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卷二

清·沈金鳌
来源:要药分剂

卷二

宣劑下

辛夷

味辛。性溫。無毒。稟春陽之氣以生。升也。陽也。川芎為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

【主治】主五臟身體寒熱風。頭腦痛。久服下氣明目。(本經)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治面腫引齒痛。頭眩。身兀兀如在車船之上。生鬚髮。去白蟲。(別錄)通關脈。治頭痛憎寒體噤。(大明)鼻淵。鼻鼽。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並研末入麝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綱目)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辛香走竄之品。(二經氣分藥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頭腦巔頂)

【前論】汪機曰。肺主鼻。膽移熱於腦。則鼻多濁涕而成淵。風寒客於腦則鼻寒。經云。腦滲為涕。王冰云。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時珍曰。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不利。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引清陽上行於天。所以治諸病。軒岐後達此理者。東垣一人而已。

【禁忌】經疏曰。凡氣虛人忌。偶感風寒鼻塞。亦忌。頭腦痛屬血虛火熾者忌。齒痛屬胃火者忌。

檀香

味辛。性溫。無毒。稟清芬之氣而生。降也。陽中微陰也。

【主治】主心腹痛。霍亂。腎氣痛。水磨塗外腎並腰腎痛處。(大明)散冷氣。引胃氣上升。進飲食。(元素)噎膈吐食。(時珍)

【歸經】入肺腎二經。兼入胃經。為開發之品。(理氣要藥)

【前論】東垣曰。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輔以葛根、砂仁、益智、豆蔻。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間。故為理氣必用之劑。

烏藥

味辛。性溫。無毒。稟地二之氣以生。降也。陽也。

【主治】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迕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藏器)除一切冷。霍亂。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癘。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磨服。(大明)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時珍)

【歸經】入胃腎二經。兼入肺經。為順氣止痛之品。(疏利胸腹邪逆之氣 一切氣病)

【前論】宗奭曰。烏藥性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同沉香磨服。治胸腹冷氣甚穩。慎微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厥逆。往往得中氣之症。不可作中風治。訒庵曰。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者。身溫則為中風。身冷則為中氣。又有痰則為中風。無痰則為中氣。局方治中氣。用烏藥順氣散。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

【禁忌】經疏曰。辛溫散氣。病屬虛氣者忌。世人多同香附治婦人一切氣病。不知氣有虛實。有寒熱。冷氣暴氣固宜。熱氣虛氣必有害。故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數。及咳嗽內熱口渴舌苦不臥。一切陰虛內熱之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酒浸一宿用。亦有煅研者。

乳香

一名薰陸香。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得天三之氣而兼地二之化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風水毒腫。去惡氣伏屍。癮疹癢毒。(別錄)治耳聾。中風口噤不語。婦人血氣。止大腸泄澼。療諸瘡。令內消。(藏器)中邪心腹痛。煎膏止痛長肉。(大明)治不眠。(之才)消癰疽之毒。托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產難折傷。(李珣)亦治癲狂。(訒庵)

【歸經】入心脾二經。兼入肝經。為活血伸筋之品。(香竄歸心苦溫歸肺辛溫能通十二經)

【前論】元素曰。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訒庵曰。其治癲狂者。以能去風散瘀故也。

鰲按、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無不效。

【禁忌】經疏曰。癰疽已潰。不宜服。諸瘡膿多時。未宜遽用。

沒藥

味苦辛。性平。無毒。稟金水之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猝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開寶)破癥瘕宿血。損傷瘀血。消腫痛。(大明)補心膽虛。肝血不足。(好古)墮胎。產後心腹血氣痛。併入丸散。(李珣)

【歸經】入肝經。為散血消腫。定痛生肌之品。(通行十二經 散結氣 消滯血)

【前論】寇氏曰。沒藥大概通滯血。血滯則氣壅瘀。氣壅瘀則經絡滿急而作痛。凡打撲踠跌。皆傷經絡。氣血不行。瘀壅作痛也。時珍曰。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

【禁忌】經疏曰。凡骨節痛。胸腹脅肋痛。非由血瘀而由血虛者。產後惡露去多。腹中虛痛者。癰疽已潰者。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均忌。

龍腦香

即冰片。味辛苦。性微寒。無毒。稟火金之氣而生。升也。陽中陽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本經)治驚癇痰迷。鼻息。喉痹。痘陷。產難。三蟲五痔。(備要)

【歸經】入肺經。兼入心脾二經。為散火通竅之品。(能透骨髓)

【前論】寇氏曰。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大人小兒風涎閉塞。及暴得驚熱。其為濟用。然非可常服。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百藥之香。無出其右。東垣曰。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脈肌肉皮。能引風入骨。訒庵曰。幼時曾問家叔建侯公曰。姜性何如。叔曰。體熱而用涼。蓋味辛者多熱。然風熱必藉辛以散之。風熱散則涼矣。此即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意。向未有發明之者。

【禁忌】經疏曰。凡中風非由外來風邪。而由氣血虛。小兒吐瀉後成慢脾驚。亦屬虛寒。非若急驚實熱。均忌。目昏暗由肝腎虛。不宜入點藥。

茯神木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治腳氣痹痛。諸筋攣縮。(蘇頌)

