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悬枢卷三

清·黄元御
来源:四圣悬枢

卷三

小兒痘病,既大人寒疫。寒傷營血,營閉而衛郁,衛氣外發則生,內陷則死。非解仲景《傷寒》,不知寒疫,非解寒疫,不知痘病。但以先聖無言,古經闕載,後世庸工,未燭厥理,涉水迷津,鑿山罔道,靈關弗啟,玄鑰難開,篇章累架,悉憑虛公子之言,著作連箱,皆烏有先生之論,致令孩提不祿,襁負夭亡,方出人關,已登鬼錄,縱使昔之壽民,且為今之殤子。痛此億萬嬰童,橫罹冤酷,怛然悲惋,心折骨驚,作痘病解。

痘病解第三

痘病根原

痘病者,寒疫之傷營血也。此因木火發泄,營陰不斂,是以寒侵於血分。寒傷大人,則為寒疫,小兒則為痘證,其病一也,而證則異焉。

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肺氣清涼而降斂,肝血溫曖而升發,自然之性也。血性宣揚而寒性閉澀,寒傷營血,閉其皮氣,營愈閉而愈欲發,發而不透,外束衛氣,故衛鬱而為熱。六日經盡,衛氣鬱隆,發於汗孔,形同豆粒,是以名痘。小兒寒水蟄藏,相火未泄,皮毛之密,異於大人,故感冒寒疫,衛鬱而痘發。痘粒圓滿,衛郁散布,則熱退而病除矣。

小兒未嘗不感傷寒,而未始病痘,至寒疫之邪,纏綿固澀,最難解散,小兒肌膚斂密,感之則痘生焉。

嶺南塞北,不見此病。地暖則孔竅不閉,地寒則皮毛不開,故感而不傷也。

痘病消長

小几寒疫傳經,亦同大人,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俱盡,衛氣外發,而生痘粒,一經之郁散,則一經之病解。七日太陽病衰,八日陽明病衰,九日少陽病衰,十日太陰病衰,十一日少陰病衰,十二日厥陰病衰,衛氣盡達,而痘愈矣。

陽盛者,經陽司氣而熱鬱於外,陰盛者,臟陰當權而寒鬱於內,陽盛則紅白而起發,陰盛則紫黑而塌陷,以陽長而陰藏,其性然也,起發則生,塌陷則死,故陰不可長而陽不可消。陽莫盛於陽明,陰莫盛於少陰,陽盜則陽明之經病也,陰盛則少陰之臟病也。臟陰太盛,寒及於經,而絡中之陽亦消,經陽太盛,熱連於腑,而臟中之陰亦耗。臟寒則宜溫補,而腑熱不可寒瀉,補則衛發而痘長,瀉恐衛陷而痘消。明於消長之理,崇陽明而黜少陰,痘家不易之法也。仲景《傷寒》「少陰」之篇: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趺陽,胃脈)。實痘病之玉策金繩也。

熱吉寒凶

痘發於陽盛而外熱,陷於陰盛而內寒,是以感病之時,熱甚者吉,熱微者凶。

發熱三日,三陽之盛也。發熱二日,則太陽之陽虛,故一日不熱。發熱一日,則陽明之陽虛,故二日不熱。陽虛則衛郁不發,即暫時略發,而究不茂長,終必塌陷。一入三陰之臟,熱退寒生,死不可醫矣。

陽貴陰賤,凡病皆然,至於痘家,尤為甚焉。陰貴之證,除溫病、溫疫、傷寒陽明實證外,他未嘗有也。是以三陽之經熱,痘家之生途,而一見少陰之寒來,即寓死機,恐其寒來而熱不繼發也。三陰之臟寒,痘家之死路,而一見厥陰之熱發,即為佳兆,喜其熱發而寒不再來也。其陽復而熱過者,疳蝕癰潰,不無後患,然既已出死路而登生途,縱治法乖違,未免損傷,究為肢體殘缺之人,猶勝作官骸周全之鬼也。

抑陰扶陽

痘家自始至終,全賴陽旺。陽減一分,則其異時發達收結,必有一分欠缺。其甚則紅紫凹塌,而衛氣不升。其次則灰色平陷,而衛氣不長。其次則泡殼空虛,而衛氣不充。其次則皮膚脆嫩,而衛氣不斂。衛有不到之處,即人有危亡之憂。縱毫無欠缺,痂退病除,而瘢色老嫩,猶關性命。

