂枝湯加歸、芎、羌、防、香附、附子、靈仙、桑枝、甜酒。

寒邪勝,其痛甚苦,五積散加桑枝、甜酒。

濕邪勝,其痛重著,解濕丹:二朮、二苓、二活、防風、靈仙、桑枝、甜酒。

因血虛,四物,用二芍,加黃耆、薑黃、羌活、桂枝、甘草。

因氣虛,補中湯加薑黃、靈仙、桂枝、桑枝。

因氣血虛,十全去苓、桂。加羌,防、附子、桂枝、桑枝。

灸臂痛穴道

肩井、肩髃、膏盲

胃痛

清臣曰:此證男子少而女子多。由氣量窄狹,凡事不能自主,每成斯疾。

方書謂有九種。無論寒、火、蟲、食,治法總兼行氣。至有真心痛者,旦發夕死,用藥尤在所當急。

遊走無定,為氣痛,調氣飲:香附、鬱金、沉香、元胡、砂仁、荔核、廣香。或排氣飲,寒加薑、桂;熱加梔、芍。

喜冷惡熱為火痛,石室丹:白芍(一兩)、生地(五錢)、當歸、炒梔(各三錢)、枳殼、陳皮(各二錢),甘草(一錢。)或白芍(四錢),甘草(二錢)湯,加梔、連、香附、枳殼、橘葉、夏枯草。

喜熱惡冷為寒痛,嵩崖方:良薑、官桂、半夏、砂仁、貫仲、甘草。或神保丸,廣香、胡椒(各二錢半),全蠍(七個),巴豆(十粒去油),研末為丸,朱砂為衣,每柿蒂湯下三分。

噯腐吞酸,為食痛,藿砂平胃散,加曲、麥、草寇。或焦查(三錢),陳皮、半夏、神麯(各錢半),麥芽(兩錢),枳實、厚朴(各一錢),生薑。

吐沫流涎,為痰痛,二陳加白蔻、廣香,一加蒼朮、草蔻、白芥。或偏治湯:白芍、焦術(各三錢),當歸、茯苓、柴胡、半夏(各二錢),白芥、甘草(各一錢)。

痛不移處,為死血,桃紅四物加丹皮、枳殼、元胡,甚者加酒軍。或化瘀丹:歸尾、赤芍、香附、元胡、蘇木、紅花、酒軍、澤蘭、甜酒。

脹滿拒按,為實痛,撼積丹:檳榔、枳實、醜牛、大黃(各三錢),牙皂(二片),研末,酒下。或化滯煎:檳榔、大黃、枳實、厚朴、廣香、甘草。

心悸喜按,為虛痛,補中湯加苓、夏、吳萸。或異功散加吳萸、木香。

面白吐涎,為蟲痛,理中湯去草,加烏梅、花椒。或二陳去草加檳榔、史君、楝根。

補遺

手足冷為火,孫氏方:白芍、貫仲(各三錢),黃連、炒梔、乳香(各二錢)、甘草(五分)。或黃連(一錢)、菖蒲(三分)。

手足溫為寒,秘籙丹:當歸(一兩)、白芍(五錢)、蒼朮、肉桂(各二錢)、良薑(一錢),或神香散。

寒熱均不效,白芍(五錢)、甘草(一錢)湯,加附子、黃連(各一錢),或黃連(六錢),附子(一錢)、薑、棗。

真心痛,火證,救真湯:白芍(一兩)、炒梔(三錢)、廣香(二錢)、菖蒲、炙草(各一錢)。寒證,豬心湯:麻黃、肉桂、附子、炮薑,用豬心煎水燉服。

灸胃痛穴道

脾俞、胃俞、腎俞、巨闕、間使、足三里、足大拇指甲,男左女右(三壯)上脘、中腕

脇痛

清臣曰:脇痛係肝病,當分外感、內傷。但外感少而內傷多,宜各隨所因調治。

又曰:肝氣宜順不宜逆,故脇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斯肝木有養,其氣自平,而痛自止。

傷寒,小柴胡湯加苓、芍、青皮、牡蠣。

食積,和胃飲加曲、麥、枳實、青皮、木香。

怒傷,平肝散:白芍、川芎、丹皮、青皮、柴胡、枳殼、薄荷、甘草。

瘀血,桃仁承氣湯加歸、芎、青皮、柴胡、鱉甲。

痰氣,和脇飲:蒼朮、青皮、香附、半夏、白芥、薑黃、枳殼、甘草。

鬱結,逍遙散加川芎、陳皮、鬱金、香附。

勞傷,補中湯加白芍、青皮。

房勞,歸芍六味丸加柴胡、青皮。

虛損,肝腎兼資湯:白芍(一兩)、當歸、熟地(各五錢)、棗皮(二錢半)、青皮(三錢),甘草(錢半)。火,加炒梔(一錢)。痰,加白芥(一錢)。

補遺

左脇痛,左金丸:黃連(薑汁炒,六錢),吳萸(鹽炒,一錢。)或枳芎散,枳殼、川芎、鬱金(各三錢),甘草(一錢)。

右脇痛,枳橘散:枳殼、橘紅、薑黃(各三錢)、甘草(一錢)。或推氣散:枳殼、薑黃(各三錢)、肉桂(三分)、炙草(一錢)、生薑,一加橘、半。

虛氣脇痛,人參(一兩)、熟地(二兩)、肉桂(三錢)、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甘草(三分)。或焦術(一兩)、人參(五錢)、當歸、白芍(各三錢)、肉桂(二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以上諸方,左加枳殼,右加鬱金。

灸脇痛穴道

膈俞、內關、竅陰、支溝再以草橫度兩乳,平中折斷,從乳斜趨痛脇下草盡處,灸卅壯,章門、邱墟

腰痛

清臣曰:腰痛一證,有風寒,有風濕,有痰積,有氣滯,有瘀血,有腎虛,證雖不同,無不歸本於肝腎。主治之法,以養血固精為綱領,自無不應手奏功。

腰冷如冰,風寒也,六合散:當歸、杜仲、羌活、獨活、大茴、小茴。

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或五積散加杜仲、吳萸。

腰重身痛,風濕也,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續斷可代)、當歸、茯苓、秦艽、防風、狗脊、靈仙、牛膝、肉桂、細辛、甘草。或二朮、茯苓、杜仲、續斷、秦艽、防風、羌活、牛膝、炙草。

腰軟如綿,痰積也,蒼白二陳湯加南星、白芥。或六君加香附、杜仲、枳殼、南星。

迴圈痛脹,氣滯也,順氣湯:當歸、杜仲、香附、沉香、茴香、元胡、肉桂、生薑。或吳萸附子細辛湯加香附、小茴、杜仲、枳殼。

痛如錐刺,跌打瘀血也,桃紅四物加元胡、肉桂、乳香、沒藥、牛膝、炒軍、甜酒。或二地、當歸、丹參、杜仲、牛膝、續斷、碎補、乳香、沒藥、血竭、自然銅,年久亦效。

腳膝酸軟,腎虛也,水虛,左歸飲。火虛,右歸飲。俱加杜仲、故紙、胡桃。或燒腰散:杜仲、故紙、青鹽(等分),入豬腰或羊腰內,燒食。

灸腰痛穴道

腰俞、腎俞、昆侖、命門

腹痛

清臣曰:痛證宜分氣、血、食、蟲、寒、熱、虛、實。氣痛無定,血痛有定,食痛脹甚,蟲痛饑甚,虛者喜按,實者拒按,寒則凝滯,熱則絞急,且腹屬三陰,臍上屬太陰,當臍屬少陰,臍下屬厥陰。看明部位,斯無遺誤。

諺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二語是治腹痛要著。至痧症腹痛,酌用溫補。

臍上痛,平胃散加香、砂、枳、曲。或砂半理中,加木香。

當臍痛,附子理陰煎去當歸,加小茴。或加味真武湯:焦朮、茯苓、白芍、小茴、附子、肉桂、炮薑、甘草、薑、棗。

臍下痛,六味回陽飲加吳萸、花椒。或吳萸四逆湯:吳萸、附子、炮薑、炙草加花椒。

乍痛乍止為火,清肝散:白芍(一兩)、炒梔(八錢)、黃連、枳殼(各三錢)、甘草(二錢)。或抑火丹:香附、陳皮、白芍、炒梔、黃連、枳殼、木香、滑石、甘草。

痛無增減為寒,桂、附六君加薑、萸。或溫中飲:人參、當歸(各三錢),炮薑(二錢),肉桂、木香、炙草(各一錢)。

便後痛減為食,香砂平胃散加查、麥、曲。或大和中飲加香附、木香。

面白唇紅為蟲,二陳去草,加史君、烏梅。或六君去草,加雷丸、榧子。

痛不移處為死血,散血丹:香附(一兩),元胡(三錢),桃仁、紅花(各二錢),炒軍(一錢),澤蘭(五錢),甜酒。或滌瘀湯:山查(三錢),蘇木(二錢),桃仁、陳皮(各錢半),歸尾、紅花(各一錢),澤蘭(四錢),甜酒。

拒按為實,平胃散加枳實、大黃。或白芍(五錢)甘草(二錢)湯加枳實、大黃、乳香。

喜按為虛,異功散加黃耆、木香。或補中湯加香附、木香。

補遺

痞塊腹痛,枳朮丸加馬屎,用黃土炒焦,煎服。

氣結腹痛,馬通散:馬屎二沱,燒存性,開水泡,澄清服。

中寒腹痛,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

三陰諸氣腹痛,神保丸(見胃痛),柿蒂燒薑湯下。

膀胱腎氣脇下痛,小茴煎酒下。

灸腹痛穴道

神闕、氣海、水分、巨闕、太白、膈俞、脾俞、胃俞、內關、中腕

筋骨痛

清臣曰: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損,外邪乘虛而入,故筋骨痛。治宜補肝益腎,兼祛外邪。

風痛,桂枝湯加歸、地、二活、防風、甜酒。

寒痛,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地、杜仲、牛膝、肉桂。

濕痛,當歸散:當歸(一兩),蒼朮、加皮、靈仙、牛膝(各五錢),秦艽、陳皮、良薑、香附(各三錢),甘草(一錢),泡酒服。

虛痛,立效散:熟地、當歸(各五錢)、枸杞(四錢)、故紙、鹿茸、木通(各三錢)、茯苓(二錢),研末,酒丸服。

補遺

逐寒丹:熟地(八錢)、當歸(五錢)、桂枝(三錢),麻黃、加皮、靈仙、川烏、續斷、牛膝(各二錢)、炙草(一錢),甜酒。

八珍去苓加羌、防、靈仙、續斷。

八仙酒:焦術(四兩)、加皮(三兩)、生地、當歸、首烏、杜仲、續斷、虎脛骨(各兩半),泡酒服。

獨歸酒:當歸(四兩)、獨活、桂枝(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泡酒服。

鐵鏡方:二活、加皮、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牛膝,泡酒服。

神通飲:淮木通(去皮、二兩),河水煎,睡時熱飲,厚被取汗。風痛加羌、防(各二錢)。寒痛,加麻、桂(各二錢)。濕痛,加防已(三錢)。

炙筋骨痛穴道

承山、肝俞、昆侖、臨泣

霍亂

清臣曰:霍亂者,心腹猝痛,揮霍撩亂也,即攪腸痧。證由感惡毒厲氣使陰陽不和、經絡不通,上吐下泄,或不吐不泄,或吐而不泄,或泄而不吐,或渴欲飲冷,或渴欲飲熱,或兩腳轉筋,俗呼為麻腳證。治此之法,總以調氣行血開鬱為主。

上吐下泄,為濕霍亂,藿香正氣散。熱,加黃連(吳萸水炒);寒,加乾薑。或胃苓湯去桂、草,加藿、半、蘇梗。

不吐不泄,為乾霍亂,調氣散:香附、藿香、沉香、木香、丁香、橘紅、厚朴、檳榔、白蔻、香圓,研末,薑湯下。或四味回陽飲,加細辛、胡椒、生薑。

吐而不泄,和胃飲加白蔻、丁香。或二陳,去草,加藿、砂、厚朴、黃荊子、陳香圓、灶心土。

泄而不吐,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或胃苓湯加前仁。

飲冷為熱,四苓散加石膏、花粉、香薷、黃連、枳殼、甘草。或加味香薷飲:香薷、厚朴、黃連、滑石、甘草。

飲熱為寒,元吉丹:條參(四錢)、焦朮、茯苓(各三錢)、半夏(二錢)、白蔻、砂仁、附子、炮薑(各錢半)、大棗。甚者,加胡椒、丁香。或砂半理中加陳皮、青皮。

吐泄後轉筋,呂祖廟石刻方:蒼朮、羌活、柴胡(各二錢),木通、澤瀉(各一錢),神麯、陳茶(各三錢),老蔥。或藿香(一兩)、陳皮(三錢)、砂仁(二錢)、吳萸(黃連水炒)、木瓜(各五錢)、食鹽(一錢),用無根水煎服,忌薑、茶、肉、粥。外男子手挽其陰向上,女子手牽其乳向兩旁。