【歸經】入肝經。為平木之品。

【前論】時珍曰。茯神木一名黃松節。聖濟錄有松節散。茯神木一兩。乳香一錢。每末二錢。木瓜酒下。治風寒濕痹摶於筋骨。足筋攣痛。行步艱難。但是諸筋攣縮疼痛。並主之。

鰲按、肝風內煽發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無不神效。蓋此症雖屬肝。而內煽則必上搏於心。心君為之不寧。故致發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屬肝。以木製木。木平則風定。風定則心寧而厥自止也。

海桐皮

味苦辛。性平。無毒。稟木中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䘌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李珣)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祛風逐濕之品。(專行血分 去風殺蟲能行經絡直達病所)

【前論】蘇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蹷腰膝痛不可忍。

【禁忌】經疏曰。腰痛非由風濕者忌。

【炮製】蘇頌曰。此出廣南。皮白堅韌。可作繩索。入水不爛。

皂莢

味辛鹹。性溫。無毒。稟木氣而兼火金之性以生。升也。陽也。柏實為使。惡麥冬。畏空青、人參、苦參。伏丹砂。即皂角。

【主治】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可為沐藥。(本經)主通關節。消痰涎。破堅症。能墮胎。殺勞蟲。治中風口噤。久痢脫肛。咽喉痹塞。風癘疥癬。(士瀛)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通竅搜風之品。(能通上下關竅)

【前論】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孫用和曰。猝中風症。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治之稍緩。便成大病。急用稀涎散吐之。然不可使大吐傷人。內用礬者。分膈下涎也。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微出稀冷涎。皂莢子能疏導五臟風熱壅。及大腸虛秘。煅存性用。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皂角刺〕搜風殺蟲。為外科要藥。功同皂莢。但更鋒銳。直達患所。潰散癰疽。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症。由陰虛火炎。煎熬成痰。熱極生風。至猝然僕蹶。不可遽用稀涎散耗其津液。致經絡無以榮養。為拘攣偏廢之病。孕婦亦忌。

【炮製】好古曰。凡用皂莢。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用。

西河柳

一名檉柳。稟陽春之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剝驢馬血入肉毒。以木片火炙熨之。並煮汁浸之。(開寶)枝葉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時珍)

【歸經】入心肺胃三經。為開發升散之品。(入血解血分之毒)

【前論】仲淳曰。近世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神藥。經云。少陰所至為瘍疹。正劉守真所謂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旨也。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斑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心肺胃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之功也。

蕪荑

味辛。性平。無毒。稟金氣而生於春陽之令。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腸中嗢嗢喘息。(本經)辛散滿。苦殺蟲。主心腹積冷。症痛鱉瘕。痔瘻瘡癬。小兒驚疳冷利。胃中有蟲。食即作痛。婦人子宮風虛。(備要)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散風除濕。消積殺蟲之品。(兼瀉劑)

【前論】藏器曰。諸蟲皆因濕而生。氣食皆因寒而滯。士瀛曰。嗜酒人血入於酒為酒鱉。多氣人血入於氣為氣鱉。虛勞人敗血雜痰為血鱉。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引胸腹。惟用蕪荑炒。兼暖胃理氣益理之藥。乃可殺之。

【炮製】藏器曰。凡使蕪荑。以氣膻者良。乃山榆仁也。經疏曰。入藥用大者。小者即榆莢。不堪入藥。除疳症殺蟲外。他用甚稀。故無禁忌法。

五加皮

味辛苦。性溫。無毒。在天得少陽之氣。為五車星之精。在地得火金之味而生。降也。陰也。遠志為使。惡元參、蛇皮。

【主治】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躃。小兒三歲不能行。疽瘡陰蝕。(本經)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子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別錄)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甄權)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大明)釀酒治風痹。四肢攣急。(蘇頌)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祛風濕壯筋骨之品。(兼補劑)

【前論】元素曰。腎得其養。則妄水去而骨壯。肝得其養。則邪風去而筋強。汪機曰。風家飲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飲。數有益。訒庵曰。辛順氣而化痰。苦堅骨而益精。溫祛風而勝濕。逐皮膚之瘀血。療筋骨之拘攣。

【禁忌】經疏曰。下部無寒濕邪而有火。及肝腎虛而有火。均忌。

蔓荊子

味苦辛。性微寒。無毒。稟陽氣以生。兼得金化而成。升也。陽也。惡烏頭、石膏。

【主治】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本經)風頭痛。腦鳴。目淚出。(別錄)利關節。治癇疾。赤眼。(大明)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昏暗。散風邪。涼諸經血。止目睛內痛。(元素)搜肝風。(好古)

【歸經】入肝膀胱二經。兼入胃經。為搜風涼血之品。(兼輕劑 能散上部風熱)

【前論】之才曰。齒雖屬腎。為骨之餘。而上齦屬胃。下齦屬大腸。陽明風熱上攻。則動搖腫痛。蔓荊能散陽明風熱。故齒堅。時珍曰。體輕浮。上升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熱之症。仲淳曰。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痹。或為拘攣。

【禁忌】經疏曰。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血虛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酒浸一日。蒸之。曬乾用。

紫荊皮

味苦。性平。無毒。內稟天地清寒之性。外感南方初陽之氣而生。

【主治】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開寶)活血行氣。消腫解毒。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勝熱泄結破瘀之品。(外科要藥 肝心包血分藥)

【前論】張實之曰。寒勝熱。苦走骨。紫入營。故能活血消腫。利小便而解毒也。鰲按、紫荊皮為跌撲損傷家必用之藥。亦以其能破宿血。行滯氣也。

密蒙花

味甘。性平。微寒。無毒。稟土氣兼感冬春之氣而生。

【主治】主清盲膚翳赤腫。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篥豆。及疳氣攻眼。(開寶)療羞明怕日。(守真)