黑者上吉,紅者無慮,白者終凶。黑者,陽旺而熱盛也,紅者,陽平而熱調也,白者,陽虛而熱敗也。

凡見諸證,當竭力扶陽,以挽末路。惟煩熱頻作,痘色枯焦,此少陽相火之旺,厥陰風木之郁。緣木司營血,而主色澤,血虛不能華色,而風木消爍,愈失光潤,故見枯焦。宜以柴胡、黃芩、地黃、芍藥,瀉相火而滋風木。

肌膚自華,原非下證,痘家誤服硝黃而反起發豐潤者,正是此種。此是誤用而誤效,雖能奏效,究竟是誤。庸工見其偶效,以為痘有下證,死有餘辜者也。

太陽經證

頭痛腰痛發熱惡寒嗽喘嚏噴

太陽在六經之外,皮毛之分,次則陽明,次則少陽,次則太陰,次則少陰,次則厥陰,近於骨矣。衛司於肺,營司於肝,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總統於太陽。

寒自外感,而傷營血,故太陽先病。寒性閉澀,竅開寒入,閉其皮毛,血不得泄,是以傷營,陰內陽外,氣之常也。寒傷營血,皮毛閉塞,營陰欲泄,膚無透竅,外乘陽位,束其衛氣,衛氣內郁,則遏閉而為熱,營血外束,則收藏而為寒,陰陽易位,彼此纏迫,故發熱而惡寒也。太陽之經,自頭下項,行身之後,經氣迫束,故頭項腰脊骨節俱痛也。皮毛外闔,肺氣壅遏,逆行上竅,泄之不及,故嗽嚏喘促也。營血遏郁,木氣不暢,肝木不升,則振撼而為悸,膽木勿降,則懸虛而為驚也。足少陽行於耳後,手厥陰行於中指,少陽之相火上逆,故耳後筋紅,厥陰之相火下陷,手厥陰亦為相火。故中指節冷也。

營為寒侵,束閉衛氣,衛氣不達,鬱而生熱,是營傷而衛病也。宜紫蘇湯,蘇葉發其皮毛,杏仁利其肺氣,桂枝通經而行營血,甘草培土而補中氣,使寒隨汗散,營開而衛泄,則不生痘病矣。

紫蘇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一錢) 杏仁(二錢,泡)甘草(一錢,炙)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治小兒寒疫太陽經證,而未成痘者。

冬月寒盛,須以麻黃髮之。

陰陽盛衰

太陽一經,三陽三陰之綱領也,陽盛則外傳三陽之經,陰盛則內傳三陰之臟。陽盛者,三陽當令,經熱外發,則臟陰退避,而內寒不生,陰盛者,三陰司權,臟寒內動,則經陽敗沒,而外熱不作。陽盛則善長,故紅腫而外發,陰盛則善藏,故黑塌而內陷。外發則衛氣升達而人生,內陷則衛氣淪亡而人死。陽盛者順,陰盛者逆,自然之理也。究之病在太陽,不早解表寒,其內傳六經,衛郁痘發,已為順中之逆。若於痘形未見之先,早以表藥解之,令其寒散衛泄,痘粒不生,是為順中之順也。

庸工謬妄,以為臟腑之毒,不知解表,而又以寒瀉,敗其胃氣,小兒夭枉,千載奇冤。此輩穰穰,何可勝誅也。

停水不消

太陽膀胱,職司水道,陽衰土濕之家,水不歸壑,乘表寒外閉,里水鬱發,逆行陽位,客居心下。或原無停水,而渴飲茶湯,蓄積不化。水氣阻格,肺胃不降,多生嘔噦咳喘之證,肝脾不升,多有泄利淋澀之條。水旺則火土雙敗,異日黑陷之基,實伏於此。是宜表裡雙解之蘇桂姜辛湯,蘇葉瀉其衛氣,桂枝行其營血,甘草培土,芍藥瀉木,半夏、細辛、乾薑、五味,降沖逆而止咳嘔,裡氣調而表郁宣,積水化汗,泄於皮毛矣。