補遺

唐棲痧藥:茅朮(二錢)、廣香、藿香、沉香、檀香、丁香(各一錢)、麝香(三分)、明雄(六分)、蟾酥(二分)、巴豆(一錢、去油),端午午時研末,加燒酒、粽子角搗和,為丸,綠豆大,朱砂(一錢)為衣,每陰陽水下七八丸,小兒減半,孕婦忌服。

霹靂散:牙皂、細辛(各三錢半),明雄、朱砂(各二錢半),藿香、廣香、廣皮、半夏、白芷、防風、貫仲、薄荷、桔梗(各二錢),枯礬、甘草(各錢半),研末,每開水下一錢,少許吹鼻。

救苦丹:白礬(一兩),火硝、硼砂、明雄(各五錢),研末,陰陽水下一錢,加煙油為丸,香圓湯下,更效。或紫金錠,每陰陽水下一錢。

簡便方,煙油點舌下青筋。或白礬,用陰陽水下。或藿香、紫蘇、陳皮,用灶心土澄水煎服。

通用:錢刮手足彎,或磁杯入滾水湯熱,蘸油口上,順刮胸前、背後、兩脇,重者,磁鋒或針刺手足彎、兩筋中間出血或刺少商穴及十指尖,俱效。

炙霍亂穴道

轉筋拘急,足外踝骨尖七壯

危急將死,鹽納臍心,炙二七壯

吐泄不止,天樞、中腕、氣海

泄瀉

清臣曰:泄瀉之證,無不本於脾胃。脾胃強,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

脾胃弱,則水穀不能運化,各隨人之寒熱虛實,而泄瀉作矣。治泄之法,初宜分利,後宜實脾土,益元氣,自無不愈。

腹痛泄水,濕也,胃苓湯。腹不痛,六君加蒼、朴。

泄如熱湯,火也,白芍(五錢)、甘草(二錢)湯,加芩、連、滑石。或大分清飲(見耳證)。

腹痛肢冷,寒也,五苓散加參、附。或四味回陽飲,加故紙、胡巴。

噯腐吞酸,食也,香砂平胃散,去草,加枳實、藿香、炮薑。或胃苓湯,加曲、麥。

時痛時止,痰也,蒼白二陳湯加南星。或二陳加海石、神麯、青黛、薑汁、竹瀝。

煩渴面垢,暑也,胃苓湯,或異功散,俱加扁豆、香薷。

糞泄青色,風也,香砂六君,加柴胡。或香砂四君湯,加柴、芍、青皮。

食少便頻,脾虛也,黃耆六君,加砂、蔻、芡實。或六桂散:人參、焦朮、茯苓、附子、肉蔻、廣香。

五更作泄,腎虛也,四神丸:故紙(鹽炒八錢)、肉蔻(面煨)、五味(各四錢),吳萸(二錢),研末,薑、棗湯下。一去味、萸,加小茴(二錢),木香(一錢)。或七神丸:焦術(二兩),茯苓、故紙、前仁(各一兩),吳萸、肉蔻、木香(各五錢),蜜丸,棗湯下。

泄如鴨屎,鶩溏泄也,桂附理中,加砂、半。或理脾滌飲,去白蔻,加桂、附、山藥、芡實、丁香。

直出不禁,滑泄也,附子理中,加故紙、肉蔻,沒食子。或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粟殼、烏梅。

久泄不止,脾腎兩虛也,黃耆六君,加故紙、肉蔻、吳萸、附子。或必效丸:熟地(八錢),扁豆(五錢),故紙(四錢),杜仲、山藥、兔絲、潞參、茯神(各三錢),小茴、廣皮(各二錢),藿香(一錢),灸草(六分),大棗,密((應為「蜜」,下同。))丸服。

灸泄瀉穴道

水分、氣海、大腸俞、百會、天樞

虛損

清臣曰:虛損之證,有陰虛,有陽虛。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陽虛者,宜補而兼溫。

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十全用肉桂,歸脾用木香,補中用升柴,六味用丹澤,皆各具玄妙,不得一味蠢補,無濟於事。

陰虛證,燥熱吐血,六味丸;煩渴潮熱,一陰煎;午後潮熱,加減一陰煎;陰虛格陽,鎮陰煎;陰虛中寒,附子理陰煎;陰虛感冒,補陰益氣煎;陰虛痰嗽,金水六君煎。

陽虛證,血虛寒滯,四物湯,加肉桂;氣虛寒盛,四君子湯,加附子;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陽氣大虛,六味回陽飲;陽虛中寒,附子理中湯;陽虛感冒,補中益氣湯;陽虛痰嗽,六君子湯。

補遺

心虛,歸地二陳湯,加茯神、棗仁、麥冬、燈心、竹葉。

肝虛,四物湯,加棗仁、木瓜、炙草。

脾虛,黃耆六君子湯,加苡仁、芡實、扁豆。

肺虛,壯金丹:人參、黃耆、茯苓、山藥、百合、二冬、紫苑、五味。

腎虛,歸腎丸:熟地(八兩),棗皮、山藥、茯苓、枸杞、杜仲、兔絲(各四兩),當歸(三兩),密丸服。

水腫

清臣曰:此證專主脾腎,以氣、水、虛、實四字括之。又以風腫、濕腫、陽水、陰水四證盡之。按之無凹易起者,氣也;按之有凹難起者,水也。實宜消導,虛易溫補。如擔延日久,背平臍翻,肌膚出水,不可救藥。又曰:腫由腹而散四肢,易治;由四肢而歸腹,難治。男從下腫上,女從上腫下,皆屬壞證。

上腫屬風,宜發汗,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或麻黃湯,加羌、防、蔥、薑。

下腫屬濕,宜利水,四苓散,加通、前、滑、草。或七正散(見溺血)。

通身腫,屬風濕兩傷,宜汗利兼施。輕者宜和解,導水湯:焦朮、茯苓、澤瀉、陳皮、腹皮、桑皮、麥冬、紫蘇、檳榔、砂仁、木瓜、木香。重者宜峻攻,疏鑿飲:羌活、秦艽、木通、澤瀉、商陸、苓皮、腹皮、薑皮、椒目。

陽水腫,身熱便結,大承氣湯,加醜牛、芫花。或五加皮飲,加硝黃、石膏。

陰水腫,身冷便溏,附子理中,加茯苓一兩。或左歸飲,加參、朮、桂、附。

脾虛腫,歸脾湯,加炮薑。或補中湯,去橘、草,加砂、半、苓、桂、檳、蔻。

腎虛腫,金匱腎氣丸。或右歸飲加苓、澤。

脾腎虛腫,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茯苓。或桂、附理中,加歸、地、苓、澤。

劉歐泉秘方

初服八正散:扁蓄、麥、滑石、炒桅、木通、炒軍、甘草、燈心、車前,晚下空心服一次,勿多服。

次服卯丹:甘遂(面煨)、檳榔(各三錢)、黑醜、白醜、牙皂(各錢半)、滑石,研末,每於卯刻空心,陳皮湯下五分,服三次。

三服酉丹:茅朮、厚朴、陳皮、二苓、澤瀉(各錢半),上桂、甘草(各一錢),研末,每於酉刻空心,薑、棗湯下五分,服三次。

四服醒脾散:高麗參(五錢),茯苓、山藥、蓮米、芡實、苡仁、白蔻(各三錢),研末,於卯酉丹各服三次後,日服三次。

五服草藥,初用大草鞋板(草藥名)燉肉食,次用四葉蓮燉黃酒服,三用四葉蓮燉雞食,以上諸法俱忌鹽、醬、紅苕、南瓜一百二十日。

後開鹽方:生白朮、茅蒼朮、簡鹽(各一兩),研末,用大鯽魚(一尾),去腸雜,將藥入腹內縫固,瓦焙枯,研細,食完一料,百物不忌。

附諸腫

氣腫,隨按隨起,消氣散:焦朮、茯苓、苡仁(各一兩)、人參、山藥、前仁、萊菔、神麯(各一錢)、枳殼(五分)、肉桂、甘草(各一分)。

血腫,紅縷赤痕,桃奴散:桃奴、元胡、香附、桃仁、砂仁、靈脂、肉桂、雄鼠糞(等分),研末,每酒下三錢。

蟲腫,面紅帶點,逐蟲湯:當歸、焦朮、萊菔、大黃(各一兩)、丹皮(五錢)、人參、雷丸、白薇、紅花(各三錢)、甘草(一錢)。

黃腫,面黃且浮,伐木丸:茅蒼朮(二斤)、酒麴(四兩)、同炒,綠礬(一斤),醋拌曬乾,入罐內,火煅,共為末,醋丸,酒下。

通治諸腫,九轉靈丹:黑醜、白醜、檳榔(各五兩)、大黃(二兩)、蕪荑、雷丸(各一兩),研末,每木香湯下三四錢,晚食米粥,忌生冷油葷,次服雙和飲:

熟地(八錢),山藥、焦術(各六錢),黃耆、當歸、苡仁、故紙(各五錢),沙參(生)、芡實、附子(各三錢)、甘草(二錢)。

灸水腫穴道

水溝、中腕、神闕、氣海、石門、天樞、水分

黃疸

清臣曰:疸症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穀疸、曰酒疸、曰女勞疸。而一言可蔽者,曰陽疸,陰疸。陽疸宜燥濕利水,陰疸宜溫中逐水,同是濕熱濕寒所化,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陽疸,目珠盡黃,顏色光亮,分濁散:茯苓(一兩),豬苓、前仁、炒桅(各三錢),茵陳。或苓朮茵陳湯((原文做「苓朮茵陳一錢湯」,疑為衍文)):茯苓、焦朮、苡仁(各五錢),茵陳(三錢),知母(一錢),前仁(四錢),便閉加大黃。

陰疸,手足皆冷,顏色晦暗,濟水湯:焦術(二兩),茯苓、苡仁、山藥(各一兩),芡實(五錢),肉桂(三錢),茵陳。或加減五苓散:焦術(二兩),茯苓(一兩),澤瀉、肉桂、苡仁、豨薟草(各三錢)。

補遺

汗出染衣為黃汗,加味玉屏風散:黃耆、焦朮、防風、石膏、茵陳、蔓青。

身黃無汗為黃疸,五苓散加茵陳、蒼朮、炒桅、滑石、甘草、燈心、車前。

飲食傷脾為穀疸,枳朮丸加苓、澤、查、麥、曲、橘、茵陳。

酒後傷濕為酒疸,桅子大黃湯:桅子(七個),大黃(五錢),枳實(三個),淡豉(三錢),加葛花、茵陳。

色欲傷陰,為女勞疸,四苓散加歸、地、芍、麥、滑、草、茵陳。

一切發黃,先君耀庭公,用三角風燉酒,救人無算,廉遵此法。陽證,四苓散加茵陳、蒼朮、三角風。陰證,附子理中加茵陳、三角風,俱百發百中。

灸黃疸穴道

至陰、商邱、脾俞、胃俞

發熱

清臣曰:發熱之證,有表裏、陰陽、虛實,難以枚舉,須辨明真熱假熱,不得一味清涼,致誤人命。俞嘉言曰,甘溫除大熱,此法不可不知。

表熱:有汗,人參敗毒散。無汗,九味羌活湯。

裏熱:便利,黃連解毒湯。便閉,大小承氣湯。

晝熱:有火,小柴胡湯,加梔、連、骨皮、知母。無火,補中湯,去升麻加枳、半、青皮、乾薑。

夜熱:有火,熟地(一兩)、棗皮、沙參、芡實、麥冬(各五錢)、元參、骨皮(各三錢)、丹皮、白芥、前仁、五味(各一錢)、桑葉(七張)。無火,熟地(一兩)、棗皮(四錢)、人參、焦術(各三錢)、肉桂、附子(各一錢)、柴胡(五分)。

氣虛潮熱:有汗,補中湯。無汗,歸芍(赤)六君,去陳皮,加柴、葛。

血虛潮熱:有汗,人參養榮湯。無汗,四物合參蘇飲。

骨蒸熱:清骨散:二地、人參、赤苓、柴胡、防風、秦艽、薄荷、胡黃連。或清熱飲:骨皮、丹皮、當歸、鱉甲、焦術(各三錢)、人參、柴胡、黃耆、青蒿、知母(各二錢)、大棗(二個)。