【歸經】入肝經。為平潤之品。(併入本經氣分血分 潤肝燥)

【前論】仲淳曰。其蕊萌於冬而開於春。故為厥陰肝家正藥。但形與芫花相似。芫花狹小。而密蒙花差大為異。當詳辨之。

鰲按、本草詳載密蒙花主治諸症。要皆肝虛有熱所致。蓋目者。肝之竅也。目得血而能視。肝血虛。則為青盲膚翳。肝熱甚。則為眵淚赤腫赤脈。及小兒痘瘡餘毒疳氣攻眼等病。密蒙花甘能補血。則血分充。寒能涼血。則血熱除。諸症寧有不愈者乎。此為眼科要藥。

川椒

味辛。性溫。無毒。得南方之陽。受西方之陰。稟火金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杏仁為使。得鹽味佳。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可收水銀。中其毒者涼水麻仁漿解之。閉口者殺人。多食乏氣喘促。久食失明。傷血脈。五月食。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主治】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熱痹痛。下氣。(本經)散寒除濕解鬱結。通三焦。溫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時珍)

【歸經】入脾肺二經。兼入心包絡經。為散寒逐濕補火之品。(兼燥劑)

【前論】吳猛曰。其氣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熱下達。不致上熏。許叔微曰。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更弗再逆。戴原禮曰。凡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加川椒十粒。自不吐。蛔見椒則伏也。丹溪曰。椒屬火。有下達之能。久服則火自水中生。故服椒久。必被其毒。時珍曰。此乃手足太陰右腎命門氣分之藥。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利。入命門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症。

【禁忌】經疏曰。肺胃素熱。大腸積熱。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衝者。均忌。

【炮製】寇氏曰。凡使。微炒使出汗。乘熱入竹筒中。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未盡。再搗用。花椒亦然。

椒目

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水。腹脹滿。利小便。(蘇恭)治十二種水氣。及腎虛耳猝鳴聾。膀胱急。(甄權)止氣喘。(丹溪)

【歸經】入脾膀胱二經。為利水之品。(行積水逐留飲)

【前論】原禮曰。椒氣下達。故椒目能治腎虛耳鳴。用巴豆、菖蒲同研。以松脂、黃蠟熔為挺。納耳中抽之。一日一易。神驗。寇氏曰。椒目治盜汗有功。微炒研細。用半錢以上豬上唇煎湯一合。睡時調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故也。時珍曰。椒目下達。能行滲道。不行穀道。

以上宣劑木部

穀芽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寒中。下氣。除熱。(本經)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健脾開胃和中消食之品。

【前論】仲淳曰。穀芽具生化之性。故能調理脾胃。脾胃和則中自溫。氣自下。熱自除也。

味苦甘辛。性熱。有毒。畏葛花、赤小豆、綠豆粉、鹽、枳椇。

【主治】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本經)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消憂發怒。宣言暢意。(藏器)

【歸經】入十二經。為開發宣通之品。

【前論】好古曰。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能居中而緩。用為導引。能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陳士良曰。熱飲傷肺。涼飲傷胃。溫行和中。多飲助火傷神。少飲和血行氣。

【禁忌】丹溪曰。本草止言酒性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可見矣。

秫米

味甘。性微寒。無毒。即粟之糯者。

【主治】治寒熱。利大腸。療漆瘡。(別錄)治筋骨攣急。殺瘡疥熱毒。(孟詵)

【歸經】入肺經。為宣暢之品。

【前論】時珍曰。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瘕。妊娠下黃汁。皆治之。

【禁忌】孟詵曰。能擁五臟氣。動風。迷悶人。不可多食。養生曰。黏滯易成黃積病。小兒不宜多食。

大麥

味鹹。性溫。無毒。

【主治】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本經)補虛劣。壯血脈。化穀食。止泄瀉。不動風氣。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無燥熱。勝於小麥。(士良)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滿。(蘇恭)〔麥苗〕治諸黃。利小便。杵汁日日服。(類要)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補虛化谷之品。(兼補劑)

【前論】寇氏曰。暴食稍似腳弱。下氣故也。熟則大益人。帶生則冷能損人。

麥芽

味甘鹹。性溫。無毒。豆蔻、砂仁、烏梅、木瓜、白芍、五味為之使。

【主治】主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蘇頌)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日華)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健土化積之品。(兼瀉劑 能助胃氣上行而資健運)

【前論】丹溪曰。能行上焦滯血。除腹內寒鳴。多服久服。能令人消腎。士材曰。麥芽能消導。全在多炒。使其性枯。不然。麥性本泥滯也。

鰲按、麥芽功用與穀芽相似。而消食之力更緊。補益則不如谷也。但能墮胎。妊婦勿用。

【禁忌】經疏曰。能消米麵諸果食積。無積滯脾胃者。忌用。

陳神麯

味甘。性溫。無毒。出泉州陳久者良。

【主治】主療臟腑中風氣。調中下氣。開胃。消宿食。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癥結。補虛。去冷氣。治腸胃中塞不下食。(本經)化水穀宿食。症氣。健脾暖胃。(大明)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消導之品。

【前論】時珍曰。閃挫腰痛者。煅過淬酒服之效。產後欲回乳。炒研酒服二錢。日二。立止。

【禁忌】經疏曰。脾陰虛。胃火盛者。均忌。能落胎。孕婦少食。

紅曲

味甘。性溫。無毒。紅入米心。陳久者良。

【主治】主入營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傷。治赤白痢。下水穀。(丹溪)殺山嵐瘴氣。治跌撲損傷。(吳瑞)