蘇桂姜辛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一錢) 甘草(一錢) 芍藥(一錢) 半夏(二錢,洗) 細辛(一錢) 乾薑(一錢) 五味(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

治太陽經證痘未發,而有水氣停阻者。

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錢。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若喘者,加杏仁一錢。若噫者,加附子一錢。

煩渴發熱

太陽未傳陽明,不作煩渴,內連陽明,衛郁發熱,而外泄無路,煩渴乃生,以胃腑燥氣,因表鬱而里應也。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兒不得汗泄,必連表證。宜白虎加元麥紫蘇湯,清金而發表。氣虛者,加人參以益氣,防其渴止陽亡而衛氣虛敗也。

白虎加元麥紫蘇湯

石膏(二錢,生) 知母(一錢) 甘草(一錢)粳米(半杯) 元參(一錢) 麥冬(三錢,去心) 紫蘇(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熱服,覆衣。

治太陽經證未解,而見煩渴者。

人參白虎加元麥紫蘇湯

石膏(一錢) 知母(一錢) 甘草(一錢) 粳米(半杯) 人參(一錢) 元參(一錢) 麥冬(三錢) 紫蘇(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證同前,而氣虛者。

寒疫之證,臟腑亦生濕寒,燥熱者頗少。小兒相火未泄,陽旺之人,多有此證,白虎法不可不備也。

血升鼻衄

太陽未傳陽明,衛郁非盛,尚無衄證,一傳陽明,衛氣鬱遏,經絡勿容,逆循鼻竅,沖逼營血,則見衄證。衄則衛郁升泄,痘可不生。然衄解較之汗解,損傷頗重,且恐衛郁不盡發泄,而衄後陽虛,痘不茂長,則反壞大事。於其脈浮發熱,鼻燥口乾,衛郁欲衄之時,以紫蘇石膏地黃湯,瀉衛鬱而涼血蒸,表解汗泄,則衄證免矣。

紫蘇石膏地黃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一錢) 杏仁(一錢) 甘草(一錢) 石膏(一錢) 生地(一錢) 麥冬(三錢) 丹皮(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

治太陽將傳陽明,脈浮發熱,鼻燥口乾,欲作衄證者。

陽明經證

嘔吐泄利

陽明之經,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內,太陽經病,以次相傳,二日則及陽明。其經挾口環唇,行身之前,經氣上壅,故鼻乾口燥而胸滿。胃者,水穀之府,一傳陽明,必見吐泄。以少陽甲木,從陽明戊土下行,表寒束迫,陽明經氣不能順降,壅礙甲木下行之路,甲木鬱遏,而賊戊土,胃腑被逼,失其容受之量,水穀在中脘以上者則為嘔吐,在中脘以下者則為泄利。

嘔利者,入腑入臟之先機也。陽明胃腑,從燥金化氣,太陰脾臟,以濕土主令,陽盛則嘔泄亡陰,入腑而生熱,陰盛則吐利亡陽,入臟而生寒。

寒疫之病,大人衛泄而汗解,小兒衛發而痘生,全恃乎胃陽盛而燥氣長也。於其嘔泄方作之時,扶陽明而抑太陰,一定之法也。

紫蘇葛根升麻湯

蘇葉(三錢) 葛根(二錢) 桂枝(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陽明經泄利者。

紫蘇葛根半夏湯

蘇葉(三錢) 葛根(三錢) 桂枝(一錢)芍藥(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一錢) 甘草(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陽明經嘔吐者。

發熱出痘粒滿痂生

小兒痘證,原於衛郁,衛陽極盛,而後外發。陽莫盛於陽明,表寒外束,陽氣鬱隆,是以發熱。日傳一經,而至少陽,三陽俱病,衛郁盛發,故發熱三日,而見痘形。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正陽當令,六經俱周。三陽不消,三陰不長,衛氣鬱滿,經脈莫容,既無內陷之竅,自當外尋出路,而發於汗孔,汗孔一開,衛氣外泄則為汗。寒束竅閉,汗孔莫開,衛氣升騰,衝突皮膚,穹隆起發,是以成痘。