五心熱:四物加參、麥、牛膝、桑葉。或太乙煎:二地、山藥、鱉甲、棗皮、丹皮、骨皮。

熱從腳起,八味丸。或十全,加麥冬、五味。

上熱下寒,鎮陰煎。或生脈散,加熟地(八錢)、牛膝(三錢)、附子(一分半)。

過服涼藥,虛陽外浮及真寒假熱,十全,去地加附子。或六味回陽飲。

此證極多,臨證宜審。

厥證

清臣曰:手足冷為厥,因氣血兩虛而成。有陽厥、陰厥、屍厥、痰厥、氣厥、酒厥數種。宜照證施治,不可混同。

陽厥,脈滑沉實,熱深厥深,大承氣湯,加柴、芩、赤芍、甘草。

陰厥,脈細沉伏,肢冷面青,四味回陽飲,加肉桂、吳萸。

屍厥,口鼻無氣,身冷如屍,星香散:南星(五錢)、木香(一錢)、生薑。虛寒,加參、附。

痰厥,痰壅氣閉,四肢厥冷,稀涎散:白礬(一錢)、牙皂(一分),研末,薑汁、竹瀝下。

氣厥,氣虛猝倒,身冷脈微,仲景方:人參(一兩)、茯苓、半夏、南星(各三錢)、附子(二錢)、炙草(一錢)。

酒厥,濕熱上壅,猝倒昏憒,黃連解毒湯,加石膏、葛花、木通、枳殼。

灸厥證穴道

膻中、肝俞、腎俞、氣海、百((原文為「白」,應誤。))會、人中。

汗證

清臣曰:脈大浮濡,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屬陽虛,宜扶陽補衛;盜汗屬陰虛,宜滋陰降火。至傷寒時疫,狂汗戰汗,由初起失表,邪氣

內潰,宜清燥和榮,當於各門求治。凡出汗如油、如水、如珠皆屬危證,急宜峻補,緩則不救。

陽虛自汗,參耆湯:黃耆、人參、焦朮、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陳皮、棗仁、牡蠣、烏梅、甘草。或補中湯加附子、浮麥、麻黃根。

陰虛盜汗,當歸六黃湯:當歸、二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或歸芍六味丸,加龜板、浮麥、五味。

大汗亡陽,收汗湯:黃耆、當歸(各一兩)、五味(一錢)、桑葉(七片)。或生陽湯:黃耆、人參、熟地、麥冬(各一兩)、當歸、棗仁(各五錢)、五味(三錢)、炙草(二錢)。

補遺

每遇食時,頭額大汗,斂汗丹:白芍(五錢)、生地、元參(各三錢)、荊芥、白芥、蘇子(各一錢)、五味(三分)、桑葉(七片)。

心孔有汗,別處無汗,團參散:人參、當歸(各一兩),研末,入豬心內,線縫,煮熟,去藥,食心。

兩手出汗,周身無汗:黃耆、葛根(各一兩)、防風、荊芥(各三錢)水煎,熏洗三次。

不論冬夏額常有汗,黃耆六一湯:黃耆(六兩)、炙草(一兩)。

灸汗證穴道

復溜、膏肓、大椎。

心跳

清臣曰:心繫於肺,肺為華蓋,統攝大內。肺氣靜,則心安;肺氣擾,則心跳。孟子云: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是心跳由於氣分明矣。方書指為怔忡,詳列諸方,又不盡在氣分,並附錄,以備採用。

氣虛傷氣,獨參湯,加桂元。

中氣大虛,補中益氣湯。

血不養心,棗仁湯:棗仁、生地、當歸、丹參、人參、茯神、黃連、甘草、竹心。

痰因火動,二陳湯加茯神、枳殼、麥冬、黃連、竹茹。

心腎不交,交腎湯:熟地、棗皮、山藥、茯神、黃連、肉桂。

虛火上衝,八仙長壽丸。

思慮傷脾,歸脾湯。

勞心過度,天王補心丹:生地、當歸、人參、茯神、丹參、元參、二冬、棗仁、柏仁、遠志、桔梗、五味,密丸,大棗燈心湯下。

驚悸

清臣曰: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由心虛膽怯,常若有人捕我之狀,治宜清心養血,兼壯膽安神,其病自已。

心血不足,生地四物,加焦朮、茯神、麥冬、元參、棗仁、遠志、黃連、炙草。一加柏仁。

心神不安,生地四物,加陳皮、茯神、麥冬、棗仁、貝母、遠志、黃連、甘草,蜜丸,朱砂為衣,大棗湯下。

心氣大虛,益氣安神湯:黃耆、人參、茯神、當歸、生地、麥冬、黃連、膽星、棗仁、遠志、甘草、薑、棗、竹心。

痰迷心竅,安神醒心丸:膽星(二兩)、黃連、人參(各六錢)、棗仁、遠志(各四錢)、琥珀、辰砂(各三錢),研末,豬心血、竹瀝、薑汁,打麵糊為丸,金箔為衣,開水下。

一人聞聲即驚,醫令病者坐於堂上,使二人扶之,醫自堂下,以槌擊凳口云:吾擊凳亦常事耳,爾何必驚?且擊且言,患者視久,其驚遂止,此深得治法者也。

健忘

清臣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年老由精枯髓涸,年少由思慮勞心,宜養心腎培脾土,和氣血,安神定志,置身事外,放懷今古,戒一貪字,守一靜字,則得之矣。

心血不足,八珍,去參,用生地,加元、麥、棗仁、遠志。

心腎不交,朱雀交泰丸:茯神(四兩)、沉香、黃連(各一兩)、肉桂(一錢),蜜丸,人參湯下,無真沉香,用香附。

痰迷心竅,二陳湯加膽星、白芥、琥珀、朱砂,用薑汁豬心血為丸,人參湯下。

肝氣鬱結,存注丹:生地、白芍、焦術(各三錢)、麥冬(五錢)、柏仁、柴胡、花粉(各二錢)、青皮(三分)、菖蒲、甘草(各一錢)。

思慮過度,歸脾湯,倍當歸、茯神、棗仁,加柏仁。

精氣衰倦,人參養榮湯,加棗仁、菖蒲,蜜丸服。

一切健忘,六味丸,加人參、茯神、當歸、棗仁、遠志、菖蒲。

灸健忘穴道

通里、少衝、後谿、心俞。

不寐

清臣曰:不寐一證,多由精血虧損,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令人不寐。治法以養血安神為主。

心虛血少,養榮湯:生地(六錢)、茯神(五分)、棗仁、麥冬(各三錢)、五味(十粒)、桂元(三個)、竹茹、燈心。

心虛火盛,朱砂安神丸:生地(五兩)、當歸(二兩)、黃連(兩半)、甘草(五錢),為丸,朱砂(一錢)為衣、服。

心膽虛弱,高枕無憂散:潞參、茯神、陳皮、半夏、枳實、石膏、麥冬、棗仁、甘草、桂元、竹茹。

痰涎擾心,溫膽湯,加棗仁、遠志、五味。一加南星、棗仁。

心腎不交,上下兩濟丹:熟地(一兩)、焦術(五錢)、棗皮(三錢)、人參(一錢)、黃連、肉桂(各五分)。

血虛肝燥,安睡丹:熟地(一兩)、生地、當歸、白芍(各五錢)、菊花(三錢)、棗皮、枸杞(各二錢)、甘草(一錢)。

思慮過度,養心湯:二地、當歸、潞參、茯神、蓮米、麥冬、棗仁、柏仁、炙草、五味、燈心。

勞傷心脾,歸脾湯。

曆久不愈,安睡如神湯:人參、茯苓、茯神、焦朮、山藥、棗仁(各三錢)、遠志(八分)、炙草(一錢),研,寒水石(二錢),朱砂(一錢),沖服。

睡訣云:睡則必側,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晦庵以此為古今未發之妙。

痙證

清臣曰:風寒濕之邪,合而為痙,其證頭搖口噤,脊背反張,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寒,目面赤色,須審剛柔治之。

風寒盛則無汗,為剛痙,桂枝湯,加麻黃、乾葛。或當歸散:當歸、白芍、人參、玉竹、羌活、防風、炙草。

風濕盛則有汗,為柔痙,桂枝湯,加芎、防、葛根。或四物,加耆、防、桂枝。

風、寒、濕雜揉為痙,小續命湯:麻黃、桂枝、杏仁、白芍、川芎、防風、防己、黃芩、人參、附子、甘草。無汗去桂枝,有汗去麻黃。

火盛多痰,芩連二陳湯加枳實、南星、白芥。

虛寒久泄,胃關煎加人參、附子。

過汗表虛,桂枝湯加參、耆、附子。

陰寒閉結,大溫中飲加附子。

金瘡、產後,桂枝湯加黃耆、當歸。

灸痙證穴道

復溜、外關、腕骨、湧泉、曲池、合谷。

痹證

清臣曰:痹者,閉而不通也。風邪勝,其痛流走,為行痹。寒邪勝,其痛甚苦,為痛痹。濕邪勝,其痛重著,為著痹。由風寒濕雜合成病,近世曰痛風,曰流火,曰歷節風,皆行痹之俗名也。

風痹,痛無定處,桂枝湯加二活、防風。

寒痹,痛有定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芎。

濕痹,麻木不仁。五苓散,上加防風,中加蒼朮,下加防己、牛膝。

通用蠲((音juān,除去、驅出、去掉。))痹湯:當歸(三錢)、海風藤(二錢)、二活、秦艽(各一錢)、乳香、木香(各八分)、川芎(七分)、肉桂、灸草(各五分)、桑枝(三錢)。風勝,倍秦艽,加防風。

寒勝加附子。濕勝加苡仁、萆薢、防己。在上去獨活加荊芥。在下加牛膝。

熱腫去桂,加黃柏。

外灸雷火針:艾葉、蒼朮、白芷、川芎、川烏、薄荷、荊芥、甲珠、硫黃、雄黃、火硝、麝香、牙皂,為末。紙卷成筒燒然一頭,隔布焠。口念咒云:天火地火三昧真火,針天天開,針地地裂,針鬼鬼消滅,針人人得長生,百病消除萬病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灸痹證穴道

膏肓、肩井、肩髃

痿證

清臣曰:足軟無力,不能步履,由陽明火旺,鑠乾腎水。腎主骨,骨中髓少,故成。

此證余患五載,醫過百人,不曰腳氣,即((原文誤為「郎」))曰風濕。所用三氣飲、獨活寄生湯及牛膝、木瓜、防己、松節、伸筋草,一切除濕消風散寒之品。愈治癒危,又照鶴膝風治,全無一效。余從痿躄門中,分氣虛、血虛、精枯、髓涸,治之一月而愈。

氣虛,四君子湯加苓、柏。

血虛,四物湯加黃柏((原文有「蒼、朮」,應無。))。

濕熱,加味二妙湯:蒼朮、黃柏、當歸、秦艽、防己、萆薢、龜板、牛膝。

濕痰,蒼白二陳湯加芩、柏、薑汁、竹瀝。

陽明火旺,石室丹:元參(二兩),麥冬、熟地(各一兩)、菊花(三錢)、人參、菟絲(各一錢)。

胃火上衝,生髓丹:熟地(二兩)、元參(一兩)、麥冬、沙參、菊花(各五錢)、五味(二錢)。

肝腎虛熱,虎潛丸:龜板(四兩)、熟地、杜仲(各三兩)、當歸、白芍、虎骨、牛膝(各二兩)、人參(一兩)、黃柏、知母(各五錢)、陳皮(四錢)、乾薑(二錢),酒丸,鹽湯下。

肝腎虧損,鹿膠丸:鹿膠(八兩)、鹿霜、熟地(各四兩)、當歸(二兩)、人參、茯苓、兔絲、牛膝(各兩半)、焦朮、杜仲(各二兩)、虎膝、龜板(各五錢),密丸,鹽湯下。

腎氣虛憊,起痿湯:杜仲、故紙、枸杞、兔絲、胡巴、牛膝、萆薢、防風、沙蒺藜。一去枸杞加肉桂。

足脛枯細,膝大如碗,十全去苓、桂,加羌、防、附子、杜仲、牛膝。

一去芎、苓加杜仲、枸杞、鹿茸、附子、續斷、桂元。

灸痿證穴道

公孫、外關、太衝、內庭、三里、陽輔

腳氣

清臣曰:腳氣者,濕熱在足,而作氣痛也。因內有濕熱,外感風寒,相合為病。初起憎寒壯熱狀,類傷寒。痛似痹證,惟獨痛在腳,為有異耳。治此之法,總以除濕行氣為主。

內因濕熱,腫而又紅,為濕腳氣,保元湯:蒼朮、黃柏、當歸、獨活、靈仙、加皮、防己、牛膝、薑、酒。熱盛,加芩、連。

外感風寒,不腫不紅,為乾腳氣,朮附理陰煎加麻黃、細辛、木瓜、吳萸。

憎寒壯熱,防己飲:防己、二朮、生地、川芎、木通、檳榔、黃柏、犀角、甘草。

脈實證實,加味蒼柏散:二朮、黃柏、生地、當歸、赤芍、二活、知母、木通、木瓜、防己、檳榔、牛膝、甘草。

脈虛證虛,當歸拈痛湯:當歸、人參、二朮、二苓、澤瀉、知母、黃芩、羌活、防己、葛根、升麻、苦參、茵陳、炙草。

嗜酒致痛,腳如火燎,加味二妙丸:蒼朮(四兩)、黃柏(二兩)、歸尾、苡仁、牛膝、萆薢、防己、龜板(各一兩),酒丸,薑、鹽湯下。

腳膝腫大,狀如鶴膝,十全去芎、苓、加麻黃、桂枝。隨用全方加枸杞、巴戟、故紙、附子、吳萸。

通用艾火灸痛處二三十壯,或雷火針(見痹證),導濕氣外出,或服藥後飲酒以通經散邪。

淋證

清臣曰:淋有五種,勞淋、氣淋、熱淋、血淋、石淋是也。勞淋、氣淋屬虛;熱淋屬熱;血淋有虛有熱;石淋或因熱起,或因虛起,久而成沙石者也。

勞淋者,勞傷即發,小腹急痛,玉鎖丹:蚊蛤(八兩)、茯苓(二兩)、龍骨(一兩)、為丸梧子大。每鹽湯下七十丸,日三次。或炮薑、百草霜(各一兩),研末,每酒下二錢。

氣淋者,丹田脹滿,氣滯難通,理氣丹:當歸、沉香、滑石、石韋(去毛)、王不留行(各五錢)、白芍、冬葵子(各七錢半)、半陳皮、甘草(各二錢半),研末,每大麥湯下二錢。或荊芥、前仁(各二錢)、白芍、知母(各錢半)、香薷、黃連、枳殼(各一錢)、甘草(三分)。