【歸經】入脾胃大腸三經。為破血消食之品。(兼燥劑)

【前論】時珍曰。凡婦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擂酒飲之良。吳瑞曰。以紅曲釀酒。則辛熱有毒。能發腸風痔瘻腳氣哮喘痰逆咳嗽諸疾。

味苦。性寒。無毒。能升能降。陰中陰也。

【主治】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兩腳疼冷。(別錄)瘧疾。骨蒸。犬咬。中毒藥蠱氣。(大明)去心中懊憹不眠。宜生用之。(湯液)治時疾熱病發汗。炒為末。能止盜汗。除煩。(孟詵)傷寒溫毒發斑嘔逆。(時珍)

【歸經】入肺經。入胃經。為解表除煩之品。(解肌發汗下氣調中)

【前論】博物志曰。豉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士材曰。豉之入肺。所謂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義也。傷寒瘴氣。肺先受之。喘吸煩悶。亦肺氣有餘耳。何弗治耶。

【禁忌】經疏曰。傷寒傳入陰經。與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熱結胸中。煩悶不安。此欲成結胸。法當下。不宜再汗。均忌。

以上宣劑谷部

蔥白

味辛。性平。葉溫。根鬚平。並無毒。稟天之陽氣。得地之金味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精。殺百藥毒。〔蔥實〕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蔥根〕主傷寒頭痛。〔蔥汁〕平溫。主溺血。解藜蘆毒。(本經)蔥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中不用青。宏景)霍亂轉筋。及奔豚氣。腳氣心腹痛。(大明)利耳鳴。通二便。時疾熱狂。陰毒腹痛。通乳。安胎通氣。治諸血。(備要)

【歸經】入肺肝胃三經。為解散之品。(兼輕劑 達表和里通陽治血)

【前論】時珍曰。生用辛散。熟用甘溫。外實中空。肺之藥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氣。外應皮毛。其合陽明。故所治之症。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通氣發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理諸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治矣。故金瘡等用之。皆有殊效。

【禁忌】仲景曰。蔥同蜜食殺人。同棗食令人病。時珍曰。服地黃常山人。忌食。經疏曰。表虛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進。

白芥子

味辛。性溫。無毒。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主治】主胸膈冷。上氣。面目黃赤。(別錄)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宏景)治喘咳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時珍)

【歸經】入肺經。為利氣豁痰。發汗散寒。除腫止痛之品。(通行經絡 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

【前論】丹溪曰。痰在皮裡膜外及脅下。非此不能達。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

【禁忌】經疏曰。肺經有熱。及陰虛火炎生痰者。均忌。

萊菔

生者味辛甘。熟者味甘。性皆溫平。皆無毒。稟土金之氣以生。能升能降。陽也。

【主治】主大下氣。消穀。去痰癖。搗汁止消渴。(本經)制面毒。(蕭炳)治肺痿吐血。同羊肉銀魚煮食。治勞瘦咳嗽。(日華)生搗服。治噤口痢疾。(汪穎)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煎湯洗腳氣。飲汁治下痢。及失音。並煙燻欲死。生搗塗湯火瘡。(時珍)

【歸經】入脾胃肺大腸四經。為消食化痰之品。(生食升氣熟食降氣辛宜肺甘宜脾)

【前論】孟詵曰。多食萊菔動氣。惟生薑能制其毒。訒庵曰。夏日食萊菔菜。秋不患痢。冬月以其葉攤屋上。任霜雪打。至春收之。煎湯治痢。

萊菔子

味辛甘。性平。無毒。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寬胸膈。發瘡疹。熟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並止內痛。(丹溪)主下氣。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時珍)

【歸經】入肺脾二經。為行氣消痰之品。

【前論】丹溪曰。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

【禁忌】經疏曰。萊菔下氣耗血。服地黃、首烏者。不可食。其子。虛弱人大忌。

生薑

味辛。性微溫。無毒。稟天地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也。秦椒為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殺半夏、莨菪毒。

【主治】主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別錄)主水氣滿。治咳嗽時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和杏仁。下急痛氣實心胸。擁膈冷熱氣。神效。搗汁和蜜服。治中熱嘔逆不能下食。(甄權)〔乾生薑〕乃留皮自乾者。味性同生姜。為肺經氣分藥。能治肺。(好古)冷痢血閉。病人虛冷宜加。(甄權)〔白姜〕即去皮未經釀者。性熱。色白。治肺胃寒邪。(李梴)〔姜皮〕味辛性涼。主和脾胃行水。故治浮腫及脹滿。(時珍)

【歸經】入肺心脾胃四經。為發散之品。(嘔吐反胃聖藥 散寒發表止嘔開痰)

【前論】藏器曰。生薑本溫。要熱則去皮。要涼則留皮。成無己曰。薑棗辛甘。能行脾胃津液。和營衛。不獨專於發散也。

乾薑

味辛。性大熱。無毒。稟天地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本經)寒冷腹痛。中惡。皮膚間結氣。(別錄)治腰腎中疼冷氣。破血祛風。通四肢關節。開臟腑。宣諸絡脈。(甄權)主心下寒痞。(好古)〔炮姜〕除胃冷。(蕭炳)

【歸經】入心肺脾胃腎大腸六經。為除寒散結。回陽通脈之品。(兼燥劑)