痘者,衛郁外發,而不得汗泄者也。此在大人,經脈疏闊,而衛氣虛損,六日之內,滿而不實,經盡之後,又能汗解,故無痘證。小兒衛盛陽滿,竅隧緊密,外感寒淫,肌表不泄,與大人同病,而證狀懸絕,發為顆粒,此痘病之原由也。

衛氣莫泄,發越豐隆,再三日而痘粒完滿,再三日而衛郁透徹,痂生熱化,病退而人安矣。

凡諸瘡疿,血肉腫潰,膿成必泄。痘粒之腫,不關血肉,只是衛氣衝騰,皮膚泡起。經陽升發,氤氳靉靆,影影如漿,其實非膿。經熱外爍,皮膚焦結,痂落皮損,是以成麻。計其起落,十有二日,而後病愈。

大人病此,多愈於六七日之間者,六經既遍,邪退正復,自能汗解。小兒無汗,衛氣不泄,是以再加六日,衛郁發盡,結為痘證,粒滿痂生,而後病退。其衛盛者,六七八日經盡而即起,其衛虛者,十七八日三經周而後平也。

紅白消長

痘病衛郁營內,外發則生,內陷則死,而其外發之權,全賴乎陽明之經。營生於太陰,衛化於陽明,肝藏血而脾乃生血之本,肺藏氣而胃為化氣之原也。

營內衛外,自然之位,寒傷表閉,衛氣不得外行而反內郁,營血不得內守而反外束。衛氣發於營血之內,是以痘粒初生,營血包裹,全是紅色。太陰虛而陽明盛,則衛陽外發而營不得閉。方其初發,重圍未透,營血朦朧,紅不遽退。及其升發散越,透徹無郁,營陰退落,紅線繞根,光圓白潤,血色全消矣。衛統於肺而外司皮毛,衛虛則泡殼清薄,衛盛則泡殼蒼厚,陽氣醇濃,霧灑煙霏,遊溢升騰,鬱郁藹藹。衛氣全升,經熱盡泄於痘泡之內,郁消熱化,殼硬皮焦,痂落瘡平,初於經臟無傷也。太陰盛而陽明虛,則營陰外閉而衛不能發。縱竭力升發,而群陰障蔽,不得外達,血色迷濛,久而莫消。衛氣鬱抑,勢必內陷,衛陷則痘粒癢塌,而命殞矣。

衛鬱則紅變而紫,衛陷則紫轉而黑。庸愚見其紅紫,以為血熱毒深,而用涼解之劑,助其內陷,赤子夭殤,禍流千載。念之眥裂冠沖,輒欲死鞭其屍,生拔其舌!悠悠蒼天,此恨何極也!

參耆丹桂紅藍湯

人參(二錢) 黃耆(二錢) 桂枝(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紅花(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色紅過經不退者。

發紫變黑頂平根散

痘粒初生,營陰閉束,衛氣衝發,紅點外形。及至衛氣盛發,突圍而出,營血退縮,周外環繞,痘泡圓白,紅根如線。其紅根之緊細者,衛氣之沖逼也,其白泡之豐圓者,營血之斂束也,此為營衛之俱盛。

營衰則紅根散漫,斂束不緊,衛衰則白頂灰平,升發不快,營衛俱衰,則頂平而根散,不能圓緊也。其衛氣更虛者,重圍不透, 血色終存。衛氣怫鬱,燥悶煩渴,則紅變而紫。及其陷沒,則紫變而黑。其極虛者,一郁遂陷,不作熱煩,則紅變而黑,紫不久駐。其紅其紫其黑,皆陰盛陽虛,衛氣不能外發也。

參耆桂麻湯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桂枝(一錢) 升麻(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頂平者。

參歸芍藥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醋炒)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根散者。

參耆藍蘇石膏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石膏(二錢) 蘇葉(三錢) 紅花(二錢) 升麻(一錢) 丹皮(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色紫而煩渴者。