熱淋者,膀胱熱痛,小便短赤,二陰煎加炒梔、牛膝,或六一散。

血淋者,瘀血停莖,不時作痛,化瘀煎:生地、歸尾、赤芍、木通、牛膝、前仁、澤蘭、側柏、散血草、抽鬒紅、筆管草根。或牛膝(一兩)、乳香(一錢)、甜酒。

石淋者,濕熱蓄久,溲如沙石,六一散加石韋、木通、牛膝、前仁、海金沙。或石燕(火煅,醋焠七次)石韋、麥、滑石(各一兩),糊丸,燈心湯下。

統治五淋,銀硝(隔紙焙)研末,每用二錢。勞淋,葵子湯下。氣淋,木香湯下。熱淋、血淋,冷水下。石淋,滑石湯下。

灸淋證穴道

氣海、石門、關元、間使、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濁證

清臣曰:赤多屬熱,白多屬寒,赤白,多屬水火不分。主治之法,熱者宜涼,寒者宜溫,兼以分清降濁,無不隨手而愈矣。

赤濁,導赤散,加石蓮,次服六味丸。

白濁,補中湯,加苓、夏,次服八味丸。

赤白濁,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次服歸脾湯。

小兒尿濁,有火,導赤散,加知母、黃柏;無火,四君,倍苓,加香、砂、升、柴。

灸濁證穴道

章門、氣海、關元、中極、脾俞、腎俞、小腸俞

疝氣

清臣曰:疝氣者,凡小腸睾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皆是也。疝證多因於氣,故曰疝氣。不獨男子有之,而女子亦有之。女子少腹脹痛,即㿗疝、衝疝之類。然惟睾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主治之法,氣實破氣,氣虛補氣,證不同而氣藥不可少。

寒疝,囊冷硬如石,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胡巴、橘核。或孫氏方:沙參(一兩)、白芍(五錢)、柴胡、橘核(各三錢)、廣皮(二錢)、吳萸、肉桂(各一錢)。

氣疝,虛腫原無物,上衝者,荔枝、橘核、茯苓、沉香、小茴、檳榔;下地((原文做「墬」,古同「地」。))者,補中湯加茯苓、小茴。

水疝,囊腫如水晶,五苓散加通、前、滑、草。或禹功散:黑醜(四兩)、小茴、廣香(各一兩)、研末,每臥時,薑汁下一錢。

血疝,瓜形藏小腹,五苓散,加歸尾、紅花。或桃仁湯:桃仁、歸尾、赤芍、大黃、牙皂、研末,每蔥酒下二錢。

㿗疝,頑腫不癢痛,五苓散,加羌、防、蒼朮、川楝、生薑。或守效丸:蒼朮(鹽炒、)南星、川芎、白芷、山查、青皮、橘核、荔核、半夏,研末,薑汁為丸,鹽湯下。寒加吳萸,熱加梔子。

衝疝,便閉氣上衝,奔豚丸:茯苓、橘核(各三錢)、川楝(二錢)、荔核、小茴、廣香(各錢半)、吳萸(一錢。)寒加桂、附(各一錢)。或逐疝湯:人參、茯苓、澤瀉(各四錢)、丹皮、沉香(各三錢)、花椒、吳萸、桂、附(各一錢)。

狐疝,晝出而夜入,逐狐湯:人參(一錢)、焦朮、茯苓(各五錢)、荊芥(三錢)、半夏(二錢)、白薇、橘核、甘草(各一錢)、肉桂(三分)。或仲景方:沙參(一兩)、焦術(五錢)、白芍、柴胡、王不留行(各三錢)。

腎腫不痛,為木腎,化木湯:焦術(二兩)、杜若根(一兩,野藍菊花根也、)肉桂、附子、柴胡(各一錢)。或衛睾丸:焦術(二兩、)黃耆(一兩、)肉桂(三錢)、附子、元胡、柴胡、甘草(各一錢)。

灸疝氣穴道

會陰、闌門、外陵、大敦、氣海、關元

遺精

清臣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君火動於上,則相火必熾於下,故少年多有此證。然有因夢而遺者,有無夢亦遺者。因夢而遺者,其病淺;無夢亦遺,其病深。治此之法,暴起者,宜清心,久滑者,宜固腎,且各求所因調治,何患不愈。

因夢而遺,相火熾盛也,坎離既濟湯:生地(一兩)、黃柏、知母(鹽炒、各五錢)。或封髓丹:黃柏(一兩)、砂仁(七錢)、甘草(三錢)。

無夢亦遺,心腎虛弱也,龍骨遠志丸:龍骨、遠志、茯苓、人參、茯神、菖蒲,蜜丸,朱砂為衣。或濟川飲:熟地(八錢)、人參(四錢)、茯神、山藥、杜仲、枸杞(各三錢)、棗仁(二錢)、五味(一錢半)、煨薑、燈心,用金櫻膏沖服。

脾虛不攝,補中湯,倍耆、朮、加鹿茸、故紙。或歸脾丸,加鹿茸、故紙。

腎虛不固,左歸飲,加故紙、益智、金櫻。或長壽丸,加人參、龜膠。

脾腎兩虛:理脾滌丸,加故紙、益智。或蒼朮菟絲丸:茯苓、焦朮、菟絲、杜仲、山藥、蓮米、五味、灸草。

心經火盛,導赤散加黃連,或二陰煎。

思慮勞心,壽脾煎。或四君,加當歸、山藥、菟絲、鹿霜、棗仁、遠志。

曆久不止:石蓮(六兩)、甘草(一兩),研末,每燈心湯下二錢。或筆管草燉豬蹄服。

補遺

心虛夢遺,斷遺丹:人參(一兩)、山藥、芡實、麥冬(各五錢)、五味(一錢)。

腎虛夢遺,添精丹:熟地(一兩)、山藥、芡實、麥冬(各五錢)、五味(五分)。

肝燥夢遺,潤木湯:當歸、白芍(各一兩)、焦朮、茯苓(各五錢)、金櫻、菊花(各三錢),炒枙(一錢)、五味、甘草(各五分)。

心包火動,清火湯:山藥、芡實、麥冬(各一兩)、元參、生地(各五錢)、丹參(三錢)、蓮心(二錢)、天冬(一錢)、五味(五分)。

心腎不交,兩甯湯:熟地、麥冬(各二兩)、山藥、芡實(各二兩)、黃蓮(一錢、)肉桂(三分)。

色欲過度,四君加黃耆、山藥、巴戟、枸杞、鹿茸、龜板、遠志、五味。

灸遺精穴道

丹田、關元、中極、腎俞、精宮、三陰交

小便閉

清臣曰:溺閉一證,有熱結膀胱,有熱結小腸,有陰虛,有陽虛,有氣虛,有血虛,有屢次下利,其脹更甚,務須分辯明白,治乃無誤。

熱結膀胱,四苓散加滑石、甘草。或導水湯:王不留行(一兩)焦朮、澤瀉(各六錢)。

熱結小腸,導赤散。或六一散加木通、通草、前仁、燈心。

陰虛溺閉,六味丸,倍苓、澤,加前仁。或化陽湯:元參(二兩)、熟地(一兩)、前仁(三錢)、肉桂(二分)。

陽虛溺閉,八味丸加前仁、火藥。或附子理中丸,衝琥珀末服。

氣虛溺閉,五苓散加人參(一兩),或補中湯倍升、柴,加苓、澤、肉桂。

血虛溺閉,四物湯加二苓、澤瀉、前仁。或四物湯加前仁、肉桂。

愈利愈脹,四物加陳皮、升麻。或砂、半、白蔻、桔梗、肉桂、生薑。

諸藥不效,菊花根搗汁,酒沖服。或蚯蚓搗爛,冷水調,濾汁服。

灸小便閉穴道

三焦俞、氣海、膀胱俞、小腸俞

大便閉

清臣曰:便閉一證,有陽結,有陰結,有虛結。陽結,宜涼下;陰結,宜熱下;虛結則當辯氣血、陰陽,補下兼施,方為合法。至產後便結,老人便結,專以潤燥為主,此一定不移之法也。

陽結,承氣湯加牙皂、蜣螂。或涼膈散加千金子。

陰結,備急丸:大黃、乾薑(各二錢),巴豆(一錢),研末,蜜丸,酒下一錢。或理中附子,加巴豆。

氣虛結,四物加黃耆、大黃、牙皂。或補中湯加大黃、千金子。

血虛結,四物加桃仁、大黃。或孫氏方:熟地、當歸(各一兩)、大黃(三錢)、升麻(五分),蜂蜜衝。

陰虛結,六味丸加油歸、從蓉。或通幽湯:二地、當歸、桃仁、紅花、大黃、升麻、香油,蜂蜜衝。

陽虛結,八味丸加油歸、從蓉。或六味回陽飲,加大黃、枳殼、升麻。

產後便結,潤腸丸:熟地、油歸、叢蓉(各一兩)、人參(五錢。)或加味濟川煎:熟地、油歸(各五錢),川芎、叢蓉(各三錢)、牛膝(二錢)、澤瀉(一錢半)、枳殼(一錢、)升麻(七分)。

老人便結,濡腸飲:生地、熟地、油歸(各一兩)、叢蓉(五錢)。或潤燥丸:二地、當歸、阿膠(各一兩)、麻仁、杏仁(各五錢)、枳殼(三錢),蜜丸服。

一切大便燥結,蜜脂膏:當歸(一兩)、杏仁(五錢),濃煎,衝蜂蜜、豬油、香油服。

附二便閉

實證,只解散:大黃、滑石、牙皂、甘草(各一錢)。

虛證,八味丸,加叢蓉、前仁。

諸藥不效,豬膽一枚,入酒、醋少許,竹管入口纏緊,納肛門內寸八,手撚苦膽,使汁射入,即通。或煉蜜如飴,撚如指大,長二寸許,醮皂角末,和蔥涎,納入肛門,即通。

酒病大便不通,絞通異常,宜鵝眼、枳實、大戟、芫花、白芥、千金子、牙皂、大黃。

灸大便閉穴道

陰交、氣海、石門、照海、大敦、足三里

痔漏

清臣曰:痔漏多由酒色過度,未破為痔,已破為漏,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冶痔之法,不過涼血解熱。至於治漏,當峻補氣血,兼以溫散,方可奏功。

痔瘡初起,祛風避毒湯: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槐花、連翹、赤芍、酒軍。或赤芍四物湯加黃連、連翹、槐花、桃仁、枳殼、燈心。外枯痔散:烏梅(煅,存性)、枯礬(各二錢)、紅砒(煅、一錢),朱砂(三分),研末,口津調搽。或冰片研末,羊膽調搽。

日久成漏,大補丸:黃耆、人參、焦朮、熟地、當歸、文蛤。或十全大補湯,加白蘞、白芨。外附子研末,口津作餅,如錢厚,貼患處,灸至微熱。又另換餅,直至肉平為度,隨用補藥作膏貼。