【前論】東垣曰。乾薑乃心脾二經氣分藥。宜甘草緩之。好古曰。服乾薑以治中者。必上僭。宜大棗輔之。訒庵曰。乾薑去臟腑沉寒痼冷。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引以黑附。能入腎而祛寒濕。能回脈絕無陽。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燥脾濕而補脾。通心助陽而補心氣。炮姜主除胃冷而守中。溫經止血。虞摶曰。乾薑生則逐寒邪。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裡寒。寶鑑曰。炮姜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炮黑止吐衄。血見黑則止也。

【禁忌】經疏曰。生薑、乾薑、炮姜。禁忌略同。大約久服傷陰損目。誤服亦然。凡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脹痛。均忌。

胡荽

味辛。性微溫。無毒。稟金氣多火氣少而生。升也。陽也。伏鐘乳石。

【主治】主消穀。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發痘疹。通心竅。(嘉祐)

【歸經】入肺脾二經。兼入心經。為透發之品。(闢一切不正之氣)

【禁忌】經疏曰。辛香發散。氣虛人不宜食。痘疹出不快。非風寒外侵。穢惡觸犯。不宜食。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丹皮。均忌。

以上宣劑菜部

橘核

味苦。氣溫。無毒。

【主治】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研每溫酒服一錢。(大明)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炒研五錢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大效。(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治下部之品。(能治腎膀胱因寒所生之病)

【前論】士瀛曰。橘核入肝。與青皮同。故治腰痛及潰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時珍曰。橘核出日華子。苦溫下氣。所以能達腎與膀胱。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枇杷葉

味苦。性平。無毒。得金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嘔噦不止。婦人產後口乾。(大明)煮汁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孟詵)療腳氣。(時珍)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下氣之品。(兼瀉劑 和胃降肺氣清熱解暑毒)

【前論】蘇海峰曰。枇杷葉治肺胃病。取其下氣之功也。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炮製】雷公曰。凡採得。濕葉重一兩。乾者三葉重一兩。乃為氣足堪用。粗布拭去毛。甘草湯浸一遍。用綿再拭乾。每一兩以酥二錢半塗上炙用。蘇恭曰。去毛不淨。射入肺。令咳不已。時珍曰。治胃薑汁塗炙。治肺病蜜水塗炙。乃良。

荔枝核

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心痛。小腸氣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調服。(寇氏)治㿗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時珍)〔荔枝殼〕主痘瘡出不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時珍)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散寒祛濕之品。

【前論】李梴曰。荔枝核同牛膝、補骨脂、延胡索、合歡子、茴香、木瓜、杜仲、橘核、萆薢。能治疝氣。虛熱者。加黃柏。虛寒者。加肉桂。

橄欖

味緩甘。性溫。無毒。得土中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清咽喉而主渴。厚腸胃而止瀉。下氣醒酒。消食除煩。解河豚毒。一切魚鱉毒。及魚骨鯁。(李杲)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清解之品。

【前論】丹溪曰。橄欖性熱。能致上壅。不可多食。

鰲按、橄欖之熱。在乎兩頭。切去之。但用中段。便不熱。以少鹽醃之。便不上壅。

甜瓜蒂

味苦。性寒。有小毒。感時令之火熱。稟地中之伏陰而生。升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經)去鼻中息肉。(別錄)治腦寒熱癰。眼昏。吐痰。(大明)主風眩頭痛。懊憹不眠。癲癇喉痹。頭目濕氣。水腫黃疸。濕熱所生諸病。(備要)

【歸經】入肺脾胃三經。為湧吐之品。(陽明吐藥 能吐風熱痰涎上膈宿食)

【前論】東垣曰。難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此飲食內傷。填塞胸中。食傷太陰。生髮之氣伏於下。宜瓜蒂散吐之。經所謂木鬱則達之也。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若尺脈絕者不宜用此。恐損真元。令人胃氣不復也。成無己曰。高者越之。在上者湧之。故越以瓜蒂、香豉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酸苦湧泄為陰也。

鰲按、王禎云。瓜類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為果瓜、甜瓜、西瓜。供菜者為菜瓜、胡瓜、越瓜。但果瓜中之甜瓜。應即俗所云香瓜。其蒂不甚苦。亦不堪入藥。今所用瓜蒂。乃是俗所云團瓜之蒂。團瓜止可作菜。而不可作果。今雖遵綱目而以甜瓜列於果部。其實不可不辨。團瓜。俗又名田瓜。恐是甜田之誤。

【禁忌】經疏曰。瓜蒂極苦而性上壅。能損胃傷血。耗氣散神。凡胸中無寒。胃家無食。皮中無水。頭面無濕。及胃虛氣弱。諸亡血。諸產後。似中風倒僕。心虛有熱。癲癇女勞谷疸。元氣尫羸。脾虛浮腫。切勿誤用以致傷生。戒之慎之。

以上宣劑果部

銅青

一名銅綠。味酸。性平。微毒。銅稟土中以生。青則其英華秀出於外所結成者。

【主治】主婦人血氣心痛。合金瘡止血。明目治膚赤。息肉。(藏器)主風爛眼淚出。(之才)治惡瘡疳瘡。吐風痰。殺蟲。(時珍)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專去風痰之品。