如無煩渴,去石膏。

郁重粒多矇頭鎖項抱鼻環唇腫消眼閉

痘病營閉衛郁,郁輕者稀,郁重者密。密之極者,衛郁不能盡發,危證也!此當用清補溫散之劑,使衛旺表疏,陽郁盡發,不至死也。矇頭鎖項者,足三陽之不降也。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而總由於項。陽根下弱,營陰閉束,經氣不降,故頭項偏多。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各有其部,而悉緣陽明之弱。陽明者,三陽之長,陽明不降,故太少二陽逆行而上也。抱鼻環唇者,陽明之不降也。手足陽明之經,挾鼻環唇,陽明不降,故環抱於口,亦以陽明之虛也。四肢秉氣於脾胃,脾旺則氣達手足之掌,胃旺則氣達手足之背。足之三陰,皆隨太陰而上升,足之三陽,皆隨陽明而下降。太陰主營,陽明主衛,痘者衛氣之郁發,則關乎陽明而不關乎太陰,衛氣晝行於六陽,夜行於六陰,手足背外之痘,陽明之氣也,手足掌內之痘,亦陽明之氣也。陽明旺則發布於手足,陽明虛則上壅於頭面。此當補陽明以壯衛氣,使衛氣四達,亦可生也。其升發之時,郁重粒多,頭面偏密者,膚腫眼合,自是常事,若腫消而眼閉者,即衛氣之陷也。亦當補陽明以益衛,疏太陰以開營,使營散而衛發,萬無一失也。

參耆姜蘇石膏湯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石膏(一錢) 大棗(三枚) 蘇葉(三錢) 生薑(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痘密者。

參甘苓夏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 (三錢) 半夏(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痘抱鼻環唇者。

參耆麻桂紅藍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桂枝(一錢) 丹皮(一錢) 紅花(一錢) 升麻(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腫消眼閉者。

陽明腑證

潮熱譫語腹痛便秘

痘粒外發,全賴陽明之旺,陽氣太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陽明之腑。寒疫陰盛而入臟者多,陽盛而入腑者少,痘病之死,皆由陰盛而陽陷也。陽盛入腑,萬不一死,是為上吉,但腑燥便結,陽氣過亢,亦當滋其腸胃,以救臟陰,不可輕用承氣。傷寒表證未解,誤服下藥,陷其表陽,則生結胸心痞諸變,寒疫亦然。痘病衛氣升達,最忌表陽內陷,承氣之證,未易多見也。設其譫語潮熱,腹痛便澀,恐其土燥陰亡,不得不瀉,則以承氣而加滋潤之藥,下其糟粕,以瀉胃熱,而不至傷其精氣。自非然者,硝黃枳樸,寒瀉脾胃之劑,不宜孟浪也。蓋大人寒疫,而傳胃腑,胃陽郁發,毛理蒸泄,表寒盡解,全是內熱。汗去土焦,燥糞堵塞,不用攻下,胃火燔蒸,無從渫越。遲恐三陰枯槁,精液消亡,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小兒寒束表密,汗液未亡,金土燥熱,不至如大人之甚,緩攻之疾,固宜詳審,急下之病,更當斟酌。以承氣之法,能亡陽盛之微陰,最瀉陰盛之微陽,小兒一線生陽,甚易撲滅,而痘粒發達,專憑胃氣,倘其一下而衛陷,則大事壞矣。

天地蓯蓉湯

生地(三錢) 天冬(二錢) 甘草(一錢,生) 肉蓯蓉(三錢) 麻仁(二錢,炒,研) 白蜜(半杯) 阿膠(二錢,炒,研) 當歸(二錢)

流水煎一杯,分服。

治陽明腑證,胃燥便結,不必攻下者。

傷寒表寒未解,無服承氣之法,服則表陽必陷,禍變即生。小兒痘病,以不得汗泄,故衛氣鬱沖,而發顆粒,無表解出痘之理。而痘粒升達,全恃衛氣,衛氣發越,專賴胃陽。一服下藥,胃陽敗瀉,衛氣必陷,竊謂痘病,必無服承氣之法。設其胃燥便結,確有下證,用蓯蓉滋潤腸胃,以滑大便,不可輒用寒瀉也。

小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大黃(三錢) 厚朴(二錢,炒) 枳實(二錢,炒)肉蓯蓉(三錢) 生地(三錢) 白蜜(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大黃(二錢) 甘草(一錢) 芒硝(二錢) 肉蓯蓉(三錢) 生地(三錢) 白蜜(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大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大黃(三錢) 枳實(二錢) 芒硝(二錢) 肉蓯蓉(三錢) 生地(三錢) 白蜜(半杯) 厚朴(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痘病陽盛則吉,陰盛則凶,凡諸死證,皆由陰盛而衛陷,斷無陽旺而人亡者。寒疫臟寒者多,腑熱者少,即其陽旺入腑,而表寒未解,亦無服下藥之法。余謂痘家縱有承氣證,必不可服承氣湯,存此承氣三法,以備非常之變,非為尋常痘證設也。