痔瘡簡便方:莫娘藤,燉酒服。或胡黃連燉豬臟頭服。外蚊蛤、核桃葉煎洗。或朴硝、苦參、馬齒莧、魚腥草、無花果葉煎洗,隨用煙油搽,或鵝管眼藥搽。

灸痔漏穴道

太白、命門、十四椎下各旁開一寸更效。

脫肛

清臣曰:脫肛者,肛門翻出也,有脾虛,有胃虛,有血虛,有血熱,有濕熱,有因痔痛,有因強掙,有因痢後,有因產後,種種不同,而施治之法,總以升提為主。

脾虛,補中湯加烏梅,五味。腹痛加黃芩、炒梔。

腎虛,六味丸。無火,加桂、附。

血虛,苓朮四物加升麻。

血熱,芩槐四物加升麻、甘草。

濕熱,黃連解毒湯加槐花、木通、枳殼、澤瀉、甘草稍。

兼痔痛,苓朮四物加槐花、黃連,升麻。

因強掙,四物加麻仁、木耳、升麻,衝香油、蜂蜜服。

因痢後,胃關煎加烏梅、五棓、木香。

因產後,四物加人參、升麻、灸草。

通用五棓、白礬煎洗。或桑葉、桃葉、白礬煎洗。外鱉甲、元明粉研搽。

或冰片入田螺化水搽。或熊膽、冰片、兒茶研末,人乳調搽。

灸脫肛穴道

神闕、命門、尾胝、百會、長強

調經

清臣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一月一行為常經,一年一行為大經,終身不行為暗經。期前為血熱,期後為血寒。至色紫、色黑、色淡、色黃,五臟為患,各有所因,當逐一辯明,治乃無誤。總之調經和血,理氣解鬱,是女病要著。

先期因血熱有火,芩連四物湯加丹皮、骨皮。因心脾氣虛,大營煎。

後期因血熱多火,丹桅四物湯加柴胡。因血寒多滯,桂、附理陰煎加牛膝。

先後無定期,因血虛火盛,四物加黃芩,寒盛四物加肉桂。因腎虛、水虛,六味丸。火虛,八味丸。

忽斷忽續,因血熱,生地四物加阿膠、荊芥、續斷、黃芩,地榆、蒲黃(俱炒)、棕灰,日久加升、柴。因血虛,八珍加香附、益母草。

將行腹痛為血滯,桃紅四物加元胡、木通、牛膝、澤蘭。或香附四物加吳萸、小茴、紅花、蘇木。

既行腹痛為血虛,八珍加香附、元胡。或參朮四物加黃耆、香附。

經來發熱,因感冒風寒,四物加桂枝、柴胡、薑、蔥。因血虛內熱,四物加丹皮、胡黃連。

經後發熱,因血虛內熱,四物加黃耆、骨皮。脾虛肝熱,丹梔逍遙散。

經來身痛,因表邪,四物加麻、桂、羌活。因血虛,桂枝湯,加歸、耆、飴糖。

經來泄瀉,因脾虛,四君,加山藥、蓮米、苡仁、扁豆、桔梗、砂仁。

因虛寒,理中湯加故紙、益智。

逆經吐衄,行經前,芩連四物加大黃。行經後,犀角地黃湯。

過期不行,因血凝脹痛,桃紅四物,加香附、莪朮、木通、木香、肉桂、甘草。並不脹痛,十全去芎,加陳皮。

經來色紫,桃紅四物湯,或生地四物,用歸尾、赤芍,加香附、丹皮、黃連、甘草。

經來色黑,六味回陽飲。或大營煎,加參、朮、炮薑。

經來色淡,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五錢)。或參耆四物湯。

經來色黃,六君,加苡仁、扁豆。或四物,加元胡、小茴、烏藥、薑、棗。

經行後陰,四苓散,加歸、芎、阿膠。或加味歸芎飲:焦朮、當歸、生地(各一兩、)川芎(五錢、)升麻(一錢)。

淋漓不止,膠艾四物,加黃耆、薑灰、甜酒。或補中湯,加茯苓、棗仁、麥冬、丹皮、遠志、五味、桂元。

老婦經斷復來,益陰煎:生地、龜板、知母、黃柏、砂仁、灸草。或芩心丸:條芩二兩去皮,研末,醋丸,酒下。

灸調經穴道

氣海、臨泣、腎俞、三陰交、中極、血海

經閉

清臣曰:月水不行為經閉,有陰虛、陽虛、鬱結、痰滯諸證,主治之法,總宜分辨明晰,不可徒用破血之藥,損傷真氣。

陰虛,生地四物,加阿膠、丹皮、降香。或赤芍四物,加紫石英(火煅,醋淬七次)、海螵蛸(炒)、紅澤蘭。

陽虛,桂附理中,加香附、蘇木、紅花、牛膝、澤蘭。或附子理中,加吳萸、細辛、花椒。

鬱結,逍遙散,加陳皮、鬱金、紅花、牛膝。或丹梔歸脾湯,加香附、牛膝。

痰滯,二陳湯加歸、芎、蒼朮、南星、枳實。或蒼朮二陳,加香附、通、膝。

補遺

氣虛,四君加香附、木通、牛膝、澤蘭。

血虛,四物加香附、牛膝、炮薑、茜根。

氣血虛,八珍加香附、牛膝、澤蘭。

血枯氣鬱,澤蘭湯:澤蘭、當歸、川芎、丹參、肉桂、茜根、烏賊骨、甜酒。

血枯胃熱,四物加硝、黃、草。

脾胃虛損,補中湯去升麻,加川芎、白芍、神麯、麥芽。

房勞太過,六味丸。

生育太過,十全去芎,加陳皮。

乳汁過多,十全大補湯。

久咳成癆,劫癆散:黃耆、人參、焦朮、茯苓、生地、當歸、阿膠、半夏、五味、甘草。

通用:紅五皮草、紅泥鰍串、通經草、反背紅、血木通、雄鼠糞,加酒(一歲一個,兩頭光者是),燉豬溜勾,多服。

灸經閉穴道

中極、照海、曲池、支溝、腰俞、腎俞

崩漏

清臣曰:經血大下為崩,經血妄行為漏。由勞傷衝任,氣虛不統,主治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瘀者消之,虛者補之,兼以收攝止澀,無患不愈矣。

血熱妄行,加減一陰煎,加地榆、續斷。或丹梔四物加阿膠、黃芩、棕灰、筆管草根。

怒動肝火,丹梔逍遙散加香附、鬱金、青皮、木香。或化肝煎:白芍、炒梔、青皮、丹皮、陳皮、貝母、甘草。

閃挫跌撲,赤芍四物用歸尾,加桃紅、丹皮、龜板、枳殼、酒軍。或桃紅四物加香附。

脾虛不統,歸脾湯去木香,加杜仲、續斷。或補中湯加阿膠、醋艾。

腎虛不固,六味去丹、澤,加菟絲、枸杞、杜仲、益智、金櫻。或固陰煎:熟地、山藥、棗皮、菟絲、人參、遠志、五味、灸草,加續斷、金櫻。

脾腎兩虛,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或秘元煎:人參、焦朮、茯苓、山藥、芡實、金櫻、棗仁、遠志、五味、灸草,加黃耆。

氣血大虛,八珍加香附、薑灰。或十全去芎、苓,加續斷、升麻。

陽氣大虛,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俱加故紙、益智、金櫻。

大崩不止,安崩湯:黃耆、焦術(各一兩)、人參(二錢)、山漆(三錢)。或止崩湯:

熟地、焦術(各一兩)、當歸(五錢)、人參、黃耆(各三錢)、薑灰(二錢)。

久崩不止,抑紅煎:熟地、當歸、炒芍、焦芥、貫仲、薑灰、棕灰、側柏灰。或加味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香附灰、蓮蓬灰、粟殼灰、貫仲灰、藕節灰、陳棕灰、地榆灰(各三錢)。

補遺

龍骨散:龍骨(煅)、當歸、香附(醋炒)、棕灰,研末,每米湯下四錢。

惜紅煎:焦朮、山藥、炒芍、地榆、續斷、焦芥、烏梅、五味、灸草。

熱,加黃芩、黃連;寒,加人參、故紙。

攝血丹:黃耆、熟地、當歸、白芍、阿膠、蒲黃、地榆(上四味俱炒)、棕灰、荷葉蒂灰、百草霜。

指南方:生地(酒炒、一兩),阿膠(蒲黃炒、六錢),山藥(五錢),龍骨(煅)、牡蠣(生、各四錢),人參、烏梅(炒)、棕灰、石榴皮(炒)、百草霜(各三錢),京墨(二錢),研末,醋丸服。

新驗方:黃耆、當歸、炒芍、山藥、苡仁、阿膠、焦芥、蓮蓬灰、棕灰。

灸崩漏穴道

通里、血海、氣海、丹田、中極、間使、大敦、太衝、肝俞、膈俞、腎俞、命門

帶證

清臣曰:帶下一證,由勞傷衝任,風邪入於胞中,血受其邪,隨入臟氣,濕熱、濕寒所化。色青屬肝為風濕;色赤屬心為熱濕;色黃屬脾為虛濕;色白屬肺為清濕;色黑屬腎為寒濕。從補從瀉,從燥從澀,從寒從溫,隨證治之,自無不愈。

青帶:異功散,加山藥、苡仁、扁豆、防風、炒梔、升麻。或解濕湯:白芍(二兩)、茯苓(一兩)、雞冠花(乾、五錢)、炒梔(三錢)。

赤帶:小柴胡,加當歸、梔、連。或牛車散:白芍、牛膝(各一兩、)前仁(三錢、)黃柏(二錢)。

黃帶:柴梔歸脾湯,加升麻。或六君加炮薑、升麻。

白帶:補中湯加苓、夏、附子。或舉元煎,加紅雞冠花。

黑帶:六味丸加杜仲、續斷。或利火湯:石膏、焦朮、茯苓、炒梔、前仁、大黃、黃連、知母、劉季奴、王不留行。

帶下五色,乃濕熱也,四物加薑炭、黃柏、椿皮、甘草;赤加地榆、焦芥、黃芩;濕加蒼朮、白朮;滑加龍骨、牡蠣;久合四君子湯。

胞中冷痛,乃寒濕也,四物加桂、附、炮薑;日久滑脫加升、柴、龍骨、牡蠣、赤石脂。

灸帶證穴道

腎俞、三陰交、帶脈、血海、氣海、關元、神闕、命門、百會、中極

求嗣

清臣曰:求嗣之道,惟在寡欲,至交接必乘其時。蓋婦人一月經行之後,必有一日氤氳之時,氣蒸而熱,如醉如癡,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乃天然節侯。但恐秉賦有偏,經脈不調,終難受孕,謹採數方列後。

肥人多痰不能受孕,滌痰湯:當歸、川芎、白芍、焦朮、茯苓、半夏、陳皮、香附、甘草、生薑。

瘦人多火不能受孕,大補丸:人參、茯苓、二冬、骨皮、枸杞、益智、遠志、菖蒲,研末,蜜丸,酒下。

經血不調不能受孕,調經種玉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香附、吳萸、茯苓、陳皮、丹皮、元胡、生薑,先期色紫加黃芩,後期色淡加薑、桂、醋艾。

子宮虛冷不能受孕,艾附暖宮丸: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黃耆、香附、吳萸、續斷、肉桂、艾葉研末,醋丸服。

懷抱鬱結不能受孕,開鬱種子湯:白芍、當歸、焦朮、茯苓、丹皮、香附、花粉、陳皮。

一見有孕,用藥安胎,金鑒方:條芩、焦術。火盛倍芩;痰盛倍術;氣虛合四君;血虛合四物;胎不固加杜仲、續斷、艾葉、阿膠;胎氣盛加蘇梗、腹皮、陳皮、砂仁、枳殼。

慣常墮胎,不能保孕,保胎丸:焦術(四兩),人參、當歸、熟地、香附、黃芩(各二兩),續斷、杜仲(研末、各兩半),糯米糊丸,七月前服起。

畫卦定生男生女歌

父母之年上下舉,坐胎之月為中主。乾坎艮震定是男,巽離坤兌定是女。

算男卻生女,三五九歲死,算女卻生男,終究鬼來搬。若是正胎者,壽考不須言。

乾☰  坎☵  艮☶  震☳  男胎

巽☴  離☲  坤☷  兌☱  女胎

其法以一畫為陽,兩點為陰,單月為陽,雙月為陰,六十花甲以甲子為陽,乙丑為陰,余皆仿此。父母之年隨上下,受胎之月畫居中。如求生男,父母陽年所生,單月受胎則成乾卦☰;父母陰年所生,單月受胎而成坎卦☵;父母生年一陰一陽,又要雙月受胎,則成艮☶震☳兩卦,均主生男。若要求女,父母陽年雙月、父母陰年雙月、父母一陰一陽單月,則成巽離坤兌,主生女。再查節氣,單月雙月管事,則有定準。此大易生男生女之定法也。