【前論】抱朴子曰。治皆肝膽之病。亦金勝木之義也。

【禁忌】經疏曰。凡目痛膚翳不由風熱外侵。而由肝虛血少者。忌用。

以上宣劑金部

蓬砂

即硼砂。味鹹甘。性涼。無毒。採取煎淋結成。亦如硝石、硇砂之類。

【主治】主消痰止嗽。破癥結。喉痹。(大明)上焦胸膈痰熱。生津液。去口氣。消障翳。除噎隔反胃。積塊結核瘀肉。陰潰。骨鯁惡瘡。及口齒諸病。皆治之。(時珍)

【歸經】入肺經。為生津去痰泄熱之品。(喉科要藥 亦能柔五金而去垢膩)

【前論】蘇頌曰。今醫家用硼砂治咽喉。最為要切。寇氏曰。初覺喉中腫痛。含化咽津。則不成痹。膈上痰熱。亦宜含咽。洪邁曰。咸能軟堅。凡骨鯁百計不效者。含咽一塊。便脫然而化。時珍曰。色白質輕。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熱。其治噎隔積聚。骨鯁結核。惡肉陰潰者。取其柔物也。其治痰熱眼目障翳者。取其去垢也。

鰲按、芽兒雪口。以硼砂一味研細吹之。即效。

【禁忌】經疏曰。硼砂克削為用。消散為能。宜攻有餘。難施不足。此暫用之藥。非久服之劑。

【炮製】時珍曰。出西番者白如明礬。出南番者黃如桃膠。皆是煉結而成。

以上宣劑石部

秋露水

味甘。性平。無毒。乃陰氣之液也。

【主治】主稟肅殺之氣。宜煎潤肺殺祟之藥。及調疥癬蟲癩之散。(虞摶)百草頭上露。止消渴。(藏器)柏葉菖蒲上露。主明目。宜旦洗之。(時珍)

【歸經】入肺經。為潤澤之品。(兼補劑)

【前論】徐之才曰。霜殺物。露滋物。性隨時異也。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則處暑矣。瘧必由於暑。故治瘧藥必露一宿服。以解暑邪。

【炮製】時珍曰。凡取露水。於朝日未晞時。拂取用之。

陰陽水

一名生熟湯。味甘鹹。無毒。以新汲水百沸湯和勻。

【主治】主調中消食。凡痰瘧及宿食毒惡之物腫脹。欲作霍亂者。即以鹽投中。進一二升。令吐盡痰食。便愈。(藏器)凡霍亂及嘔吐不能納食及藥危者。先飲數口即定。(時珍)

【歸經】入三焦經。為調和陰陽之品。

【前論】馬志曰。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達。一失其道。二氣混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嘔吐之病。飲此湯即定者。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訒庵曰。霍亂有寒熱二種。藥中能治此者甚少。然未嘗分別言之。猝然患此。脈候未審。慎勿輕投偏寒偏熱之劑。曾見有霍亂服薑湯而立斃者。惟飲陰陽水為最穩。

【炮製】回春曰。河水與井水合用。亦名陰陽水。

以上宣劑水部

白鴿

味鹹。性平。無毒。稟水金之氣以生。

【主治】主闢百藥毒。及人馬久患疥。(嘉祐)調精益氣。治惡瘡疥。並風瘙白癜癧瘍風。(孟詵)〔野鴿屎〕名左盤龍。味辛。氣溫。無毒。亦治人馬疥。(嘉祐)主消腫。及腹中痞塊。(汪穎)消瘰癧諸瘡。治破傷風。及陰毒垂死者。殺蟲。(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肺經。為調精益氣之品。

【前論】仲淳曰。凡毒藥之性多熱。鴿得金水之氣。故能解諸藥毒。

【禁忌】經疏曰。本經雖云調精益氣。其用止長於祛風解毒。然而未必益人。故孟詵云。食多減藥力。今世勞怯人多食之。殊未當也。

五靈脂

味甘。性溫。無毒。出北地。寒號蟲糞。降也。陰中陰也。惡人參。損人。

【主治】主療心腹冷氣。小兒五疳。闢疫。治腸風。通利氣脈。女子月閉。(本經)通和血脈。散血和血。生用血閉能通。炒用經多能止。治血痹血積血眼血痢腸風崩中一切血病。凡血暈血崩不止。半生半炒水服一錢。止胎前產後血氣諸痛。男女一切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身體血痹刺痛。血凝齒痛。又能除風化痰。殺蟲消積。治小兒驚風。五癇癲疾。肝瘧發寒熱。及痰涎挾血成窠。血貫瞳子。重舌。解藥毒。蛇蠍蜈蚣傷。(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行血止痛之品。(肝經血分藥 入肝最速引經有功止能行血不能生血)

【前論】訒庵曰。五靈脂治血崩。非正治之藥。乃祛風之劑。衝任經虛。被風襲傷營血。以致崩中暴下。與荊芥防風治崩義同。方悟古人識見深遠如此。此李仲南之說也。時珍因論之曰。此亦一說。但未及肝虛血滯。亦自生風之意。但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任脈通。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無崩漏之患。且易有子。

鰲按、五靈脂專於散瘀行血。大有奇效。一婦人自縊半夜。其家救之。雖蘇。次日遍身青紫黑色。血已瘀結之故也。氣息奄奄。不能言語。飲食不下。眾醫袖手。莫可如何。余用生五靈脂研細酒飛淨五錢。用當歸、紅花、香附各錢半。各以酒炒。煎湯半盞。調服靈脂末。令其仰臥。時飲以米湯一二口。半日許。大下瘀血幾及一桶。然後急進調補氣血藥。數日而愈。