乃有妖魔下鬼,無知造孽,妄作《瑣言》、《正宗》諸書,以禍天下。群愚貿昧,醉夢習之,動以大劑硝黃,斃人性命。天道神明,人不可以妄殺,此輩只可擔糞,何敢業醫!窮凶肆虐,罪大惡極,生無人誅,死逃鬼責,吾不信也!

少陽經證

驚悸吐泄寒戰發熱

少陽之經,在筋脈之分,肌肉之內,陽明經病,以次相傳,三日則及少陽。其經自目循耳,行身之側,下頸而合缺盆,由胸而走脅肋,從相火化氣,右降而歸癸水。病則經氣不降,逆克戊土,陽明壅塞,心胸滿脹,愈阻少陽降路,遂與陽明之經,痞結心胸脅肋之間,故有脅痛心痞之證。相火上炎,濁氣升騰,故有口苦咽乾,目眩耳聾之條。戊土困於甲木,胃腑逼窄,水穀莫容,故作吐泄。吐泄亡陰,則入陰明之腑,吐泄亡陽,則入太陰之臟。入臟入腑,裡氣鬱滿,而表氣壅礙,則有少陽諸證。若臟腑松暢,中氣調和,但傳少陽之經,諸證不作也。 少陽甲木,生於壬水而降於癸水,而其下行,則隨戊土,戊土下降,而甲木從之,水土栽培,根本不搖,是以膽壯。陽明既病,兩經俱逆,膽木虛飄,故生驚悸。位居陽明之裡,太陰之表,太陰主營,陽明主衛,營陰外束,衛氣欲出,鼓盪振搖,則為寒戰。衛氣鬱發,陽勝而熱,則寒往矣,勝極而衰,營陰閉藏,又復如初,陰勝而寒,則熱往矣,故少陽之經,有寒熱往來之證。營衛相爭,久分勝負,寒勝則入於太陰,熱勝則入於陽明。入於陽明,則有生而無死,入於太陰,則有死而無生。其入臟入腑,或死或生之機,總卜寒熱之勝負,當其熱來而寒往,即為陽勝之徵,及其熱往而寒來,便是陰勝之候。最可慮者,寒來而熱不能來,熱往兩寒不能往也。

其在大人,寒戰而熱來,即望汗解,其在小兒,寒戰而熱來,即望痘生,往來寒熱,勝負之際,不可以不察也。

小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寒熱嘔吐者。

柴胡芍藥石膏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芍藥(二錢) 石膏(二錢,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分,溫服。

治少陽熱勝,半入陽明者。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二錢) 半夏(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乾薑(二錢) 桂枝(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少陽寒勝,半入太陰者。

少陽居陰陽之半,半表陽旺,則熱勝而入腑,半里陰旺,則寒勝而入臟,吉凶生死,悉判於此。庸愚妄作,以寒戰為內熱,而用瀉下。此輩昏狂獰惡,不安下愚,敢肆凶頑,以禍蒼生,可恨也!

太陰經證

腹滿心痞嘔吐泄利

痘病四日,但傳太陰之經,不入太陰之臟,此為順證。陰勝寒作,則入於臟,傷寒痛滿吐利之條,次第發矣。《傷寒》: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硬。蓋太陰以濕土主令,固有臟寒四逆之證。《傷寒·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而陽敗濕淫,實為脾病之根。

濕者,脾土之本氣,寒者,腎水之客氣,究之己土之濕,亦緣癸水之旺。戊土降於火位,故其性燥,己土升於水分,故其性濕。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勝而土燥,則土能剋水,水勝而土濕,則水反侮土,火土雙敗,水邪凌侮,是以脾臟濕寒也。濕旺而燥衰,寒增而熱減,則太陰日勝,陽明日負,營血日長,衛氣日消,痘家癢塌黑陷之根,全由於此。凡諸死證,無不緣於脾陰勝而胃陽負也。治太陰之臟,養中扶土,補丁火而瀉癸水,無逾於茯苓四逆一方矣。