妊娠

清臣曰:心脈動甚為有子,兩尺脈旺,亦為有子。左寸脈浮大為男,右寸脈沉實為女。若兩寸皆浮大,主生二男;兩寸皆沉實,主生二女。其中兼有雜證,宜分虛實寒熱施治。

經斷三月,川芎研末,每艾葉湯下一錢,動即是胎,不動即是經閉。

眩暈嘔吐為惡阻,異功散加香附、砂仁、竹茹、煨薑。或六君加砂仁、枳殼、藿香、旋覆花、枇杷葉。

腹痛下血為胎動,膠艾四物去芎加苓、朮、杜仲、續斷。或香砂四物加苓、朮、陳皮、大棗。

不痛下血為胎漏,苓梔四物加阿膠、側柏(炒)。或攝血丹:黃耆、焦朮、人參、續斷、肉果、故紙、焦芥、甘草。

胎動逼上為子懸,四物去芎加苓、朮、草。或歧伯方:熟地(一兩)、白芍、焦術(各五錢),生地、黃芩(各三錢),當歸、人參、茯苓(各二錢),杜仲(一錢)。

煩燥悶亂為子煩,清心湯:黃芩、麥冬、炒梔(各二錢),知母、花粉(各一錢),犀角(三分),甘草(五分),薑、棗。或竹葉湯:茯神(四錢),麥冬、黃芩、知母(各二錢),竹葉(十四片)。

猝倒口噤為子癲,羚羊散:羚羊角、當歸、川芎、人參、茯神、防風、獨活、勾藤、桑寄生、灸草、薑、棗、竹瀝。或芩連四物加半夏、生薑。

肢體浮腫為子腫,異功散加歸、芎、紫蘇、腹皮、薑皮。或六君子湯,上加荊、防、秦艽;下加車、澤、防已。

足腫出水為子氣,四苓散加木瓜、木香、砂仁、防已、紫蘇、檳榔、陳皮、腹皮、桑皮。或千金飲:防風、骨皮、加皮、桑皮、木瓜、木香、紫蘇、燈心。

尿澀頻數為子淋,導赤散加潞參、黃芩。或四物去芎加苓、梔、通、澤、芩、滑、前草。

腹中兒哭為子鳴,苓朮四物湯。或黃連同空房中鼠穴內土煎服。

咳嗽不已為子咳,桔枳二陳湯:阿膠、杏仁、蘇葉。或桔梗湯:麻黃、紫蘇、前胡、茯苓、桑皮、杏仁、百合、天冬、貝母、桔梗。

小便不通為轉胞,五苓散加升麻。或六味丸加牛膝、車前。

補遺

腹痛,參耆四物加杜仲、續斷、香附、砂仁。

小腹痛,加味芎歸飲:當歸、川芎、人參、阿膠、吳萸、艾葉、灸草。

腹痛,保胎丸:杜仲(八兩),熟地、山藥(各六兩),續斷(鹽炒、四兩),當歸(酒炒二兩)。

腰腹痛,膠艾四物,加元胡(一兩)、杜仲(三錢)。

乳出,十全大補湯。

慣墮胎,黃耆、焦術(各三錢),茯苓、故紙、菟絲、覆盆(各二錢),砂仁、廣皮(各一錢),灸草(八分),煨薑。血虛加歸、地;火旺去砂仁加條芩,前數月多服。

臨產

清臣曰: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臨盆,乃千古不易之秘。

且生人係天地自然之理,何用催生諸藥?但其中不無交骨不開,或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證,謹列數方以備採用。

交骨不開,佛手散:當歸(一兩),川芎(七錢),加枳殼(六錢),香附(五錢),蘇梗(三錢),益母草(四錢),用白蜜、香油沖服。或八珍湯加丹參、乳香、益母草。

天寒加乾薑。

死胎不下,佛手散(上),加枳殼、香附、芒硝、童便。或桃紅四物加肉桂。

胎衣不下,佛手散(上),加薑、桂、紅花、甜酒。或荷葉、芡實葉、紅菱葉,隨用一張,不可並用,扯成兩三塊,酒煎服,衣即破兩三塊而下。

催生神咒

用黃紙一條,朱砂新筆,晝對太陽,夜對燈光,衣冠正揖,默念神咒三遍,虔誠為主。

咒曰:監生之神,衛生之靈,脫骨成胎,化骨為形。速開骨,骨速開,勿傷母命,勿損子胎,敬請九老仙子君,日月光明普照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持筆於紙上中心寫一「吽「字,頂上寫馬,挨次順寫馬字,圓圈合縫,不可一筆潦草。寫畢付妊婦親人,用溫水一盞,持符於燭上,化入水中,令妊婦服下即產,兼能保胎,兼下死胎。且寫符之際,便知生男生女,以寫馬字合縫數,雙是女,單是男。以無心寫之最應驗。

灸臨產穴道

交骨不開:右腳小指尖、合谷、太衝、三陰交。

死胎不下:太衝、合谷、三陰交。

胎衣不下:中極、肩井、昆侖、三陰交。

產後

清臣曰:產後百脈空虛,瘀血停滯,唯溫與補,乃為秘要。蓋溫則足以消瘀滯,補則足以填空虛。即有他證,用藥必兼溫補,若不知溫補,漫言據脈立方,鮮不以寒為熱,以虛為實,而殺人於不覺不知者矣。

產後血暈,生化湯:當歸(八錢),川芎(四錢),桃仁(十粒),炮薑、灸草(各五分),加人參、焦芥。或佛手散(見臨產)加焦芥,甜酒(衝),童便。

產後氣脫,四味回陽飲,加北耆(一錢),當歸、鹿茸(各三錢)。或救脫湯:人參、北耆(各一兩),當歸(五錢),附子(三錢),炮薑(二錢)。

產後喘促,薑、附四君加當歸。或定喘湯:北耆(一兩),熟地(八錢),人參(二錢),當歸、阿膠(各三錢),附子(一錢半)。

產後不語,八珍加勾藤、菖蒲、遠志。或七珍散:生地(一兩),人參、川芎、菖蒲、防風、朱砂(各五錢),細辛(一錢),研末,每薄荷湯下二錢。

心慌自汗,參歸飲:人參、當歸、炮薑、附子、棗仁。或十全加附子、牡蠣、糯米。

肢體抽搐,十全加炮薑。或黃耆(八錢)桃仁(三錢)紅花(二錢)湯。

產門不閉,舉元煎加五味。或大補元煎加耆、薑。

子腸不收,升腸湯:人參、黃耆(各一兩),當歸、焦術(各五錢),川芎(三錢),升麻(一錢)。或補中加附子。

惡露不行,桃紅四物加肉桂。或生化湯倍桃仁,加靈脂、蒲黃(俱炒)。

惡露不止,四物去芎加白芷、升麻、發灰。或補中去柴,加續斷。

感冒風寒,熟料五積散(除桂、芷、枳、橘,余皆酒炒)。或桂、附理陰煎,有汗加桂枝、白芍;無汗加麻黃、柴胡。

產後咳嗽,四物去地,合二陳,加桂枝、前胡、蘇梗、桔梗,薑、棗。

或生化湯去桃仁,加苓、橘、半夏、杏仁。

產後血崩,壽脾煎加黃耆、鹿膠、升麻。或歸脾湯加續斷、烏梅。

產後腹痛,生化湯加小茴、元胡。或四物加肉桂、小茴。

產後腰痛,生化湯加杜仲、續斷、元胡。或十全去耆,加杜仲、續斷。

補遺

尿胞脫出,棕根燉豬瘦肉,服三五次。

陰戶脫下,八珍加黃耆、防風、升麻。

損傷尿胞,異功散加黃耆、桃仁,用豬、羊胞燉服。

肢體浮腫,五皮飲加參、朮、薑、桂、大棗。

手足青黑,石室籙((音lù,古代帝王自稱其受命於天的神秘文書。))方:人參、焦術(各一兩),當歸(五錢),肉桂(一錢半),附子(一錢)。

鼻黑鼻衄,參蘇飲:人參(一兩)、蘇木(三錢),加附子褥勞成瘵((音zhai,多指癆病。)),八珍湯。

敗血成癱,生化湯加連翹、銀花、乳香、沒藥。

灸產後穴道

血暈:支溝、三里、三陰交血塊痛:氣海、三陰交、曲泉、三里、丹田、肝俞、復溜。

五心煩熱、頭目昏沉:合谷、百勞、心俞、湧泉、曲池。

惡露不止:氣海、關元、水分、三陰交。

乳證

清臣曰:乳房屬陽明,乳頭屬厥陰,無論氣閉寒閉,須用二經之藥以通之。至吹乳、乳癰、乳岩,其證不一,宜按寒熱虛實分治。

乳汁不行,四物湯加花粉、木通、王不留行,用豬蹄熬水煎服,外蔥白煎水淋洗,以通其氣。

乳汁過少,加味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山藥(各五錢),木通(三錢),燉豬蹄服。或催乳湯:黃耆、熟地(各八錢),人參、當歸(各五錢),川芎、枸杞、通草、王不留行(各二錢),燉豬蹄服。

內外吹乳,消毒散:鹿霜、公英、白芷、蘇梗、橘葉(煨)、絲瓜瓤、蔥白、甜酒。或散腫湯:青皮、銀花、公英、瓜蔞、歸尾、沒藥、石膏、甘草節、甜酒。

乳中結核,散結湯:香附(五錢),川芎、白芷、浙貝、銀花、公英、蘇梗(各三錢),橘葉、絲瓜瓤、蔥白、甜酒渣,敷患處。或八珍加貝母、桔梗、香附(酒炒)、陳皮。

乳癰初起,栝蔞湯:瓜蔞、生梔、大力、連翹、柴胡、黃芩、陳皮、青皮、花粉、銀花、甘草、皂刺、甜酒。或通氣散:陳皮、青皮(各八錢),瓜蔞、甲珠(各四錢),銀花、連翹、灸草、甘草(各二錢),研末酒下。

乳岩初起,丹梔逍遙散、柴梔歸脾湯,俱加鹿膠,輪服。

補遺

乳腫:蒲公英、澤蘭、銀花、白芷、木瓜、甘草為末,每二錢酒下。

乳癰:大瓜蔞、當歸、甘草、沒藥、乳香為末,酒下。外豆窖水一桶熬膏,濃搽數次,自消。

吹乳:白芷、細辛、牙皂,酒煎服,搗渣貼患處,立愈。

吹乳咒法

先問病乳左右,在左,以右手虛攝乳樣,在右亦如之,令來人去,云好了。然後依法念咒七遍,對去吹七口,即愈。

咒曰:赫赫陽陽,日出東方,東上方,西上方,方上圓,圓上方。禁天天崩,禁地地裂。禁吹乳,自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

咒簪消乳法,咒云:青頭娘子有患,揭起江山十萬。普陀落迦山下古佛,一口吹散。

灸乳證穴道

無乳,灸膻中、少澤、合谷。

乳癰,灸委中、三里、魚際、少澤、足臨泣。

乳岩,灸頂心,或隔蒜灸患處,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止。

乳腫,灸足臨泣。

婦人隱疾

清臣曰:婦人有難言之疾,如陰腫、陰癢、陰瘡、陰蝕之類,患者羞對人言,醫者不得其實。染病日深,殊甚憫念。今謹采各方,隨其取用,不必延醫調治,無不應手而愈。

陰戶翻腫,大分清飲(見耳證),加黃芩、膽草,外搗菊花苗、葉,開水淋洗。

陰中奇癢,芍藥蒺藜煎:蒺藜(七錢),赤芍、生地(各二錢),黃芩、炒梔、木通、澤瀉、膽草各(一錢半),外蛇床、苦參、五倍((原文為「棓」))、白礬、花椒、蔥白煎洗。

陰癢生蟲,蘆薈丸:蘆薈(五錢),當歸、白芍、川芎、胡連、無荑(各一兩),木香、甘草(各二錢),研末,糊丸,每開水下錢半。外桃葉、白果搗爛,綿裹納陰中,日三易。

陰戶生瘡,芍藥蒺藜煎(上)加土茯苓(一兩)。無火去炒梔、膽草,加歸、苓、苡仁。外雄黃、白礬、杏仁(各五錢),麝香(一分),研敷。

陰中挺出如蛇,龍膽瀉肝湯(見口證。)外水楊湯:水楊、柳髻、魚腥草、黃連、枯礬、文((原文為「蚊」))蛤、狗脊(各一兩),研末,入有紫砂罐煎湯,竹筒引氣入內熏洗。

陰中出物如茄,八珍去苓加陳皮、沉香、枳殼、吳萸、肉桂。外茄杆燒存性,研末,香油調搽。

大小便易位,幼女五苓散加黃連、木香、甘草,產後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莪朮、炒梔(各三錢),肉桂(一錢)。

交接出血,柴苓四物加炒梔、膽草。或引精止血湯:熟地、焦術(各一兩),人參、棗皮(各五錢),茯神、焦芥、前仁(各三錢),炮薑(一錢),黃柏(五分)。

足後跟痛,加減四物湯:生地、白芍、歸尾、二朮、黃芩、黃柏、陳皮、牛膝、甘草梢。或知柏四物加木通、淮通、花通、血通、血藤、牛膝。

灸隱疾穴道

陰挺,灸曲泉、照海、大敦

陰腫,灸會陰、三陰交

小兒

清臣曰:小兒號為啞科,治之最難。景岳獨謂其易,蓋以小兒之病,不過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及驚風吐瀉,並無七情六欲之擾。用藥只宜輕劑,不可過為克伐,損傷元氣,此為至要。