【禁忌】經疏曰。血虛腹痛。血虛經閉。產婦去血過多發暈。心虛有火作痛。血虛無瘀滯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此物多夾砂石。絕難修治。凡使。研細。酒飛去砂石。曬乾收用。時珍曰。此藥氣甚燥惡。粒大如豆。採之有如糊者。有黏塊如糖者。人以砂石雜而貨之。故以糖心潤澤者為真。

鰲按、劉禹錫云。寒號蟲四足。有肉翅。能飛。但不甚遠。則知此雖名蟲。既能飛。則屬鳥類矣。從前本草書多列虫部。恐非是。今故次於禽鳥之例。

以上宣劑禽部

虎骨

味辛。性微熱。無毒。西方之獸屬金。風從虎者。風為木。虎屬金。木受金制也。其性升。陽也。

【主治】主除邪惡氣。殺鬼疰毒。主驚。治惡瘡鼠瘻。頭骨尤良。(別錄)〔脛骨〕治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注疼痛。治屍疰腹痛。傷寒溫氣溫瘧。殺犬咬毒。(甄權)追風定痛。健骨。主久痢脫肛。獸骨鯁咽。(時珍)〔虎睛〕主癲疾。(別錄)瘧病。小兒熱疾驚悸。(孟詵)明目去翳。(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經。為搜風健骨之品。

【前論】李梴曰。用脛骨者。虎之一身筋力。皆出於前之脛骨中。性氣藏焉。故用以入藥。時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驚癇、溫瘧、瘡疽、頭風。當用頭骨。治手足諸風。當用脛骨。治腰背諸風。當用脊骨。

鰲按、時珍之說極是。治病必從其類。不得概執脛骨為良。

【禁忌】經疏曰。凡血不足以養筋。以筋骨疼痛者。宜少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虎骨。捶碎。去髓。塗酥或酒或醋炙黃。凡使虎睛。取真者。以生羊血浸一宿。漉出。微火焙乾。搗粉用。

麝臍香

味辛。性溫。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忌大蒜。

【主治】主辟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痙。去三蟲。(本經)療諸凶邪氣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難產。墮胎。去面䵴。(音孕)目中膚翳。久服除邪。不夢寤魘寐。通神仙。(別錄)主開經絡。通諸竅。透肌骨。暖水臟。治卒中諸風諸氣諸血諸痛。痰厥驚癇。癥瘕瘴瘧。鼻窒耳聾。目翳陰冷。辟邪解毒。殺蟲壞果敗酒。(綱目)

【歸經】入脾經。通行十二經。為開關利竅之品。(走竄飛揚內透骨髓外徹皮毛)

【前論】東垣曰。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冰片入腎治骨。又麝香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肌肉用之。反引風入骨。如油入面。最不得出。嚴用和曰。中風不省者。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開其關竅。庶後免語謇癱瘓之症。而他藥亦有效。時珍曰。嚴氏謂風病必先用麝。丹溪謂風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論。蓋麝香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若諸風諸氣諸血諸痛驚癇症瘕諸病。經絡閉塞。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導。以開之通之耶。但不可過耳。

【禁忌】經疏曰。凡病之屬於虛者。法當補益。概勿施用。

以上宣劑獸部

穿山甲

味鹹。性微寒。有毒。

【主治】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瘻。(別錄)風冷濕痹。通經。下乳。消腫。消潰。止痛排膿。和傷發痘。風瘧。瘡科須為要藥。(備要)

【歸經】入肝經。兼入胃大腸二經。為走竄之品。(兼通劑 功專行散通經絡達病所)

【前論】李仲南曰。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

【禁忌】經疏曰。癰疽已消。禁服。痘瘡元氣不足。不能起發。亦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或炮。或燒。或酥炙。或醋炙。或童便炙。或油煎。或土炒。或蛤粉炒。各隨本方。總未有生用者。尾甲為力勝。

蛇蛻

味鹹甘。性平。有小毒。畏磁石及酒。

【主治】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瘛瘲癲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弄舌搖頭。大人五邪。言語僻越。惡瘡嘔咳。明目。火熬之良。(別錄)治鬼魅風瘧。喉風喉痹。疥癬皮膚瘡瘍。產難。目翳。(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走竄之品。(兼輕劑 能引諸藥入肝散邪)

【前論】寇氏曰。蛇蛻從口退出。眼睛亦退。今眼藥及去翳膜用之。取此義也。

【禁忌】經疏曰。小兒驚癇癲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虛者。不效。

白花蛇

味甘鹹。性溫。有毒。生土穴陰霾之處。稟幽暗毒癘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陰也。得酒良。

【主治】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開寶)〔烏蛇〕即烏梢蛇。氣味所主經與白花蛇同。第性善無毒耳。修事亦同。可不另載。(仲淳)

【歸經】入肺肝二經。為祛風除濕之品。(內走臟腑外徹皮膚透骨搜風截驚定搐)

【前論】雷斆曰。蛇性竄。能引藥至於有風疾處。故能治風。仲淳曰。癘風疥癬頑皮等症。誠為要藥。若中風口面喎斜。半身不遂。定緣陰虛血少內熱而發。與得之風濕者殊科。非所宜也。當辨。

【炮製】雷公曰。凡用。春秋酒浸三宿。夏一宿。冬五宿。取出。炭火焙乾。如此三次。以砂瓶盛。埋地中一宿。出火氣。去皮骨。單取肉用。經疏曰。頭尾併骨。俱有大毒。不可下咽。須盡去之。