茯苓參甘厚朴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乾薑(一錢) 茯苓 (三錢) 桂枝(一錢) 厚朴(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滿者。

苓桂參甘椒附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桂枝(一錢) 茯苓 (三錢) 蜀椒(一錢) 附子(二錢) 芍藥(一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痛者。

參甘姜苓半夏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嘔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乾薑(二錢) 附子(二錢) 茯苓(三錢) 赤石脂(一錢,生用)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泄利者。

少陰經證

咽痛吐泄蜷臥四逆發癢黑陷便血便膿潰爛無痂痘疔堅石

痘病五日,但傳少陰之經,不入少陰之臟,此為順證。火敗寒勝,則入腎臟,《傷寒·少陰》欲寐,蜷臥惡寒,四肢厥逆,咽痛吐利之條,陸續見矣。少陰從君火化氣,病則水勝而火敗,寒長而熱消,必至之勢也。

少陰脈循喉嚨,寒水上凌,相火失根,甲木逆沖,是以咽痛。寒水侮土,中氣崩潰,胃逆則嘔,脾陷則利。陽動而陰靜,陰勝陽奔,水旺火熄,故蜷臥惡寒,而但欲寐也。脾胃並主四肢,寒水侮土,四肢失溫,故手足厥逆。陽勝則衛氣發達而肌膚鮮華,陰勝則衛氣淪鬱而皮毛黎黑,衛氣幽埋,不能發越,故鬱而為癢。既不外發,則當內陷,勢無中立之理,是以癢則必塌而黑則必陷也。水寒土濕,風木鬱陷,疏泄不藏,是以便血。濕寒凝澀,膏血腐敗,風木失榮,是以下膿。衛氣者,所以熏膚而充身,衛肌腠而斂皮毛,陽虛衛敗,則肌膚失其收斂,潰爛而無痂殼。陽性松活,陰性石堅,寒水堅凝而石,故主痘疔。陰莫盛於少陰,所謂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語。故陰氣獨盛,痘家死證,悉以腎陰之盛也。

甘桔元射湯

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元參(一錢) 射干( 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少陰咽痛者。

茯苓四逆湯

茯苓(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乾薑(二錢) 附子(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蜷臥惡寒,四肢厥冷者。

嘔吐,加半夏、生薑。泄利,加赤石脂。與太陰同法。

苓桂參甘耆附麻蘇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二錢) 黃耆(三錢) 附子(二錢) 升麻(一錢) 紫蘇(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癢塌黑陷者。

桂枝芍藥黃土湯

甘草(一錢) 白朮(二錢) 附子(二錢) 阿膠(一錢) 生地(一錢)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灶中黃土(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便血者。

桃花湯

乾薑(三錢) 粳米(半杯) 赤石脂(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入赤石脂末五分,溫服。

治便膿血者。

苓桂參甘黃耆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桂枝(一錢) 黃耆(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潰爛無痂者。

參甘桂附紅藍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一錢) 附子(二錢) 紅花(二錢) 蘇葉(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痘疔堅石者。

先用銀針刺之,後服此湯。

厥陰經證

氣衝心痛咽疼消渴嘔吐泄利便血便膿腹痛腰痛厥逆發熱疳瘡癰膿

痘病六日,但入厥陰之經,不入厥陰之臟,此為順證。木鬱風動,則入肝臟,《傷寒·厥陰》氣衝心疼,咽痛腰痛,消渴嘔利,厥逆發熱之證,必當漸生。厥陰以風木主令,土濕水寒,木鬱風生,郁衝於上,則心疼咽痛,嘔吐消渴之條見,郁陷於下,則腰疼腹痛,泄利膿血之病作。