撮口臍風:附子理中加竹黃、薑蠶、全蠍,外焠元宵燈火。元宵燈火本十五,囟門眉心兩合骨,臍輪臍心共七焦((原文為「燋」)),鞋帶四焦救兒苦。

急慢驚風:急驚為實證,龍膽瀉肝湯(方見口證)。痰甚加膽星、竹黃。慢驚為虛證,四味回陽飲加白蔻、丁香,用灶心土,水煎服。

夜啼,屬脾寒,異功散加炮薑;屬心熱,人參、黃連、炙草、生薑、竹葉。

吐乳,屬虛寒,異功散加炮薑;屬虛熱,異功散加柴梔。

吐瀉,屬虛寒,溫胃飲;屬實熱,二陳去草加豬、澤、車前。

溺白,屬虛寒,香砂六君加柴胡;屬實熱,龍膽瀉肝湯(見口證)。

腹脹,因脾虛,砂蔻六君加炮薑;因食滯,枳朮丸加砂、半、藿、橘、麥曲。

囟腫囟陷,腫為實證,大連翹飲:連翹、歸尾、赤芍、荊芥、防風、木通、甘草;陷為虛證,桂、附理中加黃耆(一兩)。

弄舌吐舌:弄舌為心脾虧損,八珍去地加耆、橘。吐舌為心脾積熱,導赤散加黃連、菖蒲。

龜胸龜背:龜胸為肺熱脹滿,貝母煎:貝母、桑皮、蘇子、花粉、沙參、百合、前胡、射干、薄荷、枇杷葉。龜背為風入脊髓,保元丸:當歸、枳殼、獨活、防風各一兩,前胡、麻黃、大黃各五錢,蜜丸,米湯下。

灸急驚風穴道

印堂、百會、人中、中衝、大敦、太衝

灸慢驚風穴道

百會、上星、人中、脾俞、大敦、列缺

痘證

清臣曰:痘乃胎毒,有寒有熱,有實有虛,不可偏執為虛寒而純用溫補;也不可偏執為實熱而純用寒涼,總宜按證立方,乃可無誤。

初起發熱,人參敗毒散酌加荊、防。

毒火太盛,歸宗湯:大黃、生地、赤芍、山楂、青皮、木通、大力、荊芥、燈心。

已出復隱,蘇解散:羌活、防風、荊芥、前胡、蘇葉、葛根、升麻、川芎、木通、大力、桔梗、甘草、芫荽。

驚搐發狂,羌活湯:羌活、防風、當歸、川芎、炒梔、薄荷、膽草、甘草、燈心。

痘多成片,歸宗湯(上)。

頂平不起,三豆飲:黃豆、綠豆、赤小豆加參、耆、歸、朮。

灰陷白陷,參歸鹿茸湯:人參、黃耆、當歸、鹿茸、炙草、糯米。

紫陷黑陷,歸宗湯(上)。

紫黑無漿,歸宗湯加歸尾、紅花、紫草、犀角、黃連、甲珠、地丁。

空殼無漿,內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防風、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皮薄漿清,參歸鹿茸湯。

寒戰咬牙,桂、附理陰煎加參、耆、丁香、生薑。

當靨不靨((音yè,面頰上的微渦)),回漿飲:黃耆、人參、焦朮、茯苓、首烏、白芍、炙草、生薑。

痘爛不靨,黃連解毒湯加連翹、大力、苦參、升麻、蟬蛻、木通、甜酒。

痘子落眼,黃丹、冰片研末,左吹右耳,右吹左耳。

痘子抓爛,黃豆黑豆殼,燒存性,加人中白,研末,麻油調搽,愈無疤。

余毒成癰,化毒丹:生地、當歸、赤芍、荊芥、防風、大力、連翹、黃芩、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保嬰稀痘方:銀花、紅花、桃仁、荊芥(各一錢),生地、赤芍、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此藥八味,用水二杯,煎至一杯,盡一日,令小兒服完,次日出痘,三日收功,不灌膿,不結痂,只見些須紅點。先以小兒臍帶瓦上焙乾,研末,同煎。此方在半月內服之神驗,過十八日則不驗矣。

種牛痘法:於兩臂中消濼、清冷淵二穴上下交連處,銀針刺破,種牛痘於膚內,隨即灌水成漿,結痂後,不再出,屢試不誤。

麻疹

清臣曰:凡人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眼淚鼻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噁心嘔吐,即為麻疹之候。主治之法,初宜解散,次宜養陰清火,始終忌用燥藥。

時令溫暖,荊、防、連翹、大力、石膏、知母、枳殼、木通、薄荷、桔梗、甘草。

時令暄熱,黃連解毒湯加荊、防、膏、知、元參、大青、桔梗、甘草。

時暖時寒,加減葛根湯:葛根、荊芥、防風、羌活、柴胡、前胡、大力、沙參、白芍、桔梗、甘草。

時令大寒,加減麻黃湯: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薑。

毒盛難出,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連翹、大力、麻黃、蟬蛻、炒軍。

已出復沒,解毒湯:荊芥、防風、黃芩、黃連、連翹、大力、犀角、薄荷、大青、人中黃、燈心、蘆根。

色紅,人參白虎湯加連翹、大力、骨皮。

色白,養榮湯: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甘草、甜酒。

色紫色黑,大青湯:大青、石膏、知母、元參、炒梔、木通、桔梗、人中黃。

麻兼疫癘,人參白虎湯,加芩、連、梔、力、連翹、紅花、桔梗、竹心。

麻後咳嗽,清金散:沙參、赤苓、石膏、知母、麥冬、元參、黃芩、炒梔、骨皮、杏仁、瓜蔞、大力、桔梗、竹心。

通用,清金一貫飲:黃芩(五錢),前胡(三錢),荊芥(錢半),炒芍、青皮、大力、淮通、桔梗(各二錢),甘草(六分)。寒閉加麻黃;便閉加大黃;血熱加生地;口渴加石膏;氣喘加桑皮、杏仁;日久不散加生地、丹參、元參、蟬蛻。

瘡證

清臣曰:瘡毒有陽證、有陰證。陽證宜清涼解毒,陰證宜溫中回陽。七日前宜散,七日後宜攻,潰後宜托補元氣,此為外科樞要。

陽證者,瘡勢紅腫,焮((音xìn,使受到灼熱))痛異常,六脈洪數,清涼飲:銀花(一兩),當歸(五錢),公英、花粉、連翹(各三錢),荊芥、防風、甘草(各二錢)。便閉加大黃。外如意金黃散:花粉(一兩),白芷、黃柏、大黃、薑黃(各五錢),蒼朮、厚朴、陳皮、南星、甘草(各二錢),研末,蔥蜜調敷,加芙蓉花葉,有子蜂房尤效。

陰證者,瘡勢平塌,頑麻少痛,六脈沉遲,溫中飲:生耆(一兩),當歸(五錢),陳皮(二錢),肉桂、炮薑、麻絨、炙草(各一錢),甜酒。外回陽玉龍膏:薑黃、草烏、赤芍(各兩半),白芷、南星(各五錢),肉桂(二錢半),研末,酒調敷。

已成不潰,透膿散:黃耆(一兩),當歸、川芎、銀花(各五錢),白芷、大力、甲珠、皂刺(各一錢),甜酒。外胡桃咬塗頂上,麻雀糞揀立者一錠插其中,即破。

既潰不斂,十全去地加香附、陳皮。外鱉甲,瓦焙研撒。

愈後復起,千金內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炒芍、白芷、防風、銀花、厚朴、瓜蔞、官桂、桔梗、甘草節、甜酒,痛甚倍歸、芍加乳香、沒藥。

六經見證加藥

太陽證,頂背腰臀加羌活、川芎、藁本;外臁足踹加防己、黃芩。

陽明證,額前眉眶加葛根、升麻;胸乳牙齦加白芷、石膏。

少陽證,左右頭角加川芎、黃芩;耳前兩脇加柴胡、青皮。

太陰證,中脘四肢加桂枝、白芍;兩手足肘加防風、升麻。

少陰證,臍腹手足心加桂枝、木通;足跟內臁加黃連、獨活。

厥陰證,頭頂小腹加白芍、柴胡;男女陰器加黃連、膽草。

總之,上部加川芎,中部加杜仲,下部加牛膝,手加桂枝,此係一定不移之法。

三仙丹:治一切瘡癰久爛或有蟲不能收口,至楊梅大瘡,及下身諸毒,尤為奇效。水銀、白礬、牙硝(各一兩),此藥三味,乃諸丹之本也。升成、加麝香(各二分)、洋片(各二分),同研,名為五寶丹。再加辰砂(三錢),朱砂、銀朱、珍珠(掃粉)、青黛(各五錢),名為萬金丹,功效尤速。

升丹法:擇吉日,於淨地無風處,用小鐵耳鍋洗淨,先將硝礬研勻放鍋底,後放水銀在中心。擇堅厚磁碗,用火烘熱,薑汁塗搽內外數次,拭淨,外用鹽泥紮縫,再用河沙半乾者蓋之,以蓋盡碗底,沙與鍋平為准。下用小泥灶擱鍋,白炭五六斤燒之,火候先小,中大,終小。碗底放米四五十粒,燃香三炷,視米黃黑色,退火,移鍋別處,俟冷一夜,去沙泥掃淨,輕輕起碗,丹盡升於其中,刮下兌前所加諸藥,研極細,磁瓶盛之,蠟封口,勿洩氣。用時用濃茶洗患處,棉花塗丹撒之,多寡隨宜。丹底治疳癢諸瘡,勿棄。

從上降下法:亦用前三味,加早礬、鍋巴鹽各一兩,用傾銀罐子硝燒不破者裝藥,水銀放中,炭火架井字樣,熔化,看白煙起圈,便結胎矣。拈起,將罐覆磁片上,鹽泥封固罐口,以盤坐水盆中,四周用瓦片斜鋪蓋盤口,炭火燒罐底,先武後文,以炭燼為度,俟冷揭開,其丹降在盤內,刮下,收貯聽用,此丹能化提膿,如硬結瘰鬁不破者,磁鍼刺出血,飯和丹,研成鼠屎樣,按入,外以膏藥封之,其惡肉自潰腐。

雜治

癲證,火盛,加減安神丸:生地(一兩),黃連(五錢),犀角(三錢),甘草(三錢),加朱砂(二錢),沖服;痰盛,加味白金丸:鬱金(五錢),枯礬(二錢),巴豆(二粒)去油,研末,每服二錢。

狂證,火盛,白虎合承氣湯;痰盛,滾痰丸:大黃、黃芩(各八錢),礞石(煅一錢),沉香(五分),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癇證,脾虛,六君加柴、芩、僵蠶、全蠍、竹瀝、薑汁;腎虛,六八味丸。發時炙百會穴,以醒為度。

鼓脹,焦術(四兩),黑醜(兩半),海金沙(三錢),甘草(五錢),研末,每煎倒流水下二錢,以利為度。或紅姑娘根,燉豬蹄服,肚響即愈。

酒病,病緩,控涎丹,薑湯下五六分;病急,十棗湯:甘遂、制大戟、芫花醋炒等分,研末,每大棗十枚,煎湯下三五分,後服黃耆六君加粉葛、白蔻。

瘟毒,金豆解毒煎:金銀花(三錢),綠豆皮(二錢),蟬蛻(八分),僵蠶、陳皮、甘草(各一錢)。或綠豆飲:綠豆煎湯加白糖,當茶飲,二方大解瘟毒。

渴證,實證,白虎湯加生地、麥冬、葛根、花粉;虛證,六味丸加肉桂、五味。

身癢,胡麻、枳殼(各二兩),荊芥、防風、川芎、蔓荊、苦參、靈仙、首烏、炙草(各一兩),薄荷(五錢),蜜酒為丸服。外蒼耳子煎洗。

遺尿,脾虛,補中湯去柴胡加白果;腎虛,八味丸去澤瀉加白果。

縮陰寒,桂、附理中湯加吳萸、小茴、橘核。外薑、蔥搗爛,加酒炒貼丹田,酒壺盛熱水熨,或灸氣海、丹田、關元。

腎囊風,豬外腎處肉(四兩),加胡椒(三十粒),煎洗。或炮薑、白礬研搽。

戒洋煙,洋參、北耆、焦術(各三錢),粟殼(二錢),沉香、黃連(各一錢)。或潞參(一兩),北耆(三錢),粟殼(八錢),杜仲、焦楂(各一錢),廣皮、炮薑(各八分),香附(七分),焦術(五分),甘草(二錢),每日一服,一月斷根。