烏賊魚骨

一名海螵蛸。味鹹。性微溫。無毒。稟水中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惡白芨、白蘞、附子。又名墨魚。

【主治】主赤白漏下。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本經)驚氣入腹。腹痛環臍。丈夫陰中腫痛。令人有子。又主瘡多膿汁不燥。(別錄)療血崩。殺蟲。炙研飲服。治婦人血瘕。大人小兒下痢。點眼治熱淚浮翳。(孟詵)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吐血下血。治瘧。消癭。研末敷小兒疳瘡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瘡。跌傷出血。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綱目)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通經絡祛寒濕之品。(肝經血分藥)

【前論】丹溪曰。經閉有有餘不足二症。有餘者血滯。不足者肝傷。烏賊骨所治。是肝傷血閉不足之病。

時珍曰。此厥陰血分藥也。味鹹走血。故血枯。血瘕。經閉崩帶。下痢疳疾。厥陰本病也。寒熱瘧疾。聾癭。少腹痛陰痛。厥陰經病也。目翳流淚。厥陰竅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

【禁忌】經疏曰。其氣味鹹溫。血病多熱者。勿用。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魚滷浸。炙黃用。

以上宣劑鱗部

淡菜

味甘。性溫。無毒。海物皆咸。惟此味淡。故以為名。

【主治】主血損傷憊。精血衰少。及吐血。久痢。腸鳴。腰痛。疝瘕。女人帶下。產後瘦瘠。(藏器)產後血結。腹內冷痛。治癥瘕。潤毛髮。治崩中帶下。燒食一頓令飽。(孟詵)補五臟。益陽事。理腰腳氣。能消宿食。除腹中冷氣痃癖。(日華)消癭氣。(綱目)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陰之品。(兼補劑)

【前論】日華子曰。此雖形狀不典。而甚益人。阮氏曰。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癭與海藻同功。

以上宣劑介部

露蜂房

味甘鹹。性平。有毒。蜂得火氣之甚而生。故房亦有毒。取懸樹受風露者良。

【主治】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又療蜂毒毒腫。(開寶)主附骨癰疽。根在臟腑。塗瘰癧成瘻。止風蟲牙痛。敷小兒重舌。起陽痿。(訒庵)

【歸經】入胃經。為祛風殺蟲之品。

【前論】韓保升曰。露蜂房。陽明藥也。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亦取其以毒攻毒。兼殺蟲之義耳。訒庵曰。附骨疽不破。附骨成膿。故名。不知者誤作賊風治。

鰲按、賊風與附骨疽。本自不同。附骨疽痛處必發熱。四肢乍寒乍熱。小便赤。大便秘。卻無汗。治之之法。只須瀉熱發散。其毒自消。若賊風。則其病處不熱。亦不發寒熱。但覺身冷。欲得熱熨則稍寬。並時有汗。此宜風藥以治之。蘇恭治附骨疽。以蜂房蛇皮亂髮燒灰酒服方寸匕。良方也。

【禁忌】經疏曰。凡病屬氣血虛無外邪者。與癰疽潰後元氣乏絕者。均忌。

白殭蠶

即蠶之自死者。味鹹辛。性平。無毒。蠶屬陽。而僵者又兼金木之化。升也。陽也。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主治】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瘡病。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本經)主祛風消痰。中風失音。頭風齒痛。喉痹咽腫。丹毒瘙癢。瘰癧結核。痎瘧。血病。小兒驚疳。膚如鱗甲。口噤。發汗。一切金瘡疔腫風痔。(備要)

【歸經】入肺肝三焦三經。為祛風化痰之品。(兼輕劑)

【前論】張元素曰。輕浮而升。故能去皮膚諸風如蟲行。丹溪曰。殭蠶屬火。兼土與金木。僵而不腐。治喉痹者。取其清化之氣。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也。王貺曰。凡咽喉腫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無不效也。大能救人。時珍曰。殭蠶。蠶之病風者也。治風化痰。散經行絡。所謂因氣相感。而以意用之者也。為厥陰肝經之藥。故又治血病瘧症疳病。備要曰。小兒驚疳。膚如鱗甲。由氣血不足。亦名胎垢。用殭蠶煎湯浴之。

【禁忌】經疏曰。凡本經所治諸病。非由風寒外邪客入者。均忌。

味甘。性平。有毒。稟火金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療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澀。手足抽掣。形緊小者良。(開寶)小兒驚癇風搐。大人痎瘧。耳聾。疝氣。諸風瘡。女人帶下陰脫。(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驅風逐邪之品。(能引諸風藥直達病所)

【前論】汪機曰。破傷風宜以全蠍、防風為主。龔信曰。諸風眩掉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皆屬厥陰風木。故東垣以為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用。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及小兒慢脾病。屬於虛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全用。去足焙。或用尾。尾力尤緊。名蠍梢。

蜈蚣

味辛。性溫。有毒。稟火金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畏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治症癖。(日華)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一切瘡瘍。(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去風散結之品。

【前論】吳瑞曰。行而疾者。惟風與蛇。此能制蛇。故亦能截風。故所主多屬厥陰肝病。仲南曰。蜈蚣有毒。必風氣暴烈。藥病相當乃可。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士瀛曰。瘭瘡又名蛇瘴。煙瘴之地多蛇。人觸其毒。數月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為上藥。白芷次之。

【炮製】備要曰。凡使。取赤足黑頭者。火炙。去頭足尾甲。將荷葉裹煨。或酒炙用。一名天龍。

以上宣劑虫部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