厥陰之脈,自足走胸,貫膈而循喉嚨,上入頑顙,衝於胸膈,則心為之疼,衝於頏顙,則咽為之痛。木鬱蠹化,則吐蛔蟲。木敗胃逆,則嘔水穀。木陷於土,郁衝於前,則病腹痛。木陷於水,郁衝於後,則苦腰痛。血藏於肝,谷消於脾,土敗木賊,風令疏泄,脾傷則清穀不止,肝傷則便血不收。厥陰風木,生於癸水而孕丁火,實為水火之中氣,中氣既病,故水火不交,上熱而下寒,水勝則發厥,火復則發熱。少陰水勝而火敗,故病甚則多死,厥陰水終而火復,故病劇而或生,蓋以陰極陽回,往往見絕而蘇。其厥逆者,死機也,其發熱者,生兆也,而陽回熱發,往往太過。熱鬱於上,則咽痛而吐膿血,熱鬱於下,則腹痛而便膿血,熱鬱於經,則隨在而發癰膿。凡疳瘡剝蝕,唇齒消爛,癰膿腐潰,手足卷屈者,皆厥陰之熱淫也。厥陰之經,循喉嚨之後,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顛,下頰而環唇,故疳生於唇口。厥陰主筋,諸筋皆會於節,膝踝肘腕者,筋骨之關節,故癰生於肘膝。緣衛郁不能外發,一得厥陰之熱,淫蒸腐化,則生瘡癰。然雖熱過營傷,而陽回痘發,衛氣不陷,亦為厥陰之功。痘傳厥陰之臟,半死半生,當於厥熱勝復之際,先事預防也。

甘桔柴苓湯

甘草(一錢,生) 桔梗(二錢)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咽痛者。

風盛咽燥,加生地、白芍。

參甘歸芍栝蔞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生) 當歸(一錢) 芍藥(二錢) 生地(一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消渴者。

苓桂參甘芍藥附子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 (三錢) 桂枝(二錢) 附子(二錢) 芍藥(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腰痛腹痛者。

苓桂參甘歸附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二錢) 附子(二錢) 當歸(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厥逆不止者。

吐泄治同太陰。

當歸芍藥地黃湯

甘草(一錢,生)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當歸(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發熱太過者。

芍藥黃土湯

甘草(一錢) 白朮(一錢) 附子(一錢) 阿膠(一錢) 地黃(一錢) 芍藥(二錢) 黃芩(一錢) 灶中黃土(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便血者。

痘家便血者死,以水寒土濕而木陷也。宜暖水燥土,而清風木。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錢)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 秦皮(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便膿者。

土虛木燥,腹痛脅痛者,加甘草、阿膠。

地黃芍藥芩柏湯

甘草(一錢,生) 芍藥(二錢) 生地(一錢)元參(二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疳瘡者。

外以黃連、石膏、甘草、青黛等分,研細,時時塗之。

甘草歸地湯

甘草(一錢,生) 當歸(一錢) 生地(一錢) 芍藥(二錢) 桔梗(二錢) 元參(二錢) 丹皮(二錢)

黃芩(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癰膿者。

三陰治法

痘家日傳一經,六日而至厥陰,陽平而不入於腑,陰平而不入於臟,經盡衛發,此勿藥而有喜者。補瀉之法,俱不可用,但須發表而已。陽盛則離經而入腑,陰盛則離經而入臟,入腑者有吉而無凶,入臟者少生而多死。此與傷寒、寒疫之證一也,而痘家之三陰,更為危險。以其表寒閉束,甚於大人,衛氣難發而易陷,死者十九也。

凡病腑熱則宜寒瀉,臟寒則宜溫補,此定法也,而痘家一證,則但有溫補之法,而無寒瀉之條。蓋傷寒攻下,皆在表解之後,痘家未有表解之時,是無可攻下之日也。若陰盛入臟,而溫補及時,十猶救五,若溫補後期,則九死一生,若稍用寒涼,則百不一生矣。

臨痘證者,貴於在經而先覺,不貴於入臟而後喻。救之於履霜之前,則為良工,挽之於堅冰之後,是為下士也。

庸工謬妄

痘理微妙,賢智不解,況中古醫工,庸愚凡陋,何足知此!其於古先聖哲言之諄切者,猶且背馳千里,況此之未經論著者乎!其荒唐訛謬,不必責也。至於《瑣言》、《正宗》之類,巨惡元凶,罪深孽重。而俗子庸夫,群而習之,以扇其虐,醜類凶徒,久而愈繁。此生靈之大禍,仁人之深憂,極當劈版焚書,不可留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