食生煙,生菜油灌一二杯,令吐。或南硼砂,黃如膠者真,冷水調服,忌食熱物。

九子癢,清河膏、石灰、巴豆(各五錢),研,大麯酒(一茶杯),下鍋炒,取起,加堿水(三兩),黃丹(五錢),冰片、麝香(各四分),貝母(二分),用少許點上皮紙貼,不論何項膏藥,剪小孔蓋護,令出氣,五六日自愈。

疔瘡,蟾酥、蓖麻子、雄黃、白礬,研置頂上,或偷油婆搗塗。內服三花湯:菊花、銀花、紫花地丁。

疥瘡:大楓子(五錢),油核桃(三錢),樟腦(二錢),水銀(一錢),研末,和生豬油搗,綢帕包,烤熱,搽。或雄黃、輕粉、枯礬、花椒、樟腦、水銀(各一錢),大楓子(五十個),生豬油,同上搗用。

膝瘡:白果葉、麻柳葉、生荷葉、白礬,隨用一二味,煎水晾冷洗。外三白散:鉛粉(一兩),輕粉(五錢),石膏(煅,三錢),研末,韮汁或冷水調搽。

跌打,桃紅四物加山楂、大黃、童便、甜酒。傷筋加月季花;傷骨加骨碎炒補。外棡((音gāng,俗名青棡,通名橡樹。))炭燒紅,石臼搗細,加黃糖,搗如醬敷,兼治刀傷。

刀傷,鐵扇散:黑松香、黃松香,二味火熔化入水內取起晾乾,萬年灰、枯礬(各一兩),生龍骨、焙象皮(各五錢),研撒。或玉真散:生白附子、天麻、南星,羌活,羌汁炒,防風、白芷(各一兩),研撒,並用酒沖服三錢。

湯火:陳石灰、大黃,隨用一味,雞蛋清調敷。或榿木根皮煎搽,灌爛更效。或大黃、黃芩、黃連、黃柏、石灰研末,麻油調搽,切忌冷水。

誤食螞蝗,無論人畜,生蜂蜜,多服數次,自化為水。昔秦姓辟兵,渴極,掬田水飲,誤食螞蝗,得奇疾,嗜食茶葉、生薑,余用此法,吐蟲二條,立愈。

送盜法,每年除夕,於宅四隅,各用燭一對,飯一盞,肉一片,誠念咒云:禁無禁無,今值歲除,送爾遠去,莫到吾廬。念畢將飯碗覆蓋地下,次年初五後取回,一年無盜。

救火法,左手持三山訣,捏雞蛋一個,右手持劍訣,向蛋上書敷施發潤天尊聖號七遍,口亦默念七遍,即投火中,自滅,如不滅,連用七個,自滅。

治鼠法,椿樹葉、冬青葉、絲瓜梗葉、砒霜、狼毒,四季燒薰,鼠自無。

治蚊法,端午日以燈草對日念咒曰「天上金雞,吃蚊蟲骨髓膚」七遍,以草點燈,其蚊自遠。

治蝨子,百部、水銀(各一錢),大棗(三個),搗為丸,布包帶身上,自無虱。

治跳蚤,天茄葉鋪席下,蚤自死。或桃葉、香樟葉、燒煙薰,又研末和灰面灑貓毛內,其蚤盡落。

治臭蟲,樟腦、信石、魚骨、研灑席上。或緊閉門窗,用羊骨、秦椒(各半斤),同鋸末燒薰。或蒼朮、白芷、雄黃、番木鼈(各二兩),研末糊丸指大,微火燒薰,其蟲自死。

咒癢法,咒云:一咒天羊,二咒地羊,三咒淫羊,四咒羚羊,五咒商羊,羊母死不死,羊公絕不絕,羊子羊孫盡要消絕,若還不絕,弟子關起五百蠻雷打絕。此法先用五指捏癢咒三遍,三次癢即散。

補遺各方

罕見之方附於病下,常見之方,著明首卷,其有遺漏,於茲備載

大補元煎  人參、熟地、當歸、山藥、杜仲、枸杞、棗皮、炙草。

四六味回陽飲  人參、附子、炮薑、炙草,加熟地、當歸,名六味回陽飲。

黃耆六君湯  六君加黃耆、山藥。

人參養榮湯  十全去芎加陳皮、遠志、五味。

五味異功散  四君子湯加陳皮。

八仙長壽丸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生脈散  麥冬、人參、五味。

歸脾湯  人參、黃耆、焦朮、當歸、茯神、棗仁、遠志、廣香、炙草。桂圓、薑、棗。

舉元煎  黃耆、人參、焦朮、升麻、炙草。

六安煎  陳皮、半夏、茯苓、杏仁、白芥、甘草、生薑。

溫膽湯  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竹茹。

五皮飲  苓皮、腹皮、陳皮、加皮、薑皮,一方有桑皮,無加皮。

排氣飲  香附、霍香、木香、陳皮、烏藥、枳殼、厚朴、澤瀉。

六一散  滑石、甘草。

導赤散  生地、麥冬、赤苓、木通、前仁、甘草稍、燈心、竹心。

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涼膈散  黃芩、炒梔、連翹、芒硝、大黃、薄荷、桔梗、甘草,竹心。

參蘇飲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陳皮、半夏、茯苓、桔梗、枳殼、木香、甘草、薑、棗。

人參敗毒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薄荷、甘草、生薑。

黃連解毒湯  黃苓、黃連、炒梔、黃柏。

犀角地黃湯  生地、犀角、白芍、丹皮、一加芩連,一加麥冬。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小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朴。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桃仁承氣湯  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一去桂草加歸、芍、丹皮。

三一承氣湯  大承氣湯加甘草。

醫家備用

所有一切靈應奇方,統治各症司命之士,囊中不可一日無也。

寸金丹  治傷風、傷寒、中風、中寒、中暑、傷食、感冒、咳嗽、胃痛、腹痛、霍亂、吐瀉癟疾、痢疾、急慢驚風等證,無不效驗,孕婦忌服。

蒼朮、厚朴、陳皮、茯苓、半夏、砂仁、香附酒炒、川芎、烏藥、藿香、防風、羌活、白芷、前胡、紫蘇、薄荷(各三兩),白蔻、草果(各一兩),枳殼、木香、甘草(各兩半),神麯(二十三兩),同碾為末,薑汁拌糊為丸,每個重一錢二分,硃砂為丸,大人二丸,小兒半丸或一丸,生薑湯下。

普濟丹  治中寒、中暑、感冒、胃痛、腹痛、牙痛、痧脹、瘧疾、急驚、疸瘕、疔毒、跌打氣閉、不服水土等證,慢驚,孕婦忌服。

茅朮(三錢)、天麻、麻黃、明雄(水飛各三錢六分),大黃(六錢),丁香(六分)、麝香(三分)、蟾酥(火酒化九分)、甘草(二錢四分)。

共研細末,端午午時糯米粥和丸,萊菔子大,硃砂(三錢六分),水飛為衣,磁器收,勿洩氣每下三五七丸。

杜靈丹  治傷風、傷寒、傷暑、傷食、感冒,痧脹、吐瀉、中惡、中毒、胃痛、腹痛、積聚飽脹,哮喘痰嗽、急驚、五疳、五絕、暴病、俱茶下,惟瘟疫及六畜染疫,點大眼角,勿用水,孕婦忌服。

明雄、硃砂(各五錢),火硝(滴淨四錢),硼石(煅)、礞砂(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五分)、佛金(一百張)。

共研極細末,磁瓶收,勿洩氣,一用燒酒或水為丸,梧子大,每茶下三五丸。

紫金錠  治傷寒、瘟疫、瘧疾、痢疾、中風、中氣、霍亂、喉痹、瘡毒、諸毒、驚風、癆瘵、跌打、自縊、溺水、湯火、瘋犬、咬傷,及疑似難明諸證,磨服此丹,神效難述。

山慈菇(去毛),川蚊蛤(各二兩),紅芽大戟(一兩半)、千金子(去油一兩)、麝香(三錢),一加雄黃硃砂(各三錢),共研極細末,端午午時糯米粥和,入石臼搗千下作錠,每個重一錢,虔心修制,勿令女人雞犬見。

遇仙丹  治心腹諸氣痛及氣喘、氣噎血積、宿食、曲酒過度,生薑芾蒂湯下,膀胱、腎氣、協下三處氣痛,小茴酒煎下。

藿香、胡椒(各二錢半)、全蠍(七枚)、巴豆(去油十粒),即神保丸。

共研細末,水丸麻子大,硃砂(水飛三錢)為衣每服三七丸。

通關散  治中風、中痰、中氣、及諸證閉結、猝倒、昏憒不省人事。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錢),細辛、牙皂(各五分),研末吹鼻取嚏。

百順丸  治熱結便閉、酒病不通等證生大黃(十兩),牙皂(一兩),研末,蜜丸梧子大,每開水下二三錢。

備急丸  治寒結腸胃,大便閉,心腹滿痛及中食、中惡、卒死等主證。

大黃(三兩),巴豆(一兩),乾薑(二兩),研末,蜜丸如豆大,或酒或水下三四丸。

控涎丹  治痰涎結胸,胸背腰項、手足筋骨痹,及傷酒等證。

甘遂、大戟(忌火、煮去骨),白芥(炒、等分),研末,糊丸梧子大,薑湯下數丸,忌甘草。

蠟礬丸  治諸般瘡毒,不拘生在何宮,初起即消、已成即潰。

黃蠟(一兩),白礬(六錢),將蠟熬化,稍冷入礬末為丸,豆大。瘡在上,服一兩;在下,服七錢。小兒減半,酒和開水下,忌蔥三日。

綠云膏  治一切瘡毒,紫黑、紅腫、痛癢非常、潰爛日久不愈。

黃蠟、白蠟、銅青研細(各五錢),童女發(洗淨一兩),豬雞冠油(一斤)。先將豬油熬去渣,入頭髮煎枯取起,下二蠟,微火溶化,離火,乘溫下銅青,攪勻,貯磁器,埋土中,出火毒。凡遇潰爛諸瘡,先用陳艾、花椒煎洗,油紙攤貼,提膿去腐,生肌極效。

紫云膏  治諸般瘡瘍及犬傷、刀傷、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神效。

當歸、赤芍、羌活、獨活、白芨、白蘞、商陸、馬前子、蓖麻仁、生大黃(各一兩),男子發(一圈),麻油(二斤)。先將麻油浸藥三日,依法熬膏,每油一斤,以炒黃丹(八兩)收之,皮紙攤貼。

回生丹  治跌打、刀傷、縊死、驚死、溺水死,無不神效。

活土鼈(去足、瓦培五錢),自然銅(火煅、醋淬九次三錢),真乳香(燈心同炒去燈心),瓜兒血竭(飛淨),巴豆(去油)、硃砂(飛淨,各二錢),麝香(三分),研末酒下。大人分半,小兒七厘,大能起死回生。

七厘散  治跌打刀傷、骨斷筋折,割斷咽喉,及無名腫毒諸證。

瓜兒血竭(一兩),乳香、沒藥、硃砂、紅花(各一錢半),兒茶(二錢四分),冰片、麝香(各分半)。共研細末,燒酒沖服(七厘)。外患處有血乾撒,無血燒酒調敷,定痛止血神效,妊婦忌服。

八厘散  治跌打損傷,接骨散瘀。

瓜兒血竭、乳香、沒藥、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各三錢),半兩錢(煅),馬前子(油煎去毛),蘇木、紅花(各一錢)、丁香(五分)、麝香(一分)、研末,黃酒調服八厘,一加童便。

制艾絨法  陳皮去筋梗,烈日曬脆,放篩上揉絨去淨渣,合麝香、川烏草、牙皂、細辛、火硝、明雄、研極細,常帶身邊得熱氣為妙。

附諸骨卡喉法  面東持水一碗,右手劍訣,書符於碗內,口中念咒,隨書隨念,七遍畢,用劍訣在碗中點三點,令患者將水一氣吞下,其效如神。

符式

龍、兒、奉、化、神、符、勅、令

咒云:吞骨散,化骨丹、化龍下海入深灘,即吞即化,無論銅鐵比化開,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煉水法,每日晨起,淨心沐手焚香,向東持水如前法,七次畢,自將碗

內之水,一氣吞完。如此四十九日,不可間斷,以後用之如神。

做皮蛋方  鴨蛋(一百個),用杠炭灰(一百兩),石灰(三十兩),青鹽(三十兩),柏枝葉、大香(各二兩),花椒、陳茶葉(各一兩),後四味煎水,調包蛋上,壇盛(三月),光亮極美可售。

又方:鴨蛋百個,鹵水(二湯碗),炭灰(三升),石灰(升半),食鹽(二茶杯),調米湯,用火鉗夾蛋,杵糊蛋上,即放草灰內,俟乾,收入壇中,過五十日可食。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